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史學家陳應時去世,四十載皓首窮經破譯敦煌古譜

2021-01-19 騰訊網

記者從上海音樂學院獲悉,中國音樂史學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應時於6月12日8:45去世,享年87歲。

中國古代音樂史被認為是「啞巴音樂史」,一方面鮮有樂譜流傳,即使流傳下來,獨特的記譜法如同「天書」,極其晦澀,難以被破譯。上海音樂學院素有古譜研究的傳統,陳應時是開拓者之一。他從1979年開始關注《敦煌琵琶譜》的解讀研究,皓首窮經四十載。其間發表敦煌古譜研究論文50多篇,專著一部,成果斐然,享譽海內外。

在海內外研究古譜的專家、學者中,陳應時獨樹一幟,首創「掣拍說」理論,並對樂譜定弦、節奏、同名曲重合等疑難問題做出了合乎邏輯的解譯,因此獲得中國音樂金鐘獎首次理論評論獎一等獎和第26屆小泉文夫音樂獎。

20世紀以來,國際敦煌譜研究成就的最高話語權一度為日本學者壟斷,陳應時憑藉一次次突破,終於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學者的後來居上。他不僅潛心研究,還與海外學者頻繁互動,將海外研究成果翻譯成中文。從1987年起,他在世界各地巡迴講學,並把流散在海外的敦煌文獻原件找來細細研究。

除了譯譜,陳應時還致力於讓敦煌古樂在舞臺上重現。1989年,他發起成立了中國古樂團,舉辦《唐朝傳存的音樂》音樂會,奏唱了日、英、德、中等國學者解譯的敦煌曲譜及其他唐傳古譜。

2018年5月,上音敦煌古樂作品大型舞臺創作項目「古樂·新聲——陳應時解譯敦煌古譜音樂會」在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首演,包括13首陳應時教授研究成果中的解譯精品。

2018年,「古樂新聲——陳應時解譯敦煌古譜音樂會」在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首演

2019年1月,上海音樂學院的師生把陳應時譯譜,作曲家朱曉谷、李墨編配的敦煌古樂《品弄》《水鼓子》等作品帶到了維也納。音樂會上,演奏者們使用敦煌仿製樂器,穿上有敦煌元素的服飾,配合流動的多媒體畫面,仿佛從壁畫中走來,帶領觀眾觸摸歷史。神秘的敦煌古樂在舞臺上復活,傳遞來自東方的古老問候。

2019年1月,陳應時譯譜的敦煌古樂作品在維也納上演

相關焦點

  • 陳應時教授逝世,用一生破譯敦煌音樂「天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6月12日,中國音樂史學、古譜學、樂律學家,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應時去世,享年87歲。陳應時1959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作曲專業,1964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理論專業,後留校任教。1989年1月應邀任英國女皇大學訪問學者,1990年1月應聘任英國劍橋大學基茲學院訪問教授。中國古代音樂史被認為是「啞巴音樂史」,一方面鮮有樂譜流傳,即使流傳下來,獨特的記譜法如同「天書」,極其晦澀,難以被破譯。
  • 讓沉睡的樂音復活:中國古樂譜研究引全球關注
    「啞巴音樂史」,一方面鮮有樂譜流傳,即使流傳下來,獨特的記譜法又如同「天書」,難以被破譯。  古譜研究引全球關注  古樂譜的流失,造成我國古代樂譜、音樂文化的研究首先在日本、英國展開。1938年,日本學者林謙三翻譯出《敦煌琵琶譜》25首樂曲,在上世紀50年代,他發表的英文論文引起轟動。中國學者潘懷素將林謙三的研究成果翻譯成中文,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也掀起了古譜研究的高潮。
  • 千年敦煌古樂奏響音樂之都——2019年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成功舉辦
    【歐洲版駐奧地利特約記者饒芳萌】1月22日晚,第十九屆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在擁有150年歷史的市政府慶典大廳隆重舉行。本屆音樂會以「千年敦煌古樂奏響音樂之都」為主題,融合了敦煌古譜解譯曲目、敦煌仿製樂器演奏、敦煌壁畫元素服飾等眾多中國傳統音樂與文化元素,向中奧觀眾呈現了一場恢弘的視聽盛宴。
  • 詞體的起源與古譜今唱-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契機下,從中國傳統詩樂教育著眼,以古典詩詞的古樂譜吟唱為藍本,重塑古典詩詞的音樂形式,創作符合大眾審美需求的古譜今唱優秀作品,是傳統文學、藝術教育創新的熱點。
  • 香港樂團走進甘肅 創新演繹敦煌古韻梵音
    新華社蘭州9月20日電(記者張玉潔)《天籟敦煌·淨土梵音》音樂會19日晚在甘肅省敦煌市敦煌大劇院舉辦,香港青年音樂家對敦煌古樂進行了全新演繹。  音樂會上演出的9首樂曲,均取材於敦煌壁畫及文獻。香港天籟敦煌樂團的10名青年音樂家,通過演奏琵琶、笙、古箏等樂器,將壁畫中的樂舞場景以音樂形式呈現。
  •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舉辦成立四十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
    12月12日,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座談會在京召開。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祝東力、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司長明文軍、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兼秘書長羅斌、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許銳以及舞蹈研究所歷任所長、離退休前輩、全體在職學者和優秀畢業生代表歡聚一堂,暢聊舞蹈研究所四十年來在舞蹈學專業建設中取得的成績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 象棋棋譜大揭秘:經典古譜排行榜,你不知道的都在這裡!
    喜歡下棋的人,大部分都有基本耳熟能詳的棋譜,今天來介紹幾本象棋古譜,有些你可能看過,有的你可能只是聽說過,有的甚至都不知道,今天聊聊古譜,講講作者、創作時間、大致內容等等,一起來看看吧。夢入神機是如今能見到的最早的象棋古譜,在明朝時已經成為秘本,出版時間難以考證,約刊印於明嘉靖之前,現已殘缺不全。
  • 重現中國千年樂譜 10卷本《中國工尺譜集成》出版
    作為文化部「中國民族音樂舞蹈雜技扶持發展工程」的重點項目和「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由文化部藝術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組織編撰的《中國工尺譜集成》(10卷本),近日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
  • 敦煌》:穿越千年探索敦煌,「復刻」敦煌
    11月18日,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上線。《登場了!敦煌》由「探索團團長」汪涵,「敦煌實習生」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共同組成「敦煌探索團」,在十期的節目中,從探秘敦煌一些石窟內部的神秘,到了解敦煌工作的日常以及尋找飛天的元素和演繹飛天。
  • 皓首窮經,快意人生
    快意人生皓首窮經文//十萬個為什麼那天晚上做了一個夢,應該是以後書院的事,夢裡看到了後來學子孜孜不倦在學習,在鑽研,在極度的專注中他觸及了世界的核心,時間在他身上發生了特殊的變化,竟然把我從夢裡拽到了他們那個時代。還發生了一段貌似有意義的情節。
  • 唱盡敦煌 千載一壁觀
    中國的大西北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 大家的第一印象,一定是牛羊成群、瓜果飄香。 而此行我們深入一地深度了解敦煌,拒絕一路顛簸的景點打卡。隨著越來越深入的探索,這片土地的真正魅力才被慢慢發現······
  • 中國老中青三代古琴界藝術家將齊聚上海音樂廳
    原標題:老中青三代古琴藝術家將齊聚上海音樂廳 中國古琴界半壁江山呈現「空遠虛靜」之美 今年是中國當代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琴社——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可以說,今虞琴社見證了近代中國古琴發展的歷史,而這一次集結,幾乎囊括中國古琴界半壁江山。敦煌樂譜權威、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系教授陳應時告訴記者:「今虞是當今少見的也可能是唯一一個致力於研究琴律的琴社,它聚集起了一批優秀的琴人,更有《今虞琴刊》等不少研究琴史資料的刊物,對中國古琴界影響深遠。」
  • 一個北大理科男的四十載音樂情緣
    2「音樂一起,我便再也回不去從前了」第一次聽交響樂是在北大燕南園57號馮友蘭先生家。記得那是四十多年前「文革」後期的一個下午,我去馮老先生家串門。5「因為愛樂,我一生交到的朋友數不勝數」冬去暑來,近四十年過去了。我在青春裡的音樂萌芽,非但沒有在俗世中消逝,對音樂的熱情反而燃燒得越來越火熱。
  • 敦煌女兒樊錦詩:為保護敦煌文物夫妻分居19年,堅守大漠57載
    反駁者認為,(她)為何不去學習更「火」的專業,至於理由也相當充分,在中國這幾乎已經是寒門子弟走出困頓境遇但事實上,在這番美景的背後,也是當時敦煌刻苦的生存環境。黃沙漫天,塵土飛揚,交通不便,都是敦煌的真實寫照。而在實習之中,她更是因為水土不服而屢屢生病,似乎實習結束後她必將與敦煌無緣。但在1963年從北大考古系畢業後,敦煌研究所卻發來了邀請函。而在眼見女兒孱弱的身體,擔憂她並不能勝任之下,樊錦詩的父親特意向北大寫了一封信,希望能夠不讓女兒前往敦煌。
  • 節目形式被「群嘲」 芭蕾舞劇《敦煌》如今「真香」
    不過這個改編自芭蕾舞團原創舞劇《敦煌》的節目,首次將中國敦煌文化與西方芭蕾藝術大膽結合,在當時褒貶不一。 直到昨天(15日),完整版芭蕾舞劇《敦煌》拉開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演出序幕,在上海再次開跳,看完整場並了解其背後故事的觀眾們不由得感慨一句:「真香!」
  • 楓民|敦煌的記憶
    此次來敦煌,有幸聽了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榮啟林先生關於敦煌石窟群與莫高窟石窟關係的講座。第一次明白了敦煌不僅僅是一個地標名稱,其實它還是一個石窟群的總稱。它包含了在甘肅西部的西千佛洞石窟、肅北五個廟石窟、莫高窟石窟、榆林石窟和東千佛洞石窟。而莫高窟石窟,只是敦煌石窟群中的一個……(圖06)。
  • 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民族管弦樂團專場...
    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民族管弦樂團專場音樂會    節目單   主辦: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 "啟蒙時代"作者、史學家彼得·蓋伊去世 享年91歲
    彼得·蓋伊  1923年6月20日出生於柏林  2015年5月12日病逝於紐約,享年91歲  早報綜合報導 5月12日,美國猶太裔史學家彼得·蓋伊在紐約曼哈頓家中去世,享年91歲。  這位學者在他的一生之中筆耕不輟,且涉獵頗廣。
  • 舞韻起伏四十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舞蹈發展述評
    舞蹈詩《雲南映象》芭蕾舞劇《敦煌》街舞《黃河》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當代舞《八女投江》舞劇《醒·獅》當代舞《走·跑·跳》四十年春風化雨、春華秋實;二十載荷花綻放、荷舞滿塘。現實主義創作要求作品對國家重大事件有所回應,如1984年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200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復興之路》、2014年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公演的舞劇《金陵十三釵》。
  • 2520臺敦煌古箏拉開首屆澳門國際古箏音樂節序幕
    「敦煌之夜」名家系列古箏音樂會 音樂節開幕式2520人同臺演奏敦煌古箏,共創金氏世界紀錄> 音樂節開幕的首場活動,便是令全球矚目的2500多臺敦煌古箏合奏挑戰金氏世界紀錄。 於8月22日開展的「敦煌杯」首屆澳門國際古箏大賽邀請了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的100位音樂學院古箏演奏家、教育家,以及50位專業老師共同擔任比賽評委。創下了古箏大賽史上評委人數最多的國際古箏大賽紀錄。大賽為所有熱愛古箏的選手提供了高品質、高享受的藝術展示平臺,積極推廣中國箏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