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會從何時開始?史學家各種觀點缺乏一種令人折服的氣質

2020-12-17 黔客讀史

學習古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社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很好理解,但封建社會卻讓很多人迷惑,「封建」一詞是何意?劃分封建社會的理論依據是什麼?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從何時開始?

「封建」一詞為何由「本地貨」變成了「舶來品」?

命於下國,封建厥福。——《詩經·商頌·殷武》

「封建」一詞,本是正宗的本地貨。漢語中的「封建」一詞,源於《詩經·商頌·殷武》,意思是指封邦建國,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紀中後期)成為一種政治制度的體現,可以描述為「基於父系血緣的宗法制的分封體系構成的國家聯盟」。西周滅商後,便大規模地以封地連同百姓分賞王室子弟和功臣,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也有服從天子命令、定期朝貢、提供賦稅和力役、維護周室安全的責任,是中國古代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從此「封建」一詞指一種政治制度,而不是一種社會形態,直到二十世紀初。

「封建社會」英文為「feudal society」,對應於中世紀的西歐社會,馬克思在研究西方歷史時很喜歡用生產力、生產關係的概念,他認為地主階級剝削農民階級的社會就是「feudal society」,二十世紀以後,馬克思主義傳到到中國,那些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人一看,舊社會不一直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階級嗎?把「feudal society」翻譯過來,那就是封建社會。

新中國成立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史學研究,按卡爾·馬克思的人類社會發展史觀,「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徵是統治者(地主階級)以佔有土地的方式剝削農民的勞動,農民依附於地主階級所擁有的土地,但農民本身,是具有人格的,理論上屬於「自由民」。這個觀點本是馬克思分析歐洲社會歷史得出的結論,但在近代中國史學界用唯物史觀指導歷史研究後,「封建社會」一詞便成為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上分量不輕的專有名詞。

綜上,「封建」一詞本是正宗的本地貨,卻在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上,與「社會」組成一個詞組,專指「封建社會」這樣一種社會形態,變成了所謂的「舶來品」。

古代封建社會從何時開始?

中國封建社會從何時開始?史學界主要有西周封建說、戰國封建說、秦漢封建說和魏晉封建說四種觀點。

一、西周封建說。

首倡者是范文瀾,認為區別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關鍵是「剝削方法的變化」和「所有制的不同」,主要論點是:

(一)《詩經》中「命我眾人,庤乃錢鎛,奄觀銍艾」和「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記載表明,生產者有自己的勞動工具和土地。「或來瞻女,載筐及筥,其饟伊黍」和《孟子》中農人「死徙無出鄉」的記載表明,生產者被牢固地束縛在土地上。這些生產特徵說明西周的生產者是農奴而不是奴隸。

(二)周初推行分封制,逐漸形成了農民對土地所有者的人身隸屬關係和統治階級內部嚴密的等級制度。基於分封制之上的宗法制度,以宗子為中心,按血統關係遠近區別親疏貴賤,從而規定出無可改變的等級制度。宗法制度是封建統治的重要支柱。

(三)因大分封而產生的大小土地所有者,向農奴和自由民身份的農民徵收地租,這種農民對土地所有者的人身隸屬關係,便是封建生產關係。由於周初的封建制度沒有立即發揮出優越性,因而就沒有理由一定要根據鐵器的有無來判斷封建社會是否存在。

二、戰國封建說。

首倡者是郭沫若,認為判斷一個社會是否是封建社會,關鍵在於是否出現「嚴密意義的地主階級」。主要論點是:

(一)據《國語·齊語》中「美金」、「惡金(鐵)」及將「惡金」「試諸壤土」的記載說明,自春秋開始,鐵器已使用於農業生產。至戰國,鐵器的推廣,提高了墾殖土地的能力,使得私田數量與日俱增,從而破壞了井田制,促使奴隸制崩潰。

(二)《詩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記載說明殷、商時代是土地國有制(即井田制),勞動力(奴隸)也隨土地同為國有。隨著私田數量的增加,國王為了增加收入,規定公田和私田一律按畝收稅,從而確認了土地私有制。魯宣公十五年的「初稅畝」,表明魯國正式廢除井田制,確立了地主制度。

(三)至春秋末年,私門與公室之間矛盾日趨尖銳。為了取得民眾支持,私門想方設法提高「庶人」身份,竭力把他們從奴隸地位解放出來,使之成為半自由人。社會主要生產者「庶人」身份的改變,是奴隸制崩潰的另一鮮明標誌。

(四)戰國時期各國的變革(如田氏代齊,韓、趙、魏三家分晉等)不單是改朝換代,而是使社會發生質變的革命。儘管變革手段、形式不一,但各國的新政大體上具有同一的傾向,都在不同程度上鞏固了封建制。

三、秦漢封建說。

首倡者是侯外廬,認為確定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分界線,「應該從固定形式的法典來著手分析」。主要論點是:

(一)封建生產方式的法典化。封建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男耕女織」在商鞅變法時已有萌芽,其法典化的表現是漢代對「食貨」(即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的結合的定義)及「租調」的規定。租調製的法律化起源於秦漢,並在漢代得到了固定。

(二)土地所有制的法典化。秦漢時代是土地國有制,皇帝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秦已有「六合之內,皇帝之土」的法律規定。在漢代,握有土地佔有權的是封建貴族與豪強地主,他們的土地佔有權是在法律上受限制的。漢代「專地盜土」的科條和戶口組織的法令即意味著這一形式的法典化。

(三)小農身份的法典化。秦漢的直接生產者主要是編戶的小農,奴婢僅是殘餘。秦時土斷人戶、緣人居土的郡縣制的推廣,意味著小農經濟逐漸形成。秦漢社會的領民戶口制的確立,更意味著農民對領主的封建隸屬,漢代的「戶律」即為此種封建隸屬的更進一步的法典化。

四、魏晉封建說。

首倡者是尚鉞,系統論述者是王仲犖。認為主要的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農奴階級的確立過程,也就是封建制度形成的過程」。主要論點是:

(一)從夏至戰國,農村公社和原始奴隸制同時並存,農村公社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佔重要地位。由於生產力水平較低下,私有財產和私有奴隸很不發達,奴隸勞動還未成為整個經濟的基礎。從戰國初到東漢末,較發展的奴隸制開始佔統治地位,並在較大程度上保證了商品生產的可能性。統一的帝國又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培育了商人階級和高利貸資本。至兩漢,在農業、手工業領域中普遍使用奴隸勞動。

(二)自漢武帝時期開始,因「流民」的大量出現,使奴隸制面臨著危機。東漢末,「流民」的空前增加引發了黃巾起義等,引起了封建關係的急劇發展。新的依附農民(實際上是農奴)與封建主的生產關係得以確立。至魏晉,出現了封建制。這一時期的基本矛盾是封建土地所有者同依附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

(三)魏晉之際,封建制度的優越性並未立刻顯露出來,而是到南北朝才顯露出來,即南朝於晉宋之際,北朝於東魏北齊之際。封建生產方式中的生產力獲得充分發展以後,才出現了國力鼎盛的隋唐帝國。

結語

「封建」一詞是地道的「本地貨」,原意為「封邦建國」。在近代以後,與「社會」組成詞組,專指「封建社會」這樣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變成一個「舶來品」。在中國古代史的分期上,封建社會開始於何時,主要有西周封建說、戰國封建說、秦漢封建說和魏晉封建說四種觀點。四種觀點各自都缺乏一種令人折服的氣質,誰也很難說服誰,所以中國封建社會何時開始至今尚無定論,但在史學界比較流行「西周封建說」。

參考資料:

1. 高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 [德] 卡爾·馬克思 / [德] 弗裡德裡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圖片製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權,請聯繫黔客君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有沒有封建社會?「封建」一詞以後別再亂用了
    第二層含義就是家族血緣之間的關係,史學家司馬遷將其解釋為「親親建國」,以此來維護周王室的尊嚴和地位。所以,這樣看來,從西周建立到春秋時期來看,這才是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分封制度的瓦解,諸侯割據,周天子地位衰微,封建制度被破壞。秦朝建立之後,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制度也就消失了。
  • 為什麼以前的教科書上將古代稱為封建社會而現在不這麼稱呼了?
    為什麼以前的教科書上將古代稱為封建社會而現在不這麼稱呼了?一,中國的封建制度與郡縣制「封建」一詞,最早見於春秋時富辰之說:「周公吊二叔之不鹹,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義,即「封」土而「建」國,簡單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諸侯,而使之建國於封建的區域。
  • 封建社會究竟始於何時?
    可閱讀這本書的人,通常會選擇忽視其中有關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的大量討論,一如人們往往不記得這本書的副標題叫「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前期的變化」。我讀此書,感佩於唐先生駕馭史料的卓絕工夫、細節論證的嚴謹縝密,但更感困惑的卻是,今天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一代學者為了論證中國封建社會始於何時而付出的辛勞呢?在寫作此書之時,唐先生已經重病纏身、屢遭變故。
  • 我們為什麼翻譯《封建社會》
    馬克・布洛赫的《封建社會》是年鑑學派第一代史學家的代表作之一,它從經濟、政治、文化和心態等諸多方面對公元9世紀 13世紀的西歐封建社會進行綜合考察,突破了以往研究封建主義歷史的西方學者以法律、政治為主要著眼點的藩籬,把封建社會研究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 「封建社會」為什麼叫封建社會?
    照著中國歷史,中國最開始是原始社會,然後到了奴隸社會,接著進入封建社會,又從封建社會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後就是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半殖民地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些詞都好理解,顧名思義,也能看出個一二來,獨獨這封建社會,讓人摸不著頭腦,為什麼叫「封建」呢?
  • 秦始皇后封建社會就已經結束,為何之後的帝制時代仍稱封建社會?
    夏商周和先秦時期的封建社會,是一種以分封制的社會結構,這是狹義上的封建社會。所謂分封制,就是國王分封諸侯的制度,這種制度起源於何時,目前學界尚無定論。 分封制從形成、發展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是走過了數千年歲月。廣義上來講,黃帝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分封制的苗頭。
  •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的一首豔情詞,雅而不俗,令人回味悠長
    司馬光我們都知道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一生兢兢業業,為大宋朝廷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為人更是不用說了,刻苦認真,剛正不阿,對人也是溫良謙恭,但是就算是再一絲不苟,刻板認真的人哪還不能有過一段風流韻事抑或是一段美麗的愛情佳話呢?
  • 律令制時期的日本能進入封建社會,為何魏晉南北朝卻無能為力?
    在這個時候,日本的國土上處於一種分崩離析的狀態,這就使得了當時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統一的出現,而在這一個時候唐朝文化傳到日本,帶來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光輝。於是從公元八世紀開始,日本就開始從原來的分裂開始走向統一。而這過程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便是大唐王朝傳過來的文化,以及在貿易過程中所提供的經濟基礎,這位後來天皇統治格局的出現,奠定了強有力的支撐。
  • 中國第一位女西洋史學家
    陳衡哲在到北京大學後的一次演講中說:「我因此知道現在中國的學界對於西洋歷史和研究歷史的方法有一種十分誠切的要求……但是我看現在中國學界的要求倒是純粹的歷史學,這種的要求極大,供給極小,差不多沒有。」由於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陳衡哲接受了唯物史觀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主張用多元的觀點來解釋歷史。在《西洋史》一書中,陳衡哲強調歷史的實用價值,歷史學家要「培養讀者分析現代社會上各種現象的能力」。在1920年代,她主張用歷史學的工具去「揭穿武人政客的黑幕,揭穿他們愚弄人民的黑幕」,以「避免戰爭」。
  • 學界對王國維、錢穆、陳寅恪、雷海宗等史學家的片面讚譽,誤導後學
    積累已久的問題有大有小、有隱有顯,我們的反思當然要從表現突出的較大問題開始,而最為明顯的負面現象是對一些民國時期史學家的評價問題。1949年之後的十七年間,開展了對胡適、錢穆、蔣廷黻等民國時期史學家的批判,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這種批判多為政治性的,但並非完全沒有學術性的內容。
  • 古代才女為何都會選擇焚稿?是封建社會的禁錮,還是思想上的束縛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名家不計其數。遺憾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男性。雖然出現了一些像李清照這樣的名家,但才女們的作品大多是曇花一現,鮮有傳世之作。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遺憾呢?到底是因為封建社會的禁錮?還是思想上的束縛?
  • 為什麼說明清是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封建社會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封建社會歷史最長的國家。中國封建社會經歷了一個產生、確立、發展、繁榮、衰落的過程。明清時期就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
  • 化妝品是現代女孩子必備,氣質的體現,古代女子用什麼化妝品呢?
    古代女子已用什麼化妝品呢?現在化妝品已成為女孩子的日常必備,而且化妝已經衍生為一種禮節。在去重大正式場合的時候,化妝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能提高自己的氣質。化妝不僅僅是女孩子的一種小技能,同時也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那麼,我們不禁疑惑,古人要化妝嗎?他們用什麼化妝品化妝呢?
  • 溫鐵軍:封建社會?你給我解釋解釋,什麼叫封建?
    現在的人一講起中國古代,毫無疑問就會將矛頭指向封建社會。從歷史學的角度上看,中國的封建自秦朝以後就已經結束了。但是在很多外行人看來,直到清末中國依舊處於封建時代。這是非常錯誤的言論,西方所走過的封建時代要遠比中國更久。著名的經濟學家溫鐵軍教授對於這個所謂的"封建社會"一詞非常疑惑,他向那些長期將封建掛在嘴邊的人發問?
  • 古代奶媽要做什麼?除了給孩子餵奶,還得為主人做令人臉紅的事!
    古代奶媽要做什麼?除了給孩子餵奶,還得為主人做令人臉紅的事! 在古代,奶媽也稱乳娘、嬤媼、嬤嬤、阿母等,名稱五花八門,各個時代有各自的叫法。總而言之,她是一種專門為別人哺乳、帶育嬰兒的職業。奶媽這個職業從古就有,一直沿及至今還有奶媽這個職業,但在古代做奶媽就不好做了,那在古代當奶媽有多難呢?1.身材要求完美:在古代,王妃們的職場的第一要務是要爭得皇帝寵幸,而早日養好身子才是資本,所以乳娘這個職業便應運而生。因為當時王公貴族認為只要身材完美的人產的奶才是健康的。 2.要求乳娘只懷過一胎,這樣才能保證充沛的奶水來餵養皇子。
  • 古代銀票就一張紙,為什麼沒人敢造假?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都還有層出不迭的假幣源源不斷的出現在市場上面,那麼在科學技術遠不如今天的古代,僅僅只是一張紙的銀票,為何沒有人造假呢? 一邊又自己開始自己不斷的改良防偽技術,自宋朝到清末,紙鈔的防偽技術不斷改進,一直到今天還有一些在沿用。
  • 古代女人為什麼纏足?背後原因令人震撼
    如果問古代女人為什麼要裹腳,大部分人會認為肯定是為了美啊!但真的只是這樣嗎? 在宋朝,中國真正風行婦女裹腳,當時大多數婦女紛紛用人為的方法改變自己腳的形狀,使之成為三寸金蓮。 當時,大多數的母親都會為自己的女兒從小就裹腳,因為兒童時期的腳掌柔韌度較好,比起成年時期更容易掌握。
  • 「一日三餐」,何時開始的!
    「一日三餐」的習俗,又是從何時開始的!有什麼說法嗎!「一日三餐」,世上最美的事,也是最幸福的事。目前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通行的做法都是「一日三餐」,富裕的地區如此,貧困的地區也是這樣。「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是一句最為普通不過的諺語,點明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在我國,一日三餐的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