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文拜孔子、武拜關公」的文化格局。文武之道,一剛一柔,一張一弛,一陰一陽,構建了獨具東方特色的哲學智慧。
關公在儒家被稱為武聖人,不是文聖人;關公在佛家被稱為伽藍護法,不是弘法;關公在道家被稱為伏魔大帝,不是三清道人;關公被軍人警察稱為軍神、戰神,被商人稱為武財神。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所有,都顯露著關公文化正直正氣正義的文化特徵。這是普通的中國百姓都能感受到,覺知到,理解到的文化屬性,卻被一幫(記住我說的是一幫,不是一個或幾個)打著關公文化旗號,用一些與關公文化、關公精神不相干的雞湯類的文字,公然曲解、扭曲、玷汙、損害關公精神和形象。
是可忍孰不可忍??《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魯國的季孫氏當時位高權重,將魯君趕到齊國,攝行君位,甚至自比天子,在自家的庭院裡用六十四人的樂舞隊奏樂和舞蹈。嚴重違背周朝禮制,孔子見此情形,也剛直憤慨地嚴厲指責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如果連季孫氏這種犯上作亂,僭越禮制,不講規矩的事情都能容忍,那麼,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容忍的呢?
關公生前熟讀《左氏春秋》,深明春秋義理,不僅史書記載「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而且身體力行,終身恪守,成為中華民族世代敬仰的人格標杆。
史書曾有記載,公元199年,曹操想僭位稱王,又知道朝中有很多忠於漢室的忠臣義士會反對,所以決定借「春搜夏苗,秋獮冬狩,四時出郊,以示武於天下」的理由,要挾天子與之一起到許田打獵,試探一下眾臣中哪些忠於皇上,哪些忠於自己。圍獵現場,天子射鹿屢射不中,曹操便接過天子手中的弓箭一箭射中,眾軍士看到射中鹿的是皇上的箭,以為是天子射中的,齊呼萬歲。曹操並不避諱,縱馬比天子向前一步,欣然接受,而且拿了天子的寶雕弓不歸還天子。此舉引起了在場漢室忠良的憤恨不平,關公大怒,剔起臥蠶眉,睜開丹鳳眼,提刀拍馬便出,想要斬殺曹操,被劉備以「投鼠忌器」為由阻攔下來。
關公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剛直正義,這是關公身上體現最明顯的人格特徵,也是踐行春秋義理「明是非,知善惡,寓褒貶」最基本的道德行為實踐。關公對劉備忠貞不二,對朋友義薄雲天,對荊州百姓恩信大行,對興復漢室始終不渝,對曹操恩遇也會知恩圖報,恩怨分明,一碼歸一碼。所以《三國志》稱關羽「報效曹公,有國士之風」,「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等評語。
關公一生最討厭的就是那些道貌岸然,假冒偽善,陰謀害人的小人之行,關公面對孫權名為求婚實為人質的求婚,直接罵辱其使,不許婚,雲「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關公面對孫權的故意拖延,口蜜腹劍,直接斥責他「鉻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關公面對劉備的大舅子糜芳玩忽職守,飲酒誤事,燒毀軍器糧草,也是毫不留情面,直言「還當治之」。
正直、正氣、正義、正能量是關公以及從關公身上提煉出來的最精華的精神屬性,也是由此而延展、升華、美化、神化、聖化出來的關公文化、關公信仰、關公崇拜的源頭。
仙霞嶺關廟有一副對聯:
拜斯人,便思學斯人,莫混帳磕了頭去;
入此山,須要出此山,當仔細捫著心來。
作為一名真正的關公信仰者,不是僅僅燒燒香,拜一拜,或者為關帝廟捐點香油錢,就認為那是關公信仰者了。關公信仰者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拜關公就是要學關公,就要做關公那樣具有人格力量的人」,正直是第一位的,由正直而自然產生浩然正氣,由正直而自然走向光明正義,由正直而自然具備一生受用無窮的正能量。
關公不僅生前正直的做人做事,死後成神,貴為三教共尊神中之神的至尊至聖的神靈高度之後,依然正直不改,對待小人、敗類、無恥之徒也是毫不留情,剛正無私,嚴加懲處。
明代思想家李贄說:「蓋至於今日,雖男婦老少,有識無識,無不拜公像,畏公之靈,而知公之為正直,儼然如在宇宙之間也。」
《關聖全書》中有則故事:崇禎皇帝請仙道詢問能否穩坐帝位。呂祖降乩壇說:「當問伏魔大帝。」崇禎依照呂祖的指示,派大臣到正陽門的關帝廟迎請關帝。當晚,在宮裡設擺香案,迎接帝君駕臨。周延儒跪請,左右無人。一會兒,關帝降壇,崇禎問關帝如何治國,使國運昌隆。關帝說:「妖魔太多,不能辦到。」這時周延儒問:「妖魔何在?」關帝說:「你就是第一個妖魔。」
周延儒是明朝最後一位首輔,朋黨眾多,又老謀深算,很會包裝自己,深得崇禎器重,遂使明朝朝政一誤再誤,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關帝直言不諱,直面痛斥。不久,周延儒謊報軍情,弄虛作假,醜行敗露,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上疏揭發,崇禎帝命人傳詔,勒令周延儒自盡,籍沒其家。其狐群狗黨也受到了清算。周延儒死後,民間有歌謠說:「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後賜繩。繩系延儒之頸,一同狐狗之頭。」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六·奸臣》稱:「周延儒、溫體仁懷私植黨,誤國覆邦。」
像周延儒這種結黨營私,欺上罔下的不忠不義、奸險狡詐的小人,與關公的人格精神最不相符,也是關公文化最不能容忍的。
關公文化不是包容寬容的文化,正直正氣正義的春秋精神才是關公文化的本旨。南宋大儒朱熹說:「蓋邪說害正,人人得而攻之,不必聖賢;如《春秋》之法,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討之,不必士師也。」
《春秋》大義,是孔聖人的教誨,關聖人的踐行,歷史昭彰,邪不侵正,關公忠義信勇俠節廉等人格品質,都可以在《春秋》大義中找到思想精神的依據。
歷史上惟有公而忘私,捨身取義,為光明正義、為人生信仰敢於犧牲自己的人,才可以感動人民,深入人心,具有不言而勸的道德力量,成為決定人心向背和推動民族成長的民族精神。這是關公文化1800多年來的優秀傳統,即使在今天,依然不會有任何的改變,依然並且會永遠地正直地堅守下去。
這是關公文化的獨特的人文氣質。一個真正信仰關公文化的人可以不通文墨,但不可不遵循道義;可以不知如何表達,但不可以違背關公的根本精神;甚至什麼都不用說,什麼都不用講,但是會在做人做事,行為實踐中,體現什麼是「義」,什麼是「不義」,這就是關公文化,沒有那麼多虛偽的,假冒偽善的包裝和描述。真的還是假的,見心明性,不言自明。不解釋!
一間屋子髒了,我們都知道打掃乾淨才能迎接客人,如果關公文化被人搞髒了呢?我們是否也會義無反顧地去清理門庭?如果還要任其肆無忌憚、任意塗抹,關公1800多年的正氣正義形象就會喪失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每一個自稱或自覺認為是信仰關公的信眾都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不管你是重儒還是重道,臺宗還是淨宗,社團還是軍警,務農還是務工,姓關還是姓洪,都應該擔負起這個使命,將汙穢趕出關公文化,並使其承受其應當承受的最慘烈的責任。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