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能否重估中國古代文明?丨逝者

2020-12-15 新京報

李學勤1933年3月生於北京。他是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名譽理事長和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李學勤

他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人。他在甲骨學、青銅器及其銘文、戰國文字、簡帛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他在同輩學者中,以視野開闊、學識淵博、善於利用新發現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國外漢學研究成果和多學科結合治學而著稱。他也是第一個綜合研究戰國文字的人。他所提出的殷墟甲骨分期「非王卜辭說」與「兩系說」雖曾引起很大爭議,但最後也漸成定論。

李澤厚曾稱他其為「大陸學界第一人」。在古文字學方面,他與裘錫圭並稱為當世兩大權威。李零也頗尊崇李學勤,稱讚李學勤「博大」。而朱淵清評價說:「李學勤以其廣闊的學術視野和高遠的學術識見,走在中國學術的最前沿」。陳嘉映也從李學勤對中國思想史的梳理上受益頗多,並稱其「博學卓識」。

李學勤有一個著名口號「走出疑古時代」,他圍繞著這個口號,還提出了「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對古書的第二次反思」、「重寫學術史」等相關命題。這些命題在學術界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產生了很大的爭議。有學者也認為他與官方意識形態走得太近,輕信古書偽史,菲薄古史辨學派,囿於立場成見,妨礙了他在古史學研究領域做出了更大的貢獻。

李學勤:因機緣巧合而走進古文字學術研究

李學勤生在北京。在年輕時,他就讀於北京匯文中學。匯文中學是北京早期的近代中學之一,在當初成立時,它只是一個書院,包含了小學、中學乃至大學。其中大學部就是後來的燕京大學。李學勤的父親也是匯文中學的學生。李學勤在1945年入學,並於1951年畢業。

在一個很偶然的場合,李學勤讀到了金嶽霖先生的《邏輯》。他很喜歡那些看不懂的符號。所以,當他看到書的第三章「介紹-邏輯系統」裡面那些他不認識的各種符號時,他沉迷其中。因此,他決定報考清華大學,想跟著金嶽霖先生學習數理邏輯。

在李學勤入學後的第二年,恰逢全國高等學校院系大調整,清華大學變成了一個多學科的工科大學。按照當時的調整,李學勤應該到北大去。可是李學勤並沒有去北大,因為那時他已經自學了甲骨文。李學勤一直都特別喜歡一些看不懂的符號,他經常自己騎車到北京圖書館去借閱甲骨一類的書刊,也因此認識了館中負責金石部的曾毅公先生。在曾先生的幫助下,他不但能看已經編目的書,還有機會看到不少館中特別收藏的書籍、拓本,眼界逐漸開闊了起來。

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把特殊工作——做殷墟甲骨的綴合,交給了中國科學院的考古研究所。那時的考古研究所剛成立不久,考古研究所所長鄭振鐸就問陳夢家能不能做這個工作,陳夢家則向鄭振鐸推薦了曾毅公和李學勤。因此,李學勤被調到了考古研究所。這是他學術研究的開始,那時他才19歲。

李學勤在考古研究所工作了兩年,在1953年完成了《殷虛文字綴合》。這時,中國科學院要建立歷史研究所,時任歷史研究所二所副所長的侯外廬先生很賞識李學勤,就安排他到歷史所工作。於是,李學勤就從考古所轉到了歷史所,作為侯外廬先生的助手,參加侯先生領導的《中國思想通史》研究工作。

在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期間,李學勤繼續對甲骨文、戰國文字、青銅器等上古文物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許多開拓性的研究成果。比如在甲骨學方面,他出版了甲骨學專著《殷代地理簡論》,填補了殷代地理研究的空白;他還率先鑑定出西周的甲骨文;並提出「非王卜辭」說等。在戰國文字方面,他發表了《戰國器物標年》和《戰國題銘概述》等文,將戰國時代的金文、璽印、陶文、貨幣文字以及簡帛等綜合起來考察,從而形成了古文字學的一個新分支——戰國文字研究的出現。這些成果,使他得以嶄露頭角,初步奠定了自己的學術地位。在此期間,他還系統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眾多理論著作,提高了自己的理論素養。

1964年,由於政治形勢變化,李學勤先生被抽調去搞「四清」。兩年後,「文化大革命」爆發,歷史研究所的學者們被下放到「五七幹校」,李學勤的學術研究被迫中斷。幸運的是,1971年冬天,李學勤被調回北京,參加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第一冊的修訂,李學勤得以重新從事學術研究。此外,李學勤也還參與了馬王堆帛書、定縣八角廊簡、睡虎地秦簡等多批出土簡帛的整理工作。

李學勤在1993年於清華大學建立了國際漢學研究所,倡導國際漢學研究,這是國內最早建立的國際漢學研究機構之一。此後十多年間,他一直擔任清華大學的雙聘教授,並出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到2003年,在母校的多次邀請下,李學勤離開了工作50多年的歷史研究所,全職回到清華大學任職。在他擔任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期間,他主持清華簡等出土文獻的整理、研究和保護工作,貢獻良多。

「走出疑古時代」所引起的爭議和迴響

李學勤著名口號「走出疑古時代」對學術界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李學勤也給晚清以來的疑古思潮很高的評價。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厚古薄今,三代以上是人類歷史的黃金時代。康有為的著作《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對傳統中國人的「古代觀」是一種否定,是疑古思潮的開始。後來疑古思潮被以胡適為代表的留洋歸國的學生接受後,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顧頡剛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古史辨派,提出了所謂的層累造成的古史觀,他認為中國人對古代的看法是歷代人不斷地造偽的結果。

《走出疑古時代》

作者:李學勤

版本:長春出版社 2007年1月

晚清以來的疑古思潮無疑是進步的,因為它把當時古史上的偶像全都踢翻了,打破了「古代就是黃金時代」這一傳統觀點,還對古代文獻進行重新審查,對傳統的古代觀進行了一次大掃蕩。可是,疑古思潮也有很大的副作用。李學勤認為,疑古派對古代的否定常常過頭,特別是對古書搞了非常多的「冤假錯案」。

馮友蘭先生在給《古史辨》第六冊寫序的時候,曾講到一個「三階段」說,即「信古——疑古——釋古」。李學勤認為,我們要把文獻研究和考古研究結合起來,才能對整個中國古代文明作出重新估價;此外,我們要結合考古學和歷史學,充分吸收鄰近學科的成果,系統地運用比較的研究方法,走多學科結合的道路。他除了利用新發現材料來推動研究工作的深入進行之外,還進一步從理論的高度對疑古思潮進行了反思。他指出,在指導思想上也需要擺脫一些舊的觀念的束縛。在20世紀90年代,李學勤先生曾主持了國家九五重大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科研工作,這一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作是「走出疑古時代」後,在新時期對於中國古代歷史和文明的重建。

「夏商周斷代工程」讓中國有據可依的歷史年代向前推進了兩千多年。它的目標是確定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商代後期武丁以下各王以及商代後期武丁以下各王比較準確的年代。還有對商代前期和夏代,提出一個比較詳細的年代框架。「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傳世的古代文獻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進行了搜集、整理、鑑定和研究,對其中有關的天文現象和曆法記錄,通過現代天文學給予計算從而推定其年代,同時對有典型意義的考古遺址和墓葬材料進行了整理和分期研究,並進行了必要的發掘,獲取樣品後進行碳-14測年。

該工程引起了很大爭議,許多海外學者並不相信夏代的存在,認為該工程想當然地視夏為商的前朝,並定二里頭為夏都,而在目前情況下,證據尚未充足。此外,許多海外學者對該工程的一些學術研究細節也提出了質疑。李學勤認為,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夏商周斷代工程」雖然備受詬病,但這個工程也讓中國考古學在技術層面得到了發展。

葛兆光認為,走出「疑古」時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釋古」究竟應該解釋哪些「古」,是把流傳的神話、傳說、歷史一起解釋,還是只根據那些篩選過的資料解釋?「釋古」與「信古」「疑古」並不同,後者是史料的甄別,前者是史料的使用。「所以,』釋古』與其說是一個必經階段,還不如說是歷史學家心目中期待的一個理想結果。」若想讓「釋古」成為現實,還必須等待新的史料,比如過去埋藏在地下的文獻重新面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人們不得不去重新理解古代中國的原來面目,才能「重寫」歷史。

不過,在對歷史進行重新解釋之前,需要下非常多的基礎功夫。葛兆光認為,李學勤通過簡帛佚籍對古代中國的重新認識,不過是個開端,因為他所展示的新的古代世界實在很陌生很深廣,沒有一個長時段的清理是不可能釐清它的意義。李學勤把這個幽深而廣袤的古代世界大門的門縫推開一些。

歷史學對古代中國學術史的描述,經常會有一個難以掙脫的範型,而當出土文獻不斷面世,這個範型就會出現問題。比如,過去為諸子百家所排列的時代先後秩序就會面臨挑戰,新的材料也會讓過去「純粹」的思想家似乎也不那麼「純粹」。

葛兆光認為,李學勤對解決這兩個問題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通過對地下簡帛與現存典籍的考察,為部分學術史文獻重新排了次序,糾正了過去的偏頗與失誤,他通過各種文獻之間的關鍵詞語、思想表述的比較,為學術史找到了知識背景,也使中國學術史的描述更貼近當時的文化土壤。

不過,葛兆光也提醒我們,我們還是要對一些古代文獻的記載保持一些懷疑和警惕,「走出疑古時代」並不是「回到信古時代」。

作者:徐悅東

編輯:董牧孜 校對:吳興發

相關焦點

  • 李學勤丨我為什麼提出「走出疑古時代」
    前年我應邀在一次小型學術座談會上作了發言,後經友人整理,發表在《中國文化》第七期上,標題為《走出疑古時代》。
  • 緬懷丨沉痛悼念李學勤先生
    李學勤先生1933年生於北京,曾就讀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至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殷虛文字綴合》。1954年至2003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後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5至1988年任副所長,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成立後,任第一、二屆委員。
  • 李學勤先生辭世,致哀!
    先後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等。【新聞多一點】李學勤先生1933年生於北京,曾就讀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至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殷虛文字綴合》。
  •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我們能看到什麼,我們能解釋什麼?
    百年來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文 | 李學勤20世紀是一個風雲變幻的世紀,在這個世紀裡,不但我們所有的中國人都經歷了各種各樣的磨難,而且我們的傳統文化也經過了許許多多的曲折從此之後,疑古之風越來越盛,這種風氣在古代研究方面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了。胡適及其弟子顧頡剛先生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古史辨派,提出了層累造成的古史觀。他們認為中國古代有關伏羲、神農、炎帝、黃帝、堯、舜、禹、湯等的傳說,時代出現得越晚,內容就越豐富,就如同民間故事一樣。顧先生是中國現代民俗學的開山鼻祖,在研究孟姜女的故事、妙峰山的崇拜等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逝世
    上午清華大學也發文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李學勤先生。清華大學表示,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因病於2019年2月24日0點11分去世,享年86歲。李學勤先生是著名的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專家,對於甲骨學、青銅器研究、簡帛學及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緬懷李學勤先生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今晨辭世,享年86歲。李學勤先生是著名的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專家,對於甲骨學、青銅器研究、簡帛學及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記李學勤先生
    他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現在的名片上印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和李學勤先生日常接觸,很少聽他談自己的過去,因此,想在這裡介紹他50年來在學術道路上的歷程,取材上很有些困難。
  • 記住李學勤!他將中國歷史年代,往前推了2000年!
    有一位叫李學勤的老人一語驚人,他提出要重估中國古代文明,因為中華文明在高度、廣度、長度等方面都被嚴重低估了! 這位19歲從清華退學,從臨時工成為國寶級的大家,一輩子就只做了一件事: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奧秘, ——為中華民族的歷史尋根!
  • 「為往聖繼絕學」的李學勤先生
    李學勤先生是著名的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專家,對於甲骨學、青銅器研究、簡帛學及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2013年,先生曾在首屆漢語人文學術寫作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上簡單回顧自己的一生。今日,我們以此文緬懷先生。先生千古。
  • 專訪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文明各美其美 儒學與道教、佛教等...
    這三批竹簡有一個共同點: 抄寫時間都是在公元前300年上下,內容都是當時非常重要的典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三批簡的發現震動了國內外,會影響到整個思想史、學術史、文化史的書寫,可以說,它們的內容覆蓋了古代文明歷史的方方面面。日報:你曾在上世紀末撰寫的《古代文明與學術史》中寫道:「學術史研究工作可以歸納為兩條,一為重寫學術史,另一條是續寫或新寫學術史。」
  • 李學勤:民心是政治的根本
    問:中國古代傳統政治思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為政以德。您在解讀遂公盨銘文的時候發現,其中大段文字都在闡述德與德政,教導人們以德行事,可以說是專門記載德治的重要文物。您怎麼解讀為政以德?李學勤:為政以德,就是說,為政最根本的是德。
  • 中國考古學「走出去」 探知人類文明奧秘
    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是世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中華文明離不開全球文明史的視野。新世紀以來,中國考古學「走出去」探知世界人類文明的奧秘,也在世界文明的交流史跡中了解更為開放的中華文明。圍繞中國考古學「走出去」的歷程與展望,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
  • 筆談:緬懷李學勤先生
    謝維揚(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於今年2月24日遽歸道山,消息傳來,我深感震驚和無比悲痛。李先生是當代中國古史、古文字及古文獻研究的傑出學者,也是數十年來中國先秦史學界公認的領軍人物。我自從學習古史專業以來,有幸與李先生有很親密的交往,從他身上學到了許多為學做人的原則和方法,李先生的高大形象及所給予本人的教誨將永遠銘記在我心中。
  • 悼念 | 李學勤: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
    其次,李先生的研究領域雖然廣博,但是卻有一條主線貫穿於其中,即以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奧秘作為自己的研究重心。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自己的研究領域也有意加以收縮,因此這條主線愈來愈明顯。對此,李先生多次做過說明——「我所致力的領域,常給人以雜多的印象,其實說起來也很單純,就是中國歷史上文明早期的一段,大體與《史記》的上下限差不多。
  • 柯馬丁|超越本土主義:早期中國研究的方法與倫理
    例如,在1992年由李學勤先生提出的「走出疑古時代」,這一口號影響甚大,已迅速成為中國研究的新正統。儘管李學勤的同名著作給出了不少圓熟的分析,且並未簡單地稱許任何有關早期中國的「事實」,但近年來,「走出疑古時代」卻常常被其他一些學者(誤)用於發揮出李學勤所遠未曾表述的立場:大體上,這一口號被拿來號召人們去「證明」(prove)所有後世傳統所宣揚的早期文獻記載的真實性,噤聲先前「疑古」思潮所提出的令人不安的質疑。面對此種修辭,我認為有必要強調「疑」(doubt)在倫理和科學上的必要性。
  • 王紅霞:顧頡剛疑古辨偽思想的經學背景
    經書是顧頡剛闡釋「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文本依據。在疑古辨偽工作中,他秉持「重考據輕義理」的為學理念,經歷了從「疑經」到「辨古籍」再到「辨古史」的致知門徑。顧頡剛嘗試將疑古辨偽的治學思想與方法在經史領域「互通共享」,目的是修正傳統經學研究的流弊,更好地為現代史學服務,在中國現代史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 青銅器時代——中國遠古文化的一個璀璨時代
    東亞歷史之05篇:遠古中國之青銅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大約在距今五千年前結束,進入青銅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在世界各地得到發展,但在遠古中國尤為輝煌燦爛。1928年起,考古學家陸續在河南安陽挖掘出古代文明的屋宇、宮殿、墳墓等遺址,並證實了安陽曾經是古代「殷商」的首都,因此這些遺址被稱為「殷墟」。
  • 除了四大文明古國,你還應該知道的人類古文明
    文明性質的變化,受到許多複雜因素的影響,但最終說來和它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有關。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到現在為止,主要可以劃分為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這兩大時代。 人類古文明這時期各文明的共同特點是農業成為文明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 古代中國什麼樣?國家地理頻道推出紀錄片《鳥瞰古中國》
    《鳥瞰古中國》片頭截圖本文圖片均為視頻截圖2020年8月,他們推出全新系列《鳥瞰古中國》(Ancient China from Above)紀錄片,通過遙感衛星、無人機、雷射雷達等設備和技術探測結合三維建模動畫來重現古代中國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