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但真正「封建」的只有這幾個朝代

2020-12-17 指點江山

封建這個詞語源自《詩·商頌·殷武》:「命於下國,封建厥福」,意思是指封邦建國。據《呂氏春秋通詮·慎勢》載:「封建,即封邦建國,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賜親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區域內建立邦國,即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相傳黃帝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備。」歐洲中世紀也曾實行類似的制度。

封建之所以「封建」,離不開「分封」二字。這項制度自「國」這個概念誕生以來,一直持續到了先秦時期,對最早的國家產生了不少積極作用。其實,雖然現代人習慣將民國以前的社會稱作「封建社會」,但真正貫徹了分封制的王朝僅有西周、東周、漢朝、西晉和明朝。

那麼,分封制所展現的積極作用,在哪個朝代體現的最明顯呢?

自然是西周時期。

當時的西周天子為了統治貴族階級,同時,為了向殷商遺留勢力和外族施壓,施行了這種制度列土封疆。從表面上來看,那些跟隨武王打天下的有功之臣都得到了應有的獎賞,實際上,他們卻仍被周天子擺了一道。

為何?

從魯公周公旦、齊公姜子牙前往封地的經歷中,我們就能看出,這些被分封給諸侯的土地都相當兇險,不是緊挨著邊陲之地,就是已被前朝貴族佔據,想要坐穩封地還需一番戰爭。

分封制為西周王朝帶來的好處要從兩方面來分析:

首先、分封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對統治階級、社會秩序的建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其次、分封制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狀況維持社會穩定的最有效的制度。

即便西周末期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惡化,出現了各諸侯相互傾軋的情況,但這也不是分封制的過錯。畢竟,分封制是建立在天子的實力凌駕於諸侯的情況下的,如果,背離了這種情況(天子式微),分封制是不適用的。從西周發展地域圖上我們就能看到,分封制加強了天子對邊陲地區的統治力,且使中國的領土得到了擴張。殷商時期中國的地域相對狹小,但自西周之後位於邊陲的諸侯開始不斷對外擴張。

顯然,相比於外族統治,天子更信任那些同族的諸侯。

分封制雖然可以間接增加天子的控制力,但分封制卻是建立在天子本身就擁有強大控制力的基礎上的。一旦天子式微,那天子與諸侯之間的勢力便會失衡,分封制將會成為王朝發展最大的隱患。至於前文中筆者為什麼會說西周時期的分封制是史上最完善的,這是根據漢朝乃至明朝的歷史事實得出的結論。

在漢朝、明朝兩個朝代,雖然,也實行過分封制,但這兩個朝代的分封制並未取得太好的成效,甚至,有損於國家穩定。例如:漢朝時期的分封制始於劉邦,劉邦將國土分封給各同姓王,由此誘發了「七王之亂」,險些使西漢分崩離析。

正是因為這種情況,西漢在發展過程中才逐漸削弱了分封制,諸侯國的權力被逐漸削減。到了唐朝以後,分封制基本已名存實亡。即便是得到了封地的諸侯,也不再像西周乃至漢初的諸侯一樣擁有廣袤的土地和人數眾多的軍隊,所掌握的權力也十分有限。

分封制的「復興」發生於明朝,這一時期的分封制與西周早期的分封制已大相逕庭,嚴格來說應該稱其為「宗室分封制」更加妥當。朱元璋上臺以後,將除繼承人(朱標、朱允炆)之外的皇子皇孫均分封到全國各地,讓他們成為了享一方食邑的藩王。

或許是因為農民的劣根性使然,朱元璋眼中的分封制仍是十分實用的。朱元璋之所以將子孫全部分封在外,就是為了幫助皇太子、皇太孫掃清障礙,開啟一段萬世之治。然而,直到朱元璋駕崩他都沒想過,先秦以前的大型動蕩均是由分封制而起的,況且當時的社會狀況分封制明顯已不適用。

可以說,正因為這位開國皇帝的疏忽,致使明朝的皇位在傳給朱允炆後,國家便陷入到動蕩之中。

在「宗室分封制」中,被分封的藩王沒有行政權,他們所擁有的只是封地的經濟收入和部分軍權罷了。朱元璋原本以為,限制了藩王的權力後,可以讓中央牢牢地控制住藩王的活動範圍。即便發生了藩王謀反的情況,藩王也無法獨自成事,對中央軍構成威脅。

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均在其死後付諸東流了。朱允炆一紙削藩的聖旨,讓被分封到各地的藩王如臨大敵。尤其是藩王中野心較大的朱棣,在他的隱忍之下,一支足以顛覆中央軍的騎兵部隊正在燕京悄然出發。僅用了三年,朱棣便帶著他的軍隊開入了南京城。

而最終,破壞了祖父「宗室分封制」的朱允炆,亦在一場大火中不知所蹤了。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的分封制》、《詩·商頌·殷武》、《呂氏春秋通詮·慎勢》】

相關焦點

  • 溫鐵軍:封建社會?你給我解釋解釋,什麼叫封建?
    "你給我解釋解釋,什麼叫封建社會?"從歷史政治的角度研究什麼是封建社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通過這一方式,周天子建立了這一封建權威的社會治理模式。中國的封建社會也由此拉開了序幕,但是隨著禮崩樂壞、周朝構建的封建秩序開始瓦解.從秦朝建立以來,封建社會就已經終結了。二、秦以後的中央集權,實非封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滅六國、順利一統天下。為了更好的治理天下,秦皇聽從了李斯的建議、將天下分為36郡。
  • 日本課本上為何寫中國只有70年歷史?卻稱自己歷史有幾千年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直以來都是被世界人民普遍承認的。然而,在日本的課本上,他們居然赤裸裸地寫道,中國只有短短七十年的歷史!話說,另外的幾千年去哪兒了?日本人這樣寫,真的是忽視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嗎?還是說他們就喜歡篡改跟中國有關的歷史?原來,這與日本人的「特殊」的計算方式脫不了干係。
  • 中國古代有沒有封建社會?「封建」一詞以後別再亂用了
    02封建最早的來源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封建這個詞了。甲骨文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文字,其中就有「封」這個字,表示的含義是領土之間的邊界,這就是「封建」這個詞語的大概含義。早在商朝時期就有了「封建」,但是因為當時歷史條件等方面的不成熟,並沒有廣泛的推行開來。
  • 黑格爾為何批判中國只有朝代的輪迴,卻沒有真正的歷史?
    中國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幾千年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大賭場,惡棍們輪流坐莊,混蛋們換班執政,炮灰們總是做祭品,這才是中國歷史的本來面目。事實上,中國任何一次革命都沒能使這個歷史改變。
  • 為何中國的封建制度能維持幾千年的時間?兩個答案
    中國的封建制度並未持續幾千年。封建制度,這個詞彙來源不清楚,而得到廣泛認可則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廣泛傳播。由此,關於封建制度的意思,以及其所代表的社會狀態,具有很大的爭議。一般來說,有兩個意思,狹義上的封建制度,指的是一種行政制度。
  • 黑格爾:中國只有朝代的輪迴,沒有真正的歷史;他這話有道理嗎?
    中國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悠歷史,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而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又是唯一沒有因為戰爭而斷代過的文明古國,這是華夏子孫的驕傲,中國悠久的文化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文化源泉之一。然而曾建立了世界哲學史上最為龐大的客觀唯心體系的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卻說:中國沒有真正的歷史,只有朝代的輪迴。
  • 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是哪個?
    民間傳聞中國歷史上長達1600年的朝代,你知道是哪個嗎? 中國擁有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在這幾千多年中發生了很多的變故,由無到有,由盛到衰,再到新中國的成立。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創下了第一個「皇帝」稱號,自此中國開始走上封建帝制社會。
  • 「封建社會」這個概念,為什麼中國與西方完全不同?
    「5形社會」的雛形來自於馬克思,最終形成於列寧時代,1938年,蘇聯將此劃分法推而廣之。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自然採用了蘇聯的這一划分方式。然而,很多人認為5個社會形態的劃分是有問題的,尤其是「封建社會」一詞。
  • 秦皇一統後,中國就不再有封建社會了
    關於中國古代的社會形態分段,現在通常的分法,通常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由於近代,我國在科技上落後於西方,於是在社會形態分類上,也奉西方為圭臬。但結合我國的歷史實際,實際上這種分法是不符合我國實際的。為什麼會有這種誤會那。
  • 「封建社會」為什麼叫封建社會?
    照著中國歷史,中國最開始是原始社會,然後到了奴隸社會,接著進入封建社會,又從封建社會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後就是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半殖民地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些詞都好理解,顧名思義,也能看出個一二來,獨獨這封建社會,讓人摸不著頭腦,為什麼叫「封建」呢?
  • 漲知識:中國歷史朝代順序 中國歷史朝代特點意義是什麼?
    三、中國夏朝(約前2070年-前1600年)1、夏朝簡介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
  • 從中西「封建」概念的差異看對「封建」的誤解
    一些城市有自己的議會和市政府。那麼,城市政府是否是封建的呢?中古後期,王權與議會共同形成等級制國家機構,這種政府也非完全封建的。無論這些形式是否是「封建」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絕沒有這種分權的「封建政府」,只有皇帝、官僚集團組成的大一統國家機器。 「封建政治」:這究竟是指封建主搞的政治,還是指所有發生在「封建社會」中的政治行為或政治現象?
  • 黑格爾批判中國,只有朝代的輪迴,並無真正的歷史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大成者,以他的學術角度去批判中國,說中國只是歷朝歷代的輪迴,並沒有真正的歷史,其原因是什麼? 而中國的歷史在本質上並沒有打破原有的框架,並沒有推翻封建王朝,只是一種封建王朝的更替,可看做一次次的輪迴,而輪迴就是沒有形成真正的歷史,每一個朝代的開始與衰落,都可看成一次輪迴。黑格爾的歷史觀是一種發展的歷史觀,是一種由小孩成長為巨人的過程。
  • 盛世修書:中國古代封建時代,為什麼朝廷總喜歡修大部頭的著作?
    我國史學之所以能夠在幾千年歷史中遊刃有餘,正是源於古人留下的浩瀚史書。對於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來說,能夠將一個朝代的歷史明確書寫下來,確實是一個極大的工程。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後期,朝廷怎麼願意去修大部頭著作呢?統治者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喜好呢?「盛世修書,易代修典」又為什麼成為了宋以後的傳統呢?
  • 7-14世紀中國與西歐封建社會發展比較新論
    中西封建社會比較是一個國內外探討得比較多的老問題,以往國內許多學者大都把比較重點放在探討中國和西歐封建社會的「差異」之上,如中國封建社會持續較長,西歐封建社會持續較短;中國封建社會解體較慢,西歐封建社會解體較快;中國和西歐的封建城市、莊園、稅收、經濟社會結構、土地所有制、農民的地位、經濟生活方式都有很大不同
  • 「中華話語」圍獵「毒言」的第一槍,為何要瞄向積重難返的「封建...
    文\王巖林 圖\網絡 編輯\王巖林 平安首先,因為「兩千年封建社會」、「幾千年封建統治」的稱謂與界定,嚴重偏離、違反了中國古代歷史的基本事實。只要,一天不推翻對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古代數千年封建統治」的總體認定;話語鬥爭的必然結果便只能是-----今天中國、昔日我們這個文明體國家的大道文明性質與良好正面形象,就永遠無法在國內外普羅大眾的心目中真正堂堂正正地豎立起來,就仍然會一直籠罩在根深蒂固的集體性歧視、矮化中,從而會以整體負面的總體定調、失去全球範圍內「人心向背之戰」的應有基本盤。
  • 我的「封建」思想
    數十年前,學界有西周封建論、戰國封建論、秦漢封建論等諸多論述。各種學說無非是討論中國的封建社會肇始何時,對於封建社會終結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存爭議。雖然長期以來不斷有學者提出中國封建制早在兩千多年前既已消亡,但此類學說或被排斥主流之外或壓根兒無人理睬。可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這個論調即便說得山響,卻未必存得久立得住。
  • 封建社會講究門當戶對,什麼是「門當」,什麼又是「戶對」
    有些是虛構加工的,但藝術總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說明民間確實存在大量的門不當戶不對而被拆散的事例。拋開封建糟粕不說,那到底什麼是門當戶對呢?其實,門當戶對原意不過就是傳統民居中的建築裝飾而已。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大戶人家的舊宅門前都有一對石獅子,除此之外,還有些宅門之前也會放置一對「石鼓」,有時候就做成印章形狀的石墩子,這個就叫做門當。
  • 為什麼說明清是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
    「機戶」與「機工」之間是一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這恰恰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最本質的特徵──僱傭關係。明朝中後期,在封建社會內部已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到清代,這種萌芽有了緩慢發展,具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性質的手工工場有了增加,其規模也比明朝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不同於封建制度下的人身依附關係,更不同於奴隸制度下的人身佔有關係。
  • 中國北方重男輕女思想最嚴重的省份 經濟倒數 不生兒子不罷休!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也就有著很多傳統的思想,這些思想當中,有的思想至今還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比如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幾千年來一直激勵著一批批的儒生,積極入世,投身到治國安邦的大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