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究竟始於何時?

2020-12-19 騰訊網

[摘要]在毛主席表態支持戰國封建論,使之佔據絕對話語權後,仍然有一批史學大家堅執魏晉封建立場而不動搖。

在一個按了快進鍵的時代談論歷史,多少會顯得有些不合時宜。更何況,我要談的不是歷史上的八卦趣聞,而是一本關於中國古史分期這個過時話題的過時著作。

但唐長孺先生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自1993年出版以來,一直是各大高校歷史系推薦書目上的常客,公平地講,並不能說已經過時了。可閱讀這本書的人,通常會選擇忽視其中有關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的大量討論,一如人們往往不記得這本書的副標題叫「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前期的變化」。我讀此書,感佩於唐先生駕馭史料的卓絕工夫、細節論證的嚴謹縝密,但更感困惑的卻是,今天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一代學者為了論證中國封建社會始於何時而付出的辛勞呢?

在寫作此書之時,唐先生已經重病纏身、屢遭變故。1975年,右眼失明;1987年,左眼白內障劇增,幾近失明;1988年,於77歲高齡開始撰述;1989年冬,老妻去世,悲痛之下,幾欲擱筆;1990年,因胃病而動大手術;1991年,完成初稿;1992年修訂告竣,次年付梓出版。後記中的這寥寥幾行白紙黑字之下,不知記錄了怎樣的艱難和辛酸。

唐長孺先生(「長」當讀zhǎng不讀cháng)

翻開正文細細讀來,可見雖然史料豐富詳實、論證繁複細密,但唐先生的論旨還是很清楚的。他試圖證明,中國的封建社會始於魏晉之際。而他的論證策略,可以從全書的結構中看出來。緒論「漢代社會結構」指出,在西漢時的手工業作坊主、種植園主和大商賈,都大量使用奴隸和帶有奴隸性的僱傭進行勞動生產和商業活動,朝廷則不時提出限制和免放奴婢的法令;但在東漢時期,奴隸主就很少見了,魏晉時期更是罕有;第一篇「論魏晉時期的變化」進而指出,在魏晉之際,越來越多的流亡農民投靠地主,脫離國家戶籍而成為「客」或「私屬」;與之相應,魏晉朝廷並不限制奴婢,而是限制「客」的數量。因此,「漢代限奴,西晉限客,清楚地說明兩種不同的剝削形態」。這是唐先生論證魏晉封建論的核心證據。

但奴與客的根本差別是什麼?唐先生指出。奴隸通過人口買賣而為奴隸主所佔有,在人身上完全受到奴隸主的控制;「客」是佃農,地主對佃農進行地租剝削,佃農對地主具有人身依附關係,這就是「封建社會的主要形態特徵」。而在漢代雖然已經有佃農了,但他們是自由佃農,身份與自耕農一樣,並不受地主的人身控制。

由此可以看出,唐先生的思路與我們熟知的戰國封建論大不相同,他的視角是生產關係;而郭沫若的名著《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主要著眼於鐵器的廣泛使用和土地的私人佔有,視角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革。但兩說孰勝呢?唐先生不否認在戰國時期鐵器的廣泛使用,也同意戰國秦漢編戶齊民小農生產方式的確立,但他卻不能承認這是「封建剝削形態」。事實上,在列寧和史達林的經典定義中,主要就是基於西歐和沙俄的歷史,把封建社會理解成是領主農奴制社會。倘若循著這個定義來追索,在中國歷史上的確只有魏晉時期能找到典型的「封建生產方式」。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在毛主席表態支持戰國封建論,使之佔據絕對話語權後,仍然有尚鉞先生、何茲全先生等一批史學大家堅執魏晉封建立場而不動搖。

魏晉墓磚畫《耕犁圖》

我想,這正是許多知識分子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所面臨的一個困境。一方面,唐先生真誠相信馬列主義的真理性,而且自覺地運用它來理解中國古史的變遷,以至於在時勢全然改易後,仍然要費盡心血來系統闡釋他的觀點;但另一方面,對於強烈政治化的史學風氣,唐先生又不願屈服,堅持要用史料說話,拒絕對歷史的歪曲和塗抹。他很清楚,發動分期討論的人想要的只是分期的結果,至於究竟劃在哪個時段倒在其次;他也比很多為主流觀點搖旗吶喊的人更加愛國,從他一直以來把工資的一半左右上繳黨費,就能看得很清楚;但他更不願意違背作為一個史學家的求真使命。為國而折節者,又豈能真正盡忠於國呢?只有做一個盡忠職守的史學家,才是真正在為國效力吧。令人感喟的是,唐先生的著述要旨不僅不為正統馬克思主義史家所認可,也在八十年代以降史學界更新換代的過程中,被無聲拋棄。幸而唐先生未遭迫害,得以在亂世中盡其才用,參與《二十四史》點校與吐魯番文書整理工作;他的諸多成果,也成為了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領域的豐碑,是後人讀史求實的可靠起點。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工作留影(左起:魏連科、唐長孺、白壽彝)

但僅僅得出這樣的結論,是不足以向唐先生著述《三論》所付出的絕大心血交代的。的確,《三論》中每個章節的行文、結構、基本史實概述,以及史料採擇、辨析與解讀,都值得我們細細研讀。但這三十餘萬言,恰似壘成寶塔的磚石玉飾;塔若崩塌,磚石珠玉迸碎一地,其他工匠固然可以拾掇起來,去搭建甚至更宏偉的建築,但於修造這座寶塔的老匠師而言,卻又是何等的悲涼呢?

唐先生這一輩史學家,秉持著求真的理念。但他們所求的真,並不限於名物制度史事等基本事實,而力圖通過積累局部事實,勾勒歷史的總體進程,尋求對人類何所來、何所往的終極解答。當然,他們往往並不會狂妄到在一部著作中就論衡古今、馳騁萬載。就如唐先生此書,在第一篇「論魏晉時期的變化」、第二篇「論南北朝的差異」和第三篇「論唐代的變化」中,於社會經濟(戶口多寡、土地制度、商品經濟)、門閥政治、兵制、思想與學風、科舉,無不作出了細緻論述與凝練概括。更令人驚異的是,在理論與史實之間,唐先生戴著鐐銬勉力耕耘,除了論證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過渡,更指出中國古代社會的特殊之處在於,漢代與魏晉雖小異而實大同,社會經濟中仍然是小農經濟佔據主導;階級間的矛盾,也並不體現在國家代表階級利益去壓迫大眾,事實上無論漢代還是魏晉朝廷,都要努力維持小農自給自足的局面,抑制奴隸主或地主對人口和土地的兼併。這些真知灼見,正是唐先生基於紮實的史實研究而得出的理論概括,不應該被連同「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一起放棄。問題在於,怎樣找到比起這些扞格不通的詞彙更加有力的概念,來凝聚這些細節的發現。

標點廿四史清史稿同人合影,1973

倘若唐先生活到今日,見到許多同學無限制地崇尚細節或個人體驗,拒絕所謂的「宏大理論」,反感蒼白的理論對鮮活的生命的壓制,想必會感嘆他們已經放棄了求真的事業中真正重要的領域。史學之所以是一門值得唐先生用生命去從事的學問,如果不是因為它能讓人在細密的考辯、宏大的追問中,收穫洞明世事、纖毫畢現的智慧,又是因為什麼呢?相比於這些曾苦心極力與理論對話交鋒的前輩,我等尾隨著權力鬥爭、利益爭奪等現代概念的後學小子對於先民歷史,可能更加隔膜而不自知。怎樣讓閱讀與思考不脫離時代,而又不為時代的流行意見所役?這或許是我們在重溫前輩史家心血之作時,所應體貼留意的問題。(文/肖京)

轉自「文派」微信公眾號(wenpai2015),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人金額大寫這一發明究竟始於何時?
    那麼,大寫數字究竟是誰發明的呢?金額大寫始於何時? 在朱元璋執政的明朝初年,史書記載有四大案件轟動一時,其中的「郭桓重大貪汙案」更是震驚朝野。郭桓曾擔任戶部侍郎,任職期間,他利用職權勾結地方官吏,其作案的招數就是利用空白帳冊大做假帳,通過篡改數字大肆侵吞錢糧,其貪汙的數量累計達兩千四百萬石精糧,這個數字差不多與當時全國秋糧的實徵總數相等。
  • 我的「封建」思想
    攝於新疆庫爾勒塔裡木河畔)我的「封建」思想       吾輩從幼年識字起,「封建」一詞便進入腦海。此後,封建主義、封建思想、封建意識、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封建勢力、封建等級、封建階級、封建餘孽等封建系列鋪天蓋地接踵而來。再後,政治歷史教科書又反覆告訴幾代學子:中國封建社會存在了兩千多年。
  • 什麼是「封建」?到底怎麼封的?我國的封建制度啥時候結束的
    我們經常說封建制度,封建社會,批評人的時候也會說「你這個人真封建!」那"封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從中西「封建」概念的差異看對「封建」的誤解
    那麼,城市政府是否是封建的呢?中古後期,王權與議會共同形成等級制國家機構,這種政府也非完全封建的。無論這些形式是否是「封建」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絕沒有這種分權的「封建政府」,只有皇帝、官僚集團組成的大一統國家機器。 「封建政治」:這究竟是指封建主搞的政治,還是指所有發生在「封建社會」中的政治行為或政治現象?
  • 封建時代的土地所有制是我國封建領主制社會的生聲關係的基礎
    封建士地國有制是我國封建領主制社會的生聲關係的基礎。這一所有制在我國的西周和春秋時期,共實行了六百多。當時的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周天子(玉),所土地國有,實際是歸以周天子為首的領主貴族所有。廣大農業勞動者是他們的農奴。《詩小雅北山》曰:「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首詩歌就是這一所有制的寫照。
  • 封建制度真的很「封建」嗎
    兩個史學大家翦伯贊和黑格爾分別對中國的封建專製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評價,翦伯贊的觀點是秦王嬴政首開中央集權專制主義的先河,這些活動把中國封建社會推進到一個新階段;但是黑格爾卻認為中華帝國的封建專制是一種父系社會和君權神授思想的結合,那麼這種制度的覆滅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和一種腐朽制度不斷重複後的枯竭。
  • 第5節 封建制度與社會階級
    此種殘酷的社會組織和治者階級的殘酷習慣,可以證明日本的文化年代之淺與程度之低了。穢多、非人這一個階級,至今還是存在,近年來日本社會運動當中最重要的一個運動,叫做「水平運動」,就是這一種特殊部落的民眾爭自由的運動。將來日本革命的烽火,恐怕是這一種民眾做最先頭的部隊了。
  • 中國封建王朝始於秦朝,亡於清朝並非巧合,看它們的拼音就明白了
    我們都知道,秦朝是封建時期的第一個王朝,是歷史上第一個君王秦始皇打造出來的王朝,秦始皇作為歷史上最霸氣的人物,也被後人所追捧 ,而他的王朝也成了不可超越的神話,秦朝一統天下,為後面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很大基礎,尤其是商鞅變法更是在法律上鋪設了一條道路,雖然秦朝的法律嚴苛,但不得不說有些法律還是讓人很佩服的。
  • 《巴塞隆納習慣法》確立封建依附關係,見證加泰隆尼亞社會的發展
    在阿拉伯人進攻過程中,北部的移民導致出現部分依附農;哥特人和部分顯貴控制土地,使土地上的居民成為依附農;此外,還有封建世襲領地上的依附農。10世紀中葉,在王國內部形成封建賦稅體系,依附農交納土地稅,除此之外,還存在人身依附關係,封建領主幹涉依附農的繼承權並限制其在世襲領地內婚配。收復失地運動需要承擔沉重的負擔(軍事稅、路橋稅等),建立行政、軍事體系。
  • 《十二表法》:第一次跨國立法考察始於何時
    不過,你可知道,這部法典的頒布,是始於一次史無前例的跨國立法考察。在羅馬法律史上,似乎從第六任王圖利烏斯改革開始,平民與貴族階級的鬥爭就初現端倪。貴族與平民之間鬥爭的焦點之一,便是成文法的制定。從內容上來說,這部法典仍然保留著遠古社會習慣法的殘存,具有古代法典的殘暴性格和封建特徵。
  • 古代封建社會從何時開始?史學家各種觀點缺乏一種令人折服的氣質
    學習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社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很好理解,但封建社會卻讓很多人迷惑,「封建」一詞是何意?劃分封建社會的理論依據是什麼?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從何時開始?「封建」一詞為何由「本地貨」變成了「舶來品」?
  • 中學歷史課上的「封建」是哪裡來的?
    feudalism中文「封建」的英文對譯詞是「feudalism」。這個單詞在西方的語言中,含義也很不確定。大體說,它本意和莊園制度有關,後來被引申為指中世紀歐洲,尤其是查理曼的帝國解體後的一種社會形態。
  • 封建制度
    A1:封建這個詞的本義是指將國土劃分分給有具有特權的人,讓這些具有特權的人們(一般來說就是貴族,就中國而言是指諸侯)代替自己行使這片土地的一部分管理權。即「封邦建國」。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封建制度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實際上中國只有在從西周到東周以及西漢的初期是真正的封建制度。這種「封建制度」才是封建的本來面目。而目前我們教材中的封建一詞的錯誤使用主要是一些早期學者的鍋。
  • 英國的封建化是從何時開始的?英國血統也是一脈相承?
    諾曼徵服究竟是怎麼回事?說到英國的封建化,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場徵服戰爭,這就是11世紀中期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對英國進行的一次徵服。在歷史上被稱為諾曼徵服,當時威廉,與當時的英國大封建主哈羅德為了爭取英國王位而進行的戰爭,這場戰爭既是諾曼人對外擴張的繼續,同時也是西歐同英國之間的一次社會大融合。
  • 一天只吃兩頓,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遠古時代,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人們的飲食是受到節制的。「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現在的「早飯」與「晚飯」,但是,古人並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食」,稱為「飧」。
  • 封建農奴制的基本特點
    達賴集團自1959年叛逃國外以來一直從事分裂破壞活動,目的是妄圖恢復已失去的封建農奴制度,那麼這一社會制度究竟有什麼樣的基本特點?封建農奴制的農奴主與農奴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長期處於政教合一、僧侶和貴族專政的封建農奴制社會,其黑暗、殘酷比中世紀歐洲的農奴制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 雖說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但真正「封建」的只有這幾個朝代
    封建這個詞語源自《詩·商頌·殷武》:「命於下國,封建厥福」,意思是指封邦建國。據《呂氏春秋通詮·慎勢》載:「封建,即封邦建國,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賜親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區域內建立邦國,即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相傳黃帝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備。」歐洲中世紀也曾實行類似的制度。封建之所以「封建」,離不開「分封」二字。
  • 聊聊封建制度
    前言:封建制度,在政治上表現為層層效忠,在經濟上表現為小農經濟。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通過研究歐洲歷史,將人類歷史分為五大階段,分別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封建社會有哪些特點。封建社會,顧名思義就是「封邦建土」。受封的人稱為封臣,而封賜的人稱為封君。
  •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遠古時代,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人們的飲食是受到節制的。
  • 文藝流派中所謂的古典主義究竟是從何時算起
    因此認識和了解這個流派,首先應當弄清楚究竟是什麼古典主義,是風格方法的古典主義還是思潮主張的古典主義。拉斐爾作品《雅典學院》繪畫風格和方法的古典主義,指的是古希臘羅馬藝術。那個時候未必叫得出什麼主義來,不過是本源(原初)的藝術原則而已。彼時的古典主義也可以看作是狹義的古典主義,或者叫做歷史上的古典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