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尷尬的文物,清華簡顛覆了許多歷史,卻也受到真偽質疑

2021-01-12 爾朱少帥

這裡要說一下名聲鵲起的《清華簡》。《清華簡》是2388枚戰國中晚期竹簡,是少有的秦朝前期書籍類文物。《清華簡》一現世,就掀起了一波打臉「我們學過的歷史」的操作。

《清華簡》打臉「烽火戲諸侯」,證明「烽火戲諸侯」根本就沒有存在過。

《清華簡》打臉「胡亥繼位是趙高、李斯陰謀」的歷史說法,胡亥是得到秦始皇生前認可,正常繼位。

《清華簡》打臉《尚書》爭議,《清華簡》裡出現了最早版本的《古文尚書》,證明人們一直看到的《尚書》都是山寨貨。

一時間,人們認為《清華簡》的歷史、文化、學術價值不可估量,起碼跟汲冢書不分高下(汲冢書裡就有《竹書記年》)。

還不止這些,《清華簡》解讀出來的一些歷史,直接就跟《夏商周斷代工程》出現了頂牛的情況。這是什麼情況呢?

其一,夏商周斷代工程,拼命想要證明「夏朝」的存在。而《清華簡》整理出來第一部分竹簡,有一篇《保訓》記載了周文王給周武王的遺囑,遺囑裡,周文王聊了堯舜,也聊了商朝,就是沒提夏朝。

其二,《清華簡》《保訓》裡記載的,周文王在位50年,那麼周文王35年就是公元前1071年。而根據《逸周書》記載的周文王35年,發生過正月丙子月食。

而《夏商周斷代工程叢書》論證,公元前1071前後幾年,都沒有發生過「正月丙子月食」。

《清華簡》、逸周書、夏商周斷代工程出現嚴重分歧,相互證偽、誰出了問題?日食、月食是古代必定記錄的大事件,不管《清華簡》有沒有記錄都很被動。

本來「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有很多爭議,而《清華簡》真假的質疑也一直存在。清華簡的真偽鑑定過程和清華簡的來歷,一直備受質疑。

要是《清華簡》造假,那就是又一件學術造假醜聞;要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出了問題,那麼就是整個系統的垮塌。細思極恐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清華簡安大簡絕非偽簡
    由於清華簡、安大簡併非科學發掘品,且其他領域的學者可能對簡牘研究缺乏足夠了解,因此出現質疑在所難免。但普通的讀者面對此類分歧,便往往莫衷一是了。    之所以存在這一情形,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領域的學者也有一定責任。許多專業人士認為相關質疑不值一駁,認為所謂的真偽之爭是偽問題,因而沒能及時向其他領域的學者以及公眾澄清。學術研究固然重要,但普及與溝通同樣值得踐行。
  • 網友質疑「清華簡」來歷不明 有出版炒作之嫌
    但網友質疑「偽書」之說早有定論,作為證據的「清華簡」來歷不明,有出版炒作之嫌。劉國忠教授介紹,從宋朝開始至今,許多學者都在質疑這部書的真實性,其中包括朱熹等學者,但大多從文字以及內容上來考證,沒有實質性的證據,於是古文《尚書》的真偽之爭便一直延續下來。  「清華簡」  2008年捐贈成證偽主證據  對古文《尚書》真偽爭議給出證據的是「清華簡」。
  • 總理參觀的文物「清華簡」是什麼神器?
    清華大學於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戰國竹簡,被稱為「清華簡」。圖:百度百科  在清華大學圖書館的參訪中,李克強首先參觀了清華大學珍藏的歷史文物「清華簡」。據了解,清華大學於2008年收藏的一批戰國竹簡,被稱為「清華簡」。經碳14測定證實,清華簡是戰國中晚期文物,文字風格主要是楚國的,簡的數量一共約有2500枚(包括少數殘斷簡),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為數較多。
  • 從「清華簡」到「中國芯」,趙偉國的「大歷史」
    2006 年,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張光裕,在文物市場意外發現一批戰國簡。這批竹簡慘遭盜掘,出土的地址、時間已無處可考。古董商為方便販賣,提供了 8 支樣簡圖片。作為中國古文字學大家,張光裕看完樣簡,不動聲色,心中卻掀起軒然大波。他預感到:這很可能是一批真品。
  • 專家:「清華簡」鑑定可能要經歷一個長期過程
    就拿這批「清華簡」來說,2388支簡,整理小組說全部破譯需要十年。一批需要十年才能破譯的竹簡,卻要求專家在半天或一天之內做出真偽鑑定,這也許神仙才能做到!一言以蔽之,此種竹簡文物鑑定方式的縝密性是有待認真檢討和改進的。   至於以碳14測定作為防偽措施,也同樣並不是一個絕對的保障,這裡不擬多說。
  • 「清華簡」證實:古文《尚書》確係「偽書」
    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文物很「脆弱」,怕見光和細菌,專家們短暫觀察後,竹簡馬上又被送回保存箱。  本報記者 戴冰攝(資料照片)  「從『清華簡』提供的這些證據來看,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確實是一部偽書,自北宋以來,許多學者對它的懷疑和否定是完全正確的。」劉國忠說,「通過『清華簡』,我們不僅真正看到了古文《尚書》的原貌,還可以為長久以來的古文《尚書》真偽之爭畫上一個圓滿句號,這怎能不令人欣喜異常呢!」
  • 「清華簡」來歷不明 很有可能改寫中國上古史
    《尚書》是夏商周三代各種重要歷史文獻的彙編,據說孔子時代有一百篇之多,後由於秦始皇焚書大部被毀,漢朝初年只有29篇通過學者的背誦默寫流傳下來。在「清華簡」中已發現有多篇《尚書》,都是焚書以前的寫本,有些有傳世本如《金縢》、《康誥》等,但竹簡文句與其多有差異,更多的則是前所未見的佚篇,它們對於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意義難於估計。
  • 「清華簡」研究發現類似樂經詩歌
    簡上記載周武王八年,徵伐耆國得勝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冊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還有的詩竟與現在《詩經》中《蟋蟀》一詩有關,前所未見,令人驚奇。這篇竹簡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義,無疑是一項重大發現。特別是秦代以後,樂經已經全部亡佚,這一發現更顯得有重要性。
  • 碳14造假、日本「偽造考古文物案」
    可見,碳-14斷代技術在不少人眼中簡直就是文物考古中的萬能法器,無所不能其及。一旦用上它,文物的真偽立馬就能見個分曉了。然而,這類相信科學技術的初衷值得肯定,普通公眾能知道這項技術已實屬不易,文物考古受人關注的程度,也由此可見一斑。但不了解任何科技手段都有其局限性的想法,卻是要糾偏的,更是要科普的。換言之,不能對陶瓷器、石質品等乏碳元素的文物進行斷代檢測,就是碳-14技術的局限性。
  • 清華簡研究:讓冷門不冷,絕學不絕
    數據顯示,我國迄今已發現有字甲骨10餘萬片,有銘商周青銅器兩萬餘件,戰國秦漢簡牘30餘萬枚,這是推動先秦秦漢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資源。另一方面,則是其中許多材料未能得到及時有效保護、整理與研究,再加上出土文物的脆弱性,一旦保護和整理工作不能及時進行,將有可能永久損毀,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 這麼顛覆認知的嗎?清華簡成果:秦人是商人後裔,烽火戲諸侯是假的
    而當時的文物市場上,假簡橫行,誰也不敢貿然出手買這麼大一批竹簡。 2008年6月,在獲知香港文物市場上有這樣一批重要竹簡後,李學勤向清華大學校領導匯報了這個消息。領導問:能否用最簡潔的話概括一下這批竹簡的意義?李學勤答:如果是真的,那就是司馬遷也沒有看過的典籍。 清華的效率很高,立刻啟動調研和收購行動。
  • 炮轟「甲骨簡牘」第四彈|碳14造假、日本「偽造考古文物案」
    可見,碳-14斷代技術在不少人眼中簡直就是文物考古中的萬能法器,無所不能其及。一旦用上它,文物的真偽立馬就能見個分曉了。然而,這類相信科學技術的初衷值得肯定,普通公眾能知道這項技術已實屬不易,文物考古受人關注的程度,也由此可見一斑。但不了解任何科技手段都有其局限性的想法,卻是要糾偏的,更是要科普的。
  • 十年破譯「清華簡」
    這些2300多年前倖免於焚書坑儒的戰國竹書,是復原先秦歷史的重要拼圖。這批珍貴的出土文獻,入藏清華大學,被命名為「清華簡」。  自2008年至2018年,入藏十年間,一群歷史和古文字學者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孜孜不倦地破譯古文字密碼,獲得一項又一項驚世發現。但,探索無止境。
  • 清華簡成春秋史爆料王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或有新解
    「清華簡」再次立功。    這批共2500餘枚竹簡自2008年被入藏清華園後,在李學勤先生帶領的團隊努力研究下,已經六次公布驚動歷史考古學界的資料,堪稱國寶。記者最近探訪「清華簡」的大本營——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聽專家講述「清華簡」鮮為人知的故事。
  • 兩千年前的古老竹簡藏有哪些秘密?請聽清華故事…
    誕生於1911年的清華大學,擁有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歲月長河中無數個動人的故事,令人銘記。在即將迎來建校110周年之際,我們推出「清華故事」系列策劃,精心為您選取清華大學歷史發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歷史故事,從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中感受薪火相傳的清華精神。
  • 「清華簡」第四輯整理報告即將面世(圖)
    2008年10月14日,11位國內文字、考古、歷史學等方面的頂級專家齊聚清華,在細緻觀摩這批竹簡後,驚嘆「從重要意義上講,其價值怎麼估計都不過分」,堪與漢景帝末年的孔壁、西晉武帝鹹寧五年的汲冢相媲美:「這批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 「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公布
    「清華簡」第六輯整理報告共收入5篇戰國佚籍,記錄了春秋時期鄭、齊、秦、楚諸國史事,此批文獻的整理公布將為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提供新的研究資料。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學勤介紹了「清華簡」第六輯整理報告的情況。
  • 穿越回戰國:總理與教授對談「清華簡」
    「這些大篆裡面還有許多甲骨文的元素吧?」「跟甲骨文有很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再去識別甲骨文的材料。」「甲骨文我們沒識別的大約還有1000多字吧?」「其實真正識別的不過1500個左右,還有2000多字沒識別。」「你們通過這個研究能對解惑甲骨文起重要作用啊,那真是了不得!」李克強說。
  • 清華簡:開啟古史研究新境界
    清華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為中國古代文明探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出土文獻資料,開啟了古史研究的新境界。去偽存真 考而後信孟子曾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告誡人們對傳世文獻要善於鑑別真偽,不可盲從。《漢書·藝文志》所提到的《文子》《伊尹說》《力牧》《風后》等書,班固即以「依託」言之。這種託名古人立說的風氣,在戰國秦漢時期頗為盛行,其後仍有所見。
  • 李學勤:清華簡九篇綜述
    對於清華簡的學術意義,《鑑定意見》中有這樣一段話: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拍攝清華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對它的拍照必須要符合文物保護與研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