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建構主義四種學習理論及其啟示如下:
行為主義
學習是個體某些條件限制下產生的反應;個體習得的行為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側重於學習的外部行為研究,對陳述性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學習有指導意義。教師要觀察學生行為變化,及時強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學設計。對學習者的認知加工和學習環境的豐富程度都沒有特別高的要求。
代表人物:斯金納
認知主義
學習是個體對事物經由認識、辨別、理解從而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認知結構將發生改變。比較適合那些需要進行較高認知加工的任務,比如問題解決技術(規則的演繹、推導與簡單應用)。在教學實踐中,強調要根據學生已有的心理結構,提供適當的問題情景,支持了信息加工式教學設計。對學習者的認知加工能力有了較高的要求。
代表人物:布魯納 和 奧蘇貝爾
人本主義
主張研究人的整體意識性、人的尊嚴、價值及其本性;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著眼於學生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和人格的自我實現。對學生完善的個性和人格的培養;對個性強,性格孤僻的學生的教育。重視合作學習和發揮學生主動性;重視學習動機、情意教育;支持雙主式教學設計。教師要有對自身職業和學生的熱愛,要有責任心。
代表人物: 馬斯洛和羅傑斯
建構主義
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力圖在更接近實際的情境學習中,以個人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建構新知識,賦予新知識個人理解的意義。適合於非良構領域的複雜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即一些需要高認知加工的任務,如複雜的問題解決,認知策略的選擇與調控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情境,設計合適的任務或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支持探究式學習活動設計。學習者要有很強的認知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學習環境能充分展示問題的複雜性,提供足夠的材料、細緻數據分析與操縱的工具等。
代表人物: 皮亞傑
啟示
顯然,依據幾種學習理論觀培養的學習者,具有不同的能力。這就導致了教學設計人員或教師會提出兩個重要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否有某一個「最好的」教學策略或者是不是某一個教學策略比其他的策略更有效?鑑於學習是一個複雜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過程,它受到個體原有知識的極大影響,也許對這個問題的最好答案是具體情況要作具體分析。
第二個問題是設計人員如何做到在學習者、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之間恰當匹配呢?這取決於所要學習任務的要求如何。依據不同的認知加工水平,需要採用不同學習理論所讚賞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