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寶寶添加輔食後要不要吃鹽,一直成為奶奶和媽媽爭論的焦點。大人的飲食中少不了鹽,鹽不僅可以讓食物變得更加可口,防止食物在短時間變質,同時還可以增加的人免疫力和排毒能力。那對於寶寶該怎麼樣吃鹽,家長們卻存在嚴重的代溝。家長對吃鹽存在著哪些誤區呢?
1、奶奶認為:不吃鹽沒力氣
老一輩人從飢餓中過來,年輕時都是幹的體力活出汗多,她們認為食物沒有足夠的鹽,人就沒有力氣幹活。在長輩們眼裡,自己家寶寶如果走路晚或爬得慢,那就是因為輔食中沒有添加鹽使得寶寶沒有力氣,為了讓自己家寶寶不輸在起跑線上,往往早早的就在寶寶的食物中添加鹽。
鄰居家的二寶是個男孩子,十三個月才會走,而且走得搖搖晃晃的,鄰居奶奶總是跟我們說,寶寶走得晚就是媳婦不給孩子吃有鹽的食物,孩子的手腳沒有勁,所以才會走得不好,我們那的孩子三四個月就開始吃有鹽的東西,哪個不是長得壯壯的。
2、媽媽認為:越晚吃鹽越好
現在年輕的爸爸媽媽在懷孕時學習了不少育兒知識,在他們的觀念裡,普遍認為鹽對腎臟不好,早吃鹽會增加寶寶的重口味,將來容易形成三高。寶寶越晚吃鹽越好,有的孩子到了兩三歲了家長還不給孩子吃鹽。
我常在育兒群裡聽到媽媽們說,我的孩子從來沒有吃過鹽,一直都是吃沒有加過鹽的菜,甚至攀比誰家的孩子吃鹽晚,認為不吃鹽的孩子最健康。
寶寶到底該是吃鹽好還是不吃鹽好?到底該吃多少鹽呢?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出過的建議:成年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不超過2300mg(相當於6克食鹽),寶寶1~3歲時對鈉的需求量每天不超過700mg(相當於1.8克食鹽)。
1、輔食中不加鹽並不代表寶寶沒有吃過鹽
很多家長說,我家寶寶在六個月前一直吃母乳或是奶粉,從來沒有吃過鹽。鹽的名稱又叫氯化鈉,在母乳中氯化鈉雖然存在很少,但是還是存在的。有人對母乳進行檢測,發現母乳媽媽吃得越鹹,母乳中氯化鈉的含量越多。配方奶粉配料表中可以看出也添加有氯化鈉,不同段的配方奶粉氯化鈉的含量是不一樣的。
所以寶寶的食物裡雖然沒有直接加我們的食用鹽,但是並不代表沒有吃過鹽。奶粉以及一些速食輔食在製作過程中就已經添加了氯化鈉,在烹調過程中家長就不用另外再添加食鹽了,因為食物本身鹽的含量足夠保證這個年齡段寶寶的生長發育了。
2、寶寶不吃鹽會影響食慾
寶寶如果長期不吃鹽,體內會缺少鈣離子,人一旦缺少鈣離子身體細胞內外就沒有正常的滲透壓,體內的水分也無法正常分布,胃就無法產生胃酸,消化液分泌就少,寶寶自然就不想吃東西,嚴重的會產生厭食。
3、寶寶不吃鹽會影響神經的發育
大家都知道食鹽有含有碘,如果寶寶滿一周歲後還沒有吃過加鹽的食物,那麼很容易出現缺碘的情況,而碘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尤其是神經發育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在我們父輩的記憶裡,一定對「大脖子」和「兒童呆小症」這兩種疾病有很深的印象,因為在那個年代他們經歷過食物中嚴重缺碘情況,所以那時有加碘鹽,就是通過在鹽裡加強碘的含量從而減少這兩種疾病的發生。
川媽育兒說
寶寶在一歲前飲食不用刻意加鹽,甚至要避免給寶寶另外補充鹽,因為寶寶的奶粉和輔食裡含的鹽分已經夠寶寶的生長發育所需。
當寶寶滿一周歲時,就應該給寶寶的飲食中加入適量的鹽,記住1-3歲一天攝入量不能超過1.8克,切記不能超量。
我是川媽育兒,擁有一個17歲女兒和一個5歲兒子,有著照書養的理論知識,也有著豬養的實踐經驗。關注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一起來討論育兒路上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陪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