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蒸煮塑膠袋
捂出「有毒」玉米
很多商販均這樣賣玉米 玉米在塑膠袋的「保護」下保溫
新聞背景
從2008年1月1日起,食品包裝開始實行市場準入制,所有食品用塑料包裝袋必須標註「食品用」字樣,以及由國家質檢總局統一頒發的食品安全許可標誌「QS」和編號,沒有該標誌的塑膠袋不能隨便裝食品了。但在此規定頒發1年多後,在長春街頭卻隨處可見蒸煮玉米的商販,使用無任何標誌的塑膠袋來接觸玉米。
「新煮的苞米,又黏又甜了!」每年到了玉米收穫的季節,長春市的大街小巷就會出現不少賣熟玉米的小攤,有些商販為了保溫和防塵,便在鍋內放入一個塑膠袋來裝玉米。望著裝在袋中的玉米,有些市民不禁提出疑問:塑膠袋不宜裝高溫、含油食物,否則會產生有害物質。那麼裝入塑膠袋中的玉米,在高溫蒸煮後是否可以食用?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進行了調查。
現場踏查
賣煮玉米的商販隨處可見
玉米是東北的特產農作物之一,一直深受群眾的喜愛。每當到了玉米收穫的季節,在長春市各街頭、小巷、早市、夜市賣煮玉米的商販比比皆是。
「新煮的苞米,2個3元嘍!」走在西安大路64路(人民廣場)公交車站點附近的人行道上,叫賣熟玉米的商販隨處可見。一個小推車,上面放著一個爐子,燒紅的炭火上有一個鐵鍋,鐵鍋內放著水和玉米,然後有一個大塑膠袋扣在鍋內。當有人掏錢購買玉米的時候,商販就打開塑膠袋取出玉米,然後再拿一個小塑膠袋裝上交給購買者。
煮玉米兩次接觸塑料製品
在整個購買與銷售的過程中,玉米有兩次和塑料製品接觸的機會。第一次是在蒸煮時,商販用塑膠袋將玉米扣上;二是在銷售時,商販用塑膠袋裝上玉米賣給購買者。
昨日,記者隨機在一商販處買了1穗玉米,商販接過記者手中的錢,非常熟練地掀開了鍋內和玉米一起蒸煮的大塑膠袋,在記者選了1穗玉米後,商販在1隻手上反套著1個小塑膠袋,將記者選定的玉米拿起,另一隻手拎起套玉米的塑膠袋拉口,隨後將玉米遞給了記者。在記者接過玉米後,商販又將鍋內的大塑膠袋袋口紮緊,剛才解開塑膠袋後散發的蒸氣,在袋口被紮起的時候也消失了,玉米又一次被扣在了大塑膠袋內。
專家解讀
遇高溫會產生有害物質
記者從有關部門一工作人員處了解到,市場上人們普遍使用的塑膠袋其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由於聚氯乙烯的性能差,加工成薄膜時必須加入大量的增塑劑和穩定劑,而這些添加物大多是有毒有害的。
當燙熱的食物放進塑膠袋中時,塑料中的有毒成分就會很快揮發出來,從而對食物造成汙染,成為危害人體健康的「隱形殺手」。
該工作人員還表示,為了減少對群眾身體的傷害,國家質檢總局早在2007年便下發《關於開展食品用塑膠袋包裝容器工具等製品生產許可證無證查處工作的公告》,公告規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食品用塑料包裝袋必需標註「QS」和編號,沒有該標誌的塑膠袋不能隨便裝食品。
群眾食用應謹慎小心
在高溫下用塑膠袋蒸煮玉米,並用沒有任何標誌的塑膠袋進行包裹,是否會對群眾的身體產生傷害?就此事,記者採訪了吉林省塑料研究院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門春江。
門春江說,目前長春市場上的塑料製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聚乙烯為主製成的塑膠袋(PE塑膠袋),一種是以聚氯乙烯為主的塑膠袋(PVC塑膠袋)。一般情況下,PE塑膠袋的熔化點是在150℃左右,熔化的物質不會對人的身體產生的毒害。但是如果使用PVC塑膠袋,當食物溫度達到60℃以上,PVC塑膠袋就會釋放出有害物質。這是因為使用聚氯乙烯製造的塑膠袋,為了降低成本,會在其中添加滑石粉、碳酸鈣等物質,任意更改塑膠袋的顏色和透明度,而這些是人體所不需要的物質。
門春江對記者表示,普通群眾沒有辨別這兩類塑膠袋的能力,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查看和食物接觸的塑膠袋是否有「QS」標誌,儘量不要使用和接觸無標誌的塑膠袋,更不要食用用此類塑膠袋包裝的食品,謹防給身體帶來傷害。
原因調查
使用塑膠袋
有四大原因
記者在市內的大街小巷走訪時發現,不管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是在街邊玩耍的孩子,以及身著華麗衣衫的俊男靚女,都曾在街上購買過煮玉米。記者注意到,這些市民都在用商販給的小塑膠袋裹住玉米食用。經過走訪記者發現,在上下班的高峰期間,有不少市民都在路上買上1穗玉米食用。
為何要使用塑膠袋呢?記者以購買者的身份詢問了幾名賣煮玉米的商販。其中1名女商販說,入秋后街面的風比較大,灰塵也多,用塑膠袋主要是為了防塵;另外,塑膠袋還可以起到保溫的作用;再有,因為塑膠袋價格便宜,使用周期比較長,可以說是物美價廉;還有就是塑膠袋是透明的,購買者可以直接看見正在鍋內蒸煮的玉米。
本組稿件 記者 崔顏鋒/文 王振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