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書:中國古代封建時代,為什麼朝廷總喜歡修大部頭的著作?

2020-12-09 尋史錄

導語:

研究歷史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同樣也是人文學科中的重要章節。我國史學之所以能夠在幾千年歷史中遊刃有餘,正是源於古人留下的浩瀚史書。

對於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來說,能夠將一個朝代的歷史明確書寫下來,確實是一個極大的工程。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後期,朝廷怎麼願意去修大部頭著作呢?統治者究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喜好呢?「盛世修書,易代修典」又為什麼成為了宋以後的傳統呢?

修書為彰顯功德好機會

1.記錄成就為君主不可避免之事

在封建後期,國家的集權逐漸達到頂峰,在前期各朝代不斷積累的基礎上,唐以後的國家不斷迎來盛世。它不僅體現在經濟的大力發展上,還體現在文化藝術的不斷提高上面。而對於君主而言,更願意看到的是在管理者的治理之下,在決策者的英明領導之下,各方面的實力不斷增強。

對於萬人之上的君主來說,把朝代的豐功偉績記錄下來供後人閱讀是重大的事情,是工作的一部分。在封建社會,一個高高在上的君主,需要接受來自天下人的眼光,儘管他有著無上的權力,可以控制所處朝代人們的言論

但是有志向的君主也十分重視身後人們對他的評價,當國家進入一定的和平昌盛之時,他會召集大量的人力做這方面的工作。這樣的書籍需要花費多年的時間,要根據史實的變化做出最新的變更。

等書籍完成之後,它的意義更多的體現在後人的瞻仰當中,當代人接觸的機會可能不多。更多的讀者身在另一個朝代,通過書籍,後人可以在裡面看到先帝的英明,可以看到當時他們處理各方面問題時的智慧,可以感受到前代的繁華。這種起輿論控制作用的書籍,可以讓後人對前人的評價有一個基本的方向。

2.修書可以激勵當代大臣更好工作

除了頌揚帝王的之外,各個大臣們也有機會出現在著作當中。特別是那些對國家軍事以及內部統治做出重要貢獻的武官和文官們,都有機會在書中留下名字以及事跡。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古人對一個人的聲譽看得非常重要,他們不僅注重生前的名聲,更希望在身後能得到永久的流傳,為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好的故事,對一個家族來說是無上的榮耀,正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著書對君主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激勵當代臣子和人們的機會,它可以幫助社會完成重要的行為規範和道德約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僅是對上級負責,也是對自己的家人負責,需要時刻警醒自己,這是修書給當時的人們帶來的影響。進入新朝代的人們,自然會閱讀前朝的歷史,包括帝王。

他們在讀史中可以更加明確責任感和方向,而對於本代人來說,著書當然也是他們的責任。特別是當國家進入盛世的時候,要及時地把各方面的社會情況記錄下來。在封建後期,統治者在得到更多權力之後,想把歷史展現給後人的想法就會更加劇烈。絕對的權力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滿足感,並且明白前朝的人做不到這一點的

在描述的真實性上面,執筆者雖然會受到高權的制約,但是整體呈現出的歷史事件大致是吻合的。

後期朝代進入盛世,有更多資本與能力著書

1.良好的社會環境給大工程提供了極好的創作空間

前代的史書著作非常艱難,在篇幅上和後代不是同一個量級的。在宋以後的各個朝代裡,每個時代都在一定時期內達到了真正的國泰民安。

首先這個時期的朝代沒有外敵的威脅,內部矛盾也比較少,不用受到各種戰爭的滋擾。沒有了最具破壞性的社會活動之後,其他事業才能更好地展開,特別是需要安靜創造環境的修書工作,更需要和平的社會環境。

除此之外,有利的財務和人力支撐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僅是史料搜集工作,就需要大量人馬的配合。

當時的交通和信息十分閉塞,一個簡單的工作,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編撰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紙張本身具有一定的稀缺度,而且印刷是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在印刷技術沒有成熟的時候,每一頁文字需要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是很大的,面對大部頭著作的時候,這無疑是一項繁瑣漫長的過程。

招募人才是它的前期工作,物料和金錢需要強大的財庫支持。如果一個國家四處受敵,各方面捉襟見肘,是沒有心思去做這個工作的。後期的王朝們都曾經擁有過這樣的社會環境,所以這裡的人們有力量,有能力去完成這個工作,而且產出量遠遠超過以前的朝代

《四庫全書》,《明實錄》等這樣的著作是在一個強大厚實的朝代裡完成的。

2.高質量教育環境為著書提供了更多人才儲備

從宋以後,各個朝代對教育就有了非常高的重視。一來由於國家的不斷強大,需要更多的工作者。二來為了維護統治,朝廷會加大民間思想教育的力度。

在科舉制度的鼓勵之下,不同階層的男性都擁有了改變地位的機會,他們從小熟讀各方面經典,有著很高的文化水平。修書工作需要參與者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它體現在著書的各個階段裡面。之前的朝代做這項工作難度更大,不僅是因為物質水平不高,而且國家沒有足夠多的工作者。

隨著基礎教育的不斷普及,以及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宋以後的文人在社會中的佔有量比較大。有了他們的補給,修書工作的不同環節都有不錯的人力支出,而且可以擔任更大的工作量。

國家在篩選有關人才的時候,可以適當地提高標準,最終在質和量上都得到了有效的保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私人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一些著書的工作。這些非官方的書籍,雖然得到的相關認證不多,但是它擁有一定的可靠性。

這樣的書籍往往能得到更大的歡迎,後人在研究歷史的時候,會結合兩種類型,但是相同時代的史書來做相關研究,對於後人來說這些都是巨大的財富。在感受這些書籍內容的時候,不要忘記孕育它們產生的大環境。

修書為傳統繼承之需要

1.傳承觀念在封建後期表現愈加明顯

當國家進入統一且集權更為集中的時期之後,人們更加注重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在金字塔中的任何一員,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家族文化,人們把它稱之為對「根」的守護,代代相傳的理念深深地植入在人們心中,這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維護封建大廈的重要思想建設。當國家不斷強大之後,人們對傳承的需要會不斷增加

如果說一個家譜是個人的傳承,那麼在古人心中修書就是國家的傳承。當國家實力變得更強的時候,這種發揚光大的思想就會更盛。宋以後的朝代,不管是帝王還是臣子,對修書這樣的國家大事都非常重視,它不是一個人事情,而是國民的義務。

他們不希望歷史的記錄信息發生中斷,在保證紀實的同時,讓後人看到當時朝代興盛強大的一面,不僅包括著成就感,而且還蘊含著深深的延續文化的情感。在得到前朝鼓勵之後,明清對待該方面的工作是極其認真的。這個時期的社會在進入鼎盛階段之後,有更強的凝聚力,有更好的服從意識

2.封建後期對修書重視力度加強

修書的人員有專門的職位,他們有著一定的品級,享受著一定的待遇,從屬於集權。除此之外,社會中的其他領域同樣有書籍來整理發展歷史。比如民間藝術,宗教發展等,記錄者有的來自政府,有的僅僅是民間的愛好者。

私人形式出版的書籍有一定的售賣空間,在市場經濟比較活躍的朝代,這些類型的書籍發展得很好。它們和正史一樣,是值得被後人珍惜的物品,從中我們可以傳承到更多的人文歷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個時代的特點,把握好傳承與創新的關係。

結語:

史書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重要財富,從厚重的書籍中,可以感受到的是當時人們對傳承的熱忱,對歷史的態度。

從這些凝聚汗水和心血的寶物中,也可以更好地認識繼承的重要性。對於優秀的古文化我們同樣也有責任去保證它的生命活力,這不僅是文化鼎盛時期需要做的事情,是需要貫穿於歷史發展始終的事情。

參考資料:

《古典文獻學成就初探》

《明太祖實錄》

《新書籍史對古文獻學研究的啟示》

《文史通義》

相關焦點

  • 透視中國古代盛世的興與衰,至今幾個輪迴?
    「這是一個鞏固的時代,一個明智地運用皇權的時代,一個克制的時代,尤其是一個沒有對外進行勞民傷財和野心勃勃地冒險行動的時代。」——西方史學家請問:以上評價你認為是指哪個時代?答案是大唐開元盛世。在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裡,雖有民生疾苦的亂世離殤,亦有光輝璀璨的盛世王朝。
  • 經典十課丨山大文學院院長杜澤遜:《四庫全書》是中國文學史上的...
    談到乾隆皇帝為什麼要修《四庫全書》,杜澤遜講道,首先是中國有一個文化傳統,即「盛世修書」,皇帝希望傳之於後代,讓後代知道他們重視文化。杜澤遜教授以「北宋四大部書」(分別為《文苑英華》《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和明代的《永樂大典》為例,向在場聽眾論證盛世修書的傳統。
  • 董元奔‖翻譯活動對中國古代社會治理思想和體制發展方向的影響
    封建社會從外國翻譯過來的文獻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封建治理思想和社會體制發展方向的發展變化。約略說來,宋代以前,佛經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古代社會封建治理思想的更新;元代以後,自然科學技術著作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古代社會體制發展方向的變化。
  • 乾隆皇帝為什麼要纂修《四庫全書》?
    3.學術主題發言,包括《清人著述總目》《十三經註疏匯校》《日本藏中國古籍總目》等大型學術項目的成果匯報和經驗總結,均是杜澤遜教授最負盛名的領域。4.其他。在其他學術會議的發言,亦有較大的信息量。《治學之道與著述之道——杜澤遜教授講演錄》杜澤遜著中華書局出版關於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的起因,有這麼幾條:第一個原因,盛世修書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太平盛世要修書,修書幹什麼?作為文化事業,傳之於後代,好讓後代人知道他重視文化。這個是中國的習慣。大家看宋朝,北宋初年修過《太平廣記》,這書五百卷,裡面有很多的小說。
  • 古代士大夫階層,除了朝廷賜予的諡號外,還有哪些別號稱謂?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此外,有些人去世後沒有獲得朝廷的諡號,或是士大夫私底下另取諡號,這種稱為「私諡」,還有就是同僚之間稱呼的「別號」以及帝王賜予的封號,這一章就來講一講古人的那些諡與號。
  • 十八世紀中國的盛世危機
    哪一個對我來說都太困難,因為我不像王賡武先生那樣對世界歷史有淵博的知識,只能局限在中國、最多東亞範圍來談,我的主要歷史研究時段也不是近世,而是傳統時代也就是古代中國,所以,對當今最密切的近世中國也相對陌生,而所謂興衰,既要涉及衰落的時段,還得涉及崛起的時段,對於一個習慣於講「過去的故事」的歷史學者來說,當下的故事總是不那麼容易說的,歷史學者習慣的,是把對象推開一段距離,才能看得清楚。
  • 古代盛世的標準是什麼?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為何盛世屈指可數?
    盛世的出現,是中國古代百姓心中的理想國,也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抹亮色。可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從周開始,統一的王朝共有九個,公認的盛世只有:漢武盛世、開元盛世,其中各朝代的中興和治世暫且不提,為何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盛世的出現次數,屈指可數?
  • 古代衙門年久失修怎麼辦?既不敢修也不能修,其中潛規則延續百年
    蘇軾是北宋時期有名的詩人,他的詩非常多,其中很多詩句都是他被貶謫後創作下來的,其中充滿著無奈之情,他的一生也很坎坷,一直在升官和貶謫中搖擺不定,但是他的詩句卻是流傳千古的著作。在熙寧四年的時候,蘇軾是杭州的一名小官員,我們都知道,古時候的官員們都是有自己的衙門的,官員們就在衙門裡面處理公務和審案子,蘇軾看見自己的衙門很破敗,隨時可能出危險,就向朝廷請求修理一下破敗的衙門,房子破了就修本來就是應該的,並沒有什麼特殊,可是他的這個請求卻被拒絕了。
  • 古代的翰林院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中狀元後都要先分配到那裡?
    那些學子寒窗苦讀十年,中了狀元被分到了「翰林院」,為什麼?這意味著什麼?翰林院的官有多大?下面就一起來看一看吧!「翰林」,即文翰之林,意思同文苑。唐朝時開始設立,起初是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到了唐玄宗時期,翰林分為了兩種,一種為翰林學士,是從文學侍從中選拔的優秀人才,擔任起草詔書的職責;另一種是翰林供奉,也供職於翰林院,但是卻並無實權。
  • 封建社會究竟始於何時?
    在一個按了快進鍵的時代談論歷史,多少會顯得有些不合時宜。更何況,我要談的不是歷史上的八卦趣聞,而是一本關於中國古史分期這個過時話題的過時著作。可閱讀這本書的人,通常會選擇忽視其中有關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的大量討論,一如人們往往不記得這本書的副標題叫「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前期的變化」。我讀此書,感佩於唐先生駕馭史料的卓絕工夫、細節論證的嚴謹縝密,但更感困惑的卻是,今天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一代學者為了論證中國封建社會始於何時而付出的辛勞呢?在寫作此書之時,唐先生已經重病纏身、屢遭變故。
  • 中國古代有沒有封建社會?「封建」一詞以後別再亂用了
    01引言封建是我們對古代歷史性質的稱呼,普遍認為是中國古代落後、封閉的意思。還有人將其與古代西方的 feudal society 相聯繫起來,認為是中國從秦朝到清朝這一時間段的統稱,那麼這個詞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呢。
  • 中國傳統教育機構——書院
    書院,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實行後的產物,為歷代封建王朝聚賢納才。同時也是各種思想、流派得以傳播、發展的場所。一、書院的起源作為我國的傳統教育機構,書院最早在唐代開始出現,分為官私兩種。袁枚《隨園隨筆》云:"書院之名,起於唐玄宗之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省外,為修書之地。"在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唐玄宗選拔數十名飽學之士,在東都洛陽宮城紫微城乾元殿編撰經、史、子、集等書籍,並設置乾元院使負責,因此號稱 「乾元院」。第二年,改名為麗正修書院,並增設檢校官,標誌著官方的編修機構正式成立。這也是中國官立書院的開端。
  • 趙嘉福:在指間完成時光對話的修書人
    在中國古代,古籍修復以師帶徒的方式代代相傳;今天,古籍修復師被譽為「縫補舊時光的人」「與時光對話的人」。舊書歷經歲月的打磨,有毛邊,但也不必把它修得整整齊齊;古代遺留的書畫多有黃斑,這可能是氧化、保存不當造成的,傳統手法用清水或鹼,再或者草酸都可以將其洗淨,甚至可以漂白如新,但這樣勢必會對紙張造成傷害,特別是鹼和草酸,所以,有沒有必要把它做得這麼漂亮呢?「我個人認為,修書講究修舊如舊,能不碰就不碰。與其舊書變新,不如紙張做舊,補在內頁破損處,讓古籍變完整,不受二次侵害最佳。」
  • 貞觀盛世與開元盛世,究竟哪個可以代表盛唐?
    一提到古代的盛世,我們心中肯定會想起唐朝,唐朝的繁盛在中國古代是數一數二的也是後世學習的典範。我們也知道唐朝有兩個盛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那麼哪個可以代表唐朝的頂峰呢?我們一起從幾個方面來看一下。
  • 此人是古代著作最多的皇帝,一生寫了一千多萬字,堪稱著作等身
    古代皇帝中,要說哪個人著作等身的話,無疑是雍正了。那麼,雍正究竟寫了什麼樣的著作呢?雍正45歲繼位,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雍正的繼位,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都認為雍正是「矯詔奪位」。這讓雍正非常煩惱。
  • 乾隆盛世,真的是盛世嗎?來看看英國人筆下的乾隆盛世是怎樣的?
    因為雍正統治時間短,所以統治康幹盛世的不是他,尤其是乾隆,留下了很多關於自己的詩詞。在歷史上,他為長命皇帝製造了一個特殊的「乾隆盛世」。但近年來,相關的歷史諮詢越來越多,揭開了乾隆盛世的真面目。盛世真的出現在乾隆時期嗎?為什麼乾隆以後清朝的衰落越來越勢不可擋?
  • 2019年 渝版圖書出了哪些大部頭
    理論類 數百萬字的叢書數天被搶空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主題,形成一套相對完整體系的叢書,這樣的做法在當前文化研究方面是具有開創性的。此次重慶出版集團推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叢書》走在市場前列,可以說是一套內容豐富、能滿足不同方面需求的優秀著作。」
  • ​鄭觀應為啥要寫《盛世危言》
    同時還投資其他實業,先後參股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造紙公司、上海機器織布局等企業,並納資捐得郎中、道員銜;隨之,與李鴻章等洋務派朝廷大員交際日深。光緒六年(1880年),鄭觀應出任織布局總辦,旋又委鄭觀應為上海電報局總辦。
  • 總說「封建、封建」,「封建」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我們經常會提到「封建」,通常會當成一個詞理解,但實際上,封和建是兩個動詞,封的意思許慎解釋為「爵諸侯之土」,就是在分封諸侯的時候,要給他一片領土,並且要劃分出明確的疆界。封完了,並不算完事,還要「建」,就是要立法,給給這片土地制訂規矩。合在一起就是最原始的「封建」。「建」的用法複雜,今天會講到。
  • 中國古代數學的核心著作——簡論《九章算術》
    而《九章算術》就是中國古代數學著作中最為閃亮的一顆星。中國古代數學基本以《九章算術》為核心,它一直是人們學習數學的重要教科書。十六世紀以前的中國數學著作,從成書方式來看,大都沿襲《九章算術》的體例。在歷代先賢的不斷學習、引用和完善下,其日漸完備,並逐漸形成我國古代初等數學的體系。為日後我國數學知識體系的不斷完善與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