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清華簡九篇綜述

2021-03-05 中國書法網

在《鑑定意見》中,專家們從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等角度就清華簡的時代、內容作出了鑑定。《鑑定意見》指出,從竹簡形制和文字看,這批竹簡應是楚地出土的戰國時代簡冊。這批竹簡內涵豐富,初步觀察以書籍為主,其中有對探索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極為重要的「經」「史」類書,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是從未見過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在簡牘形制與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對於清華簡的學術意義,《鑑定意見》中有這樣一段話:

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拍攝

清華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對它的拍照必須要符合文物保護與研究的要求。為了更好地還原清華簡的真實面貌,清華大學決定探索性地採用溼版彩色拍攝法,即「飽水拍攝法」。飽水拍攝法更加符合竹簡保護與研究的要求,但是這種拍攝方法也有許多拍攝上的困難:第一,在拍攝過程中不能下透,竹簡表面必須保持一定的溼度;第二,竹簡本身是吸光體,在經過飽水保護處理之後表面形成一層水膜,形成類似鏡面的反射,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看做是反光體;第三,雖然竹簡外形大體一致,但是每一枚竹簡的細節都有所不同,如厚薄、寬窄和竹節的位置等。另外,由於清華簡已歷經兩千多年,部分竹簡發生黴變、腐化,凹凸不平的表面極易形成方向不同、形狀不一、難以控制的光斑,導致拍攝過程很難確保所有的轉折面都能避免光斑的形成。因此,如何原質原貌地表現竹簡是這一拍攝課題的最大難點。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與美術學院的攝影人員進行了共同研究,經過長期的反覆實驗,最終找到了解決的方案。研究人員發現,竹簡經過處理後,顏色顯得更加飽和、豔麗,竹簡與其表面文字的顔色反差加強,這為更加完美地表現竹簡,獲得高質量的竹簡圖版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積極準備清華簡拍照工作的同時,還有幾件工作也在同時進行。

2008年12月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李學勤教授《初識清華簡》一文。李學勤教授在文中介紹了清華簡的相關情況,並指出:要認識清華簡的學術價值,可以王國維1925年在清華所作的《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的講演作為參考。王國維將孔壁中經和汲冢竹書視為「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最大發現」,這兩項「最大發現」都是戰國時期的竹簡書籍,都在學術史上造成了重大影響。而孔壁中經和汲冢竹書中最重要的發現即為《尚書》和《紀年》,正好與此次清華入藏的竹簡內容相似。因此,清華簡的發現「給我們研究古代歷史和文化帶來了新的希望,也一定會在學術界造成深遠長久的影響。有關《尚書》《紀年》的一些懸疑不決的問題,很可能由於新的發現獲得解決」。

2008年12月16日—17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清華大學、中國文物保護協會、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協辦的「出土飽水竹木漆器及簡牘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與會學者對於飽水竹木漆器及簡牘保護的經驗和技術進行了交流,一些專門從事竹簡保護的專家還對清華簡的進一步保護和整理工作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2008年12月,受清華大學約請,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樣品做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數據判斷竹簡時間為公元前305±30年,即相當於戰國中期偏晚,這與前述的鑑定專家對於清華簡的時代判定完全一致。在此之前,清華大學分析中心對清華簡多片樣本做了含水率的測定,竹簡絕對含水率約為400%;另外,中國林業科學院對清華簡無字殘片和漆笥殘片也做了種屬鑑定,竹簡殘片鑑定結果為「剛竹」,漆笥殘片鑑定結果為「楓楊」。

2008年12月,清華大學正式聘請李均明、趙桂芳、沈建華三位先生為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研究員。

從2008年12月下旬開始,清華簡的拍照工作正式開始,由於事先做了大量的實驗,拍照流程又設計得非常周密,拍照工作進展非常順利。經過二十多天的辛勤努力,到2009年1月中旬,清華簡的拍照工作基本完成。其中有一部分字跡模糊的竹簡還需要補拍紅外照片。

清華簡拍照的大致流程是:

1.脫色。竹簡照相前需要進行脫色,因為出土的竹簡顏色深淺不一,照相效果不夠理想,通過脫色,可以使竹簡色澤接近其最初的狀態。脫色後大部分竹簡色澤變為米黃色,基本上還原了竹簡的本來顏色,字跡也變得更加清晰,拍照效採較好。

2.登記編號。對原來沒有編號的竹簡進行登記編號,把若干枚竹簡放在一個版面上,為拍照做準備。

3.拍照。清華簡的拍照採用了對飽水竹簡進行彩色拍照的方法,由於科研人員事先反覆實驗,已經掌握了相關的拍照技術.所得到的竹簡照片效果十分出色,應該說是迄今為止最好的竹簡照片。

4.浸漂。把拍完照的竹簡放在蒸餾水中進行若干次的浸漂,清洗掉竹簡脫色時使用的化學藥劑。

5.固定。將浸漂好的竹簡放在玻璃條上,捆線固定。在玻璃條的上端加上不鏽鋼的編號牌,每一枚簡對應一個編號,然後按順序放到蒸餾水裡,這樣每枚竹簡都有了自己的編號,今後研究順序就以這個編號為準。

在照相過程中總共給竹簡編了2388個編號,這也是清華簡主要內容所在。後來工作人員在一些原以為是無字的殘簡中又發現了文字,總數有100多枚,因此清華簡最終的數量是接近於2500枚。

相關焦點

  • 悼念李學勤先生︱李學勤談清華竹簡
    《上海書評》曾於2008年11月9日刊發《李學勤談清華竹簡》,現重刊,紀念李先生。兩千一百枚戰國竹簡的突然出現,必將成為2008年中國文史界最重要的一項發現。最早接觸到這批竹簡併主持保護、研究項目的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總是按捺不住自己的興奮:「我怎麼就那麼幸運呢?」
  • 記李學勤先生
    商務印書館《大學叢書》中金嶽霖先生的《邏輯》,特別是其中介紹數理邏輯部分,對他非常吸引,於是就報考清華哲學系了,當年他以第一名被錄取。到清華報到,有文學院一位教授在清華學堂接見談話。教授翻閱他的成績,問他:你的考分很不錯(英語98分),為什麼考哲學系?他聽了心中極不高興,覺得是輕視哲學系了。
  •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逝世
    李學勤先生的去世,是清華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學術界的重大損失。清華大學師生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李學勤先生!李學勤先生千古!李學勤生平曾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 李學勤1933年3月生於北京。1952年夏,入學不到兩年的李學勤在既未畢業、也未取得任何學位的情況下,離開清華,以臨時工的身份進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輔助曾毅公、陳夢家,編著《殷墟文字綴合》。1954年,李學勤進入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擔任侯外廬的助手。1985年至1988年,他擔任了歷史研究所副所長。提出了「走出疑古時代」口號。1991年至1998年,他出任歷史研究所所長。
  • 「為往聖繼絕學」的李學勤先生
    李學勤先生講解遂公盨銘文回想幾十年來,道路複雜曲折,由哲學到考古,從邏輯到古文字,對象或虛或實,時代有古有近,但我自覺每一轉折,都能從中得益。這篇「宣言」說人文學科的學術界已經(或至少是已瀕於)「土崩瓦解」,因此其設立的目標,就是要「重建因為閱讀的流失而銷聲匿跡的學術界」。我認為這一點確實非常重要,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和思考。這裡講到的「閱讀」,我想了很久,認為所指的乃是憑藉文字而實現的文化、思想、學術的傳播、融合和交流。
  • 記住李學勤!他將中國歷史年代,往前推了2000年!
    可就在他在清華學習的第二年,國內高校進行了院系調整。按照當時的政策,李學勤應該轉到北京大學哲學系繼續學習。拼合甲骨是一項艱難而又龐雜的工作,容不得半點的分心,李學勤非常要想參與這項工作,他下定決心,放棄了學歷學位,從清華退學,成了中科院考古所的臨時工!
  • 緬懷李學勤先生
    李學勤先生的去世,無疑是中國學術界的重大損失。李學勤先生與中華書局交誼深厚,2012年,他寄語中華書局一百周年。李先生說讀書要讀最基本的書,不要好高騖遠。稱學者與出版社不是甲方乙方的關係,一個好的編輯是參與整個學術研究工作的。在此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李學勤先生!李學勤先生千古!談及李學勤先生,熟悉他的人都充滿了敬佩之情。
  • 「清華簡」證實:古文《尚書》確係「偽書」
    其中,屬於古文《尚書》一類的文獻有《尹誥》篇,專家將其與傳世的古文《尚書》中《鹹有一德》篇進行比對後發現,「清華簡」《尹誥》屬於秦始皇焚書之前真正的《尹誥》寫本,而傳世的古文《尚書》中《鹹有一德》篇與之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相同的例子還見於《說命》篇。傳世的古文《尚書》中的《說命》篇共由3篇組成,記載了商王武丁與其大臣傅說之間的相關事跡。
  • 李學勤先生辭世,致哀!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李學勤先生今晨辭世,享年86歲。他是這個時代裡殊為難得的百科全書式學者。
  • 「清華簡」來歷不明 很有可能改寫中國上古史
    《尚書》是夏商周三代各種重要歷史文獻的彙編,據說孔子時代有一百篇之多,後由於秦始皇焚書大部被毀,漢朝初年只有29篇通過學者的背誦默寫流傳下來。在「清華簡」中已發現有多篇《尚書》,都是焚書以前的寫本,有些有傳世本如《金縢》、《康誥》等,但竹簡文句與其多有差異,更多的則是前所未見的佚篇,它們對於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意義難於估計。
  • 「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公布
    「清華簡」第六輯整理報告共收入5篇戰國佚籍,記錄了春秋時期鄭、齊、秦、楚諸國史事,此批文獻的整理公布將為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提供新的研究資料。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學勤介紹了「清華簡」第六輯整理報告的情況。
  • 李學勤:功利化是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
    我讀清華就像現在的研究生,上課的學生也就是五六個,有的時候七八個,有的時候就到老師家裡去上,這是今天研究生最好的待遇。現在個別老師帶二十幾個、甚至三十幾個學生,有的連自己的研究生都不太認識。學習上指導不了不說,最大的問題是學生沒有機會嚮導師學習研究方法甚至是做人。我們那個時候跟老師的關係都很好,能從老師的經驗裡學到很多,而且是通過日常的接觸學的。
  • 穿越回戰國:總理與教授對談「清華簡」
    「清華簡」2008年由清華校友捐贈入藏,總數2400餘枚,是目前發現最大的一批先秦書簡。李學勤介紹說,大量發現典籍材料,中國歷史上有過兩次,一次是西漢景帝末年的「孔壁藏經」,另一次是西晉武帝鹹寧五年的「汲冢竹書」,第三次就應該算是這批「清華簡」了。「你把它與孔壁藏經等同起來了,了不得啊!」李克強聽後說道,「這裡面六經都有嗎?」「有關六經的材料都有。」
  • 緬懷丨沉痛悼念李學勤先生
    李學勤先生1933年生於北京,曾就讀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至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殷虛文字綴合》。1954年至2003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後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5至1988年任副所長,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成立後,任第一、二屆委員。
  • 悼念 | 李學勤: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
    在6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李先生取得了累累碩果,共出版著作40多部,發表論文1000多篇,其成果之豐富、所涉領域之廣博,令人眼花繚亂。對此,李先生戲稱這是「雜學」:「我這個人興趣相當廣泛,所學雜而不純,又由於工作的經歷,從事過不同方面的研究,寫過的東西很難理出一條思想發展的線索。」(《李學勤集》自序,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這裡有三個地方需要說明。
  • 「清華簡」研究發現類似樂經詩歌
    李學勤先生介紹說,這篇竹簡共14支,目前還有個別殘斷的地方沒有找出,但基本上已很完整。簡上記載周武王八年,徵伐耆國得勝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冊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還有的詩竟與現在《詩經》中《蟋蟀》一詩有關,前所未見,令人驚奇。這篇竹簡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義,無疑是一項重大發現。
  •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能否重估中國古代文明?丨逝者
    李零也頗尊崇李學勤,稱讚李學勤「博大」。而朱淵清評價說:「李學勤以其廣闊的學術視野和高遠的學術識見,走在中國學術的最前沿」。陳嘉映也從李學勤對中國思想史的梳理上受益頗多,並稱其「博學卓識」。李學勤有一個著名口號「走出疑古時代」,他圍繞著這個口號,還提出了「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對古書的第二次反思」、「重寫學術史」等相關命題。
  • 2018年度上古漢語研究綜述(上)
    本文試簡要綜述如下。本年度古文字學研究有較大進展,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新的突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甲骨金文研究繼續走向深入本年度甲骨文著錄書出版兩種:《符凱棟所藏殷墟甲骨》《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拓本集》,均由宋鎮豪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清華現2300年早期「八卦圖」 遠超其他古代乘法表
    在第四輯的整理報告上,共收錄3篇清華簡文獻,重現了古代最早實用算具的真容,對歷史學、文獻學、科技史等領域的研究提供寶貴的研究資料。  清華簡現  早期「八卦圖」  第四輯包括一篇題作《筮法》的文獻,記載了一種盛行於戰國時代楚國、不同於《周易》的佔筮方法。
  • 清華簡整理發現中國最早的乘法表和八卦圖 改寫數學史
    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第四輯整理報告昨天發布,《算表》《筮法》《別卦》3篇傳世文獻露出真容。《算表》被認為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是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筮法》還展現了迄今最早的八卦圖。
  • 「清華簡」第四輯整理報告即將面世(圖)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早已在香港見過這批竹簡,卻依然用這兩個字直白地描述心情,甚至在幾個月後,「心中的強烈震撼感還沒有過去。這是司馬遷都沒有看過的典籍,讀起來實在太激動!」  震動和驚喜絕不囿於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