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牙症的概念和診斷分級沒有統一標準,其常用定義源於口腔GPT-8(修復學專業詞典第8版)、ICSD-2(國際睡眠疾病分類第2版)、OFP G-4(口領面部疼痛指南第4版)。普遍認為,磨牙症是指反覆的領骨肌的副功能活動,其特徵主要表現為上、下牙齒的緊咬或磨動,患者有下領緊繃感和牽張感。磨牙症有兩個不同生理周期表現:它可發生在睡眠狀態(夜磨牙)和清醒狀態(清醒磨牙)。按照運動類型分為磨動型和緊咬型;按照年齡分為兒童磨牙症和成人磨牙症概,磨牙症。清醒磨牙發病率約為20%,夜磨牙發病率兒童為14%,成人為8%,老年人為3%,無明顯性別差異。中醫稱該症狀為「齘(xie,音:謝)齒」,本例患者據睡中磨牙,納谷量多,口中黏膩,大便幹,小便黃,辨為「脾胃溼熱」,治以清熱瀉火,芳香化溼之法,方用茵陳芩連平胃散化裁,服藥一月,病即告愈。現報導如下。
1 病例介紹
患者楊某某,性別,女,12歲。
於2013年07月05日初診,由逯儉主任醫師主診。
主訴:睡中磨牙10年。
現病史:患兒2歲時出現睡中磨牙,曾經多方治療效果欠佳。白天無腮部疼痛及不適,晨起鼻衄,口乾,口中黏膩,納谷量多,大便時幹時粘滯不爽,小便黃。月經尚未初潮。望其面色紅潤,舌紅,苔薄黃膩,詢其家長每於睡中磨牙,甚至影響他人睡眠,睡中多噩夢,經常驚醒,診其面部肌肉正常,脈沉滑略數。此乃脾胃溼熱加風,循經上蒸陽明,致夜間磨牙。
診斷:齘齒
辨證:脾胃溼熱
治法:清熱瀉火,芳香化溼
方藥:茵陳芩連平胃散化裁。
麩炒蒼朮10g 姜厚樸10g 陳皮10g 黃連8g 黃芩8g 茵陳 15g 醋雞內金15g 酒大黃4g 炒僵蠶10g 全蠍6g 蜈蚣3g 石決明30g
全成分配方顆粒,7劑,每日一劑,分兩次開水衝服。
醫囑:忌食辛辣、油膩食物,以素菜為主。
二診(2013年07月12日):服藥後夜間磨牙略好轉,納谷量減少,口乾、口中黏膩減輕,大便正常,近日手足心熱,小便黃赤。望其面色紅潤,舌淡紅,尖赤,苔薄白,詢其家長睡中磨牙減少,睡中噩夢減少,已基本沒有驚醒之事,鼻衄未作,診其面部肌肉正常,脈沉滑略數。仍為脾胃溼熱加風,循經上蒸陽明,致夜間磨牙。辨證治法同前,仍宗上法,繼用茵陳芩連平胃散化裁。
方藥:麩炒蒼朮10g 姜厚樸10g 陳皮10g 焦神曲15g 黃芩8g 茵陳顆粒15g 醋雞內金 15g 酒大黃4g炒僵蠶10g 全蠍6g 蜈蚣 3g 石決明30g 生地黃 8g 淡竹葉8g 地骨皮10g
全成分配方顆粒,14劑,每日一劑,分兩次開水衝服。
醫囑:忌食辛辣、油膩食物,以素菜為主。
三診(2013年07月26日):服藥後夜間磨牙基本消失,納谷量正常,口乾、口中黏膩減輕,大便正常,手足心熱減輕,小便短黃。望其面色紅潤,舌淡紅,苔薄白,詢其家長僅晚飯進食過多時偶有磨牙,睡中噩夢消失,鼻衄未作,診其面部肌肉正常,脈沉滑略數。辨證治法同前。繼用茵陳芩連平胃散化裁。
方藥:麩炒蒼朮10g 姜厚樸10g 陳皮10g 焦神曲15g 黃芩8g 茵陳15g 醋雞內金 15g 酒大黃4g 炒僵蠶10g 全蠍6g 蜈蚣 3g 石決明30g 生地黃 8g 淡竹葉8g 生麥芽12g
全成分配方顆粒,14劑,每日一劑,分兩次開水衝服。
醫囑:忌食辛辣、油膩食物,以素菜為主。
四診(2013年08月09日):服藥後夜間磨牙消失,納谷量正常,口乾、口中黏膩消失,手足心熱消失,二便正常。停診觀察。醫囑:忌食辛辣、油膩食物,以素菜為主。
2 討論
磨牙症的病因複雜,目前西醫上還沒有公認的能夠完全停止磨牙的特異性治療方法。現有的治療手段大多是為了消除磨牙症狀,降低肌張力,保護咀嚼系統的功能。2008年,Lobbezoo等對經PubMed檢索的177篇與磨牙症治療相關的文獻進行了整理,總結出治療磨牙症的4個主要途徑:1)介入治療和重建;2)生物反饋阻斷方式;3)心理和行為學途徑;4)藥物途徑。但磨牙症治療的相關文獻中,所有的治療方法均缺乏高度可靠的研究證據,這種情況在近十年的文獻中,也十分明顯。
磨牙症在中醫中屬「齘齒」範疇,出自《金匱要略·痙溼暍病脈證治》:「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說文》:「齘,齒相切也。」又有齒齘,嘎齒等名。為痙病常見之咬牙症狀。多由胃熱熾盛、風邪襲於人體經脈所致。《諸病源候論·牙齒病諸候》:「齘齒者……由血氣虛,風邪客於牙車筋脈之間,故因睡眠氣息喘而邪動,引其筋脈,故上下齒相磨切有聲,謂之齘齒。」《雜病源流犀燭·唇舌病源流》:「由胃熱故也。」患兒夜間磨牙,初診時伴有晨起鼻衄,口乾,口中黏膩,納谷量多,大便時幹時粘滯不爽,小便黃。睡中多噩夢,經常驚醒,面色紅潤,舌紅,苔薄黃膩,脈沉滑略數。此乃脾胃溼熱加風,循經上蒸陽明,致夜間磨牙,晨起鼻衄,脾開竅於口,溼熱上蒸故口乾、口中黏膩,胃火熾盛,則消谷善飢,熱擾神明,則睡中多噩夢,溼熱阻滯大腸,則出現大便時幹時粘滯不爽,舌紅,苔薄黃膩,脈沉滑略數均為脾胃溼熱之證。故診為「齘齒」,辨為脾胃溼熱,治以清熱瀉火,芳香化溼,方用茵陳芩連平胃散化裁。
方中麩炒蒼朮芳香燥溼,姜厚樸、陳皮行氣化溼,黃連、黃芩清熱燥溼,茵陳清利溼熱,酒大黃清熱瀉火,醋雞內金消食導滯,炒僵蠶、全蠍、蜈蚣熄風止痙,石決明重鎮潛陽熄風,諸藥合用以奏清熱瀉火,芳香化溼,熄風止痙之效。二診:夜間磨牙好轉,納谷量減少,口乾、口中黏膩減輕,大便正常,說明方藥合證,藥已中的,然出現手足心熱,小便黃赤,乃陰分不足,故加導赤散意,清熱利溼,地骨皮清虛熱。三診:夜間磨牙基本消失,納谷量正常,口乾、口中黏膩、手足心熱減輕,但小便仍短黃,乃前兩診治法正確,方藥合理,效不更方,僅加生麥芽以生發胃氣。四診病情痊癒,故停藥觀察。
此病例說明中醫治療疾病應以辨證為主,做到方從法出,法隨證變,雖病程較久,亦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