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性李斯特菌?Nature子刊:受體靶向的工程益生菌可減輕感染!

2021-01-13 中國生物技術網

編譯:鄭若希 魏韜(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

益生菌減少腸道病原體的定植,然而它們在預防食源性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Lm)引起的致命感染方面的應用是不一致的。

Rishi Drolia等人通過生物工程的乳酸菌益生菌(Lactobacillus probiotics, BLP)在乾酪乳桿菌表面表達非致病性李斯特菌(L. innocua)和致病性李斯特菌(Lm)的李斯特菌粘附蛋白(Listeria adhesion protein, LAP)。

BLP菌在腸道定植,減少Lm黏膜定植和全身播散,保護小鼠免受致命感染。BLP通過阻斷核因子κB和肌球蛋白輕鏈激酶介導的主要上皮連接蛋白的再分配,競爭性地排除Lm,改善Lm誘導的腸道屏障功能障礙。此外,BLP通過招募FOXP3+T細胞、CD11c+樹突狀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來增強腸道免疫調節功能。利用非致病性細菌的黏附蛋白來設計益生菌菌株,提供了一種新的範式來排除病原體並放大其內在的健康益處。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1.表達Lin(非致病菌)或Lm的BLP菌株可防止Lm粘附於Caco-2和MDCK細胞

2.口服BLP可預防Lm的體內致死性感染

3.儘管間斷給藥,BLP仍在腸道定植並持續存在,限制了Lm的易位

4.BLP顯示與Lm的共聚集增加,並通過佔據上皮細胞Hsp60受體競爭性排除Lm

5.BLP形成的生物膜增加,限制了腔內和上皮表面的Lm細胞。

6.BLP通過維持分泌粘液的杯狀細胞和限制上皮細胞的凋亡和增殖來阻止Lm引起腸道屏障的喪失

7.BLP阻止Lm破壞腸上皮細胞-細胞連接的完整性

8.BLP可抑制lm誘導的NF-κB激活並調節細胞因子的產生,以維持腸道免疫穩態

9.BLP促進免疫調節,保護宿主免受Lm感染

綜上所述,Rishi Drolia等人利用分子靶向方法創建了下一代生物工程乾酪乳桿菌菌株,該菌株具有非致病性李斯特菌的黏附蛋白,通過競爭排斥、維持腸道上皮屏障功能和接觸依賴免疫調節來預防Lm感染,這代表了為預防性應用這種經過改造的益生菌以及良好的法規遵從性鋪平翻譯道路的新範式。

除了將BLP菌株用於預防高危免疫抑制人群的李斯特菌病外,這種受體-配體生物工程策略還提供了一種針對病原體的靶向方法,以增強益生菌作用的特異性,擴大益生菌乳酸菌固有的有益健康效應。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200-5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鼠乳桿菌單菌可防治遲發性敗血症
    新生幼犬與早產兒:兩種克雷伯氏肺炎菌菌均可向腸道外轉移 最初,這一研究模型源於研究人員新生幼犬中觀察到的一個現象:這些新生幼犬的腸道在出生後仍在發育,與人類極度早產嬰兒的情況非常類似。
  • nature子刊「腸-肺軸」重磅綜述:肺部菌群與呼吸系統疾病
    I型幹擾素反應保護小鼠免受流感病毒感染。 比如,經皮內或鼻內給小鼠注射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lwoffii,可通過誘導TH1相關細胞因子和 IL-1084,減輕過敏性氣道炎症。 在呼吸道疾病動物模型中,研究人員也證實了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對呼吸道過敏發展的負面影響。
  • Nature子刊盤點6大產品
    其中前 3 款產品是由工程細胞或工程酶經生產所得產物,後 3 款是將工程細胞直接作為產品進行使用。在本文中,我們將基於該文簡要介紹這 6 款產品。然而相比化學氮肥,生物固氮的優勢更明顯,也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如減少環境汙染,減少溫室效應等。但是,對於玉米、小麥等穀類作物,生物固氮的方法難以實現。Pivot Bio 公司以γ變形菌(KV137)為基礎,首創適用於玉米作物的生物氮肥。不過在這過程中也浮現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一變形菌內所包含的固氮基因往往會在最需要的時候處於休眠狀態。
  • Science:新研究有望戰勝致命性的艱難梭菌胃腸道感染
    2018年5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艱難梭菌毒素B(TcdB)如何識別人G蛋白偶聯受體Frizzled蛋白(FZD),即艱難梭菌用來入侵腸道細胞和導致致命性胃腸道感染的受體。這一發現可能為開發針對艱難梭菌的新型抗毒素鋪平道路,而且也顯示出開發新的抗癌藥物的潛力。
  • Nature:飲食可能影響致命性乳腺癌擴散
    2018年2月9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多中心研究,食物中經常發現的一種蛋白構成單元(building block, 編者註:指的是胺基酸)可能是阻止一種經常是致命性的乳腺癌擴散的關鍵。
  • Science子刊:靶向CXCR2有望治療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
    靶向這一部分致命性的癌細胞一直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中國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杭州醫學院、中國醫科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一種細胞表面受體,它是對激素療法產生抵抗力的前列腺癌細胞的功能和存活至關重要。他們在實驗室研究中發現靶向這種受體可可阻止前列腺癌生長。一種利用最初用於治療肺部疾病的藥物開展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當中。
  • Nature子刊新發現:獨特的葡萄糖感應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Nature子刊新發現:獨特的葡萄糖感應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2020-05-11 1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這其中最具挑戰的重大問題是如何突破慢性B肝感染患者體內長期建立起來的免疫耐受,誘導有效、持續的免疫應答,獲得功能性治癒,甚至完全清除cccDNA。HBVpreS1作為治療性B肝疫苗的新功能靶點,最近獲得了概念性驗證。但是, preS1是弱免疫原性的功能表位,如何充分合理調動機體免疫系統,誘導針對弱免疫原性表位的高效抗體應答,仍然是目前的關鍵問題,也是疫苗免疫學領域的普遍問題。
  • 上海藥物所通過活細胞表面糖鏈編輯技術實現藥物受體糖基化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黃蔚課題組在Nature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Selective N-glycan editing on living cell surfaces
  • 【三軍大Nature子刊】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與腫瘤幹細胞...
    他們不僅揭示了CSC在腫瘤微環境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機制及其診療意義(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內容之一),而且發現免疫細胞和因子對CSC的誘導與調控作用以及CSC逃逸免疫而發生轉移的機制(J Immunol 2012, 189: 444-53; Cancer Res 2014, 74: 5746-57),拓展了腫瘤免疫微環境研究新領域,提出靶向CSC免疫微環境的治療新策略(Cell Stem
  • 歐洲爆發李斯特氏菌 「吃草」的人要當心了
    圖說:頗受減肥一族青睞的「輕食沙拉」極易感染病菌  炎炎夏日,減肥健康餐已成為不少人的「心頭好」。
  • 益生菌可治療抗生素性腹瀉
    美國學者克利格勒(Kligler)等報告,醫師可以給患者處方益生菌來避免抗生素性腹瀉。通常劑量為兒童每日50億~100億菌落單位、成人每日100億~200億菌落單位。該研究發表於《美國家庭醫生》(Am Fam Physician 2008,78(9):1073)。 抗生素靶向作用於人體內的「有害」菌,但也可能會殺死大腸內的「有益」菌,而導致腹瀉。
  • Nature:細菌感染為什麼產生疼痛?
    為什麼激活的痛覺神經元會試圖去削弱對感染的免疫反應?Chiu猜測,神經元正在致力保護組織免受炎症免疫反應造成的進一步傷害——細菌可能利用了一種保護性機制來讓它們獲利。在這項研究中,Chiu和同事們檢測了葡萄球菌皮膚感染小鼠的疼痛、組織腫脹、小鼠體內的免疫細胞及活菌數量。
  • 遺傳性 CARD9 基因缺陷可引起致命性深皮膚真菌感染
    深度皮膚真菌感染是一種嚴重的,有時可由皮膚癬菌引起的致命性的真菌感染。據報導,  深度皮膚真菌感染患者具有無已知的免疫缺陷。其與常見的淺表皮膚真菌感染有何不同,來自法國巴黎笛卡爾大學Necker 醫學院的Anne Puel博士等人對此展開研究。研究結果認為:深度皮膚真菌感染與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CARD9基因缺陷相關。
  • 《自然》子刊:有望將納米技術和基因工程技術結合開發新型抗癌療法
    圖片來源:JAIST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日本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將納米技術與名為光熱遺傳技術(photothermogenetics)的基因工程技術相結合
  • 研究揭示梭菌毒素受體特異性的分子基礎
    研究揭示梭菌毒素受體特異性的分子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8 13:56:51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Mikko Taipale、加拿大病童醫院Roman A.
  • 益生菌和益菌生有何不同?
    新尚牌健暢益生菌衝劑,採用丹麥科漢森優質益生菌(嗜酸乳桿菌、雙歧桿菌)及優質益生元(低聚木糖)、麥芽糊精等為原料,運用生物工程技術精製而成。腸道細菌有好有壞,乳酸菌等益生菌是好菌,功效在調節腸內菌叢的生態平衡、合成維生素、提高免疫機能及增加幹擾素、幫助消化吸收、抑制有害物質和病原菌等。益生菌和益菌生,還有一種益生菌生成萃取物(益生素),分別說明如下:益生菌Probiotic益生菌對宿主、人體有益,是可改善腸道菌相的活菌微生物。
  • Nature:雙歧桿菌保護腸道免受感染機制
    雙歧桿菌(有時作為「益生菌」用在酸奶和其他食物產品中)是人腸道中的天然細菌,已知能保護我們不發生感染。現在,關於這種保護作用的至少一部分的一個可能機制已以醋酸鹽的形式被發現。讓小鼠口服「長雙歧桿菌」的一個亞型,似乎能保護它們不被有潛在致命性的大腸桿菌O157:H7感染,因為它能促進上皮細胞中的宿主防衛機制。
  • Nature子刊:細菌中的三國演義,並非強者生存
    雖然構建強大細菌群落的能力可能會在回收、可持續發展和醫療保健等領域帶來重大進步,但物種多樣性和穩定性的潛在機制仍未得到很好的理解。研究證明了使用工程合成生態來簡化複雜的群落關係的可行性,以便研究可能導致群落穩定和保持多樣性的潛在機制。由於巨大的物種多樣性和生物在自然中採用的廣泛競爭策略,他們假設自然競爭動態可能是不平衡的。
  • Science子刊:揭示雄激素受體在晚期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雄激素受體(AR)是細胞分化和前列腺癌產生的一種驅動因素,也是前列腺癌的一種常見的治療靶標。大量的研究工作將這些正常和異常的細胞過程與mRNA轉錄相關聯在一起;然而,雄激素受體調節轉錄後基因調控的程度仍然未知。圖片來自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