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這是古時啟蒙教材《三字經》的開篇。雖然性善論、性惡論、性本無善惡論都有其市場和廣泛的信眾,但我還是比較喜歡性善論。就像一泓純淨無暇的甘泉,從出谷的那一刻就給了人無窮的美的想像。雖然這種善,比較接近於性無善惡論的思想的單純,人性的無知,但是單純在於各人的喜愛,我以為單純就是善良的表現,雖然人之初時嬰兒本身沒有善和惡的概念,但是善就是給人帶來美和希望的,新生命的誕生給了人類新的延續,也給每個家庭帶來愉悅和快樂,這怎麼可以說不是善的存在呢?
就好像我特別喜愛聽到中國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淳樸的,每次聽到這句話,我都感覺無比的自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就算是變壞,也是因為後天外界因素的影響和自身不能堅守道德情操,不能歸咎於先天,更不能歸咎於父母。
儒家講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就是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人從一出生到父母教導懂得分辨事物,懂得鑑別美醜,懂得人性良知之後,就要開始要自身學會坦蕩真誠,擺正心態,堅守本分,磨礪道德,建立家庭,傳承優良家風,做一個對祖國做人民有用的棟梁之才。這是人生在世的一整套流程。
人心的善良就像一道陽光,給人帶來溫暖,給人帶來前景。善良的人受到社會的普遍尊崇,因為每一個人都明白,這個社會如果沒有善良的存在,整個人類都將生活在黑暗之中。
然而,現在的社會烏雲遮住了太陽,善良所應發出來的光芒暗淡了下來。幫助別人反而受人訛詐,想要有顆善良的心都要時時警惕受到壞人的欺騙和傷害。因為這樣的事例太多了,人人自危,無人再敢袒露自己的真誠和善良。善良就像待宰的小綿羊被捆綁在邪惡的案板上。
善良需要被尊重,善良需要被保護,善良需要爭取生存的空間。可是,誰來保護善良?法律用來懲罰罪惡,但是善良被欺騙被傷害始終停留在道德的範疇。法律的三大原則:公序良俗的原則、誠實信用的原則、公平正義的原則,已經被供奉在閣樓的暗箱裡,作為新時代的紀念品被封存了起來。
善良在苦苦掙扎,那些正義的力量在哪裡?
我心生慚愧,做關公文化這麼多年,關帝聖訓「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還時時在耳畔響起,《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明訓還時時展現在自己的桌頭,關公文化「正氣正義,正覺正信」的文化理念還時常被我用來做活動演講中的主題。如今,關公精神的正直何在?正氣何在?正義何在?自身不正,焉能正人?難道關公文化僅僅是講在口頭上,而不是用於道德實踐中嗎?難道關公精神只是用來欺世盜名的幌子,關公正義的大刀僅僅是辦公室、大廳裡裝裱門面的擺設?
關公的精神傳承了1800多年,之所以被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儒釋道教,士農工商頂禮膜拜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關公精神是務實的,是真實的,是能夠給所有需要祂的人帶來守護和安全保障的。尤其是對於善良的人,關公永遠是義無反顧、不離不棄的守護神。
正如善良的人受到的傷害一樣,關公精神在當今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時代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曲解和汙染。一些打著關公旗號的人,力圖向社會展示關公放下了正義大刀的和順的形象,以一種老好人的假惺惺地姿態來誘使善良的人,迷惑無知的人,來為自己沽名釣譽,騙錢斂財。
這些人,我明確地講,他們不僅不是關公文化的人,而且是關公文化永遠不可寬恕的敵人。無論他們以什麼樣的面目出現,都改變不了虛偽狡詐的本性。因為他們沒有關公那種剛直正派、光明磊落、主持正義、公正決斷、保護善良的英武氣概。這是他們永遠學不到的。
這種人在傳統文化中有個名詞:鄉愿。孔子在《論語·陽貨》曾講到,「鄉愿,德之賊也」,鄉愿就是指那些對大家都和和氣氣,每個人都覺得他是一個老好人的人。由於鄉愿總是一個老好人的形象出現是世人的面前,行為看上去「中規中矩」甚至顯得「儒雅」,很具有國學大師的範,但是卻很容易扭曲關公文化最本質的屬性。關公是中華武聖,與文聖孔子相對。文聖孔子以思想道德教化世人勸人歸善,武聖關公以剛直正義維護人與人之間的良好秩序。中國人歷來講文武之道,文修武備,這是傳統文化中最根本的智慧。文和武,各司其職,恪守其道,中華文明才得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傳統文化中的「鄉愿」很容易混淆人們對善惡的認知,對正義的迷惘,成為錯誤的引導方向,這都是很隱蔽但極具破壞性的,在損毀關公文化的忠義形象。
相比這些假冒為善、惺惺作態的人,關公精神中那種正直果敢、敢做敢為的人,更深得傳統文化及儒家學說的讚賞。《論語·子路》中,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意思是說,如果找不到能做到中庸的人為友,那就與狂狷者交往。狂者勇猛進取,敢做敢當;狷者清高自守,有所不為。狂狷者,還有「士」的精神,他們有堅強的信念,有獨立的思維,有正直的操守,有大義凜然的氣魄,有勇往直前的決心。
子貢曾經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喜歡他、讚揚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
好人和壞人有時難以用同一把尺子來衡量,但是善和惡有時卻可以得到最基本的判斷。傾心保護善良的人的,那個人也是善良的人,哪怕他為了保護善良的人要做出堅決的鬥爭,嫉惡如仇,不留情面。關公之所以被以慈悲為懷的佛教尊為「伽藍護法」,其根本的理由就是「忠義足以護法」,以關公忠義神勇來護持佛法僧三寶的安寧。而那些冷漠麻木、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圓滑世故,八面玲瓏的人,卻往往是罪惡的死黨。因為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個人的利益,一旦到了某一階段,就會暴露其狡黠的本性,將所有善良而無防備心的人吃掉。
人類需要善良,善良也需要正義的守護。無論正義的力量有多弱小,但終歸可以讓善良者感受到光明的前景,感受到助人者的榮耀。
善良和正義是人類情和義的體現,是人類的希望,是人類的前景。用荀子的話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祝福善良不要再受到傷害,祝福正義之氣充盈人間。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