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質疑「清華簡」來歷不明 有出版炒作之嫌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儒家經典文獻——《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而對《尚書》現存版本《古文尚書》的真偽一直存在爭議。在清華大學收藏的一批「清華簡」中,專家們通過研究失傳多年的《尚書》原貌發現,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是「偽書」。

  昨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清華簡」給古文《尚書》真偽之爭一個明確的結論。但網友質疑「偽書」之說早有定論,作為證據的「清華簡」來歷不明,有出版炒作之嫌。

  文/本報駐北京記者於夢江

  爭議史

  古文《尚書》真偽無實證

  劉國忠教授告訴記者,《尚書》相傳為孔子編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將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匯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挑選出100篇,按時代先後,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這就是《尚書》的由來,相傳孔子編成《尚書》後,曾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現在流傳的《尚書》分為古文《尚書》和今文《尚書》。」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把《尚書》列為禁書,規定民間所藏的《尚書》均需燒毀,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這也給《尚書》帶來了「滅頂之災」。西漢時,有個名叫勝的博士伏生把《尚書》秘密藏在宅中的牆壁間,等取出來時,書已散亂不堪,只有28篇。劉國忠介紹,由於這些篇章是用當時的隸書寫成的,故稱為今文《尚書》。這部書被漢朝政府列入學官,據多數學者的考證,認為它是真的。

  漢武帝時,相傳魯恭王劉餘為了擴大自己的宮殿範圍,拆毀了孔子的舊宅,並從孔宅牆壁中發現了許多用蝌蚪文字寫成的竹簡,由於漢以前多用大篆或籀文,所以這些被稱為古文《尚書》。當時的學者也是孔子的後代孔安國把它和通行的今文《尚書》互相校讀了一遍,發現多出了16篇。

  在而後的戰亂之中,古文、今文《尚書》都失散,不存在了。到了東晉時期,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一部《尚書》。這部《尚書》共有58篇,包括今文《尚書》33篇、古文《尚書》25篇,朝廷將其頒行天下,現今流傳兩千多年的《尚書》就是根據梅賾所獻版本編修。劉國忠教授介紹,從宋朝開始至今,許多學者都在質疑這部書的真實性,其中包括朱熹等學者,但大多從文字以及內容上來考證,沒有實質性的證據,於是古文《尚書》的真偽之爭便一直延續下來。

  「清華簡」

  2008年捐贈成證偽主證據

  對古文《尚書》真偽爭議給出證據的是「清華簡」。

  據介紹,「清華簡」中收錄了《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共9篇簡文,其中,屬於古文《尚書》一類的文獻有《尹誥》篇,專家將其與傳世的古文《尚書》中《鹹有一德》篇進行比對後發現,「清華簡」《尹誥》屬於秦始皇焚書之前真正的《尹誥》寫本,而傳世的古文《尚書》中《鹹有一德》篇與之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此外,在《說命》篇中,傳世的古文《尚書》中的《說命》篇共由3篇組成,記載了商王武丁與其大臣傅說之間的相關事跡。「清華簡」中也有《說命》篇,題為《傅說之命》,也是由3篇組成。其中部分內容與《國語·楚語》的引文完全一致,證明是先秦時期《說命》篇的原貌。然而,同《尹誥》篇一樣,傳世的古文《尚書》中《說命》篇與「清華簡」《傅說之命》也完全不同,證明是後人編造。

  劉國忠說,經過研究對比,證實了現行流傳的古文《尚書》與戰國時期的《尚書》沒有任何共同之處,證實確係「偽書」,這給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真偽之爭一個明確的結論。

  廣州日報:有網友提出,清華簡2008年就入藏清華大學,為什麼直到現在才得出古文《尚書》偽書的結論?

  劉國忠:2008年,清華大學收藏「清華簡」之後,立刻開展了對「清華簡」的整理研究工作,到2009年和2010年,已經研究出對《尚書》真偽的成果,我們還出了一本書,名叫《走近清華簡》,裡面也有對古文《尚書》真偽問題的研究結果,只是這兩天被媒體廣泛報導出來。

  廣州日報:「清華簡」是判定古文《尚書》是「偽書」的證據,有網友質疑「清華簡」的來歷,一直都說是一位清華校友捐贈的,那麼捐贈之前「清華簡」有什麼身世之謎?

  劉國忠:「清華簡」是被人從墓葬中盜出來的,輾轉到了香港,後經過一位清華的校友捐贈給了清華大學,至於是誰從哪個墓葬中盜出來的,現在還不清楚。2008年,我們對清華簡進行了嚴格的鑑定,一是專家鑑定。清華大學邀請了11位全國研究竹簡領域的權威專家進行鑑定,得出的結論是:竹簡的年代為戰國中晚期,內容大多為前所未見的「經」、「史」類書。二是清華大學委託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樣品做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數據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當戰國中期偏晚,與由古文字學觀察的結果一致。通過測定含水率等物理、化學方面的鑑定,證實了清華簡的真實性和價值。

  廣州日報:現存古文《尚書》是偽書,它是否具有價值?

  劉國忠:有很大的價值,我們說古文《尚書》是偽書,只是說它不能作為研究先秦的依據。但該書流傳2000多年,且流傳範圍很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並對傳統文化起到了深遠影響。比如對理學思想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古文《尚書》中有一篇《大禹謨》對朱熹的理學思想影響很大。

  網友評論:

  《尚書》是偽書又怎麼了?  

  質疑1:

  已有定論為何再炒作?

  @孤心俱樂部:就說怎麼又把「梅傳《古文尚書》乃偽作」的新聞搗騰出來,敢情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系列的第貳卷出爐了。去年也是在這個時候,第壹卷由中西書局問世時,還是小有賣點的——只是現在再拿出來,對於有一定基礎的人而言就毫無疑問是碗冷飯了。

  質疑2:

  「清華簡」來歷不明

  @檀作文:漢伏生所傳二十九篇乃今文尚書。五經正義本尚書五十八篇,即古文尚書,被考定為偽古文尚書。近人考訂系委託西漢孔安國所傳,實晉梅頤所偽。「清華簡」未多關注,不知到底是什麼年代的東西。言有易,說無難。證今文尚書傳承有自,不難。然亦恐清華簡尚書與今文尚書同源,不足證古文尚書之真偽。

  @wanghuahui:古文《尚書》證偽明清之際早已塵埃落定,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清華簡」說不定也是刪減簒改過的閹割本?

  質疑3:

  是偽書又怎樣?

  @洋風漢魂:古文《尚書》本身也是一門學問,因為可以根據其中的文字和論點研究偽造者當時的學術思想。所以,偽書不偽書的對於今人來說其實並不如閻若璩的時代那麼重要。 

  名詞解釋:「清華簡」

  2008年7月,一位校友向清華大學捐贈了2388枚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竹簡上記錄的「經、史」類書,大多數前所未見,曾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的李學勤教授評價說,「這將極大地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面貌,價值難以估計」。 

  這批竹簡於2008年7月15日被運到清華大學。校方立即組織專家,用3個月時間對它們進行了清理保護。據清理,清華簡中整簡的比例很大,而且簡上一般都有文字。簡的形制多種多樣,最長的46釐米,最短的10釐米左右。簡上的墨書文字出於不同書手,風格不盡一致,大多精整清晰。有少數簡上還有紅色的格線,即所謂「朱絲欄」。受清華大學委託,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樣品做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數據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當戰國中期偏晚,與由古文字學觀察的結果一致。

相關焦點

  • 「清華簡」來歷不明 很有可能改寫中國上古史
    「清華簡」來歷不明 很有可能改寫中國上古史 《尚書》是夏商周三代各種重要歷史文獻的彙編,據說孔子時代有一百篇之多,後由於秦始皇焚書大部被毀,漢朝初年只有29篇通過學者的背誦默寫流傳下來。在「清華簡」中已發現有多篇《尚書》,都是焚書以前的寫本,有些有傳世本如《金縢》、《康誥》等,但竹簡文句與其多有差異,更多的則是前所未見的佚篇,它們對於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意義難於估計。
  • 令人尷尬的文物,清華簡顛覆了許多歷史,卻也受到真偽質疑
    這裡要說一下名聲鵲起的《清華簡》。《清華簡》是2388枚戰國中晚期竹簡,是少有的秦朝前期書籍類文物。《清華簡》一現世,就掀起了一波打臉「我們學過的歷史」的操作。《清華簡》打臉「烽火戲諸侯」,證明「烽火戲諸侯」根本就沒有存在過。
  • 為什麼說清華簡安大簡絕非偽簡
    儘管屬於購藏簡,但上博簡、清華簡、安大簡的可靠性在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領域的學者看來是沒有問題的。在這個以嚴謹求實著稱、最得傳統學問治學精神的學術共同體內,並不存在所謂的爭議。    同時,有一些來自其他領域的學者對清華簡、安大簡心存疑慮,甚至公開宣稱清華簡、安大簡是偽簡。
  • 十年破譯「清華簡」
    飽水拍攝法為珍寶建檔  2008年7月15日,「清華簡」入藏之日。  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研究員趙桂芳這樣講與這批竹簡的初識——「『如麵條一般脆弱』的竹簡被保鮮膜層層包裹著,打開一看,裡面既有汙物,又有黴點。」古簡下面用現代竹具作為託兒,本想起到支撐之用,反而成為菌害的「溫床」。
  • 女子整容稱「蛇精女」網上走紅 網友質疑是炒作
    「臉像戴石膏面具,下巴尖到可以開酒瓶」   15歲女孩整成「蛇精臉」   網友質疑:這是整形機構的炒作  近日,一組「蛇精女」圖片在網上走紅。  不少網友指責她的這種行為,網友質疑她在為整形機構炒作。  鄭州晚報記者  王軍方供圖  事件  整容「蛇精女」在網上一炮走紅  近日,一組「蛇精女」圖片在網上走紅。照片中的女孩尖臉白膚,眼大唇紅,自稱鄭州人,多次整容,被網友驚嘆為:整得好似蛇精。
  • 餐館掛"北大清華"校徽引質疑 為宣傳兩校文化?
    餐館掛"北大清華"校徽引質疑 為宣傳兩校文化? 2008年03月12日 09:33 來源:新京報 有學子認為,此舉有損兩校形象。店方表示這也是對兩校文化的宣傳。  坐落於北京大學校內東北角的保定會館北京第一店直隸會館店內,五層入口處的牆壁上即為採用了二維半設計———壁畫+局部浮雕的北大西門。穿過就餐區包間環廊,服務員會上來介紹懸掛在牆壁上的北大校徽、清華校徽等標誌物。步入各包間內,房門、牆壁上也都懸掛著兩校的重點景觀介紹。
  • 「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公布
    「清華簡」第六輯整理報告共收入5篇戰國佚籍,記錄了春秋時期鄭、齊、秦、楚諸國史事,此批文獻的整理公布將為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提供新的研究資料。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學勤介紹了「清華簡」第六輯整理報告的情況。
  • 「清華簡」發現中國最早算具 可做乘除法和開方
    原標題:「清華簡」發現中國最早算具 可做乘除法和開方 我國最早實用算具  「清華簡」研究又有重大發現,包括一種佔筮方法,及截至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這是記者從7日在京舉行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成果發布會上了解到的。
  • 專家:「清華簡」鑑定可能要經歷一個長期過程
    解讀清華簡   「清華簡」鑑定可能要經歷一個長期過程   ——再談對《保訓》篇的疑問   姜廣輝  一作偽與防偽之博弈   古代竹簡文獻作偽突出表現在《古文尚書》上,說起來它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就拿這批「清華簡」來說,2388支簡,整理小組說全部破譯需要十年。一批需要十年才能破譯的竹簡,卻要求專家在半天或一天之內做出真偽鑑定,這也許神仙才能做到!一言以蔽之,此種竹簡文物鑑定方式的縝密性是有待認真檢討和改進的。   至於以碳14測定作為防偽措施,也同樣並不是一個絕對的保障,這裡不擬多說。
  • 「清華簡」證實:古文《尚書》確係「偽書」
    傳世《尚書》與「清華簡」不符  在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出版的「清華簡」第一輯整理報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收錄了《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共9篇簡文。
  • 女生高考考上北大獲50萬獎金,引網友質疑,校方回應
    8月18日,該女生高中母校為其送去50萬獎金,引發網友質疑。網友們質疑的點主要在:「為什麼要獎50萬?」很多網友也表示,人家學生優秀能考上清華北大,就應該獎勵,很正常啊!另外還有網友認為,質疑的人可能是因為自己吃不到,所以才說葡萄酸。
  • 熱搜又現「清華搬磚少年」,卻被網友指責炒作?
    早上廠長看到一條名為的熱搜,本以為是8月中旬那名老闆每天多給50元的清華學子,點開視頻才發現,原來是又一位。其實每年考入清華的人都有上百人乃至更多,成績好但單獨做篇熱搜大可不必,只是近幾年&34;與&34;的話題聯繫愈發緊密
  • 「清華簡」第十輯解開塵封:天文史、科技史價值不可估量
    「『清華簡』第十輯內容涉及天文、曆法、自然等諸多方面,對了解先秦時代社會思想文化帶來新的認識,其天文史、科技史價值不可估量。」11月20日,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 兩千年前的古老竹簡藏有哪些秘密?請聽清華故事…
    隨後,專家們根據竹簡照片對約2500枚清華簡做了全面的試讀,並進行了初步的綴合編排,判斷清華簡大約可分做65篇以上,按照團隊的整理速度,大約每年出版一冊整理報告,需要15年的時間才能全部整理完成。2009年4月25日,清華大學98周年校慶之際,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李學勤先生出任中心主任。
  • 《中國書法報》清華簡專輯(二)
    清華簡於2008年7月入藏清華大學,有2500多枚(包括少數殘斷簡)。我們習慣把完整的一支簡稱為一支,但有時候一支簡可能斷成幾截,每一段我們就稱為一枚簡。現在整理復原出來的都是儘可能把它編連成完整的簡,前段時間剛做完一個梳理,現在大約已經整理出了1000支完整的簡,已經完成一大半的整理復原工作。
  • 甘肅考生致信清華遭部分網友質疑 當事人接受央視專訪回應
    不過,此事在帶給大家感動的同時,網上也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比如有人說這裡面有炒作的因素。對此,當事人怎麼看?△《面對面》視頻:清華來信魏祥,甘肅省定西市第一中學學生。由於患有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內囊腫,魏祥自出生後就雙下肢運動功能喪失、大小便失禁。
  • 林環牆質疑蔡英文獲補發的畢業證書來歷不明
    雖然倫敦政經學院(LSE)網站日前出現一則新聞稿為蔡英文的法學博士學位背書,但被蔡提告的節目主持人彭文正跟旅美學者林環牆等人仍持續提出質疑,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史博士徐永泰也認為「LSE聲明疑點重重」。
  • 「清華簡」發現戰國時期全新星象系統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介紹,《四告》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四告》全卷有五十支竹簡,共4篇,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內頁。
  • 總理參觀的文物「清華簡」是什麼神器?
    經碳14測定證實,清華簡是戰國中晚期文物,文字風格主要是楚國的,簡的數量一共約有2500枚(包括少數殘斷簡),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為數較多。清華簡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經「焚書坑儒」影響,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們有助於了解中華文化的初期面貌和發展脈絡。
  • 「清華簡」發現最早記載太歲十二歲名文獻
    其中,《司歲》篇歷述太歲運行一周十二歲所值之辰及其吉兇佔斷,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本輯共收錄竹簡5種8篇,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司歲》關於太歲的發現,可與《爾雅》《史記·天官書》、孔家坡漢簡《日書》等文獻相比照。本次發布的8篇文獻最重要的當屬《四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