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真的不一樣
深圳新聞網訊 2014年4月16日,記者來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港大醫院),就港大醫院的自身特點、行醫現狀以及醫患關係等諸多方面,對來自香港的醫生曾敬賢教授、病房科主管關亞峰醫生以及耳鼻喉科助理主管卞英偉三位醫生進行採訪,從深港兩地不同視角解讀港大醫院的與眾不同。
來自香港瑪麗醫院的曾敬賢教授接受採訪
醫生簡介:
曾敬賢教授從醫二十年,是香港著名的耳鼻喉專科醫生,臨床助理教授;曾教授近年更先後榮獲了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學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耳鼻喉科院士,香港耳鼻喉科醫學院院士和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耳鼻喉科)等榮譽。
記者:您好,曾教授!眾所周知,香港的醫療水平在國際上是負有盛名的,曾教授作為香港來深的專家,能否為網民解讀一下港大醫院在管理和醫學方面與內地的醫院有何不同?
曾敬賢:首先我要感謝港大醫院給了我們香港醫生一個來內地發展的機會,其實我們在內地期間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因為內地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所以相對的病人的數量也會多一些,這可以為我們香港大學提供更多的臨床研究機會,也可以將香港的醫療概念與內地交融。其實內地的醫療設備並不差,只是各地區之間的醫療水平有所差異。深圳由於地緣關係,比起內地其它地區和香港醫療衛生水平相比,差異要小一些。說到香港醫院與其他內地醫院最大的不同,我覺得是「經濟」的問題。在香港,由於地域較小且相對發達,政府財政壓力輕,所以病人的醫療費用不用醫生和病人過多的擔心。
記者:聽說曾教授從香港來深圳不僅要主持一些手術、診療方面的事宜,還要參與港大醫院的管理。您能否給網友介紹一下,港大醫院和內地其他醫院在管理上的操作方式有何不同?
曾敬賢:港大醫院在營收方面,醫生的待遇和其看了多少病人、收多少醫療費是不掛鈎的。所以醫生們都會將精力放在醫治病人上,而非純「經營」。
記者:我聽說象您這樣的專家逢每周三才能來深圳行醫?但我前些天碰到一位非常禮貌的來自香港的全科女醫生,她似乎是每天都在深圳這邊工作。做為香港醫生在港大醫院的工作是如何安排的,您能否講一下?
曾敬賢:我們的確是有醫生每天都來港大醫院上班的。而我現在在香港大學還有工作要做,比如帶博士後的學生,所以時間不允許我每天都來,我每星期只能來一次到兩次。可以說每一個香港醫生來深圳的頻率都未必一樣,每一個科也會有所不同。
記者:一提到醫院、看病,難免會聯想到醫患關係。我想請問一下您,做為港人醫生在行醫過程中遇到醫患問題是如何處理的,和內地有什麼不同?
曾敬賢:香港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公立的系統,病人的醫療費不是問題,全部由政府出錢;還有一個是私立的系統,醫生基本上收的錢是手術費、看病費,事先定的多少就是多少,其他的費用比如住院費是與醫生無關的,所以一般病人都明白這個道理,這就很少出現投訴事件。而在國內卻不一樣,這就有可能產生醫患矛盾。另外香港的投訴系統做的比較好,香港有一個醫務委員會,一旦投訴成立,醫生的執業資格可能會被吊銷。而內地可能只是投訴醫院,很少會針對醫生。還有香港的醫生工資會高一些,高工資讓很多醫生更專注於行醫治病與科學研究。
港大醫院病房科主管關亞峰醫生
關亞峰醫生簡介: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耳鼻喉科駐院醫生
復旦大學耳鼻咽喉科學博士
記者:您好,關醫生!說到看病就醫,我們都知道門診和病房是脫離不開的,每家醫院都有自己病房管理的方法。與內地醫院相比,港大醫院在病房管理上有什麼不一樣,您能否給網友講解一下?
關亞峰:您好!我也是從內地其他城市的醫院來到港大醫院工作的,當時來到這裡也是考慮到它有一些新的管理模式,尤其是病房管理方面。因為內地的病房管理一般都是掛號、診斷、病房都是由一個醫生單獨負責,這樣由於醫生的精力有限,病房也有限,就導致很多病人有時為了住院要等待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是採用團隊協作的方法,以耳鼻喉科為例,只要發現有需要入院的病人,我們都會給其開出入院證明,然後由護士統一登記,給其安排病房,一般只需等待一周的時間就可以順利入院。入院後,病房也有一個團隊,包括內地、香港的主管醫生,大家一起針對病人的病情為其選擇一個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手術後,香港的主管醫生也會前來查房、詢問,我們會共同觀察病人的恢復情況。
記者:說到住院難的問題,有些內地的病人遇到急診,而醫院在希望幫助病人的同時臨時卻不一定有空閒病房,遇到這種情況,港大醫院會怎麼處理?另外,很多醫院因床位緊張,病人入院前會通過各種門路想辦法尋找床位,港大醫院在這方面有沒有其他辦法能規避掉這樣的情況?
關亞峰:住院難的情況可以說是中國的國情,因為很多病人及家屬都會衝著當地最好的三甲醫院去就診,這必然導致醫院人滿為患。而國外有種制度是三級診療制度,普通的小症狀患者可以去基層醫院或社區診所就可以將病痛治癒。港大醫院借鑑了香港的診療模式,「先全科,再專科」,全科就相當於基層社區的診所,如果患者屬於輕症,我們會對其進行解釋工作,為其開出藥物,鼓勵其回家治療、休息。如果確實是需要住院或專科醫生診斷、手術,我們再為其具體安排。
記者:當初您來港大醫院之前對這家有香港背景的醫院有了解麼?最終讓您選擇這裡,是哪些方面吸引了您?
關亞峰:我最先開始了解港大醫院是通過網絡,當時醫院正在面向全國招聘。最吸引我的還是這裡的理念,全科與專科的分工,給了專科醫生更大的空間可以專注於自己的核心業務,提高自己的臨床能力,來更好的為病人服務。
記者:作為病房的管理者與醫生,有些患者及其家屬難免在患病期間心情焦躁,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和醫生、護士產生一些言語上的摩擦,碰到這樣的情況,你們如何來解決呢?
關亞峰:醫生和患者之間的心態,我覺得是有一定差異的。醫生每天要面對很多患者,其中不乏有情況緊急的,醫生這時要保持心態冷靜,如果患者及家屬急躁,醫生也急躁,那麼就沒辦法去診斷和治療了。所以有時候,患者和家屬會有疑問,在他們都非常著急的時候,醫生為何不急?其實一個優秀的醫生是需要具備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要以自己專業的思維去判斷病人的病情該如何處理,而非急躁,否則根本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我們也必須理解患者和家屬的心情,有時家屬往往比患者還要緊張,而我們必須嚴格按照醫學流程來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診斷或檢查,不是說上來就搶救或治療,所以這方面也需要雙方之間更多的溝通。我們也會盡最大可能去和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病情方面的知識,因為他們的緊張、不安大都源自對疾病的未知。
港大醫院耳鼻喉科助理主管卞英偉醫生
卞英偉醫生簡介:
大連醫科大學碩士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耳鼻喉科助理主管
記者:您好!卞醫生!我聽說港大醫院在門診看病上有自身特點,您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
卞英偉:您好!簡單來說,港大醫院確實和其他醫院有幾點不同。第一,在就診模式上,我們主要是預約模式,這樣就保證了大部分的患者不需要太長時間的等待就可以進行診療,且網上預約可以讓病人就診非常有序,不會讓他們在短時間內集中到醫院;第二,我們醫院是一種「先全科,後專科」的診療模式,這樣很多的輕症和普通病人可以在全科得到充分的診斷和治療;第三點,我們醫生的收入和「創收」是沒有任何關係的,這樣從源頭上杜絕了一聲亂開檢查,亂收費等不良現象。對很多病人來說,雖然他們掛號費花了點錢,但事實上他們沒有被亂開檢查,他們用的藥物也是必須的用藥,這樣從總體上講患者的花費其實是下降了。所以現在我們醫院尤其是外科系統,前來就診的病人增加得非常迅速。
記者:我發現,象您這樣的專科專家非常年輕,不知道港大醫院對年輕的醫生是如何培養的?
卞英偉:港大醫院從建立以來,香港瑪麗醫院的主管一直直接參與指導我們這批年輕的醫生的培訓活動,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我們每周至少有兩到三次的疑難病討論,利用網際網路技術與香港專家直接互動討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第二,在外科手術方面,香港方面的專家是直接參與或指導手術,尤其是疑難重症的手術。以耳鼻喉科為例,香港的陳教授、曾教授和杜教授他們直接指導參與頭頸外科的手術,耳鼻喉科現在的手術量增加的也非常迅速,基本上耳鼻喉科的常規手術我們都可以開展。
記者:與1年前相比,耳鼻喉科的門診量增加的幅度是一個怎樣的情況?在就診的人數上,佔到醫院的比重是如何的?
卞英偉:我記得在2012年的10月1日,港大醫院開業的第一天,我看了5個病人。現在和當時相比,差距就是天壤之別了。從當時的每月200人增加到現在的1800人左右,而且這些還都在預約氛圍內,不算臨時上門。
記者:據我所知,港大醫院的耳鼻喉科在概念上的劃分和其他醫院不太一樣,有些病例在其他醫院會被劃到口腔科,而在港大醫院卻屬於耳鼻喉科的範疇。這是按照香港的體系劃分的呢,還是我們自創的?
卞英偉:這一點和其它醫院是有點不同。有些例如腮腺的手術,在內地醫院是被劃為口腔科的,而在香港是被劃為頭頸外科的,港大醫院在這方面的手術是跟香港的醫生一起進行的。
記者:港大醫院給很多患者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裡環境優雅,綠化很美,樓內也沒有嘈雜的聲音,患者們都在井然有序地排隊等候就疹。這種管理模式是從香港借鑑過來的還是根據醫院自身情況創造的呢?
卞英偉:很多患者都有一個固有的觀念,就是有病就要去醫院,這固然沒錯,但其實很多患者只能算作是輕微病患,通過有序的預約,就可以合理的安排病人的時間,這將會給患者和醫院都帶來很多方便,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用來等待。這種預約制是從香港借鑑而來的,從醫院一開始創建,香港的管理團隊就一直在努力推行。(李慕天)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