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名家不計其數。
遺憾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男性。雖然出現了一些像李清照這樣的名家,但才女們的作品大多是曇花一現,鮮有傳世之作。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遺憾呢?到底是因為封建社會的禁錮?還是思想上的束縛?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一些在藝術上有很大成就的女作家,她們投身於作品,卻從不珍惜,有的寫了又丟棄了,有的自賞之後就把它燒掉了。
只有在偶然的情況下,它才會被部分流傳,這成為文學史上的一大遺憾。
比如,元代《綠窗遺稿》的作者孫惠蘭生前的大部分作品都被毀掉了。她的女僕撿走了剩下的,只拿到了18首。
明代才華橫溢的張倩倩,在有生之年「寫出了更多清新優美的文字」。由於丈夫極度的紈絝和狂躁,她深感震驚,病倒了。她把詩稿燒了,然後在憤怒中死去。她去世後,義女根據她的記憶保存了幾首詩,這才得以流傳下來。
首先,我們要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當時的古代社會非常封建,以男人為中心。婦女的地位很低,她們經常受到壓制。有句話說得好「女子無才便是德」。那時候,有學問的女性都很不受別人待見。她們往往被認為是「不守婦道」,許多能夠接觸到知識的幸運女性大多只能看《女誡》、《女訓》這樣的書籍。
但這樣的書只會使它們更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對自己的地位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對待丈夫更多的是「三從四德」。
唐代以後,教導女性的書籍越來越多,對女性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封建社會對女性「貞操觀」的重視也深深植根於女性思想之中。慢慢地,人們開始把一些「貞婦,烈女」當成偶像來學習。
其次,從她們的情感來看,當時這些女作家的思想也是極其矛盾的。他們的生活可能沒有什麼選擇,每天過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生活。在他們眼裡,「相夫教子」才是自己的自責所在。
但是很多才女的生活並不平坦,她們殘酷的命運造就了她們的才華,但也扼殺了她們的才華。也許是家庭壓力和社會不公,讓他們一次次想要突破牢籠,但遺憾的是,他們始終能夠衝破封建禮儀的最後一道防線。
因此,古代女性的思想受到很大的限制。他們認為我創作的作品是由「邪念」產生的。他們不能像其他文人一般受人待見,留下作品可能還會受到批評,與其這樣,還不如一把火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