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篇為付費內容。
潛艇,以其高度的隱蔽性和強大的攻擊力、持續潛航能力、震懾性、突然性,被人們稱之為「水下殺手」。
兩次世界大戰的進程都說明,對於沒有全程空中掩護的海軍來說,潛艇是最好的戰略性武器,它可以在水下遠航巡弋並隱蔽接敵突然發起進攻。
因此,海軍強國將最尖端的技術都應用於潛艇。
但潛艇這個「海軍重器」,也並非金剛不壞之軀,一旦遭遇事故,後果將不堪設想。
從二戰結束到1990年間,各國潛艇發生非戰鬥沉沒事故共約91起(其中核潛艇15起,死亡600多人;常規潛艇76起)。
就在新中國成立不久之時,我國也發生了一起令人刻骨銘心的潛艇事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慘劇發生的過程與原因,再感受下我海軍潛艇兵的艱苦與豪邁,以及新中國潛艇事業的發展歷程。
1.418潛艇事故
當時全國僅有8艘潛艇,其中的418潛艇是中國從蘇聯手中接收的M級潛艇。這種潛艇屬於近岸潛艇,不具備遠洋作戰能力,只能容納40人。艇上的官兵都在旅順接受蘇聯軍官的訓練,但實戰經驗不足。
我國引進的蘇聯M級潛艇改良版
1959年12月1日那天,418潛艇奉命參加舟山海域的反潛演習,充當敵方潛艇對抗我軍護衛艦。演習結束後,根據事前約定,418艇配合訓練的「衡陽號」護衛艦,要按照計劃到預定海區發布信號,讓418艇上浮。
當時正處於大躍進時期,因特殊原因,當天「衡陽號」護衛艦由實習艦長負責指揮,由於缺乏經驗,實習艦長並不知道不能關閉發動機,而是應該讓護衛艦保持低速行駛狀態,再發信號。
隱患就此埋下,實習艦長竟然命令停船下錨,然後向水下投射了三枚陸軍用的手榴彈。
418艇聽到了三聲爆炸,得知信號來了。於是,艇長下達了準備上浮的口令。全體艇員就位,通過監聽,沒有聽到護衛艦的聲響,判斷護衛艦已經駛離,隨後從深海開始上浮。
根據管理條例,潛艇上浮時應關閉所有的水密門。也就是要把潛艇中各個艙室中帶有密封功能的門關閉,這個門處於各個艙的相連之處,就像高鐵車廂之間的門所處的位置。
但418艇上的官兵由於經驗不足,沒有這麼做。第二個隱患埋下了。
418艇上的輪機長叫王發全,受過長達5年的訓練,當時正在五艙(柴油機艙)。接到命令後,他下令啟動排水系統,15個大氣壓的高壓氣迅速注入水櫃,海水在強大的高壓氣下被擠出水櫃,艇體開始迅速上浮。
同時,王發全下令關閉五艙與相鄰的四艙、六艙之間的水密門。
就在全艇官兵以為能回到水面,結束任務時,一聲巨響在艇中炸裂,艇身劇烈晃動,所有人都站不住了,如同在地震般的環境中被撞的東倒西歪、頭破血流。
悲慘的事情發生了,418艇的艦橋,也就是潛艇的指揮圍殼被直直的切開,而把潛艇切開1.6米大口子的,正是上方的「衡陽號」護衛艦!
是的,護衛艦沒有行駛離開,而是停在了418潛艇的上方。
洶湧的海水迅速灌入潛艇中。幾十秒的時間,艦橋下方的二艙就被海水填滿。
短短3分鐘內,由於沒關水密門,相連著的二三四共3個艙全部被海水淹沒,艇長等7名軍官和17名士兵當場遇難,潛艇也緩緩沉到40米深的海底。一艙的5名官兵生死未卜。
正在五艙的輪機長王發全聽到巨響後,又見到艙內進水,知道出事了,他迅速做出反應,一邊指揮戰友打開排水閥,一邊用力敲打隔壁四艙的水密門,但是大量的海水湧入五艙,淹沒膝蓋,第四艙裡的人毫無反應。
王發全判斷四艙官兵已經全部犧牲,此時五艙不能留了,必須立即撤退到六艙。
於是,王發全帶著五艙裡倖存的4名戰士轉移到第六艙,那裡還有6名戰士。
除了被困在第一艙的5名官兵聯繫不上外,此時全艦僅剩下10個人了。
因此,在第六艙內王發全就成為軍銜最高的軍官。
當時海軍慣例是:沒有指揮員命令,不準逃生,但要儘量自救。
此時潛艇內電力已經中斷,狹小封閉的艙內,空氣中的氧氣越來越稀薄。王發全指揮戰士們利用氧氣瓶和從蘇聯進口的氧氣再生板維持呼吸,堅持下去,等待救援。
就在418艇遇難時,海軍已經開始了全力的救援,派出了59艘救援艦。但當時潛艇部隊根本沒有潛艇救援的器材和救援經驗。
第三個不幸又出現了,當天海上是8級大風,狂風將418艇釋放的呼救浮標鋼纜吹斷了,因此,救援艦隊根本就不知道418艇的準確位置。
418艇內的10名官兵支持了整整15個小時!此時艙內的氧氣幾乎消耗光了,如果不考慮逃生恐怕一個人也活不了。
王發全想到了自救,因為他想起電力中斷前,曾經看到過潛艇的深度表,顯示水深為8米,因此,大家可以冒險自行上浮。
一般來說,如果超過10米,深水的水壓太大,上浮會造成嚴重的減壓病,導致上浮之人的內臟器官嚴重受損,從而送命。
而王發全認為8米並不算深,沒有超過10米,如果此時上浮,只需2到3秒的時間就能到達海面。所以,危急時刻靠個人自行上浮是有獲救希望的。
殊不知,潛艇因進水與破裂,導致深度表已經被破壞,實際上他們根本不在海下8米的位置,而是在深達40多米的海底!
王發全叮囑其他9位戰友:千萬不能上浮得太快,一定要找一些重物抓著,一點點上浮,否則就會因瞬間上浮導致減壓病。
但是因極度缺氧與恐慌,讓人們根本冷靜不下來,戰士們只想著快點逃生,對於王發全的叮囑,並沒有聽進去。慌亂中,有人摸到了一個扳手,有人抓住了一個水杯,甚至有人兩手空空著急上浮。
為了保證大家的安全,王發全讓9位戰友陸續進入魚雷發射管,讓他們先行逃生,自己最後一個撤離。而此時,他的責任感救了他一命,在緊急狀況下,他還考慮周全,怕所有人都浮出海面後,短時間等不來救援部隊怎麼辦?他急中生智,抓取了一些餅乾罐頭等食物,以及鉗子、扳手和防鯊刀之類的工具。
也正是如此,他的負重就比其他戰友大得多了。
也正是他臨危之時的這個舉措,讓他成為此次災難中唯一倖存的人。
因為當他一出艇外才赫然發現:漆黑的海水渾濁一片,水壓瞬間把他的身體包裹起來,重重的擠壓。
王發全知道,在深海中每下降10米就會增加1個大氣壓,此時身體的感知告訴他:潛艇根本不在水下8米的位置,而是更深!
全身的疼痛包裹著他,根本沒有時間思考,他本能地抱著從艙內抓取到的物資,一點點上浮。
每浮一段,他就扔掉一點東西,壓力就隨之減弱,他一點點吐出肺中的空氣,卻又不敢吐出的太多太快,因為肺中空氣不足的話,人就會被憋死。
終於,王發全浮出了海面。冰冷刺骨的海水伴隨著海浪,讓他只想著大喊求生。
萬幸一艘救援艦發現了他,使得這場災難還有一人保全。
418艇的此次重大事故中,全艦共38人犧牲。
後來,418潛艇被分段打撈出來,又被送回青島,並在潛艇士兵學校(今青島潛艇學院前身)被重新組裝起來,成為教學和潛艇逃生訓練的特殊裝備。
王法全在身體恢復後,被安排到潛艇士兵學校擔任潛艇損害管制教研室實驗室主任,他的親身經歷就是最生動的教材。
2. 靠耳朵化解危機
為了及時鞏固海防,人民海軍定下了「空、潛、快」的發展方針,海軍航空兵,快艇部隊和潛艇部隊組成人民海軍守衛海上長城的重要力量。
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潛艇專業人才的培養,早在1953年中國第一所潛水艇學校,後發展為中國人民海軍潛艇學院。
但是1960年中蘇交惡後,大批蘇聯專家撤走,中國人民和軍隊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為人民海軍培養出了一批有用的潛艇專業技術人才。
就在這次事故發生26年後,同一個支隊,同樣是輪機軍士長的李傳福,靠一雙耳朵救了全艇官兵的性命,保護住了一艘「國之重器」。
1985年9月3日清晨
海軍東海艦隊某潛艇支隊6號碼頭上,發生了一起看似平靜但驚心動魄的一幕。
弦號250的一艘常規潛艇正在啟動,此時輪機軍士長李傳福正在崗位上值勤。
他仔細聽著潛艇柴油機發出的轟鳴聲,突然眉頭一皺,憑著多年積累的經驗感覺,與往常的聲音不一樣!那個聲音他已經聽了3000多天,再熟悉不過了。
他心裡咯噔一下:不好,柴油機有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