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指法符號解釋,如何看懂古琴譜?

2020-12-15 騰訊網

古琴指法符號解釋

古琴譜也叫減字譜,減字譜的指法符號,是由文字譜的譜字減筆縮寫而來的,開始較繁,各譜使用也不一致。經歷代琴家的改進,廢棄不用的,歸併同類的,簡化複雜的,逐步統一起來,到清末已相當規範。《琴學入門》所用的譜字,僅112個,其他各譜也大體相同。在改進記譜後,還可減去一半,大約採用四五十個符號,就可以代替。精簡部分,大多是右手的複合指法和左手的裝飾指法。

減字譜的譜字,也就是指法符號,大多和現代漢語相吻合,現分三類敘述如下:

(一)古琴右手指法符號

彈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彈弦,彈的部位,一般在嶽山與一徽之間,高音區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右手向徽彈出叫「出」,向身彈入叫「入」。不論彈入彈出,都略傾向琴面,音較豐滿。且入弦勿深,一般不要超過指尖或甲背的三分之一。彈弦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禁而不用故叫禁指。四個指頭分別向兩個方向彈入彈出,產生了擘、託、抹、挑、勾、剔、打、摘等八種指法,叫右手基本八法,其餘複合指法、特殊節奏及和聲指法,都是由這八種基本指法演變或組合而成。

屍(擘):用大指甲背彈入,大指中末二節微彎,仰臥掌下,彈時急倒豎,虎口放開,其運動在中節與腕力並用。食中名三指平直,中節粘連,末節參差。禁指微翹,甲尖稍仰。

乇(託):大指倒豎,虎口張開,先肉後甲,向外託出。其運動在中節與腕力並用。彈後大指仍伏掌下,食中名三指平直,中指中末二節稍低於食名二指,指縫稍開,禁指如前。

木(抹):用食指彈入,先肉(觸弦)後甲(撥弦)。食指屈其根節,伸其中末二節,大指中末二節微彎,側伏於食指下,指尖距食指約一弦。每抹入必將食指箕鬥落在大指甲尖抵住。其運動在食指中末二節之力。中名二指俱平直,指縫稍開,高低參差,禁指如前。

(挑):用食指甲背彈出。食指屈其中末二節,大指微彎,以甲尖抵住食指箕鬥,向外挑出。其運動在食指中末二節,大指幫貼用力。中名二指微彎,餘勢與抹同,禁指如前。

勹(勾):用中指彈入,先肉後甲。中指屈其根節,堅直其中末二節,大指側伏於中指下。每勾入必使中指末節落在大指甲尖抵住,並可擱在下一根弦上。其運動在中指堅勁之力。食名二指平伸,高於中指,禁指如前。

(剔):用中指甲背彈出。中指屈其中根末節,與大指作圈形,以大指甲尖抵住箕鬥。其運動如挑法。食名二指微彎,高於中指,禁指如前。

丁(打):用名指彈入,先肉後甲。名指屈其根節,伸其中末二節。其運動在根節屈伸之力打入,食中二指粘連伸直,高於名指。大指則張開虎口,直其中末兩節,作八字形。禁指如前。

(摘):用名指甲背彈出。名指屈其中根末節,.與剔相似,唯不用大指抵住。其運動在於名指根末二節之力。食中二指粘連微彎帶俯,大指微屈其中末二節,虎口稍開。禁指如前。

(二)古琴左手指法符號

古琴左手按弦,也同樣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仍禁而不用。左手指法極為豐富,根據它們的作用和效果,可分為五類:左手主要指法,表示用哪個手指和用什麼手法按弦,有大、食、中、名、跪、散、泛等;此外還有上下進退等走音指法;有罨、虛罨、捐起、帶起、放合等打弦帶弦發音指法;更有吟、猱、綽、注等裝飾指法;還有左右手複合指法。現分述如下:

大(大指):大指末節微屈,側伏於食指下,虎口半開,用側面按在弦上。大指按弦有兩個部位,一是半甲半肉處,一是骨節處,當兩弦連彈時,兩部位就要兼用。按弦時食中二指粘連微彎,名指微彎帶俯,禁指微翹,甲尖稍仰。

亻(食指):食指自然的平按在弦上,用箕鬥處按。食指按弦多用於彈泛音的時候。此外有時與大指同用,大指用半甲肉處按內弦,食指用箕鬥左側按外弦。

中(中指):屈其根節,伸直其中末節,用箕鬥處偏左按於弦上,食名二指平伸,大指側侍,禁指如前。

夕(名指):屈其中節,務必凸出末節,於箕鬥處左側按之,大食中禁四指如前。中指絕不可壓在名指上幫助用力。

(跪指):名指屈其中節,跪其末節,用指背跪按弦上。按法有兩種,或用甲背,或用骨節處,都要用左側按。跪指多用於中上準音。

艹(散音):單用右手彈空弦,左手不按,可用中指虛點在十徽上。

(泛音):右手彈弦,左手對準徽位輕點弦上,得音極清。其法有二:一則左指離弦極近,彈時弦躍,觸指自成泛音,喻為「粉蝶浮花」。一則彈時左指輕點,一點即起,亦成泛音,喻為「蜻蜓點水」。彈泛音時,右手要靠近嶽山,得音才清亮。對零散的泛音,譜字上才用泛音符號。

(泛起):琴曲開頭和結尾處,常用泛音,有時在散音或按音曲調的中間,也常插入一兩旬或一段泛音。此時用"JA』』符號表示此後的譜字,都應彈成泛音。

(泛止):用在一段或一兩句泛音終止的地方。

上:按彈得聲後,左手指按弦由本位向嶽山走上一位得聲,右手並不再彈。連上兩次者為二上。

下:按彈得聲後,左手指按弦由本位向龍齦走下一位得聲,右手並不再彈。連下兩次者為二下。

(進復):於按彈得聲後,由本位上走一位得聲叫進,又回歸本位叫復,連原彈一共三聲,一實兩虛。進復兩次的叫雙進復。

(退復):於按彈得聲後,由本位走下一位得聲叫退,仍上歸本位叫復。退復兩次的,叫雙退復。

(分開):先於按位彈得一聲,然後走上一位得一聲,再回歸本位又彈一聲。兩實一虛,總共三聲。前後分彈兩次,中間走上一次,故叫分開。

(摺起):大指按上位得聲後,名指接按下位,同時大指將弦播起發聲。摺的彈法是用大指甲的邊緣將弦向上向內一撥,名指仍然按實。

(爪起):大指按彈後,甲尖將弦爪起,得一散音,叫做爪起。

(帶起):名指按彈後,指尖將弦帶起,得一散音,叫做帶起。

(放合):名指按彈後,將弦放出得一散音,同時急按次弦右彈,與放出之音相合如一聲。

(同聲):也叫帶合,彈法是名指按彈之後,把弦帶起,同時右手指彈另一弦的散音如同一聲。

(應合):於按彈後,左指或上或下,走手有聲,以應右手彈別弦之聲,叫應合。

拙(推出):中指按彈後,指頭推弦向外,得一散音,較帶起為重,專用於一弦。

(罨):名指按彈之後,大指在上一音位上擊弦有聲叫罨。勿須擊響琴面。

(虛罨):不按不彈,用大指或名指在需要的弦和音位上一罨得聲叫虛罨。(虛點)同。

(虛按):彈時得聲之後,乘聲未歇,用指浮按弦上,以遏餘響。

(吟):指頭於按彈得聲之後,隨肘臂的振動而左右動蕩,往來分餘,約四五轉,如吟哦一樣,取音貴圓活,用力在肘臂。

犭(猱):指頭於按位得聲之後,隨手腕左右擺動。如物之有伸縮力,隨伸隨縮,連而不斷。動蕩幅度較大,約過二三分,來回兩三轉,取音貴蒼勁,運指純用腕力。

卜(綽):上滑音。由位下少許,斜勢按上到位,乘此彈出得聲叫綽。

氵(注):下滑音。由位上少許,斜勢按下至位,乘此彈出得聲叫注。

立(撞):按位已彈得聲,用指急撞上少許,速回歸原位再得一聲。一般是把一聲劃為兩聲,也有少數如急進復。

(喚):多數琴譜都認為,乘右彈時綽上二分,逗其音下過本位二分,速上本位,凡音兩折,如鳩鳴喚雨之聲。有如回音。唯《琴學入門》則解釋為「乘下音而上,又接上音而疾下,如反撞急進復之意。」又似逆回音。

豆(逗):於急綽略至過位之際,速迎其彈聲以出本位之音叫逗。運指與撞相似,只是撞用於彈後,與正音分離為二;而逗用於甫彈時,與正音合而為一。

史(使):右手彈弦,左手用逗叫逗;右手不彈,左手在走手音中用逗叫使。於按彈得聲後,指上一位或二位,再作吟猱,並撞(即使也),復下本位。

(搯撮三聲):左手名指按弦,大指先罨後摺,再用右手一撮,左手再罨摺兩次,最後右手一撮,共得八聲。

(摺拔刺三聲):與上例相同,唯此次不用撮而用撥刺。

(三)古琴附註符號

有些減字符號,與左右手指法沒有直接關係,只是為了說明曲調的輕重疾徐、反覆、休止等,或對琴譜的組織結構以及演奏技法作些說明註解,這些減字符號叫做附註符號。這些符號,一般都有現成的音樂術語、音樂符號與之相對應,在改進記譜中,都可被取代。

相關焦點

  • 古琴指法和符號
    右手指法符號2.1 右手基本指法符號抹--       挑--       勾--        剔--    擘--       託--       打--        摘--2.2   右手基本指法組合抹挑--    勾剔--     抹勾--    疊涓--背鎖--     短鎖--
  • 史上最神秘的WIFI密碼——解密古琴天書減字譜
    今天我們就講講這古琴的Wi-Fi密碼——減字譜。沒有學過古琴的人,乍一看,一定被這似字非字奇奇怪怪的天書唬住,止步於門外。但如果用一句話解釋,其實減字譜不過也就是左手、右手、徽位、弦路的組合而已,再簡單不過。為了讓大家全面的了解減字譜,我先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譜的歷史。
  • 教你看懂古琴的天書——減字譜
    古琴的介紹這裡就不多講了,我想有興趣看這篇小文的人多少對古琴有了個大概的了解,這裡想要說的一點就是古琴的文化由來已久,但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先把它當成一件樂器,否則你很難領會其中的文化。最怕的就是那些剛剛學琴就想著要修身養性與天地同壽,跟日月爭輝的人。古琴的入門相對其它樂器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它並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復雜與深不可測。
  • 《古琴指法譜字集成》問世:琴譜不再是天書
    此書從北魏至近代的126種琴學文獻中,梳理出1522個減字寫法、1176個指法名稱,並逐一加以釋義,為人們親近古琴藝術帶來了便利。既不同於西方的五線譜,也不同於常見的工尺譜,中國的古琴藝術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套被稱為「減字譜」的獨特記譜方法。琴譜上一個個看似漢字,一般人卻無法讀懂的符號,其實記錄著琴曲演奏的指法、動作。
  • 章怡雯:一曲古琴起,就是中國音
    古琴減字譜說明圖古琴譜與工尺譜、簡譜、五線譜結合,將旋律和指法一起呈現,令琴譜具備了音高、節奏這些要素,使學習者更為便利。山水之間,雲霧渺渺,高人雅士撫琴論道;大漠茫茫,策馬縱橫,武林俠士劍膽琴心。提起古琴,中國人自會產生無限憧憬。
  • 古琴減字譜的來歷
    古琴減字古琴減字譜是怎麼構成的呢?一般而言,古琴的減字譜一般分為四部分。上方記錄左手指法,下方紀錄右手指法。左上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為右手指法。除此基本標識之外,古琴的減字譜還有續部、注釋,一般用來標示音的細微變化。但由於減字譜無法記錄每個音的時長,故而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傳。現存世僅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著3000多首古琴曲。減字譜又叫指法譜或手勢譜,它是由古琴的文字譜演變而來。
  • 中國現存3000餘首古琴譜 僅100多首被"翻譯"
    他們不信,輾轉反側,最後,找來唯一識得綠竹翁的易師爺,才確定那真是古琴譜。  這麼短短一段描寫,古琴譜的怪異、神秘感陡現。  現在很多學樂器的人,都從認五線譜開始。其實古人也「靠譜」,根據樂器的不同,有不同的譜一一對應,但大多是文字類的。彈奏古琴時,記錄曲子的,就叫古琴譜,很多人對它有印象,大多是受武俠小說的影響。
  • 古琴非遺保護成果《古琴指法譜字集成》出版
    2016年11月6日,古琴非遺保護成果《古琴指法譜字集成》新書發布會在國家圖書館召開。活動由中華書局、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北京樂器學會、天津市演出行業協會、天津和平區非遺中心、天津七弦琴院等單位聯合主辦。  已有四千多年歷史的中國古琴藝術被譽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也是中國傳統文人最高精神追求的重要載體。
  • 免費學習古琴,崇明這裡就有!
    免費學習古琴,崇明這裡就有!,這是由區文化旅遊局和文聯指導的古琴公益課,旨在傳承古琴非遺文化,讓古琴走入尋常百姓家。自幼學習和愛好古琴的她,希望通過努力將古琴不斷傳承。
  • 古琴減字譜全解(指法、術語)
    今天主要說的是古琴的減字譜,減字譜是古人一項偉大的發明,使得古琴曲的流傳與傳承變得更加的容易與簡潔。那麼什麼是古琴減字譜呢?古琴減字譜:又稱古琴指法譜,是古琴的一種以記寫指位與左右手演奏技法為特徵的記譜法。因為它是將古琴文字譜的指法、術語減取其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故名「減字譜」。
  • 古琴右手指法「挑」細解
    古琴右手八法之一,是用的最多的外向指法。本文將從挑的手型、挑的要點解析、挑的應用和氣息運行等幾方面進行講解。 在《琴學備要》、《桐心閣指法析微》等書中挑是大指指尖微抵於食指指頭中,指從空中懸落。一般稱前者為「捻挑」(形如捻物狀,見宋則全和尚《節奏指法》),後者為「抵挑」。抵挑的手腕起伏會略大於捻挑些,腕的發力會積極些。還有一種挑食指不用大指輔助,一般用在組合指法中,如背鎖、長鎖等,單獨用時與剔法同。六朝陳仲儒《琴用指法》有記載挑為「右指甲向上挑一弦,或頭或中,二指通用。」
  • 《古琴指法譜字集成》出版(圖)
    11月6日,《古琴指法譜字集成》主編張子盛介紹書籍編纂過程。    11月6日,由中華書局、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北京樂器學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古琴指法譜字集成》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舉行。這部類似於古琴指法字典的工具書由中華書局發行,由天津七弦琴院歷時四年編纂完成,共收錄了1176個指法名稱、1522個減字寫法。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 學古琴記不住琴譜?優選五線記譜法!必記弦名弦音、指法記譜規則
    指法框。指所框指法技法的整體連續反覆,直至其他指法技法符號出現。待習彈者對記譜法則熟練貫通後,此類符號也可略去。古琴「五線記譜法」的記譜規則(一)標音高、節奏樂譜上記出音高、節奏節拍並標明簡單的指法技法符號,而不標徽分位置,是本記譜法的特點。
  • 古琴的左手指法詳解
    對於古琴初學者而言,學完古琴右手指法就該學習古琴的左手指法了。但是左手的指法和右手還是有很多大區別的,左手的指法不但需要彈撥,而且還需要是按住琴弦的。今天講解的是古琴的左手常用指法。左手大指(大):指甲中部。與弦成一定斜角。前面加一個空閒音。
  • 古琴記譜法反映文化構造 節拍受控於人心理律動
    歷代傳下來的古琴譜集約有160多種,所遺存的琴曲700多首,而這些琴曲又因流派、傳承與個人風格的不同,產生了3000多首不同版本的傳譜。這些古老的琴曲,通過其獨特的記譜方式得以留傳至今。  如果用今天的標準和眼光看,古琴譜式在節奏、時值功能的提示方法上有較大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然而,任何一種譜式的產生和形成,並不僅僅是音高、節拍、節奏、速度、力度等符號的簡單選擇與詮釋。
  • 古琴右手基礎指法與音名
    導演&演奏:Wing Wong助理:Toby Chiang攝影:AAlu、Xena剪輯:Xena右手八法為古琴最基本的八種指法分別是:抹、挑、勾、剔、擘、託、打、摘其它的指法,如「歷」、「輪」、「滾」、「鎖」等皆有這八法組合而成所以想要彈好琴或是彈更高階的琴曲這八法基本功一定要紮實
  • 古琴出深閨 四海覓知音
    古琴形制發展成熟後,至今沒有再變化,長三尺六寸六分,前闊八寸,後闊四寸,上圓下方。「目前,我市嶗山派古琴的傳人大約有30多人,傳承下來的兩套琴譜共有46首曲子,但能演奏的僅有20首左右,還有未裝訂成套的僅有兩三曲能演奏。」藺學傑告訴記者,「由於琴譜上只有音高沒有指法,或是只有指法沒有音高,導致很多琴譜無法演奏。」
  • 「活字生香」藝術展:感受「活字之美」,學習古琴減字譜
    共分為8個展館,分別是:古代活字,近代活字,當代活字,字體之美,古琴譜與活字的對話,活字迷宮與百家姓,活字體驗互動,活字藝術衍生品。在展覽中,觀眾不僅可以了解「活字」的歷史、參觀活字實物,還可以探索活字迷宮、依據古琴減字譜彈奏古琴,參與豐富的互動活動。
  • 古琴演奏左右手的第一個指法手勢(之一)
    宋大年古人彈琴注重指法手勢,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東漢大琴家蔡邕在他的《琴賦》中早就說過:「左手抑揚,右手徘徊,指掌反覆,抑按藏摧。」趙耶利著有《琴手勢》一卷,在北宋《崇文總目樂類》和馬端臨《文獻通考》中都有記載,原釋是「唐道士趙耶利撰記古琴指法,為左右手圖二十一種」 。宋徽宗建中靖國間(1101年)陳暘《樂書》和南宋嘉定前(1208年前)田紫芝《太古遺音》中,都載有唐人趙惟則說:「手勢所象,本自蔡邕五弄,趙耶利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