好久沒聽說過家訪這個詞了,晚上刷到一位媽媽為迎接老師家訪「大張旗鼓」的準備,最後卻意料之外收場的文章。久違的感覺,很親切。
老師提前一周電話告知要來家訪,媽媽立馬緊張起來。為了有個滿意的結果,媽媽忙乎了整整三天。
第一天,家裡上上下下,裡裡外外收拾了一遍。儘管平時就很乾淨,但是還是不放心,所以必須重新收拾一遍。
第二天採購了好多水果蔬菜,複雜的菜當天晚上就提前清洗乾淨,還有的醃製好了放冰箱備用。媽媽覺得老師來了就是客,而且是尊貴的客人。必修留下來吃飯,招待好。為此準備了10個菜,2個湯。
第三天媽媽怕老師提前來了家裡沒人,讓老師尷尬,同時為了表示對老師的尊重,特意讓爸爸也請了假在家迎接老師的到來。
老師準點來敲門,進門後也沒太多客套話,直接就聊起了孩子的表現和學習情況。然後進孩子的書房看了一眼,其他地方都沒看。
談完後老師問媽媽有什麼玩問他的。這可把媽媽問愣了慌了,之前光顧著為迎接老師做準備了,哪裡想過要問什麼問題。不過老師很有經驗,最後鼓勵和引導媽媽聊了很多關於孩子的問題。
時間也很快到了,老師起身要告辭,媽媽把準備的禮物拿給老師,老師非常堅決的拒絕了,媽媽準備的豐盛的午飯肯定也就泡湯了,老師連口水也沒喝走了。

顯然這位媽媽沒遇到老師家訪這種事,所以慌亂中用力有點過猛,不過真的很可愛。
一般大部分家長都會有這種反應,一聽老師要來家裡,難免要緊張。而如果了解了老師家訪的目的和內容,有目的的準備也就不會太慌亂了。
家訪目的
通過老師實地深入家庭了解孩子生長學習的環境,為對孩子因材施教提供基礎。
家訪的內容
一、主要了解孩子的成長環境。包括父母的學歷,工作情況,教育理念,家庭結構,孩子在家的學習表現,愛好,勞動方面等。
二、向家長反應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同時了解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遇到的問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並鼓勵家長參加到學校的管理工作中來,家校共同努力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最後要提到的是教育局要求老師不能利用家訪辦私事,不能收受饋贈和邀請吃飯。所以家長朋友就不要破費了,就是只給老師喝口水老師也不會介意的。

其實在這個網際網路高速發現的時代,好多人覺得老師家訪只是個形式,根本沒有實際意義,老師也就是迫於學校壓力,走個形式而已。
其實這是一件「仁者見仁」的事情。關鍵看家長怎麼理解這個事情,如果你覺得它就是個形式,那你就會應付,老師也就是應付。如果家長重視這次來之不易的家訪,它也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收穫。
比如近日的一位家長在家長會上崩潰大哭的視頻:家長會上,這位家長在和老師面對面溝通時,老師在問爸爸為什麼總不回信息時,爸爸崩潰大哭,不是不想回,實在是太忙,不是在開會就是加班,還有盯著孩子,實在是沒有時間回,生活真是太難了。

如果不是親自見面,老師能否了解到家長的真實想法?如果微信,老師發了通知,家長也不回話,老師能通過冷冰冰的屏幕猜的到家長不回信息的理由嗎?如果不是親眼見到這位爸爸崩潰的狀態,能真切感受到父母的無奈嗎?解解從何談起?
這就是家訪的真正意義所在:老師通過和家長面對面的交流,通過觀察家長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能獲得更多的信息,挖掘出更多的有價值的東西。
而家長同時也可以近距離接觸老師,通過和老師交談,了解老師的想法,老師的為人,感受彼此的真誠。
開個玩笑,就拿剛剛過去的教師節送不送禮這件事,好多家長對老師充滿了焦慮猜疑:送,怕老師不收;不送,怕老師給孩子臉色看。為什麼猜疑?不就是不了解老師的為人嗎?家訪是一個多好的機會,家長完全可以通過家訪了解老師的為人,判斷老師是否是一個合格的負責人的老師,以後送禮的心裡不就有數了嗎!
我是酒窩肉妞妞,你迎接過老師家訪嗎?要是有精彩的故事發生,歡迎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