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文獻——《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而對《尚書》現存版本《古文尚書》的真偽一直存在爭議。在清華大學收藏的一批「清華簡」中,專家們通過研究失傳多年的《尚書》原貌發現,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是「偽書」。
昨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清華簡」給古文《尚書》真偽之爭一個明確的結論。但網友質疑「偽書」之說早有定論,作為證據的「清華簡」來歷不明,有出版炒作之嫌。
文/本報駐北京記者於夢江
爭議史
古文《尚書》真偽無實證
劉國忠教授告訴記者,《尚書》相傳為孔子編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將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匯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挑選出100篇,按時代先後,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這就是《尚書》的由來,相傳孔子編成《尚書》後,曾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現在流傳的《尚書》分為古文《尚書》和今文《尚書》。」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把《尚書》列為禁書,規定民間所藏的《尚書》均需燒毀,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這也給《尚書》帶來了「滅頂之災」。西漢時,有個名叫勝的博士伏生把《尚書》秘密藏在宅中的牆壁間,等取出來時,書已散亂不堪,只有28篇。劉國忠介紹,由於這些篇章是用當時的隸書寫成的,故稱為今文《尚書》。這部書被漢朝政府列入學官,據多數學者的考證,認為它是真的。
漢武帝時,相傳魯恭王劉餘為了擴大自己的宮殿範圍,拆毀了孔子的舊宅,並從孔宅牆壁中發現了許多用蝌蚪文字寫成的竹簡,由於漢以前多用大篆或籀文,所以這些被稱為古文《尚書》。當時的學者也是孔子的後代孔安國把它和通行的今文《尚書》互相校讀了一遍,發現多出了16篇。
在而後的戰亂之中,古文、今文《尚書》都失散,不存在了。到了東晉時期,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一部《尚書》。這部《尚書》共有58篇,包括今文《尚書》33篇、古文《尚書》25篇,朝廷將其頒行天下,現今流傳兩千多年的《尚書》就是根據梅賾所獻版本編修。劉國忠教授介紹,從宋朝開始至今,許多學者都在質疑這部書的真實性,其中包括朱熹等學者,但大多從文字以及內容上來考證,沒有實質性的證據,於是古文《尚書》的真偽之爭便一直延續下來。
「清華簡」
2008年捐贈成證偽主證據
對古文《尚書》真偽爭議給出證據的是「清華簡」。
據介紹,「清華簡」中收錄了《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共9篇簡文,其中,屬於古文《尚書》一類的文獻有《尹誥》篇,專家將其與傳世的古文《尚書》中《鹹有一德》篇進行比對後發現,「清華簡」《尹誥》屬於秦始皇焚書之前真正的《尹誥》寫本,而傳世的古文《尚書》中《鹹有一德》篇與之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此外,在《說命》篇中,傳世的古文《尚書》中的《說命》篇共由3篇組成,記載了商王武丁與其大臣傅說之間的相關事跡。「清華簡」中也有《說命》篇,題為《傅說之命》,也是由3篇組成。其中部分內容與《國語·楚語》的引文完全一致,證明是先秦時期《說命》篇的原貌。然而,同《尹誥》篇一樣,傳世的古文《尚書》中《說命》篇與「清華簡」《傅說之命》也完全不同,證明是後人編造。
劉國忠說,經過研究對比,證實了現行流傳的古文《尚書》與戰國時期的《尚書》沒有任何共同之處,證實確係「偽書」,這給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真偽之爭一個明確的結論。
廣州日報:有網友提出,清華簡2008年就入藏清華大學,為什麼直到現在才得出古文《尚書》偽書的結論?
劉國忠:2008年,清華大學收藏「清華簡」之後,立刻開展了對「清華簡」的整理研究工作,到2009年和2010年,已經研究出對《尚書》真偽的成果,我們還出了一本書,名叫《走近清華簡》,裡面也有對古文《尚書》真偽問題的研究結果,只是這兩天被媒體廣泛報導出來。
廣州日報:「清華簡」是判定古文《尚書》是「偽書」的證據,有網友質疑「清華簡」的來歷,一直都說是一位清華校友捐贈的,那麼捐贈之前「清華簡」有什麼身世之謎?
劉國忠:「清華簡」是被人從墓葬中盜出來的,輾轉到了香港,後經過一位清華的校友捐贈給了清華大學,至於是誰從哪個墓葬中盜出來的,現在還不清楚。2008年,我們對清華簡進行了嚴格的鑑定,一是專家鑑定。清華大學邀請了11位全國研究竹簡領域的權威專家進行鑑定,得出的結論是:竹簡的年代為戰國中晚期,內容大多為前所未見的「經」、「史」類書。二是清華大學委託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樣品做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數據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當戰國中期偏晚,與由古文字學觀察的結果一致。通過測定含水率等物理、化學方面的鑑定,證實了清華簡的真實性和價值。
廣州日報:現存古文《尚書》是偽書,它是否具有價值?
劉國忠:有很大的價值,我們說古文《尚書》是偽書,只是說它不能作為研究先秦的依據。但該書流傳2000多年,且流傳範圍很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並對傳統文化起到了深遠影響。比如對理學思想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古文《尚書》中有一篇《大禹謨》對朱熹的理學思想影響很大。
網友評論:
《尚書》是偽書又怎麼了?
質疑1:
已有定論為何再炒作?
@孤心俱樂部:就說怎麼又把「梅傳《古文尚書》乃偽作」的新聞搗騰出來,敢情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系列的第貳卷出爐了。去年也是在這個時候,第壹卷由中西書局問世時,還是小有賣點的——只是現在再拿出來,對於有一定基礎的人而言就毫無疑問是碗冷飯了。
質疑2:
「清華簡」來歷不明
@檀作文:漢伏生所傳二十九篇乃今文尚書。五經正義本尚書五十八篇,即古文尚書,被考定為偽古文尚書。近人考訂系委託西漢孔安國所傳,實晉梅頤所偽。「清華簡」未多關注,不知到底是什麼年代的東西。言有易,說無難。證今文尚書傳承有自,不難。然亦恐清華簡尚書與今文尚書同源,不足證古文尚書之真偽。
@wanghuahui:古文《尚書》證偽明清之際早已塵埃落定,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清華簡」說不定也是刪減簒改過的閹割本?
質疑3:
是偽書又怎樣?
@洋風漢魂:古文《尚書》本身也是一門學問,因為可以根據其中的文字和論點研究偽造者當時的學術思想。所以,偽書不偽書的對於今人來說其實並不如閻若璩的時代那麼重要。
名詞解釋:「清華簡」
2008年7月,一位校友向清華大學捐贈了2388枚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竹簡上記錄的「經、史」類書,大多數前所未見,曾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的李學勤教授評價說,「這將極大地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面貌,價值難以估計」。
這批竹簡於2008年7月15日被運到清華大學。校方立即組織專家,用3個月時間對它們進行了清理保護。據清理,清華簡中整簡的比例很大,而且簡上一般都有文字。簡的形制多種多樣,最長的46釐米,最短的10釐米左右。簡上的墨書文字出於不同書手,風格不盡一致,大多精整清晰。有少數簡上還有紅色的格線,即所謂「朱絲欄」。受清華大學委託,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樣品做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數據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當戰國中期偏晚,與由古文字學觀察的結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