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布洛赫的《封建社會》是年鑑學派第一代史學家的代表作之一,它從經濟、政治、文化和心態等諸多方面對公元9世紀 13世紀的西歐封建社會進行綜合考察,突破了以往研究封建主義歷史的西方學者以法律、政治為主要著眼點的藩籬,把封建社會研究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部著作於1939年 1940年以法文出版後
,迅速引起歐美學術界的廣泛關注。1961年英譯本出版,著名經濟史學家波斯坦(M.M.Postan)稱讚它是論述封建主義的國際水準的著作。傑・巴勒克拉夫(G.Barraclough)稱讚它是「以最優秀的法國傳統寫成的歷史綜合著作」,「是為數不多的完美學術著作之一,任何有才智的人閱讀它都無不獲得愉悅、趣味和興奮之情。」
1961年的英譯本出版後,《封建社會》又多次重印。1989年《封建社會》英文版重印時,愛丁堡大學的布朗(T.S.Brown)作序,全面回顧了半個世紀以來《封建社會》對中世紀研究的貢獻和學術界對它的一些批評意見,對書中的不足作了一些補充說明,但仍對它欣賞有加,高度讚揚布洛赫著作所使用的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方法,同時又指出:「在《封建社會》一書中,其他優點也是很突出的,特別是它文字清晰明快而又充滿活力,富有激情而又充滿理性,提出問題,然後系統地找出既準確又可靠的答案和方法,這些優點使該書成為教學上的無價之寶。這些優點加上布洛赫那淵博的知識、情文並茂的論述,使《封建社會》一書……成為中世紀社會和文化研究的最優秀的入門之作。它仍然是比絕大多數教科書更出色的『教科書』」;它「充溢著一位學術巨擘在一個完整社會最廣闊的方面上所展現的真知灼見,所以這部著作理所當然地仍然是歷史著作中的經典之作。」布朗的這些讚揚並非廉價的阿諛之詞,而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實事求是的評價。《封建社會》以其無可懷疑的學術創造力被公認為西歐封建社會史研究的巔峰之作,確立了布洛赫在這個領域中不朽的學術地位。可以說,自《封建社會》問世以來,國際學術界從未中斷對它的關注;半個多世紀以來有關封建社會的研究都與它的推動息息相關。
《封建社會》的翻譯工作開始於1990年。怎樣認識中國的封建主義?五四運動以來中國人民要埋葬的「封建主義」的要害是什麼?有沒有一個可以借鑑的體系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封建主義」―――國人喜歡把一切壞事情都與它關聯起來的這個「東西」?可以說,當時的精神氛圍引發了我翻譯布洛赫《封建社會》的念頭。
據我所知,1995年臺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曾出版談谷錚、何百華和謝依群三人翻譯的《封建社會》。但這個譯本在大陸流布不廣,甚至各地圖書館也難以見到。而且,由於三人均非研究封建社會的專業人士,其譯文存在的缺陷是明顯的。指出這一點當然不是說我們的譯本一定完美無暇,只是想說明,翻譯事業需要多方面的條件,這些條件是很難在一個人身上完全具備的。我們的長處是,李增洪、侯樹棟和我三位譯者都在歐洲中世紀研究方面浸淫有年,專業知識相對豐富。我相信這一點有助於減少一些可能出現的錯誤和不妥切之處。
張緒山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