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河流 | 「歷史上的中國」概念的確立

2021-02-19 人大社大家好書

 作者:胡恆 朱江琳 

ISBN:978-7-300-28747-8

定價:149.00

出版日期:2020-12-15

《百年清史研究史•歷史地理卷》通過對百年來清史地理研究著述的細緻爬梳,針對若干清史地理研究專題,如疆域變遷、政區地理、人口分布與移民史、地理文獻、輿圖、自然地理、清史資料庫與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等,開展學術史評述,既力求對個專題進行較為系統、全面的梳理與總結,努力涵蓋重要研究成果,又力圖以問題為導向,聚焦個專題研究的核心關切,反思既有研究路徑,展望未來發展的可能。本書對百年青史地理研究的回顧和總結,有助於學界準確掌握清史地理研究已取得的成績,並將成為清史地理研究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胡恆,男,1984年生,河南省上蔡縣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清史研究所副所長,《清史研究》副主編,《新史學》集刊學術秘書,2020—2021年為史丹福大學Walter H.Schorenstein亞太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清史、歷史地理學、數字人文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主持「數字清史實驗室」(清史數據共享平臺)建設。已出版專著《皇權不下縣?——清代縣轄政區與基層社會治理》,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文史》《新亞學報》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著述獲得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青年獎、第二屆普隱人文學術獎、第四屆譚其驤禹貢基金優秀青年歷史地理論著獎(論文類二等獎)等獎項。

朱江林,女,1985年生,山西省襄垣縣人,歷史學博士,山西財經大學文化旅遊學院講師。主要研究領域涉及歷史政區地理、文化地理、山西歷史地理與旅遊文化等方面,曾參與「長江三峽地區歷史地圖再現研究」「歷史文獻中的重慶」「百年清史研究學術史」等省部級重大項目,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史學集刊》《絲綢》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每一個國家在歷史長河中,它的疆域範圍總有一個動態發展、變化的過程。現代民族國家建立以後,普遍面臨著如何書寫自身歷史的問題。現代民族國家通常都具有明確的國界,可是這一現代以國際法明確的疆域範圍往往與歷史上國家變動不居的疆域無法吻合。因此,每一個民族國家在建立自身歷史的敘事模式上,都要首先界定什麼是本國史,什麼範圍內的歷史才是自身的歷史。

中國當然也不例外,而且由於歷史悠久所帶來的疆域變動非常之大,進入近代以來,又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領土被不斷割讓,所以如何界定「歷史上的中國」的範圍就成為書寫中國史中的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辛亥革命以來,學界對「歷史上的中國疆域」的認識散見於中國疆域史的研究中,但少有專文論述。新中國成立以後,在編寫中國史時,首先就遇到了什麼是「歷史上的中國疆域」的問題。當時一大批歷史學家介入到對這一重大問題的討論中。當時的歷史學家主要持兩種觀點:一種觀點以歷代中原王朝的版圖為歷史上的中國疆域,如孫祚民在1961年就提出「以我國歷史上歷代王朝的疆域為歷代國土的範圍,因王朝統治的範圍不同而歷代國土有所變更伸縮」;另一種觀點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為範圍,由此上溯到有歷史以來這片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活動,如何茲全在1959年提出「既然中國歷史是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線以內今天和歷史上各族人民的歷史,那麼,當我們說到中國時,它的範圍就不應該只是歷史上當時在中原地帶立國的王朝,而且還應當包括當時是在中原王朝疆域以外而今天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以內的各族和各地區。匈奴、契丹、女真、蒙古在當時雖然不屬於漢宋王朝,但他們活動的地區,卻是在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以內,他們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講中國史,應該把他們看成中國歷史上存在過的一些國家,他們和當時王朝的對立和戰爭,只是中國歷史上一些國家間的對立和戰爭,而不是外國或外族入侵中國」。

關於「歷史上的中國疆域」的討論,實際上又與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提法分不開。如果承認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那麼學者在研究中就勢必要從中原王朝的歷史中解脫出來,轉而接納當時中原王朝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將之納入一個新的中國史敘事中。但它的邏輯中同樣存在幾個缺陷:如果承認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那麼就不可避免地要將走向民族融合作為中國史解釋的歸宿,不如此,則無以證明中華民國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現狀,也勢必將歷史上存在過的對立、衝突當成民族融合的另一種形式,而傾向於將其解釋為一個向中原王朝和漢族文化靠攏、被接納的歷史進程;同時,為了證明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不是分離的而是一體的,也不得不尋找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緊密聯繫的證據,譬如藩屬、冊封或者其他形式的關係,但這樣一來,就難免陷入歷史的單線解釋中而不得不面臨史實上的不斷挑戰。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作為「歷史上的中國」的範圍,儘管從現實角度而言是一種回溯歷史的選擇,但事實上,如果按照二戰後各民族國家獨立的現狀,那麼為了避免歷史上盤根錯節的糾紛,將當時的國界作為歷史上國家疆域的範圍就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不過它同樣存在邏輯的兩難問題:在這一歷史上中國疆域的框架下,如何將1840年以來中國逐漸失去的邊疆土地納入其中,形成一個可被接受的解釋鏈,是一個極其重大的挑戰;中國歷史疆域的變動不居與這一範圍的明確性之間構成了一對衝突。

正因為這兩種解釋自身存在的缺陷,關於歷史上的中國與中國歷代疆域,學界就不得不尋求更為妥帖的解釋體系。

經過長達30餘年的激烈討論,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學界形成了兩種新的代表性觀點:第一種觀點以我國歷史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管轄範圍為歷史版圖,楊建新、張博泉等均持這種觀點;第二種觀點以鴉片戰爭之前的清朝版圖為中國歷史上的疆域範圍,由譚其驤提出。

譚其驤關於「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的認識是在1981年5月下旬召開的「中國民族關係史研究學術座談會」上應翁獨健的邀請而發表的,這是因為譚其驤一直在主持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纂歷史地圖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界定歷史上的中國範圍:「怎樣劃定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國的範圍的;也就是說,對歷史上同時存在的許多國家地區和民族,你們是如何區別中外的?哪些算中國,哪些不算,標準是什麼?」對此的界定不具有伸縮性,必須以明確的色塊和界線將這一範圍清晰地界定出來。譚其驤明確地提出,「中國」一詞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演變而變化、發展的,以之表示我國領土主權管轄範圍的這一觀念,是在鴉片戰爭之後幾十年才逐漸形成的;他強調,我們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國作為中國的範圍,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國範圍來限定歷史上的中國範圍,確定歷史上的中國範圍之唯一標準,即幾千年歷史發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國;他進而認為,18世紀之後、1840年之前的中國範圍是幾千年來歷史發展自然形成的中國,這就是「歷史上的中國」。譚其驤提出的「鴉片戰爭之前說」立刻引起了參會者的極大重視和高度評價,後來得到了劉宏煊、馬大正、成崇德、馬曼麗、於逢春、李大龍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者的支持、肯定和進一步的補充、完善。今天,將鴉片戰爭之前的清朝版圖作為歷史上中國的疆域範圍成為中國學界的主流觀點。

譚其驤對「歷史上的中國」概念的界定構成了今天歷史地理、民族史研究的基礎,也是歷史地理學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做出的最重要的理論貢獻之一。葛劍雄指出,「《圖集》所確立的有關歷史上的中國的觀念以及中原王朝、邊疆政權、非漢族政權、地方政權、自治地區之間關係的原則,對於中國史、民族史、中外關係史、中國歷史政區地理等學科的研究都具有指導意義」。根據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可知,「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等關鍵詞,從1991年該提法正式發表後,在期刊中被引用的次數迅速增加,2008年以後每年都被引用100~300多次,2018年被引用的次數最多,達317次,足以顯示這一理論的影響力。

近年來學界對這一概念做了一些新的探索,葛劍雄曾談道:「他的上述說法在理論上存在著局限性,在實際上也存在著無法調和的矛盾:一方面,從秦朝最多300多萬平方公裡的疆域發展到清朝極盛時期1 300 多萬平方公裡的疆域,並不能一概稱之為『自然形成』。……至於一定要強調邊疆或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原王朝的聯繫,有些事例不僅顯得牽強,並且也與前面對臺灣與大陸關係的論述自相矛盾。」圍繞邊疆民族政權歸屬的問題,也有一些新的提法,「多數學者對將中國歷史疆域範圍用某一時期的版圖固定化的做法提出了異議,而更強調當時中原王朝對邊疆民族地區的行政管轄對確定我國歷史疆域範圍的重要性」,「主張以不同時期的實際版圖範圍來界定當時中國的疆域範圍」。

相關焦點

  • 「宗教」概念的確立與「中國宗教」基本研究範式的形成
    故現代學術視域上的「中國宗教」研究於清末民初肇始,首先是「宗教」這個新概念的確立,以及要確定哪些中國傳統學說可納入其範疇;其次是繼承了中國古典學術方法的合理成分,構成了其研究的基本範式。這些基本問題貫穿於近百年之中國宗教學術史,迄今仍有餘響。
  • 中國歷史文獻學:圖書四部分類法的——確立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歷史文獻學:圖書四部分類法的——確立,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戰爭不斷,朝代更替頻繁,但同時又是學術思想、文化書業發展的重要時期,各種學派百家爭鳴,學術思想十分活躍。當時除了傳統的經學外,記載各朝各代政治變幻、軍事鬥爭的史學著作激增,佛經的譯著大量出現,文學方面的五言詩、樂府詩、文學評論著作,還有地理學著作、家乘族譜等文獻,在數量上都有所增加,需要收集整理編目。因此,對原有的圖書分類休例提出了新的要求。
  • 中國古代的四大河流之一為何消失?還好在河南仍可追尋它的痕跡
    中國古代的四大河流之一為何消失?還好在河南仍可追尋它的痕跡如果有人要談到中國的河流,那麼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長江或者黃河。這兩條河流被認為是中國的母親河,我們中華民族的出現和發展都離不開這兩條河流的滋養。
  • 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提起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不能不提毛澤東同志的功績。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黨的這條思想路線是毛澤東同志確立的,他在領導革命的大部分時間內是堅持這條思想路線的……決不能忽視毛澤東同志在這個問題上的偉大功績。」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的時候,回顧他在確立黨的思想路線方面的功績,有著重要意義。
  • 【歷史教學】黃天慶:融合「大概念」與「大主題」的高中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學科的五個大概念不同於歷史課程內容中的普通概念,主要源於歷史學的認識論、方法論及歷史教育的價值論,蘊含著深刻的學科思想、「範式」意義和教育價值,是可遷移的思想性、工具性與價值性概念,能貫通整個高中歷史課程體系,能從整體上把教材各部分內容結構化。《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以通史敘事框架,展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內容雖多,但線索清晰。
  • 【高中歷史說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根據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基本史實,認識民主與專制鬥爭的複雜性和曲折性;2.意識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首先我將會展示史料《權利法案節選》,引導學生結合史料和教材開展小組討論,將全班分為三組,分別討論《權利法案》在軍事、政治和經濟方面對國王權利的制約,時間為五分鐘。第一小組討論出在軍事上,規定未經議會批准,國王不能維持常備軍;第二小組討論出在政治上,規定國王不得隨意廢除法律,也不得阻止法律執行;第三小組討論出在經濟上,規定未經議會批准,國王不能隨意徵稅。
  • 美國河流清澈,中國河流骯髒!香港又現「毒」練習題
    今日(27日),根據網上曝光材料,香港學生的英文閱讀題在描述中美兩國河流時,先是讚美美國河流有多乾淨,與之對比的是「中國的河流」有多不堪。並在材料後的填空題中,引導學生用「乾淨、開心」詞語描述美國河流,將「垃圾、黑髒臭」等形容詞安在中國河流上。學生家長指責英文老師「刻意抹黑中國,洗腦小朋友」,對該校英文老師進行投訴。據悉,涉事學校為香港沙田區培基小學。
  • 「帝國」概念在西方和中國:歷史淵源和當代爭鳴
    然而,一些西方學者無視西方「帝國」概念的歷史性及其文化獨特性,把「帝國」抽象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國家形態或類型,並以此為標準來衡量世界歷史上豐富多樣並各具特色的大國,冠之以「帝國」之名,造成了「帝國」概念的濫用。但也有部分學者主張各國歷史的特殊性,強調西方「帝國」概念的獨特性,反對將這一概念運用於西方之外。一些學者尤其是西方的清史研究者,將西方含義的「帝國」概念用於中國史,中國學者對此也展開了討論。
  • 文脈綿延:詩歌與河流也有相似之處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聽到諸如「中華兩千年文脈斷絕」之類的感慨。若說這種論調是「久已有之」,倒不如說是「古已有之」更為妥帖:諸如「崖山之後無華夏」之言,確實是每個時代都未曾斷絕。文脈究竟是什麼,此問大矣,我自認不敢作答。然而這一番言論,卻引起我一番感慨。   前陣子去河南鶴壁,聽聞當地一條河流號稱「中國詩河」。
  • 長江是中國最長的河流,但為何黃河被稱為「母親河」?原因很簡單
    在我們地大物博的中國不僅有著巍峨的高山,還有著破濤洶湧的河流,而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長江黃河兩條河流更是孕育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可以說這兩條河流在我們中國人的心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大家知道為什麼明明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卻要稱黃河是母親河嗎,其實原因是很簡單的,首先就是我們人類的活動,據悉早在十幾萬年前黃河沿岸就已經發現有人類的蹤跡了,而且我國很多的歷史文化也都因為黃河而出現,所以在這千百年的時間裡黃河與我們人類的發展有著很大的關係。
  • 史海拾貝:中國社會學概念體系的歷史資源
    內容提要:如何證明群學就是中國古已有之的社會學?一個學科,其存在與否的主要根據,是看它是否形成一套有解釋力的概念。概念和概念體系是一個學科之為學科的最終根據。概念存在和綿延的形式也就是群學存在和綿延的形式。因此,列出本土的基本概念和概念體系,既可證明中國社會學在歷史上的存在性,也是證明其綿延性的重要根據。
  • 東流不作西歸⽔ 13位當代攝影師的中國河流攝影展
    展覽「東流不作西歸⽔」 與坐落在塞納河畔的瑞⽶耶⽇修道院相呼應,此次展覽「東流不作⻄歸⽔」* 聚焦於中國河流,展示了13位當代攝影師對中國河流的視覺觀察。從中國傳統國畫的傳承,⾄那些桃源鄉般的景⾊在時間的⻓河中浮沉反覆到現今加速現代化的過程及其對⾃然和環境的影響,視覺上的敘事喚起我們對江河⼤川的記憶。
  • 茅盾文學獎得主徐則臣:一條河流的歷史,也是一個民族的歷史
    一百多年後,中國各界重新展開了對於運河功能與價值的文化討論,並在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沿著時間和歷史流淌,一百多年前的同船者、遭遇者,也繁衍出了各自的後代,即謝望和、邵秉義、邵星池、孫宴臨、馬思藝、胡念之、周海闊等眾多後輩。
  • 「中國」,這兩個字賦予的概念是文化文明的概念
    和 「中國」這兩個字相通的是「華夏」,在中國文獻中,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章服就是服裝,有了這樣服裝的華美為之「華」。中國這個概念,它不是一個地理概念,不是種族概念,而是文化文明的概念。
  • 中國特別的河流,唯一沒有自己獨立的入海口,還是四大河流之一
    一直以來大家的印象當中,都是河流流入海洋,聚集到一個地方,就像大家平時所熟悉的長江,珠江以及瀾滄江的,它們都有著自己的入海口,都會匯集到海洋裡,不過我國卻有著這樣一個特別的河流,它是我國唯一沒有自己獨立的入海口,而這就是我們的淮河。
  • 中國十大河流!
    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
  • 歷史上大禹治水的「水」指哪條河流?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大家都知道我國是在秦朝開始實行郡縣制的,行省制度則是在元代才確立起來的。在此之前,又要怎麼知道一個人是哪裡人呢,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大禹。 要確定一個人是否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可以通過有關文獻的記載,在我國,每個朝代都是有史官的,但是史官的記載也不能全信,因為人是有主觀情感的,同時也會因為某些原因而將一個人的存在抹殺,所以還要通過考古。史料跟考古資料的結合得出的結論一般可信度比較高。
  • 歷史時間、歷史實在與歷史表現
    科澤勒克的史學研究實踐表明,對歷史時間問題的思考或許有助於人們進一步理解歷史實在與歷史表現之間的複雜關係,彌補敘事主義的不足。他的史學研究以歷史時間為主線,以概念考察為實例,指出歷史行為主體的經驗可以銜接實在與表現。科澤勒克強調歷史認識主體本身所具有的徹底的歷史性和時間性,這為克服歷史認識論中的主客二元對立提供了啟示。
  • 匯流時間概念的歷史
    在對傳播時間的分析中,他研究了五個例外事件(1882年10月、1886年10月、1886年11月、1889年10月、1890年3月)的河網線峰值的傳播,並發現傳播時間有一定的一致性,同時指出,漫岸流動將改變波傳播的性質。對於山坡上的地表徑流,他提出了流速作為流動深度的平方根函數的水力表示,其中流動深度表示為時間步長中降雨深度的指定部分。
  • 七年祭 | 高華教授:行走在歷史的河流
    行走在歷史的河流高華 (代自序)我的論文集《在歷史的「風陵渡」口》出版在即,時代國際出版公司的編輯來電囑我為這本集子寫一篇序言,讀著手上的校稿,既有幾許欣慰,也不乏一絲苦澀之味,不由得想起自己所走過的道路,思緒一下從現在又跳回到過去,於是拉拉雜雜寫下這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