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位女西洋史學家

2020-09-13 政協君

陳衡哲

陳衡哲是中國第一位女西洋史學家,近代中國第一位女碩士,撰寫了中國近代第一部白話文世界史著作《西洋史》,是當時唯一一位為中學生編寫歷史教科書的女性作者。她還是北京大學乃至近代中國高校第一位女教授,新文學運動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堪稱一代才女。

北京大學第一位西洋史教授

1890年7月12日陳衡哲出生在江蘇省武進市。少年時代,受過傳統國學的薰陶,又從新學中得到教益。1914年,報刊登出清華學堂招收留美女生的消息,陳衡哲順利通過考試,成為我國第一批公派女留學生之一,1915年秋入美國瓦沙大學歷史系學習。1919年春,陳衡哲進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攻西洋史和文學,次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在美期間,陳衡哲與胡適、任鴻雋、楊杏佛、梅光迪、朱經農等著名學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20年,陳衡哲回國,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同年,30歲的陳衡哲與34歲的任鴻雋(字叔永)結婚。胡適書贈婚聯:「無後為大,著書最佳。」祝他們早生貴子、精於著述。胡適的新詩《我們三個朋友——贈任叔永與陳莎菲(指陳衡哲)》曾風靡一時。

陳衡哲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講授西洋史,具有開創意義,成為第一位講授西洋史的教師。陳衡哲在到北京大學後的一次演講中說:「我因此知道現在中國的學界對於西洋歷史和研究歷史的方法有一種十分誠切的要求……但是我看現在中國學界的要求倒是純粹的歷史學,這種的要求極大,供給極小,差不多沒有。」

早在美國留學期間,陳衡哲就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啟發引導和與學生互動印象深刻,她將這種教學方法引入北大世界史教學,鼓勵學生自己尋找和研究史料,至今仍有借鑑價值。從治史理念來說,她的西洋史中也包括中國,一方面從中國的角度認識世界,另一方面又以世界史來啟發中國的發展之路,這些都為當今中國世界史研究提供了啟示。

撰寫近代中國第一部西洋史教科書

陳衡哲在多所全國知名高校教授世界史,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使用白話文已成為學校教科書編寫的一個趨勢。但在實際中,用文言文或者半文半白編寫出版的歷史教科書依然盛行,影響了學生對歷史教材的閱讀興趣。民國時期世界史史料是極其匱乏,世界史教材的編寫也是「編」大於「寫」,大量史料甚至觀點都來自西方,「歐洲中心論」「種族優越論」等觀點充斥其中。陳衡哲決心自己動手撰寫世界史教材。

1925年至1930年,商務印書館先後出版了陳衡哲撰寫的《西洋史》(上下冊)《文藝復興小史》《歐洲文藝復興史》等著作,在世界史研究領域起了開創性作用。陳衡哲寫的教材可讀性非常強,同樣一段歷史,由她講述起來就饒有趣味。用她自己的話說,《西洋史》上冊是「閒談隔村張三李四家太上老祖的掌故」,下冊是「講本村長輩的事業和人品」。讀者在閱讀時有時甚至會懷疑自己讀的不是歷史著作而是文學作品。《西洋史》在當時流傳非常廣,三年之內印刷了六版,到1949年印刷了九版。胡適稱讚說:「這部書可以說是中國治西史的學者給中國讀者精心著述的第一部《西洋史》。在這一方面說,此書也是一部開山的作品。」

陳衡哲所著《西洋史》,充分吸納了美國魯濱遜新史學的理論與方法,主張擴大研究範圍,將政治、工業、農業、文學、美術、科學、哲學等納入研究領域,以全面了解歷史發生的原因和結果。陳衡哲注意運用辯證觀點分析歷史。她在評價古埃及帝國建立的作用時,指出:「武力是帝國的重要分子,所以帝國的建立是一件反文化的事,但他的結果,卻常常能得到些意外的進步。」她能實事求是地評價拿破崙的功過,認為法國大革命的精神跟著拿破崙的馬蹄走遍了歐洲的大半,但這只可以說是他的窮兵黷武的副產品,不是他的目的。

陳衡哲的歷史寫作還深受歷史唯物主義的影響。她在1924年與胡適就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進行討論時說:「你說我反對唯物史觀,這是不然的;你看我那本《西洋史》,便可以明白我也是深受這個史觀的影響的一個人。但我確不承認歷史的解釋是unitary(一元的);我承認唯物史觀為解釋歷史的良好工具之一,但不是他的唯一工具。」由於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陳衡哲接受了唯物史觀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主張用多元的觀點來解釋歷史。

在《西洋史》一書中,陳衡哲強調歷史的實用價值,歷史學家要「培養讀者分析現代社會上各種現象的能力」。在1920年代,她主張用歷史學的工具去「揭穿武人政客的黑幕,揭穿他們愚弄人民的黑幕」,以「避免戰爭」。在國際方面,希望歷史學「能幫助青年們,去發達他們的國際觀念。稗人類誤解的機會,可以減少,人類的諒解和同情,也可以日增一日」。

摒棄「歐洲中心論」的錯誤觀點、重視古代東方歷史,是陳衡哲《西洋史》另一重要傾向。陳衡哲重視論述古代東方國家歷史上的貢獻。如闡明古代埃及文明的重大成就(文字、紙筆、曆法、玻璃、測量術和建築術),在講述兩河流域歷史時也具體說明蘇美爾人在文化的重大成就。而在談到希臘文化時,她強調其接受了古代東方的遺產,指出與其說是希臘文化傳布於東方,不如說是希臘文化與東方文化在互相發生影響。

陳衡哲生前曾有寫作《西洋文明史》《歐亞交通史》及《白種人勢力擴張史》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史著的計劃,後來因健康等原因,未能實現,成為遺憾。

「新文學運動第一個女作家」

清末,維新派代表梁啓超等力倡「小說界革命」,卻少有成功的實踐。在美期間,陳衡哲一方面積極支持胡適的文學革命,同時又以自己的白話文創作實績為新文學運動吶喊。1917年,陳衡哲在胡適編輯的《留美學生季報》發表了處女作《一日》,初具現代小說雛形,成為用現代白話創作短篇小說的最早嘗試。胡適在陳衡哲短篇集《小雨點·序》中寫道:「當我們還在討論文學的時候,莎菲(指陳衡哲)卻已開始用白話做文章了。《一日》便是文學革命討論初期的最早作品。」司馬長風在其《中國新文學史》中寫道:「當文學革命蓬勃興起的時候,首先響應拿起筆寫小說的作家最先是魯迅,第二個就是陳衡哲。她實是新文學運動第一個女作家。」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陳衡哲寫下近百萬字散文,1938年在開明出版社出版了《衡哲散文集》。抗戰以後大都散失,未曾成集。陳衡哲的作品寫知識分子婦女的愛情與事業、愛情與義務的矛盾,寫世間的親情和溫暖,也反映現實的黑暗、痛苦,讚揚不屈的奮鬥精神。司馬長風的《中國新文學史》說她的散文「善於寫景物,也善於談人論事,議論風發,其活潑幽默可與較後的兩大散文家梁實秋、錢鍾書競耀」。

陳衡哲是一位西洋史學家,文學只是副產品,但是她的小說和散文,還是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過新文學的幼苗。王平陵在《三十年文壇話滄桑錄》中說:「陳衡哲女士在這個如火如荼的新舊文學論爭中,至少發生過助燃作用。」

陳衡哲的《西洋史》向我們展示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優秀女性在面對西方文明時所作的回應,也為書寫西洋歷史確立了典範。她的西洋史思想和治學方法,對我們今天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她在西洋史研究領域的貢獻更是不應該被遺忘的。正如著名世界史專家、北大原副校長何芳川所說的:「回想起何炳松、陳衡哲……諸前在那風雨如晦的歲月裡的辛勤勞作與藍縷之功,一種油然而生的景仰、崇敬的感情會立時漲滿腦海、湧滿心田。」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中心)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何立波

相關焦點

  • 臺灣美術史學家傅申作品在國博展出
    新華網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嶽瑞芳)臺灣著名美術史學家、書畫鑑評家傅申近日應邀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書畫印個展。
  • 翁同文:學貫中西的史學家
    翁同文部分著作  溫州網訊 今年是溫籍史學家、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翁同文誕辰100周年。  雖然長期生活外地,翁同文熱愛家鄉,情系桑梓。先在泰順縣立小學讀完初小,後到溫州讀高小與初中,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抗戰期間轉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文學院,先後受教於俞平伯、陳寅恪、雷海宗、錢穆、金嶽霖等國學大師,博覽群書,在中國歷史和文學諸多方面,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大學畢業後,留西南聯大師範學院教育系任助教,又曾執教國立東方語文專科學校、雲南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
  • 中國音樂史學家陳應時去世,四十載皓首窮經破譯敦煌古譜
    記者從上海音樂學院獲悉,中國音樂史學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應時於6月12日8:45去世,享年87歲。 中國古代音樂史被認為是「啞巴音樂史」,一方面鮮有樂譜流傳,即使流傳下來,獨特的記譜法如同「天書」,極其晦澀,難以被破譯。上海音樂學院素有古譜研究的傳統,陳應時是開拓者之一。他從1979年開始關注《敦煌琵琶譜》的解讀研究,皓首窮經四十載。其間發表敦煌古譜研究論文50多篇,專著一部,成果斐然,享譽海內外。
  • 學界對王國維、錢穆、陳寅恪、雷海宗等史學家的片面讚譽,誤導後學
    此一時期史學研究範圍進一步擴展,其中包括史學家的思想立場、治史風格等,為深化史學史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第二,中國近代史學的發展受到西方和日本史學的很大影響,學術界對外來史學理論傳入中國的進程及影響作出一定程度的梳理,揭示一些中國史家汲取外來史學思想的心路歷程。
  • 中國歷史第一位文學作者:屈原
    有史學家認為:屈原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文學作者」。屈原之前有《詩經》、有《莊子》、《孟子》等諸子論著。但是《詩經》是一部作品集,只有作品沒有作者;而諸子論著裡寫的都是作者、或者各諸子學派的思想、主張。是學術著作,但不是文學作品。
  • 古希臘的三大史學家是誰?
    修昔底德(Thucydides,約前460—約前396)是古希臘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史學家。伯羅奔尼撒戰爭(前431—前404)期間,他作為雅典的一名將軍駐防塔索斯島。公元前424年,斯巴達軍隊圍攻雅典的安菲波裡城,因客觀軍駐防塔索斯島。公元前424年,斯巴達軍隊圍攻雅典的安菲波裡城,因客觀原因,修昔底德所率的援軍遲到,致使雅典失去此城。
  • 日史學家一生研究毛澤東 曾把毛澤東傳譯成日語
    「毛澤東專家」村田忠禧  在編輯《毛澤東思想月刊》的同時,村田努力從史學家井上清等那裡學習「歷史觀點」,並以此來分析中國,而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成為他一生研究的主題  《瞭望東方周刊》特約撰稿陳言報導  村田忠禧,1946年生人,東京大學畢業
  • 張堂恆:中國茶學第一位博導
    張堂恆:中國茶學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張堂恆(1917—1996)193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經濟系。1947年9月,考取教育部留美研究生。新中國成立後,學成歸國。先任武漢大學農學院教授,後任浙江省農業廳特產局高級工程師。
  • 中國第一位書法教授,被罵「沽名釣譽」!
    中國第一位書法教授,被罵「沽名釣譽」! 1986年4月,成為我國第一位書法教授。 多數人對尉天池作品的印象是這樣的 ▼
  • 近代四大最著名史學家排行榜 第三被毛主席稱為國寶
    本期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近代四大最著名史學家——「前輩史學四大家」:4 歷史學一級教授—— 呂思勉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
  • 新史料–新史學:第二屆山東青年史學家論壇通知(第1號)
    新史料–新史學——第二屆山東青年史學家論壇通知(第1號)
  • 史學家是這麼說的……
    據說這是曾經的房地產公司"中國營業公司"的英文名上海史學家薛理勇介紹說,1898年,南京文匯書院校長、美國人福開森被聘任為南洋公學校監,也就是校長。1899年公共租界擴張成功,福開森私下組織上海的美國僑民成立了"CHINA REALTY Co.LD",也就是"中國營業公司"的英文名稱。
  • 著名先秦史學家,東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詹子慶逝世
    著名先秦史學家,東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詹子慶逝世 東北師範大學網站 2019-02-13 16:44
  • "啟蒙時代"作者、史學家彼得·蓋伊去世 享年91歲
    彼得·蓋伊  1923年6月20日出生於柏林  2015年5月12日病逝於紐約,享年91歲  早報綜合報導 5月12日,美國猶太裔史學家彼得·蓋伊在紐約曼哈頓家中去世,享年91歲。  這位學者在他的一生之中筆耕不輟,且涉獵頗廣。
  • 顧愷之,中國繪畫史上第一位明星
    顧愷之不是中國第一位畫家,但絕對是第一位閃亮登場的繪畫界明星。以前畫畫的叫畫匠。不用讀很多書,被訓練成專業的畫匠。但顧愷之不一樣,《無錫顧氏大宗世譜》記載,顧愷之出身於江南的大戶士族家庭,父親顧悅之歷任揚州別駕、尚書右丞,他自己在晉康帝時做過光祿卿,就是掌管皇家祭祀、宴會、膳食,以及皇家收藏的器物等等,是三品大員。
  • 匈奴人真實長相被還原,沒想到被史學家誤解2千年,與黃種人一樣
    所以對於中國人而言,關於匈奴人的長相一直都是我們想要了解的,畢竟這個伴隨了中國幾百年的民族突然消失,他們還留下了太多神秘的地方。那麼歷史上的匈奴人究竟長什麼樣子呢?對此有不少史學家都進行過描述,但作為歷史上的敵對方,我國史學家顯然沒有公正的描述匈奴人形象,在我國實數的記載中,他們大多都是膀大腰圓,滿臉胡腮的的糙人形象。
  • 中國第一位女導演,電影史上被遺忘的女人
    謝採貞謝採貞,現在提起這個名字很多人不熟悉,她是女演員、作家和電影導演、被公認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導演,對於她的信息我們知之甚少。謝採貞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導演,在中國電影剛剛開始發展的萌芽期,就敢於嘗試導演電影,並做出令人仰慕的成績,她的勇氣和能力值得讚揚和懷念。求關注,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上方的關注,謝謝。
  • 史學家:天下太極出河洛
    史學家:天下太極出河洛太極拳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一種強身健體的方式,而且代表的也是一種文化。太極拳的種類極多,主要有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等,包括太極雷雷、馬保國鼓吹的「渾元形意太極拳」,都是屬於太極拳文化。隨著太極拳的不斷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全民健身運動。
  • 王春瑜是個能做大題目研究的史學家,他常說史學是個「殿堂」
    老王是個能做大題目研究的史學家,收在《明清史散論》一書中的《顧炎武北上抗清說考辨》、《李自成、崇禎帝「和議」初探》、《論曹寅在江南的歷史作用》等多篇論文,就是大題目研究的文字。做這種大題目研究,乃是史學家的本色,老王無疑有這種本色,他的幾篇大題目論文就曾受到多位老資格的大史學家的好評。老王極擅長做精細的考辨、寫精短的史論,這類文字相當多。
  •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幾位帝王,朱元璋未上榜,第一位爭議頗大!
    明朝作為中國唯一不對外和親的朝代,朱棣繼承了太祖劉邦對外不妥協的政策。為了抵抗外地,陸地上遷都北平,五次親自帶兵北徵蒙古,號稱「馬上帝王」。並於東北設奴兒幹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