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成春秋史爆料王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或有新解

2021-01-09 新華網

「清華簡」入藏八年研究成果豐碩 第七輯報告明年將出

 保護、整理中的竹簡。

  李學勤先生帶領團隊研究竹簡。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六輯整理報告日前發布,報告收錄的文獻揭示了春秋時期鄭國在開國早期時的面貌。更為重要的是,這批文獻填補了春秋最初50年的史料空白。「清華簡」再次立功。

    這批共2500餘枚竹簡自2008年被入藏清華園後,在李學勤先生帶領的團隊努力研究下,已經六次公布驚動歷史考古學界的資料,堪稱國寶。記者最近探訪「清華簡」的大本營——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聽專家講述「清華簡」鮮為人知的故事。明年,「清華簡」的第七輯整理報告將發布,一批春秋吳越爭霸的史料將大白於天下,越王勾踐十年「臥薪嘗膽」復仇的故事或許會有新的解讀,我們拭目以待。

    獲得

    75歲李學勤一眼看出這批竹簡價值高

    「清華簡」是在2008年7月,由校友趙偉國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的。

    2008年,這位收藏家決定售賣這批竹簡,這在當時引起了整個歷史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當時內地、香港、澳門甚至東亞多所高校、研究院所都有專家學者前往香港,一睹其真面目。作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也去過香港,當時他已經是75歲高齡。「李先生看到這批竹簡時,認為這批竹簡很有價值。」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均明說。

    竹簡上所書的是春秋時期楚國的文字。李學勤說:「我們大膽猜測一下,如果這批竹簡出自湖北,它的製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經過目前最權威的碳14年代測定,這批竹簡的年代為公元前305±30年,屬於戰國中晚期,同時文字內容方面的鑑定是由清華大學組織全國知名的古文字研究專家、古文獻研究專家、考古學專家共同分析討論,達成共識,認定是戰國時期的竹簡,這與李先生的判斷高度吻合。

    保護

    毛筆剔泥純水浸泡「清華簡」恢復容顏

    這批2500餘枚「清華簡」如今正安靜地躺在清華校內一處庫房。一枚枚竹簡浸泡在蒸餾水中,有字一面朝下背向光線,以最大限度抵擋光輻射對歷史文物的「侵蝕」。

    李均明說,8年前那個夏天這批竹簡剛到清華時可比現在狼狽得多,甚至還有一段驚心動魄的經歷。當時有的竹簡被成捆裝在一個長約0.5米,直徑約0.1米的塑料筒裡;有的竹簡下墊著新的竹片,被裹在溼潤的毛巾裡。「我一聞,溼毛巾都是臭的。」專家迅速請來了本校化學系的分析監測人員,對浸泡竹簡的液體進行分析。結果竟然發現了活體桿菌和球菌,「這些東西很可怕,其他地方曾經出現過上午竹簡上發現白點,下午就蛀出了一個洞的現象,這就是細菌所為,破壞力驚人。」

    工作人員立即啟動殺菌。他們使用了一種已經被證明有效且對竹簡無害的殺菌劑,終於制止了細菌危害竹簡。

    當時正值暑假,竹簡的清理保護原定等開學後進行,但面對新情況,一切都提前了。中心研究員趙桂芳說,所有專家都調動起來加班加點。我們用純淨的蒸餾水浸泡竹簡,然後用毛筆的筆尖小心地剔除竹簡上的汙物和黴點,「筆尖都是躲開竹簡筆畫剔除汙垢。」去汙去黴後再用純淨水多次浸漂。這批竹簡入藏時,表面已經氧化成暗褐色,所以給竹簡照相之前,保護人員要先對它進行還原脫色,最大限度恢復了竹簡的真實面貌,採集到清晰準確的資料,然後再把脫色劑漂洗乾淨。

    這個暑假結束後,所有竹簡都完成了逐一編號、拍照、登記造冊。工作人員還細心地用玻璃條和白線固定竹簡和號牌。這些長10釐米到47.9釐米不等,寬0.4釐米到1釐米,厚度僅1毫米左右的飽水竹簡一枚一枚地放入存有蒸餾水的容器內,然後覆上薄膜、上加封蓋。「每一步都得非常小心、細緻。我們要對歷史負責。」趙桂芳說。

    研究

    首次確認「錙」就是1/4

    李學勤後來說:「這批竹簡將極大地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面貌,價值難以估計。」 2008年9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清華簡」從保護進入了保護、研究並重的新階段。中心會集了李學勤、趙平安、李均明、李守奎、沈建華、劉國忠、趙桂芳等多位有影響的專家。

    每周一上午,李學勤都會親自來到中心和研究人員討論最新的進展,即使今年他已經83歲高齡,這一慣例仍然未曾打破。「抽絲剝繭,解開歷史的謎團,大家很興奮,也很有動力。」

    在大家的努力下,「清華簡」從2010年至今已經推出了6輯整理報告。許多史事大白於天下。比如在第一輯和第三輯,收入了《尚書》及類似的典籍,這是自漢代後兩千多年《尚書》首次重現;發現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詩篇,記載了周武王八年徵伐耆國得勝後,在文王宗廟與重臣飲酒賦詩的場景。「第四輯的《算表》是目前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十進位實用計算器。李學勤先生首先認出表中的『錙』字表示現代數學中1/4的含義。」李均明對記者說。

    在最新的第六輯中,鄭國早期的歷史面貌得到展示,尤其是記錄了鄭武公曾有三年不在他父親建立的國家,而是居於衛國。「如果有文學家把鄭國的歷史改編成小說或影視劇,可能比《羋月傳》還精彩。」北京師範大學晁福林教授半開玩笑地說。

    李學勤透露,「清華簡」第七輯已經開始整理工作,將收入一篇名為《越公其事》的文獻,文獻將揭示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的歷史,尤其是越王勾踐復仇的故事,「可能會對大家熟悉的一些歷史故事有新的說法。」

    未來

    「清華簡」將搬新家 整理還需10年

    李學勤說,「清華簡」6輯整理報告收入的文獻是公元前三百年前的古本,大部分屬於中華文明早期的元典。這些文獻再現了2000多年前文化典籍較為原始的面貌,不僅引發當下古史、古文獻、古文字等相關領域的研究熱潮,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新發現的先秦古籍,將極大豐富以往的先秦文獻,與之一起,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為後世所一直學習與研究,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2500餘枚竹簡的整理、研究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記者了解到,目前還有三分之二的內容有待整理,根據最新的評估,預計研究報告總共將有16輯到17輯,預計還需10年才能整理完畢。

    而在當下,保護也是當務之急。趙桂芳說,竹簡類有機質地文物的日常保養和預防性保護非常重要,她每周都會檢查「清華簡」的保存狀況。自然光含有紅外線和紫外線,對文物藏品損害極大,因此庫房都採用防紫外線的人工光源,窗戶還使用了兩層窗簾。庫房的溫溼度對竹簡影響較大,現在庫房裡還有三臺空調控制庫房的溫溼度。目前中心的新大樓正在修建中,投入使用後,「清華簡」將得到更加完善的保護。

    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正在加入「清華簡」的研究與保護。中心開展了從本科生、碩士生到博士生的完整高等教育階段培養。李學勤先生以83歲高齡親自帶博士生開展研究。前不久公布的清華大學2016年自主招生簡章中,就有出土文獻的專業方向。「我們期待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我們的隊伍,長江後浪推前浪。」李均明說。(記者 張航 文並圖)

相關焦點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稱霸一時,他的子孫繼承了霸業嗎?結局如何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聲名赫赫。他臥薪嘗膽的典故,不知道激勵了多少後來人。他的子孫是否也被這種精神所感染呢?他開創的霸業得到了繼承嗎?他的後代結局如何呢?《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較為詳實的記載。當年,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絕地反擊,不僅吞滅了吳國,而且進兵北上,渡過淮河,召齊、晉諸侯相會,橫行於江淮之東,諸侯畢賀,終成霸業。可惜世事無常,勾踐終於走完了他跌宕起伏而又輝煌燦爛的一生。其子鼫繼位。他守住了霸業嗎?對此,《史記》隻字未提。
  • 越王勾踐:從沒「臥薪嘗膽」,也沒有「兔死狗烹」的政治家
    提起越王勾踐,人們第一時間會想起兩個成語:「臥薪嘗膽」、「兔死狗烹」。這位春秋時期帶領一個蠻荒小國崛起的霸主,一方面以他的忍辱發憤、勵志圖強的故事讓人傳誦,另一方面又因其成功後對功臣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而讓人唏噓不已,大大影響了他的歷史形象。勾踐也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因為誅殺功臣而遭到人們唾棄的君王。
  • 越王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一舉打敗吳國
    本文由母慈兒孝敬原創導語:越王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一舉打敗吳國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和孫武等人的輔佐下,勵精圖治,積累了強大的實力。吳國和越國的戰爭,就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場霸主爭奪戰。越國是大禹的子孫,被夏朝封在了會稽。越國是從春秋中後期開始強大起來的,也懷著和吳國一樣的理想—爭霸。當吳國滅楚國的時候,越國的國君允常想趁著吳國沒人佔便宜,便去攻打吳國本土。吳軍不得不班師救援,吞併楚國的好事也被越國攪和了。雄心勃勃的吳王闔閭惱怒萬分。
  • 越王勾踐,值得學習!
    在我們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中,有一個的失敗與成功流傳了兩千多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不畏失敗、奮發圖強,這個人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勾踐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是失敗與成功俱全的一生,是天堂與地獄輪迴的一生,是臥薪嘗膽、奮發圖強的一生!
  • 大家了解臥薪嘗膽背後的故事嗎,越王勾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從小時候學典故,學國學,一定被要求背過臥薪嘗膽的故事,小時候不懂,按照要求背過,只知道故事裡面有兩個關鍵人物,一個吳王夫差,一個越王勾踐。小時候的理解的不透徹,感覺就像故事裡的兩個人,為了爭地盤,你打我,我打你,前幾年你勝了,後幾年我又勝利了。等真正長大可以理解臥薪嘗膽的故事時,知道這個故事是激勵我們要在逆境中堅持的生存,先要生存,再要成功。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 最後越國是怎麼消失的?
    中國歷史上,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傳揚千古,然而,由勾踐從一個亡國之君到實現「越國中興」之後,越國又經歷了怎樣的故事,又是怎樣悄然消逝於歷史的長河之中呢?自古春秋無義戰,自春秋的勾踐之後,依我所見,戰國時期的越國抒寫的則是一部單靠勇武第一而蠻幹,更加不講節義的混亂史。
  • 勾踐臥薪嘗膽20年,打敗了霸主吳國,為何越國卻因此走向沒落?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第一個版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第二個版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而且勾踐臥薪嘗膽20年,擊敗的是夫差窮兵黷武的吳國:吳王弗聽,遂伐齊,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吳王北會諸侯於黃池,吳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其後四年,越復伐吳。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於齊、晉。——《越王勾踐世家》夫差先是攻打齊國,贏了!
  • 清華簡揭秘晉文公與勾踐稱霸細節,還有「最早十進位乘法表」
    4月23日,來自全國部分高校和考古文博單位的百餘位專家學者齊聚清華大學,從春秋史、文獻學、古文字學等角度對整理報告展開學術討論,並見證了清華簡中《算表》獲金氏世界紀錄的授牌儀式。清華簡《算表》局部照片。
  • 話說歷史: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勝吳國 詳細大解析
    前514年,吳王閥間繼位後,任用逃亡到吳國的原楚國貴族伍子胥和齊國的孫武,改革內政,使國力有了很大的發展,於是吳國就把目標制定在打敗南方的大國楚國,進而稱霸中原。楚為聯越制吳,極力扶持越王允常,這樣越國也有了大的發展。前506年,吳王闔間率軍攻楚。次年春天,越王允常趁吳國內空虛,出兵襲擊吳都姑蘇。
  • 越王勾踐為復國"臥薪嘗膽",但是之後的故事你們知道嗎?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勾踐出生在公元前520年,他的先祖無餘在夏朝的時候被封在會稽,世代供奉著夏禹,由於地區相對偏遠,所以很少與中原發生聯繫,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也相對低下,儘管中原地區歷經了改朝換代,但是越國卻沒有受到太多影響,只有鄰近的吳國經常發兵來攻打越國,兩國之間有著世仇。
  • 越王勾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絕對不是個仁慈的好人
    春秋霸主當中,越王勾踐絕對是一個奸雄,因為他成為霸主的方式總歸是有些奸詐血腥的。勾踐之所以成為了春秋霸主,原因之一就是他偷襲了吳國,進而被封諸侯霸主。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勾踐,那就得看看他究竟做過些什麼。 1、不把人命當命,心狠至極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怎麼消失的?
    歷史比周王朝更悠久的越國,春秋盛極一時地處東南的越國,其世系可追溯到大禹,越國國君為姒姓,而這個氏乃是帝堯賜給禹王的,關于越國早期的歷史,比起吳國更加模糊不清,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在商王朝建立的同時,越國已經出現,周王朝建立之後,越國雖然得到周天子的冊封,但其並非是周朝建立之後才建立的新的諸侯國。進入東周,越國愈發強大,連春秋首霸齊桓公也頗為忌憚。
  • 臥薪嘗膽:一個流傳千古的勵志故事,卻被證實是虛構
    春秋吳越爭霸,打了敗仗的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作為一個流傳千古的勵志故事,臥薪嘗膽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發向上,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四個字告訴世人,只要胸有大志,那麼身處逆境也可成功。 然而,歷史上真有「臥薪嘗膽」這回事嗎?
  • 勾踐為什麼要臥薪嘗膽真的是因為要復國嗎
    三年共同養馬,三年同室而居,勾踐對範蠡有一種特別的親近和信任,也有著一種特別的依賴。「不愉快的事已經過去了,就不要再想了,大王,我們現在雖然已經回來了,但還須忍氣吞聲。」範蠡勸他。「不!我要報仇!你告訴我,怎樣才能復仇?」範蠡想了想,說:「大王若真有決心復仇,那也簡單,就照伍子胥說的辦。」「伍子胥說什麼了?」勾踐很驚訝。
  • 與其說越王勾踐破釜沉舟,不如說範蠡破釜沉舟
    臥薪嘗膽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這期間越王勾踐為了復闢越國真的是受了很多苦糟了很多罪。這其中範蠡的存在、範蠡的犧牲是越王勾踐復國的重要原因,那個影響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美人西施犧牲了自己。勾踐臥薪嘗膽,受胯下之辱吳國吞併越國後,勾踐成了俘虜,但是這期間勾踐是飽受人間百苦,一個帝王為了自己國家的百姓,為了報仇,為了那在吳國受到了屈辱忍氣吞聲,臥薪嘗膽。無時無刻都在想著自己的復國大業。至於說勾踐能回到越國,得以於自己高於常人的意志力。
  • 中國少數民族歷史人物:臥薪嘗膽為復國,勾踐
    勾踐——臥薪嘗膽矢志復國的越族國君 勾踐,亦作句踐。古越人,春秋末年越國(亦稱于越)國君。生年不詳。相傳其始祖為夏代國王少康的庶子無餘,受封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傳二十餘世至其父越侯允常,乃與吳國結怨,經常互相徵戰。
  • 我們只知道勾踐臥薪嘗膽,卻不知道他的故事遠不止這些
    說起臥薪嘗膽,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講的是越國國王勾踐打仗失敗之後,發憤圖強的故事。總的來說這個故事是比較勵志的,很多人都學習過這個故事。勾踐可以說也成為勵志的典範。不過真實的勾踐根本不是這樣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故事。他的故事可以說非常精彩,根本不止臥薪嘗膽這些。
  •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如何消失的呢?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最後越國是如何消失的呢?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越國是春秋時期東南地區的一個諸侯國,關于越國的起源,史書記載是非常少的,最初,越國作為東南一隅的一個小國,與中原各諸侯國幾乎毫無往來,唯一溝通外界的聯繫便是吳國了。
  • 成語臥薪嘗膽的故事是真的嗎?
    吳國,位於太湖平原的東側;越國,則據有錢塘江以南的紹興-寧波平原,屬於一衣帶水的近鄰。吳、越之間的第一次聯繫,就是以一次爭端開始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吳王闔閭以「越不從伐楚,南伐越」,吳國打贏了這次位於「槜裡」(浙江嘉興)的戰役。沒多久,越王勾踐又和吳國在槜裡打了一仗,《左傳》還是記錄為「吳伐越」。此戰中,闔閭被越人砍中腳趾,傷重死了。
  • 吳國要是沒有被越王勾踐打敗,那麼越王勾踐的結局如何?
    吳國要是沒有被越王勾踐打敗,那麼越王勾踐的結局如何?相信大家都知道戰國七雄,這七雄是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在經過了非常長時間的七雄爭霸對戰,最後在大周王的國家內的裡面的諸侯國家越來越少,名義上的說法是天下共主,其實早已經是一個傀儡,和滅絕上沒有什麼區別了,就是這樣戰國之間的對決不斷,趙國和魏國還有韓國有了強國之首的稱號,慢慢的也有更多的國家列入行列,分別是齊國、楚國、還有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