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研究歷史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同樣也是人文學科中的重要章節。我國史學之所以能夠在幾千年歷史中遊刃有餘,正是源於古人留下的浩瀚史書。
對於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來說,能夠將一個朝代的歷史明確書寫下來,確實是一個極大的工程。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後期,朝廷怎麼願意去修大部頭著作呢?統治者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喜好呢?「盛世修書,易代修典」又為什麼成為了宋以後的傳統呢?
修書為彰顯功德好機會
1.記錄成就為君主不可避免之事
在封建後期,國家的集權逐漸達到頂峰,在前期各朝代不斷積累的基礎上,唐以後的國家不斷迎來盛世。它不僅體現在經濟的大力發展上,還體現在文化藝術的不斷提高上面。而對於君主而言,更願意看到的是在管理者的治理之下,在決策者的英明領導之下,各方面的實力不斷增強。
對於萬人之上的君主來說,把朝代的豐功偉績記錄下來供後人閱讀是重大的事情,是工作的一部分。在封建社會,一個高高在上的君主,需要接受來自天下人的眼光,儘管他有著無上的權力,可以控制所處朝代人們的言論。
但是有志向的君主也十分重視身後人們對他的評價,當國家進入一定的和平昌盛之時,他會召集大量的人力做這方面的工作。這樣的書籍需要花費多年的時間,要根據史實的變化做出最新的變更。
等書籍完成之後,它的意義更多的體現在後人的瞻仰當中,當代人接觸的機會可能不多。更多的讀者身在另一個朝代,通過書籍,後人可以在裡面看到先帝的英明,可以看到當時他們處理各方面問題時的智慧,可以感受到前代的繁華。這種起輿論控制作用的書籍,可以讓後人對前人的評價有一個基本的方向。
2.修書可以激勵當代大臣更好工作
除了頌揚帝王的之外,各個大臣們也有機會出現在著作當中。特別是那些對國家軍事以及內部統治做出重要貢獻的武官和文官們,都有機會在書中留下名字以及事跡。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古人對一個人的聲譽看得非常重要,他們不僅注重生前的名聲,更希望在身後能得到永久的流傳,為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好的故事,對一個家族來說是無上的榮耀,正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著書對君主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激勵當代臣子和人們的機會,它可以幫助社會完成重要的行為規範和道德約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僅是對上級負責,也是對自己的家人負責,需要時刻警醒自己,這是修書給當時的人們帶來的影響。進入新朝代的人們,自然會閱讀前朝的歷史,包括帝王。
他們在讀史中可以更加明確責任感和方向,而對於本代人來說,著書當然也是他們的責任。特別是當國家進入盛世的時候,要及時地把各方面的社會情況記錄下來。在封建後期,統治者在得到更多權力之後,想把歷史展現給後人的想法就會更加劇烈。絕對的權力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滿足感,並且明白前朝的人做不到這一點的。
在描述的真實性上面,執筆者雖然會受到高權的制約,但是整體呈現出的歷史事件大致是吻合的。
後期朝代進入盛世,有更多資本與能力著書
1.良好的社會環境給大工程提供了極好的創作空間
前代的史書著作非常艱難,在篇幅上和後代不是同一個量級的。在宋以後的各個朝代裡,每個時代都在一定時期內達到了真正的國泰民安。
首先這個時期的朝代沒有外敵的威脅,內部矛盾也比較少,不用受到各種戰爭的滋擾。沒有了最具破壞性的社會活動之後,其他事業才能更好地展開,特別是需要安靜創造環境的修書工作,更需要和平的社會環境。
除此之外,有利的財務和人力支撐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僅是史料搜集工作,就需要大量人馬的配合。
當時的交通和信息十分閉塞,一個簡單的工作,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編撰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紙張本身具有一定的稀缺度,而且印刷是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在印刷技術沒有成熟的時候,每一頁文字需要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是很大的,面對大部頭著作的時候,這無疑是一項繁瑣漫長的過程。
招募人才是它的前期工作,物料和金錢需要強大的財庫支持。如果一個國家四處受敵,各方面捉襟見肘,是沒有心思去做這個工作的。後期的王朝們都曾經擁有過這樣的社會環境,所以這裡的人們有力量,有能力去完成這個工作,而且產出量遠遠超過以前的朝代。
《四庫全書》,《明實錄》等這樣的著作是在一個強大厚實的朝代裡完成的。
2.高質量教育環境為著書提供了更多人才儲備
從宋以後,各個朝代對教育就有了非常高的重視。一來由於國家的不斷強大,需要更多的工作者。二來為了維護統治,朝廷會加大民間思想教育的力度。
在科舉制度的鼓勵之下,不同階層的男性都擁有了改變地位的機會,他們從小熟讀各方面經典,有著很高的文化水平。修書工作需要參與者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它體現在著書的各個階段裡面。之前的朝代做這項工作難度更大,不僅是因為物質水平不高,而且國家沒有足夠多的工作者。
隨著基礎教育的不斷普及,以及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宋以後的文人在社會中的佔有量比較大。有了他們的補給,修書工作的不同環節都有不錯的人力支出,而且可以擔任更大的工作量。
國家在篩選有關人才的時候,可以適當地提高標準,最終在質和量上都得到了有效的保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私人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一些著書的工作。這些非官方的書籍,雖然得到的相關認證不多,但是它擁有一定的可靠性。
這樣的書籍往往能得到更大的歡迎,後人在研究歷史的時候,會結合兩種類型,但是相同時代的史書來做相關研究,對於後人來說這些都是巨大的財富。在感受這些書籍內容的時候,不要忘記孕育它們產生的大環境。
修書為傳統繼承之需要
1.傳承觀念在封建後期表現愈加明顯
當國家進入統一且集權更為集中的時期之後,人們更加注重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在金字塔中的任何一員,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家族文化,人們把它稱之為對「根」的守護,代代相傳的理念深深地植入在人們心中,這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維護封建大廈的重要思想建設。當國家不斷強大之後,人們對傳承的需要會不斷增加。
如果說一個家譜是個人的傳承,那麼在古人心中修書就是國家的傳承。當國家實力變得更強的時候,這種發揚光大的思想就會更盛。宋以後的朝代,不管是帝王還是臣子,對修書這樣的國家大事都非常重視,它不是一個人事情,而是國民的義務。
他們不希望歷史的記錄信息發生中斷,在保證紀實的同時,讓後人看到當時朝代興盛強大的一面,不僅包括著成就感,而且還蘊含著深深的延續文化的情感。在得到前朝鼓勵之後,明清對待該方面的工作是極其認真的。這個時期的社會在進入鼎盛階段之後,有更強的凝聚力,有更好的服從意識。
2.封建後期對修書重視力度加強
修書的人員有專門的職位,他們有著一定的品級,享受著一定的待遇,從屬於集權。除此之外,社會中的其他領域同樣有書籍來整理發展歷史。比如民間藝術,宗教發展等,記錄者有的來自政府,有的僅僅是民間的愛好者。
私人形式出版的書籍有一定的售賣空間,在市場經濟比較活躍的朝代,這些類型的書籍發展得很好。它們和正史一樣,是值得被後人珍惜的物品,從中我們可以傳承到更多的人文歷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個時代的特點,把握好傳承與創新的關係。
結語:
史書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重要財富,從厚重的書籍中,可以感受到的是當時人們對傳承的熱忱,對歷史的態度。
從這些凝聚汗水和心血的寶物中,也可以更好地認識繼承的重要性。對於優秀的古文化我們同樣也有責任去保證它的生命活力,這不僅是文化鼎盛時期需要做的事情,是需要貫穿於歷史發展始終的事情。
參考資料:
《古典文獻學成就初探》
《明太祖實錄》
《新書籍史對古文獻學研究的啟示》
《文史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