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Offer不滿意 將就著還是拒不從?畢業生求職心態引熱議

2020-12-09 金融界

來源:時刻頭條

1、拿到的offer不滿意,79%的受訪者表示會「先將就著工作」;另21%表示「不妥協,死磕滿意的工作」。

2、針對畢業生的調查問卷顯示,對於「是否會考慮找專業不對口的工作?」,62%受訪者選擇:「會,先上班再說。」

3、在選擇職業方向時,畢業生會聽從誰的建議?排名為:相關從業者、師兄師姐和同學、行業專家、家人、老師。

4、若校友在心儀公司,53%的人會找Ta內推;37%的人看關係再定,只有10%的人不願意求助內推。

5、共青團中央聯合脈脈發起「藍圈行動」,動員全社會職場青年幫助畢業生找工作。

拿到並不心儀的offer,是先湊合做著,還是拒掉、堅決找到滿意工作為止?在2020屆、2021屆畢業生的求職就業階段,一場關於是否「將就」工作的討論,在網上引發熱議。

來自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的問答顯示,79%的受訪者表示,即使不滿意,也要先工作。其主要理由是:先謀生、再謀發展,在工作中發現新機會。另有21%的受訪者則堅持「不妥協」,直到找到好工作。主要原因在於,第一份工作的起點極為重要,換工作和換跑道的成本很高,不願浪費生命。

一項針對畢業生的調查數據,也表明了是否「將就」的態度。脈脈2020年8月-10月針對雙屆畢業生進行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對於「在當前的環境下,你是否會考慮找專業不對口的工作?」,62%的受訪者選擇「會,先上班再說。」在業界看來,這一數據反映出當下青年人求職心態更加趨於務實;亦從另一個側面表明,今年畢業生的求職就業壓力山大,需求迫切。

將就還是務實 畢業生求職心態引熱議

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大學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為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2021年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為900萬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壓力,求職心態也較往年有所不同。

在脈脈上,「疫情期間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師兄師姐們,我應該怎麼辦」的問答,引發5.2萬人點讚,5100餘條回復,在投票中,79%的參與者,支持「先隨便找一份工作」;僅有21%的參考者,選擇「直到找到滿意的工作,死磕到底」。兩大陣營理由各異。

支持「先工作」的陣營中,主要理由有三——務實派認為,先謀生,再發展,先找個工作進行過度,積累經驗後,時機成熟再做調整不遲。此外,有職場老兵認為,像「完美」戀人一樣,「合適」的工作原本就不存在,畢業生應該放平心態,在實踐中發現機會。還有觀點認為,趁年輕就應該多嘗試,勇於試錯,不斷調整。

「不將就」陣營的理由也很充分。首先,第一份工作是人生的起點,選擇非常重要,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堅持才有意義。其次,自己不喜歡,就不會有工作熱情,何必浪費人生?!第三個理由是,未來再轉換跑道和調整公司,對自身職業履歷絕對是減分項,代價太大。

無論是網友的投票還是雙屆畢業生們的選擇,「先工作」顯然呼聲更高。脈脈針對畢業生進行的調查顯示, 「在當前的環境下,你是否會考慮找專業不對口的工作?」的問題中,62%的受訪者選擇「會,先上班再說。」

師兄師姐成畢業生求職就業關鍵人脈 藍圈行動成互助橋梁

不過,2020屆和2021屆畢業生的求職壓力並不輕鬆。當校招活動、招聘專場和面試,受疫情影響由線下移到線上,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開始認識到線上人脈的價值。

脈脈針對畢業生進行的調查顯示,關於「畢業生求職途徑」,在各平臺上投簡歷仍是畢業生找工作慣用的方式,佔最高比例(87%);在職交平臺上展示自己位居第二(53%);熟人介紹為47%;結交HR/獵頭為34%。

「在選擇職業方向時,你會聽從誰的建議?」受訪者中,63%的人選擇聽從相關從業者的建議;師兄師姐和同學的建議(43%)位居第二;之後是行業專家(38%)、家人(37%)、老師(26%)。

若校友在心儀公司,53%的人會找Ta內推;37%的人看關係再定,只有10%的人不願意求助內推。

顯然,擁有一定職場經驗的師兄師姐,因有著同窗身份和傳承互助的情誼紐帶,與畢業生之間有著更近的社交距離,是其邁向職場第一步的助手。

今年10月,共青團中央、脈脈聯合發起「青年互助有『位』來主題公益實踐活動」,首發版塊為「藍圈行動」,動員全社會職場青年,以師兄師姐的身份,幫助畢業生求職就業。

關於是否「將就」的話題,便是藍圈行動中熱門討論的話題之一。諸多網友在發表見解的同時,為畢業生提供了求職的機會和實用信息。「在杭州,可聯繫我」,「我在**大廠,請發我簡歷」等來自職場人士的工作機會,給畢業生求職開拓新途。

截至目前,活動引發了12萬餘人次的參與,1億人次的關注。畢業生們通過社交平臺與師兄師姐進行聯繫,後者幫助畢業生們做內推、找工作、分享面試經驗等,通過互助的形式,促進畢業生就業,引起廣泛關注。

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表示,在充滿不確定性的2020年,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藉助職場社交平臺打造個人職業形象,提前與行業內人士和企業進行高效連接,收穫職場機遇。此番「藍圈行動」,旨在助力畢業生與師兄師姐建立連接,更快更好地學習到職場經驗、專業知識、發現並抓住機遇,互助前行,邁好職場生涯的第一步。這也是職場社交平臺區別於傳統招聘網站的價值所在。

未來,作為連接校友、互幫互助的主題公益活動,「藍圈行動」還將持續。目前,脈脈擁有實名註冊用戶數1.1億,脈脈「校友圈」版塊覆蓋數千所高校,通過「同學」這一社交關係標籤,助力校友之間構建人脈和職脈網絡,打造校友資源聚合平臺,成就職業夢想。

相關焦點

  • 大學應屆畢業生工作初體驗:不稱心仍「將就」
    在她看來,銷售是比較低級的工種,工作壓力大,還要經常「看別人的臉色」。「另一個原因是,我對醫藥行業一無所知,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趙曼說。  鄭州大學教育系碩士生導師、應用心理學博士劉亞楠認為,一些畢業生難以找到理想工作,一個重要因素,是當前高等教育的結構設置問題。「一些專業和市場需求略有脫節,尤其是人文社科類專業。理想和現實差距之大,可能導致應屆畢業生產生不滿意的心態。」
  • 應屆畢業生求職圖鑑:從焦慮走向理性,「騎驢找馬」心態者多
    她說,由於機械類專業的女生找專業對口的工作不太容易,她畢業前就想清楚要轉行了,而她的大學舍友們除去考研「上岸」的,其他都或打算繼續考研,或轉行當老師了。  值得注意的是,多名應屆本科畢業生、大專應屆生都向澎湃新聞提到,今年求職過程中發現,招銷售的崗位很多,找專業對口的工作機會要碰運氣。天津一名二本院校畢業生自我調侃,「普通二本畢業生是不是只能去做銷售?」
  • 智聯招聘發布2019年大學生求職指南:應屆畢業生offer獲取數同比...
    2019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高達834萬,同比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增加14萬,再創歷史新高,大學生求職面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情況。更激烈的競爭也讓大學生的求職心態持續發生變化。近期,智聯招聘基於春季招聘旺季中的全站大數據對應屆畢業大學生的求職行為、認知、心態以及求職結果等進行調研,立體化的呈現了2019年大學生的就業景氣度,揭示了今年大學生的就業特徵。
  • 專訪小豬求職產品經理課程負責人Jicky老師——你的offer,我們的責任
    然而,一份令人滿意的工作也不是輕易就能得到的。隨著產品經理的熱門,越來越多應聘者選擇了專門針對於產品經理的求職培訓班。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專門的課程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然而相比於市場上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培訓班,小豬求職致力於打造「三幫一」的產品培訓體系,讓每一位學員真正有所學到,有所習得,也幫助每一位同學擺脫求職焦慮,拿到夢寐以求的offer。
  • 高價培訓保證找工作?平臺求職要避開這些坑
    例如,「懂職帝」的求職輔導項目稱「保證拿高薪offer,先拿offer再補款,以合同形式100%保障拿到offer」,「愛思益」的工作人員介紹,標價49800元的項目會將目標公司寫到合同中,若進不了公司,可部分退款;「麵包求職」網站顯示,「職場啟航計劃」有「指定時間拿offer」的描述。然而,一些學生參加相關項目後,並未找到滿意的工作。
  • 畢業生找工作,什麼時候容易過?
    畢業生找工作,什麼時候容易過?圖/unsplash數據看起來還不錯,但實際上,他們的就業滿意度僅為67%,工作與職業期待的吻合度低至49%。這群為了幾千塊而「折腰」的畢業生表示,「不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和「不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是就業不滿意的最大原因。「委屈就業」之下,應屆畢業生的半年離職率高達33%。
  • 沒有心儀的offer,要不要找一個工作先湊合?
    他自己也懷疑過,是不是自己根本不適合走這條路?要不要先找個別的工作湊合做著?但就這麼放棄,又覺得心有不甘。 其實大家求職過程中,最糾結的莫過於要不要暫時退而求其次。你最想要的公司offer久久沒有獲得,繼續等待,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拿到;如果不等待,又擔心跟心儀的工作失之交臂,留下遺憾和後悔。
  • 「雲」上找工作 踏入新風口 應屆畢業生求職有一個「正確打開方式」
    製圖 田蘭芳杭州日報訊 「受疫情影響,我感受到就業環境可能會發生變化,很難通過實習轉正的方式找工作。」為了能在春招裡拿到滿意的offer,1月以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大四學生祁鵬偉一邊完善簡歷,一邊關注招聘信息,他總共參加了10多場線上面試,並最終與華為達成了就業意向。
  • 對offer不滿意,如何拒絕HR比較好?
    你喜歡這份工作,只是福利待遇不給力,那麼,你要做的是談(kan)判(jia),而不是回絕,表達你的認可,也說明你的苦(qi)衷(wang),如果公司也對你很滿意,加薪的要求未必不可談。菜市場買土豆還討價還價呢,別人家一上套路你就想跑路,機會不要輕易放棄。
  • 大學畢業生求職高消費 人均求職成本2000左右
    》》進入搜狐教育頻道  每年寒假前後,都是畢業生求職的高峰期。面對愈演愈烈的求職競爭,為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大學畢業生絞盡腦汁,千方百計為求職增加砝碼。一時間,精心打造個人簡歷、日益完美的證件照、大量置辦行頭等,就成了畢業生職場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
  • 應屆畢業生找工作關注啥?領英報告:首選僱主品牌,近半數認同適當...
    網際網路、電商最受青睞報告顯示,50%的畢業生認為就業比往年困難,但從心態看,46%的畢業生心態平和,28%表示焦慮。 在受訪的應屆畢業生看來,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首先是缺乏面試技巧(41%),特別是遠程在線面試技巧。
  • 近六成受訪大學生可以接受過渡性工作 你求職時考量的因素有哪些?
    2020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達到874萬人,加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工作單位延緩2020年上半年的校園招聘工作。面對這種情況,「求職路坎坷」的畢業生是否應當降低求職期待值、適時調整預期目標成為了高校學生熱議的話題。近日,中青校媒向全國80餘所高校的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
  • 2021應屆畢業生:找工作趕早不趕晚,學姐3個求職錦囊請收好
    但其實除了一些國企、央企等單位,在確認了錄用意向後,籤署第三方就業協議時會約定違約金,很多公司你接受了它們的offer,到時候有了其他選擇不去,也不會有任何損失。這就相當於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給自己上了一份「失業保險」,在其他選擇都行不通的時候,你還有一份offer保底。
  • 2018年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超過八百萬,分析你拿到offer了嗎?
    這兩種心態差很微妙,體現在工作選擇上是優秀的畢業生把個人前途發展放在首位,其次是薪資待遇和工作環境、企業文化。話說回來,在就業大環境整體不佳的情況下,我們到底該如何面對就業困難的局面呢?第一,科學定位要清楚自己是什麼水平,適合幹什麼工作。能不能進行科學定位直接影響著求職的難易程度。有的大學生就讀院校名氣一般,學歷不算高,理論基礎不太紮實,實踐能力不夠強,卻對工作崗位有諸多要求:工作環境好、薪資滿意。這樣實現起來就比較難。
  • 畢業生求職,處理好幾個矛盾,你就比別人更容易找到心儀的工作
    高校畢業生已經畢業啦!金九銀十更多的是針對應屆畢業大學生的,這個時候,各個有校招計劃的企業正在緊鑼密鼓地和學校接洽,並且籌辦宣講會等活動。這個時期,企業的校招計劃剛剛開始,對應屆生來說,選擇面是最廣的,信息量是最大的。而錯過了這段時間,雖然還是有很多機會,但是似乎都有一種被挑剩下來的感覺了。
  • 求職玄學:在職時邀面試電話很多,離職後反而找不到工作了?
    求職這件事,總是充滿了玄學。比如,明明面試的時候相談甚歡、喜笑顏開,最後卻沒有收到offer;比如,電話裡邀請你去面試的時候明明很熱絡,到了現場卻坐了冷板凳;看JD(job description 職位描述)時,自己的經歷和崗位也蠻符合,到了面試環節卻收到一個「不符合用人要求」的回覆。這些事情,等經歷多了自然就明白。
  • 智聯招聘:2019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附下載)
    05、就業心態更開放,創業型公司進入視野調研結果顯示,近一半的2019應屆畢業生明確表示會接受創業公司的offer,明確拒絕的僅佔7.66%。由此可見,雖然創業型公司體量小,僱主品牌不佔優勢,但得益於整體數量較多、成長潛力較高、職場發展空間大等優勢,得到了多數大學生求職者的認可。
  • 找什麼樣工作才算滿意?"編制"外天空同樣晴朗
    700萬,「史上最多」就業大軍;哈爾濱,7名研究生為獲「事業編制」走上清掃保潔工作一線……當諸如此類的信息疊加在一起,2013年的大學生就業愈加成為一個嚴肅的話題。  找個什麼樣的工作才算滿意?為生存還是為生活?
  • 畢業生找工作進入衝刺期,高校如何為「最後一公裡」護航?
    正因為如此,上海正全力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讓他們成為「不斷線的風箏」。就在5月30日,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和上海市教委發布通知,提出五大舉措:排摸底數,「一人一策」開展精準就業指導;加強引導,切實轉變畢業生不合理的就業觀念;主動作為,積極穩妥做好畢業生返校和實習安排;積極行動,不斷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落實責任,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督促檢查。
  • 實習取消,offer被撤回...今年的畢業生如何才能自我救贖?
    3.更有甚者,收到offer的同學,offer還沒捂熱呢,公司就倒閉了...今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之路,註定是地獄級難度。就連一流學府:清華法學院也開始向全體校友們公開求助,隔壁的北大也給用人單位代表寫求助信~那對於普通學校的我們來說,我們的求職之路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