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上海音樂學院獲悉,中國音樂史學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應時於6月12日8:45去世,享年87歲。
中國古代音樂史被認為是「啞巴音樂史」,一方面鮮有樂譜流傳,即使流傳下來,獨特的記譜法如同「天書」,極其晦澀,難以被破譯。上海音樂學院素有古譜研究的傳統,陳應時是開拓者之一。他從1979年開始關注《敦煌琵琶譜》的解讀研究,皓首窮經四十載。其間發表敦煌古譜研究論文50多篇,專著一部,成果斐然,享譽海內外。
在海內外研究古譜的專家、學者中,陳應時獨樹一幟,首創「掣拍說」理論,並對樂譜定弦、節奏、同名曲重合等疑難問題做出了合乎邏輯的解譯,因此獲得中國音樂金鐘獎首次理論評論獎一等獎和第26屆小泉文夫音樂獎。
20世紀以來,國際敦煌譜研究成就的最高話語權一度為日本學者壟斷,陳應時憑藉一次次突破,終於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學者的後來居上。他不僅潛心研究,還與海外學者頻繁互動,將海外研究成果翻譯成中文。從1987年起,他在世界各地巡迴講學,並把流散在海外的敦煌文獻原件找來細細研究。
除了譯譜,陳應時還致力於讓敦煌古樂在舞臺上重現。1989年,他發起成立了中國古樂團,舉辦《唐朝傳存的音樂》音樂會,奏唱了日、英、德、中等國學者解譯的敦煌曲譜及其他唐傳古譜。
2018年5月,上音敦煌古樂作品大型舞臺創作項目「古樂·新聲——陳應時解譯敦煌古譜音樂會」在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首演,包括13首陳應時教授研究成果中的解譯精品。
2018年,「古樂新聲——陳應時解譯敦煌古譜音樂會」在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首演
2019年1月,上海音樂學院的師生把陳應時譯譜,作曲家朱曉谷、李墨編配的敦煌古樂《品弄》《水鼓子》等作品帶到了維也納。音樂會上,演奏者們使用敦煌仿製樂器,穿上有敦煌元素的服飾,配合流動的多媒體畫面,仿佛從壁畫中走來,帶領觀眾觸摸歷史。神秘的敦煌古樂在舞臺上復活,傳遞來自東方的古老問候。
2019年1月,陳應時譯譜的敦煌古樂作品在維也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