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千年而長盛不衰的關公信仰,是中華民族全體民眾共同創造出來的文化符號、精神符號,是正氣正義的象徵,是傳統道德精神踐行的典範,也是華夏文明集體智慧的具體體現。因此關公信仰具有獨具特質的民族性和普適性。這是關公信仰得以流傳廣泛、楷模萬世的群眾基礎。
宋元以來,關廟已「祀遍天下」。明代文學家徐渭說:「關侯之神,與吾孔子之道,並行於天下。然祠孔子者止郡縣而已,而侯則居九州之廣,上自都城,下至墟落,……以比於事孔子者,殆若過之。」
關公受到了儒釋道教,朝廷民間,百行百業的一致崇奉膜拜。儒家奉關公為「關夫子」、「武聖人」、「五文昌之一」的「文衡帝君」。道教奉關公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佛教奉關公為「伽藍菩薩」、「護國明王佛」、「蓋天古佛」。民間尊關公為戰神、商神、財神等各種神祇於一身的「萬能神」。
據統計,歷朝有16位皇帝23次為關公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而帝、而聖、而神。
遍布全球各地的關帝廟宇、關公會所,不僅是全球華人舉辦各種祭祀活動,求福免禍、祈佑平安、求增財運、桃園結義的場所,更是全球華人昭顯信義、訂立盟約、尋求公正、進行道義誠信宣教的精神殿堂。
關公信仰因為華人走向世界,而播撒到世界各地。時至如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公信仰,有華裔的族群就有關帝崇拜。關公的歷史、故事和傳說流傳廣泛、婦孺皆知,成為教化民眾,勸善抑惡,進行人格教育的最實用的教材;關公崇拜的普及,表現了傳統文化的儒家道德精髓,從學堂的說教向全社會道德踐行的延伸,使得道德教化不再高高在上,成為所有百姓都能身體力行的文明修養。
關公崇拜,對信眾而言是一種心靈慰藉、靈魂寄託和精神指引,在關公大義凜然、威靈赫赫的光照之下,信眾將身心託付,獲得靈魂上的庇佑和精神上的力量,這是全球華人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
關公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裡最深刻的信仰,傳播、弘揚、傳承、發展關公信仰,其實就是在這個浮躁社會中,進行一次精神世界的尋根之旅,道德滑坡、誠信失範、良心晦暗、精神萎靡的不良現狀,可以藉正氣正義為典型代表的關公信仰撥亂反正,正本清源,返璞歸真。
南懷瑾在《武聖關壯繆遺蹟圖志》序中說:「至如世所標榜關公之忠義,則於忠道之詮釋,不僅施於君臣之際,且可盡於人倫綱常之間。其於義道之影響,且可概於朋友之適而及於社會之則。」
關公信仰所蘊藏的精神力量,深刻凝聚和完美詮釋著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和思想意識,將能在人民中起著教化和糾偏的作用,扭轉不良社會風氣,重塑中華民眾的道德情操,培養人格優秀的社會脊梁,使之造福於國家,造福於社會,造福於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