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上四張A4紙,架起平板電腦,在寢室一樓的公共活動室,華東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的碩士畢業生劉心語,一遍又一遍地練習,錄製講課視頻。
這是她面試曹楊中學附屬學校英語教師的重要環節。一段時長20分鐘的視頻,她反覆琢磨了一周。最終,她收到了學校的橄欖枝。
劉心語是莘莘學子中的一員。今年,上海高校畢業生預計總量19.3萬人,就業面臨較大壓力。正因為如此,上海正全力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讓他們成為「不斷線的風箏」。
就在5月30日,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和上海市教委發布通知,提出五大舉措:排摸底數,「一人一策」開展精準就業指導;加強引導,切實轉變畢業生不合理的就業觀念;主動作為,積極穩妥做好畢業生返校和實習安排;積極行動,不斷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落實責任,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督促檢查。
在學校和教師的幫助下,「劉心語」們拿到心儀的offer,離開學校,走入職場,感悟「史上最難就業季」也能找到滿意的工作。
尹惠璇 設計
回西部家鄉工作:
「即便是在求職最慌亂的時候,也沒有動搖過」
黃姝婷就是19.3萬分之一。她是2020屆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的碩士畢業生。
原本,黃姝婷打算畢業後回家鄉內蒙古的高校找工作,但疫情讓她慌了神。高校不開學,招聘也成了未知。她開始海投不限專業的崗位,各大銀行、物流公司、內蒙古本土企業等,都一家一家投過去。
七年學習為科研打下了堅實基礎,做科研是黃姝婷一直以來的理想。也許是因為崗位條件不相符,她的這一波海投不盡如人意。
黃姝婷順利從東華大學畢業 本文均為受訪者供圖
黃姝婷沒有繼續海投,而是停下來捋了一下思路。一方面,相比較碩士研究生,有些公司認為高學歷會增加成本,喜歡招本科生,而學歷貶值是她不希望的。另一方面,放寬視野,不局限於紡織專業,拓展相關研究分支,包括她的畢業課題其實和軍工材料研發有關,這也是新方向。
正在這時,導師為她推薦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研發崗位。雖然這個崗位要求博士學歷,但一下子為她點明了求職方向。「科工集團很大,其他下屬企業也一定會有招聘需求。」黃姝婷瀏覽網站、搜索信息,把符合的崗位都投了一遍。
經歷過秋招,黃姝婷積累下了不少網申經驗,也讓她在這次集團招聘過程中駕輕就熟。黃姝婷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紮實的科研經歷和較高的專業匹配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很快,她收到了心儀的offer。5月初返校辦妥畢業事宜後,她便入職內蒙古航天紅崗機械有限公司研發複合材料,這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下屬的大型骨幹企業。
「特別感謝老師。」說起導師,黃姝婷告訴記者,導師對自己的就業問題很上心,也很了解自己的求職意向和科研方向。「導師和輔導員定期都會打電話問我近況,看看他們有沒有什麼能幫到我的資源。」她說,「兩位老師『輪番問候』,特別暖。」
東華大學介紹,該校還組織了畢業生線上求職訓練營。針對網申、簡歷、面試等求職的諸多難點,幫助畢業生樹立自信,更加從容地邁出從校園到職場的第一步。
為何選擇回西部工作?
黃姝婷坦言,最初是因為「父母在,不遠遊」。「我出生在集寧一個小城,在考到東華之前,從未出過內蒙古。後來看到內蒙古出臺的政策,我能感受到家鄉對人才的渴望,家鄉很需要大家學有所成,回來貢獻力量。」她做出這一決定後,即便是在求職最慌亂的時候,也沒有動搖過。
黃姝婷說,也許在西部生活會比上海單調,但她還是覺得很幸福,「被需要,能為家鄉做一些實事,這帶給我的成就感,用物質是換不來的。」
面試成功中學英語老師:
輔導員的關切問候,幫她穩住心態
和黃姝婷類似,對劉心語來說,學校和老師同樣在她求職時給了極大幫助。
劉心語是武漢人,最後的寒假沒有在學校度過,承受著「史上最難就業季」的壓力。「最焦慮的時候打電話和朋友說了一句『找工作好難啊』,就哭了出來。」劉心語說。
「找工作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呢?」
輔導員劉德恩在梳理學生就業資料時,發現劉心語的工作還沒有著落,一句「找工作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呢」,便給她帶來就業指導和暖心的安慰。
劉心語回憶說,劉德恩會拿學長學姐的求職經歷來寬慰她,還分析了2019年秋招的情況,告訴她春招還有不少機會。輔導員的支持讓她安心不少。
劉心語在活動室錄製講課視頻。
她經歷過密集的秋招,不過那時她還沒有明確的求職目標,教師、快消行業管培生都嘗試過,收到過幾個offer,但都婉拒了。她打算在春招的時候放手一搏。
疫情打亂了她的求職計劃,過年她也沒法回家。年後,劉心語調整好心態,陸續搜索崗位、投遞簡歷。她說,這次明確了教師崗位,找起來更有針對性。
根據秋招積累下來的經驗,劉心語一一列出崗位需求,對比自身狀態,想辦法在短時間內提升。目標具象化後,她每天需要做的事情也隨之清晰了起來。
「其實我的教學經驗並不多,看優質網課模仿老師講課,還是能練出來的。」她說,「義務教育重視基礎知識,我也會做中高考題,重溫知識點。」
她通過了曹楊中學附屬學校的線上筆試,但面試讓她犯了難——寢室空間狹小,沒有錄課的條件。
寢室一樓的公共活動室原本因為疫情關係停止使用,她向輔導員提出申請,希望能借用活動室來面試。了解情況後,學部和後勤保障部很快落實了場地。
提交試講視頻三天後,她收到了學校拋來的橄欖枝。「還是比較滿意這個offer的,感覺自己的能力也和崗位相符。」劉心語心中的大石頭終於放下。
如今,畢業越來愈近,一下熱鬧起來的校園反倒讓劉心語稍有些不習慣。她忙著準備畢業事宜和教師編制考試,同時,她也在期待開啟新的旅程。
畢業生就業工作推進迎熱潮:
「重要的是就業觀念的引導」
為響應教育部畢業生就業「百日衝刺」專項行動,上海畢業生就業工作推進,再迎熱潮。
澎湃新聞記者從復旦大學了解到,2020年,該校預計有八千餘名畢業生。「打好就業攻堅戰、持久戰。」在5月28日召開的復旦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推進會上,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尹冬梅說,就業工作已經到了關鍵衝刺階段。
「把促進畢業生就業作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尹冬梅還表示,要精準施策,既要「抓觀念」,著力加強思想引導,也要「抓渠道」,著力用足國家、學校和院系層面的各類渠道措施,還要「抓重點」,摸清底數、建立臺帳、制定「一人一策」,精準幫扶困難群體;建立對口聯絡機制,加強學校對院系的指導督促。
疫情發生後,復旦大學聚焦生物醫藥、公共衛生等新業態變化,舉辦了9場分行業、分類別的系列線上專場招聘會。此外,該校依託就業信息網和公眾號矩陣篩選和發布招聘信息,持續更新「一周速遞」系列推送,內容涵蓋線上招聘會、空中宣講會以及企事業單位招聘、選調生招錄、國際組織實習等信息,為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提供一站式服務。
不同高校的就業政策有差別,但對學生就業工作的管理,都朝著精細化方向行進。
「又一家單位錄用4人,距離校不足一月,歡迎用人單位接洽。」6月2日,鄭靜在朋友圈曬出了當天對接企業的招聘成果。
一場又一場「精準匹配」的招聘會在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舉行。一家企業到場,與數位推薦而來的學生對接,直接現場面試、現場籤約。作為該學院黨委副書記,鄭靜一直跟進學生就業進程。
企業來到學院,進行專場面試考核,這有別於傳統線下大型招聘會和空中招聘會。
鄭靜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為提高就業效率,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發動所有教師參與就業工作,調動他們的行業資源,牽線搭橋,精準匹配企業需求和學生情況。
了解到用人單位崗位需求後,該學院根據學生特點與意願,推薦出數名學生,再由企業考核,鄭靜表示,這樣一來,雙方匹配度很高,達成效率也高。
2020年5月27日,上海理工大學,江蘇康諾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攜人事負責人和公章來進行線下宣講。
鄭靜介紹,上周,兩家企業來做小型專場面試,一家企業從學校推薦的7名學生中,選中3名,現場提出籤約;另一家公司的負責人感受到校方誠意,把企業公章帶到面試現場,又與3名學生現場籤約,「學校起到的是溝通作用,在雙方有基本意向後,再精準組織活動,省卻了磨合的過程。」
而對於貧困生的就業工作,該學院向所有教職工發出幫扶倡議。目前,待就業的貧困生都已被教師一一「認領」,從了解學生想法,到就業推薦,甚至是經濟支持,該校將提供全方位幫助。
事實上,從年前開始,該學院就推出就業指導線上課,為學生修改簡歷、指導職業規劃,並根據學生意願,收集編成「簡歷花名冊」,以紙質版和電子版形式,主動發送給相關優質企業。疫情之下,無法到場招聘的企業也能檢索這一「人才儲備庫」。
「重要的是就業觀念的引導。」鄭靜說,有些學生對企業所在地、崗位等都有偏好,如果僅將招聘信息轉給學生,非意向地企業或崗位可能被學生忽視。
而經教師全面介紹企業發展前景與人才支持政策後,學生又現場感受到企業誠意,其固有觀念常常很快轉變。
鄭靜表示,受疫情影響,該學院2020年畢業生籤約的高峰期才剛剛開始,與往年相比推遲了約一個月。已完成論文答辯的學生,正積極投入到實習與面試中。
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2020屆畢業生簡歷花名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