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戰國:總理與教授對談「清華簡」

2020-12-25 騰訊網

「經過碳14測定,這批竹簡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305年±30年,屬於戰國中期偏晚。那時候孟子還在世,莊子也在,屈原還比較年輕。」白髮蒼蒼的老教授向李克強總理介紹道,「所以這些竹簡上的字,是當時他們能看到的。」

「看起來應該都屬於篆字吧?」李克強問道。

「都是戰國時期的古文字,從廣義上說屬於大篆體。」老教授回答。

「能夠全部識別嗎?"「還不能完全識別,我們只能提供一個研究基礎。」

「這些大篆裡面還有許多甲骨文的元素吧?」「跟甲骨文有很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再去識別甲骨文的材料。」

「甲骨文我們沒識別的大約還有1000多字吧?」「其實真正識別的不過1500個左右,還有2000多字沒識別。」

「你們通過這個研究能對解惑甲骨文起重要作用啊,那真是了不得!」李克強說。

與總理對談的83歲老教授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對話發生在清華大學老圖書館4樓的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4月15日上午,李克強考察清華大學,到此聽取「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情況介紹。

一位總理、一位教授,縱論經史文字,相談甚契,似乎「穿越」回了竹簡「出生」的戰國年代。

「清華簡」2008年由清華校友捐贈入藏,總數2400餘枚,是目前發現最大的一批先秦書簡。李學勤介紹說,大量發現典籍材料,中國歷史上有過兩次,一次是西漢景帝末年的「孔壁藏經」,另一次是西晉武帝鹹寧五年的「汲冢竹書」,第三次就應該算是這批「清華簡」了。

「你把它與孔壁藏經等同起來了,了不得啊!」李克強聽後說道,「這裡面六經都有嗎?」

「有關六經的材料都有。」李學勤回答,「當然不是說全的六經。《尚書》最多,《詩經》也不少。」

「沒有發現《樂經》吧?」「有跟《樂經》有關係的內容,但我們沒有能力判斷。因為《樂經》早已失佚,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它什麼樣子。」

「但你覺得可能有關是吧?這個能夠發掘出來嗎?」「我們一定做我們的努力吧。」

「你們要把《樂經》給發掘出來可就了不得了!」李克強說,「詩書禮樂易春秋,十三經裡面最主要是這六經。六經中除了《樂經》失傳,其他的五經都在,不知竹簡上的內容跟傳世文獻差別大不大?」

「差別特別大。」李學勤答道,「像《尚書》有很多是傳世本裡沒有的。《詩經》也是,有的有,有的沒有。」

「這樣的話,今古文可以在你們這裡作一些鑑別了。」李克強立即說道。隨後他又問:「那《易經》呢?」李學勤答,《易經》的材料也不少。

「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這裡面有嗎?」「有乾卦,但沒有爻辭。」

「那會不會這幾個字是後來人加上的?」「西漢時已經有了,王莽新漢時……」

「倒不是說新漢,是說秦焚書以後。」「秦焚書以前今天的本子就存在,因為上海博物館有一個戰國時期的《周易》本,裡面就有。」

隨後,李學勤向總理介紹了根據「清華簡」在古史方面的顛覆性研究。比如,傳統認為秦國人是從西方來的,屬於戎人,但根據「清華簡」中對商紂王時大臣飛廉的記載,可以判定秦人東來。李克強點頭道:「哦,秦還是從中原過去的。這個的確顛覆了過去的認識。」

「清華簡」中還發現有算表,這在數學史上有特殊意義。李學勤介紹說,算表上的記數非常特殊,可以表達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還可以把乘除法變成加減法。類似這樣的圖表,歐洲要到1500年左右才有,晚了差不多1000年。總理聽後慨嘆:「可惜我們沒有走向世界。」

據李學勤介紹,《尚書》的重要佚篇《厚父》就是從「清華簡」中發現的,此前所有版本都未見。該篇主要講政治理念,強調民心的重要。其中有一句話,「民心惟本,厥作惟葉」。李克強問:「這句話在現存其他典籍中是否出現過?」李學勤答:「有近似意思,但沒這一句。」

這場「清華簡」對談臨近結束時,李學勤向總理贈送集簡上文字的一幅捲軸,上書正是「民心惟本,厥作惟葉」八個字。李克強欣然說:「謝謝,我會好好保存。」接著,總理用欣賞的眼光打量著捲軸說:「那時大篆已經開始向隸書方向進化了。李先生,你做了很重要的工作,也請你多保重。」

新京報特約記者 穆柏

相關焦點

  • 總理參觀的文物「清華簡」是什麼神器?
    李克強上午來到清華大學校史館參觀清華發展歷程和重大科技成果展,在建築學院與白髮老教授和學生交流,看望生命科學學院年輕科研團隊,聽取「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情況匯報,之後還和學生玩起自拍。15日下午,李克強前往北京大學,先後考察了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院以及他曾就讀過的法學院等處。當晚,李克強在北京大學農園食堂與北大學生共進晚餐。
  • 「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公布
    「清華簡」第六輯整理報告共收入5篇戰國佚籍,記錄了春秋時期鄭、齊、秦、楚諸國史事,此批文獻的整理公布將為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提供新的研究資料。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學勤介紹了「清華簡」第六輯整理報告的情況。
  • 「清華簡」發現戰國時期全新星象系統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書影。(清華大學供圖)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趙旭)《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20日在京發布。此次發布的成果共收錄竹簡五種八篇,包括《四告》全卷(共4篇)、《四時》《司歲》《行稱》《病方》,均為前所未見的佚文,其中《四時》提供了戰國時期全新的星象系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介紹,《四告》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
  • 清華首聘講席教授,三人獲聘,首位人文講席教授專攻清華簡
    如今,他正帶領中心學者繼續推進清華簡釋讀,以延續李先生未竟的事業。已籌措講席教授基金清華大學原有「講席教授基金」於2001年成立,主要用於聘請國際著名教授及學者(團組)前來執教。2016年,清華宣布,計劃在未來5年內,根據學科發展和人才規劃,在人文、社科、理科、工科等學科設立不少於100個全職講席教授席位。2018年,為進一步推進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人才培養和學術科研水平,清華決定全面推進全職講席教授、冠名教授制度,在校內外聘任全職講席教授,並通過冠名講席教授、冠名教授兩種形式予以支持。
  • 「清華簡」來歷不明 很有可能改寫中國上古史
    經鑑定,這批共2388枚的竹簡成於戰國中晚期,初步研究顯示記載著失傳2000多年的《尚書》、周武王樂詩等,據稱全部解讀完成後有可能改寫中國上古史。昨晚,著名歷史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做客武漢大學珞珈講壇,講述「清華簡」的來龍去脈。
  • 「清華簡」證實:古文《尚書》確係「偽書」
    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文物很「脆弱」,怕見光和細菌,專家們短暫觀察後,竹簡馬上又被送回保存箱。  本報記者 戴冰攝(資料照片)  傳世《尚書》與「清華簡」不符  在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出版的「清華簡」第一輯整理報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收錄了《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共9篇簡文。
  • 十年破譯「清華簡」
    而「清華簡」的文字屬於戰國時期的楚國文字,其間含有諸多未見之字,如何科學準確地識文斷字,是研讀者面前的一道難關。  一份A4紙列印的簡文,一臺電腦,手邊放著不同的古文字工具書,每次研讀,團隊成員、清華歷史系副教授馬楠都是以這樣的專業架勢開始工作。遇有看不懂的古文字,她一般會追根溯源,通過查看相關文字的字形演變、字源解析等內容,從偏旁部首、字形等各個角度來推測。
  • 網友質疑「清華簡」來歷不明 有出版炒作之嫌
    在清華大學收藏的一批「清華簡」中,專家們通過研究失傳多年的《尚書》原貌發現,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是「偽書」。  昨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清華簡」給古文《尚書》真偽之爭一個明確的結論。但網友質疑「偽書」之說早有定論,作為證據的「清華簡」來歷不明,有出版炒作之嫌。
  • 為什麼說清華簡安大簡絕非偽簡
    一、清華簡、安大簡的價值與爭議    2019年9月21日,《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通稱「安大簡」)第1輯正式發布。這一輯整理報告,包含了58篇《詩經·國風》的內容,作為戰國早中期的抄本,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詩經》版本。
  • 清華簡整理發現中國最早的乘法表和八卦圖 改寫數學史
    李學勤教授介紹,《算表》由21支竹簡交叉構成21行、20列,分為乘數和被乘數個位、十位區。其中17支竹簡保存完整,另外4支入藏時已有些殘缺,但根據分析研究,能知道殘缺部分的內容。據了解,清華簡由於年代久遠,又因保存於地下,竹簡大部分都散斷。因此,《筮法》的成卷狀態則顯得讓人格外驚喜。此外,該卷竹簡都有次序編號,為內容的整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清華簡」第四輯中的另一篇題作《別卦》,形制較小,本來是有8支,但是有一支缺失,只有7支。但是缺失的一支可以根據內容進行推補。該組竹簡沒有序號排列,也無背部的印痕可作參考,只能根據內容進行排序。
  • 「清華簡」研究發現類似樂經詩歌
    在4月25日舉行的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儀式上,該中心主任、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教授透露,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最新釋讀發現周武王時的樂詩,「樂詩類似樂經的詩歌」,「更是過去從來沒有見過的」。《樂經》是六經之一,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便從此失傳。
  • 從「清華簡」到「中國芯」,趙偉國的「大歷史」
    2006 年,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張光裕,在文物市場意外發現一批戰國簡。這批竹簡慘遭盜掘,出土的地址、時間已無處可考。古董商為方便販賣,提供了 8 支樣簡圖片。作為中國古文字學大家,張光裕看完樣簡,不動聲色,心中卻掀起軒然大波。他預感到:這很可能是一批真品。
  • 「清華簡」第十輯解開塵封:天文史、科技史價值不可估量
    「『清華簡』第十輯內容涉及天文、曆法、自然等諸多方面,對了解先秦時代社會思想文化帶來新的認識,其天文史、科技史價值不可估量。」11月20日,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 清華簡:開啟古史研究新境界
    自2008年以來,清華大學入藏的一批戰國竹簡被陸續整理出版,已發行十輯。與過去發現的戰國竹簡相比,其顯著特點是多為經史類文獻。其中有的篇章至今還保留在《尚書》《逸周書》中,有的散佚兩千年後橫空出世,有的長期蟄居地下而不為人知。清華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為中國古代文明探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出土文獻資料,開啟了古史研究的新境界。
  • 兩千年前的古老竹簡藏有哪些秘密?請聽清華故事…
    2011年1月5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成果發布暨出版座談會召開,出土文獻學界學者雲集,大家翻閱著整理報告,興奮不已。中國古文字學泰鬥裘錫圭先生在發布會上說:「清華簡整理的難度應該說是超過以前郭店簡、上博簡,這樣的整理速度,在同類類似規模的出土古文獻裡面,是前無先例的。」
  • 清華簡揭秘晉文公與勾踐稱霸細節,還有「最早十進位乘法表」
    4月23日,來自全國部分高校和考古文博單位的百餘位專家學者齊聚清華大學,從春秋史、文獻學、古文字學等角度對整理報告展開學術討論,並見證了清華簡中《算表》獲金氏世界紀錄的授牌儀式。清華簡《算表》局部照片。
  • 《中國書法報》清華簡專輯(二)
    為了探索更多清華簡研究背後的故事,本報特採訪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教授,現將採訪內容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根據簡文「至今晉越以為好」,李學勤《清華簡〈系年〉及其有關古史問題》認為:「《系年》簡的寫作大約在楚肅王時(或許再晚一些,在楚宣王世),也就是戰國中期。」按楚肅王時期約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70年(《史記·六國年表紀》);同時據「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數據為公元前305年加減30年。」(李學勤,《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第一冊前言)這個推論顯然也是合適的。
  • 「清華簡」再推新成果 八篇佚文首次公布
    昨天(11月20日),清華大學發布了「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等文獻公布。「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的簡稱,這些倖免於焚書坑儒的戰國竹簡,對先秦歷史、古文字學、古文獻學等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 清華簡研究成果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
    清華簡研究成果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算表》是最早的十進位計算器來源:《北京晚報》2017-04-23 張航十進位是目前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計算進位。最早的十進位計算器出現在哪裡?就在清華大學收藏的清華簡中。今天上午,金氏世界紀錄獨立核實認證:清華簡中的《算表》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位計算器。記者獲悉,《算表》也是我國留存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
  • 清華簡成春秋史爆料王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或有新解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六輯整理報告日前發布,報告收錄的文獻揭示了春秋時期鄭國在開國早期時的面貌。更為重要的是,這批文獻填補了春秋最初50年的史料空白。「清華簡」再次立功。    這批共2500餘枚竹簡自2008年被入藏清華園後,在李學勤先生帶領的團隊努力研究下,已經六次公布驚動歷史考古學界的資料,堪稱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