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題】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簡述維納歸因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2020-12-14 考編制的小白

簡述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

1.原型定向。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從而使主體明確活動的方向,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

2.原型操作。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已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

3.原型內化。智力活動的實踐模式(原型)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

簡述維納歸因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1.歸因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把人經歷過的事情的成敗歸結為六種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難度、運氣、身體狀況、外界環境;又把上述六項因素按各自的性質,分別歸入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

2.教育意義:

(1)根據學生的自我歸因,可預測以後的學習動機

(2)學生的自我歸因雖未必正確,但卻是重要的。

(3)長期消極歸因不利於學生個性成長。

(4)教師反饋是影響學生歸因的重要因素。

相關焦點

  • 維納的歸因理論
    維納的歸因理論在中學教育與能力考試中是考察的重點。單選題主要有四種常見的出題方式,第一種是考察人物與理論之間的對應關係;第二種是考察例子型單選,即題幹給出某一例子,選出對應體現的歸因因素;第三種是考察三維度與六因素之間的對應關係;第四種是考察習得性無助感的定義。簡答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簡述維納的歸因理論。材料分析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根據維納的歸因理論對材料中人物的歸因思想進行分析,並談一談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
  • 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
    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在歷年的廣東教師招聘中大致會出現1至2道題,題型主要以單選、多選、案例分析為主,一般以例子反選進行考察。雖然題量佔比並不大,但也是必考的知識點,多數考生表示,對於該理論的理解有些困難,下面將通過另一種模式給介紹成敗歸因理論,希望對各位考生們有幫助。導入情境:考試過後,同學們聚在一起開始議論各自的成績。
  • 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備考指導
    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備考指導一、考情介紹維納的成敗歸因在學習動機的理論中比較重要,所以需要全題型備考。如人物和理論的對應,歸因六因素與三維度的對應關係,材料分析題通常需要判斷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歸因角度,然後給出教師本人的指導方法。
  • 深度解讀加裡培林的心智技能按階段形成理論
    所謂技能,一般認為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根據技能的性質和特點,通常把技能分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程序化、自動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動方式。如騎車、繪畫、體操、跳舞等都屬於操作技能。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認知技能,它是一種藉助於內部力量調節、控制心智活動的經驗,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
  • 快速區分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
    教育心理學關於心智技能階段論有好幾個,往往考區分性的選擇題、判斷題等區分性的客觀題,很多同學學習過程中覺得容易混淆,現在中公教育資深輔導教師楊鵬丹就容易考察的兩個階段論:國外加裡培林的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理論和我國的心智技能階段論進行舉例解釋和關鍵詞區分。
  • 教育心理學重點-成敗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作為教師招聘考試的常考考點,也是考生的易錯點和易混淆點。在考試中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考查三維度六因素,那麼如何把它們搞清楚呢?今天跟著中公講師來幫助大家理解區分這幾個知識點。1.代表人物:海德、維納最早提出歸因理論的是海德,維納在海德研究的基礎上,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以下六個因素。同時,維納認為這六個因素可歸為三個維度。2.觀點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歸因理論的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
  • 教育心理學重點知識匯總
    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在考試中比較涉及比較廣泛,考題比較多,希望廣大考生要背、多記,老師給大家整理一部分比較重要的考點,以及口訣,希望能幫助到大家。1.簡述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記憶技巧:表子不凡3.簡述埃裡克森人格發展階段。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馮忠良之心智技能形成階段理論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公共基礎知識:馮忠良之心智技能形成階段理論,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關於心智技能的形成過程,加裡培林於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心智活動按階段形成的理論,他認為心智活動的形成包括五個相繼的階段:①活動的定向階段;②物質與物質化活動階段;③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④不出聲的外部言語活動階段;⑤內部言語活動階段。我國教育心理學家馮忠良教授在長達30年的結構定向教學研究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驗,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
  • 試述歸因理論及其對教學實踐的意義
    文·艾特27試述歸因理論及其對教學實踐的意義答:(1)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在學習和工作中人人都會體驗到成功與失敗,同時人們還會去尋求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這就是對成就行為的歸因。人們會把成敗歸結為不同的原因,並產生相應的心理變化,從而影響今後的行為。美國心理學家韋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及行為責任,歸結為以下六個因素及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等。
  • 「乾貨」教育心理學必考考點整理
    3.簡述埃裡克森人格發展階段。奧蘇伯爾有意義學習的條件(1)客觀條件:學習材料本身有邏輯意義。10.簡述維納歸因理論及其教育意義維納把人經歷過的事情的成敗歸結為六種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難度、運氣、身體狀況、外界環境;又把上述六項因素按各自的性質,分別歸入三個維度
  • 教育心理學簡答常考31題,高分秘籍在這裡!
    記憶方法:通過曲線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描述  10.簡述維納歸因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維納把人經歷過的事情的成敗歸結為六種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難度、運氣、身體狀況、外界環境;又把上述六項因素按各自的性質,分別歸入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
  • 最新教育理論基礎知識(教育學、教育心理學)
    答:美國心理學家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並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41、簡述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對實際教學的作用。
  • 加裡培林心智技能形成階段
    對心智技能最早進行系統研究的是前蘇聯心理學家加裡培林,於1959年提出了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的理論。加裡培林將心智動作的形成分為以下五個階段:1.活動的定向階段(準備階段):主要任務:使學生預先熟悉活動任務,了解活動對象,知道將做什麼和怎麼做,構建關於認知活動本身和活動結果的表象,以便完成對它們的定向。知道操作的技巧和方法。
  • 我是如何學會的——簡析心智技能的形成理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會去學習一些技能,既有知識心智方面的,也有動作技能方面的,而不管是哪種技能,都需要有一定的學習過程和步驟,如果不按照既定的步驟進行的話,可能會造成不良的效果,甚至有可能事倍功半。這就形成了很多有關於技能形成的理論,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其中的一個部分——心智技能的形成理論。那麼什麼是心智技能呢?
  • 教育心理學中常考的歷史人物及其著作觀點!
    很多學生在備考中會抱怨說教育領域裡的人物和觀點太多了,很容易混淆,張冠李戴,小編幫大家整理了一下教育心理學中常考的人和事,希望能有助於大家備考。1.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學之父——《教育心理學》2.1924、廖世承——我國編寫第一本《教育心理學》3.勞倫茲——印刻現象——關鍵期的發現4.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四階段:感覺動作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
  • 成敗歸因理論教育啟示總結
    一、成敗歸因理論理論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以下六個因素(見下表)。同時,維納認為這六個因素可歸為三個維度。三維度六因素他們歸納出個體對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推斷(歸因),主要包括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
  • 333教育綜合&各大高校真題集錦之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2010年333教育綜合真題一、名詞解釋1.有教無類 2.壬戌學制 3.做中學 4.教學形式階段論5.橫向遷移6.先行組織者二、簡答題1.簡述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及其當代意義.2.簡述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簡述課程的多樣性。4.簡述啟發性教學原則。三、論述題1.試論孔子的教育思想。2.論述德育過程是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過程。3.述評維納的動機理論。4.論述教育無目的論。(1)這個思想是誰提出的?請對這個人做簡要介紹。
  • 關於加裡培林的心智技能理論
    關於加裡培林的心智技能理論技能可以分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對於操作技能來講,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或認知技能,它是一種藉助於內部力量調節、控制心智活動的經驗,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如心算、閱讀、記憶等都屬於心智技能。心智技能具有觀念性、內潛性和簡縮性。
  • 《教育心理學》有關理論、代表人物及著作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大綱》——1903年桑代克(美國心理學家)2、現代教育心理學奠基人——桑代克3、20世紀課程改革運動——布魯納(美國)4、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1924年廖世承5、幼禽追隨母禽的關鍵期發現——勞倫茲(奧地利生物學家)6、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皮亞傑(瑞士心理學家)
  • 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易混人物匯總
    在備戰教師招聘考試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會面臨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就是教育心理學的人物及其觀點太多,學習的時候沒有任何的條理,最後造成了人物、著作及觀點的混淆。對於教育心理學所涉及的重要人物及其著作、觀點的系統整理是考生複習的重要方法。今天,河北華圖教育的老師就給大家梳理一下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心理學常考的人物、著作及其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廣大考生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