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這個詞語源自《詩·商頌·殷武》:「命於下國,封建厥福」,意思是指封邦建國。據《呂氏春秋通詮·慎勢》載:「封建,即封邦建國,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賜親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區域內建立邦國,即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相傳黃帝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備。」歐洲中世紀也曾實行類似的制度。
封建之所以「封建」,離不開「分封」二字。這項制度自「國」這個概念誕生以來,一直持續到了先秦時期,對最早的國家產生了不少積極作用。其實,雖然現代人習慣將民國以前的社會稱作「封建社會」,但真正貫徹了分封制的王朝僅有西周、東周、漢朝、西晉和明朝。
那麼,分封制所展現的積極作用,在哪個朝代體現的最明顯呢?
自然是西周時期。
當時的西周天子為了統治貴族階級,同時,為了向殷商遺留勢力和外族施壓,施行了這種制度列土封疆。從表面上來看,那些跟隨武王打天下的有功之臣都得到了應有的獎賞,實際上,他們卻仍被周天子擺了一道。
為何?
從魯公周公旦、齊公姜子牙前往封地的經歷中,我們就能看出,這些被分封給諸侯的土地都相當兇險,不是緊挨著邊陲之地,就是已被前朝貴族佔據,想要坐穩封地還需一番戰爭。
分封制為西周王朝帶來的好處要從兩方面來分析:
首先、分封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對統治階級、社會秩序的建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其次、分封制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狀況維持社會穩定的最有效的制度。
即便西周末期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惡化,出現了各諸侯相互傾軋的情況,但這也不是分封制的過錯。畢竟,分封制是建立在天子的實力凌駕於諸侯的情況下的,如果,背離了這種情況(天子式微),分封制是不適用的。從西周發展地域圖上我們就能看到,分封制加強了天子對邊陲地區的統治力,且使中國的領土得到了擴張。殷商時期中國的地域相對狹小,但自西周之後位於邊陲的諸侯開始不斷對外擴張。
顯然,相比於外族統治,天子更信任那些同族的諸侯。
分封制雖然可以間接增加天子的控制力,但分封制卻是建立在天子本身就擁有強大控制力的基礎上的。一旦天子式微,那天子與諸侯之間的勢力便會失衡,分封制將會成為王朝發展最大的隱患。至於前文中筆者為什麼會說西周時期的分封制是史上最完善的,這是根據漢朝乃至明朝的歷史事實得出的結論。
在漢朝、明朝兩個朝代,雖然,也實行過分封制,但這兩個朝代的分封制並未取得太好的成效,甚至,有損於國家穩定。例如:漢朝時期的分封制始於劉邦,劉邦將國土分封給各同姓王,由此誘發了「七王之亂」,險些使西漢分崩離析。
正是因為這種情況,西漢在發展過程中才逐漸削弱了分封制,諸侯國的權力被逐漸削減。到了唐朝以後,分封制基本已名存實亡。即便是得到了封地的諸侯,也不再像西周乃至漢初的諸侯一樣擁有廣袤的土地和人數眾多的軍隊,所掌握的權力也十分有限。
分封制的「復興」發生於明朝,這一時期的分封制與西周早期的分封制已大相逕庭,嚴格來說應該稱其為「宗室分封制」更加妥當。朱元璋上臺以後,將除繼承人(朱標、朱允炆)之外的皇子皇孫均分封到全國各地,讓他們成為了享一方食邑的藩王。
或許是因為農民的劣根性使然,朱元璋眼中的分封制仍是十分實用的。朱元璋之所以將子孫全部分封在外,就是為了幫助皇太子、皇太孫掃清障礙,開啟一段萬世之治。然而,直到朱元璋駕崩他都沒想過,先秦以前的大型動蕩均是由分封制而起的,況且當時的社會狀況分封制明顯已不適用。
可以說,正因為這位開國皇帝的疏忽,致使明朝的皇位在傳給朱允炆後,國家便陷入到動蕩之中。
在「宗室分封制」中,被分封的藩王沒有行政權,他們所擁有的只是封地的經濟收入和部分軍權罷了。朱元璋原本以為,限制了藩王的權力後,可以讓中央牢牢地控制住藩王的活動範圍。即便發生了藩王謀反的情況,藩王也無法獨自成事,對中央軍構成威脅。
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均在其死後付諸東流了。朱允炆一紙削藩的聖旨,讓被分封到各地的藩王如臨大敵。尤其是藩王中野心較大的朱棣,在他的隱忍之下,一支足以顛覆中央軍的騎兵部隊正在燕京悄然出發。僅用了三年,朱棣便帶著他的軍隊開入了南京城。
而最終,破壞了祖父「宗室分封制」的朱允炆,亦在一場大火中不知所蹤了。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的分封制》、《詩·商頌·殷武》、《呂氏春秋通詮·慎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