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物所通過活細胞表面糖鏈編輯技術實現藥物受體糖基化功能

2020-12-22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黃蔚課題組在Nature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Selective N-glycan editing on living cell surfaces to probe glycoconjugate function 的文章,報導了一種選擇性編輯活細胞表面糖鏈結構的策略與方法,用於GPCR類藥物受體糖基化調控和功能研究,為發展靶向藥物受體糖基化的幹預手段提供了新的技術工具。

細胞表面膜蛋白具有各種糖基化修飾,參與了蛋白的摺疊、轉運、跨膜、蛋白相互作用、細胞通訊等多種功能。然而,複雜多樣的糖鏈結構制約著精確的功能解析,尤其在藥物受體糖基化研究領域缺乏有效工具,限制了基於受體糖基化的藥物幹預手段的發展。

針對這一科學問題,黃蔚課題組建立和發展了細胞表面受體糖鏈編輯方法與技術,利用各類Endo糖苷酶及其突變體的底物選擇性,分別對細胞表面糖鏈進行亞型選擇性「刪除」和「插入」操作,實現對膜蛋白糖基化的結構編輯。同時,結合N-糖鏈限制性的Lec4 CHO細胞系,該技術可獲得均一結構糖型的膜受體,用於研究精確的糖鏈結構對GPCR受體二聚化、內吞、配體結合、信號通路等功能的影響,為基於受體糖基化的幹預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手段。

上海藥物所黃蔚課題組長期從事蛋白糖基化調控、細胞表面糖鏈編輯、糖結構藥物等方向研究。該課題組博士後唐峰和高級工程師周芒為該研究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黃蔚和周芒為共同通訊作者。上海藥物所研究員黃銳敏、周虎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陽懷宇分別在細胞成像、質譜分析和GPCR功能研究中給予了技術支持,為論文合作作者。該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博新計劃」等資助。

圖1:細胞表面糖鏈編輯技術精確調控蛋白糖基化結構

圖2:運用細胞表面糖鏈編輯技術研究藥物受體糖基化功能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0-0551-8

相關焦點

  • 糖基化分析
    一、糖基化簡介生物製藥領域主要的研究對象是蛋白,蛋白的翻譯後修飾(PTM,post 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有很多種,例如磷酸化、糖基化、甲基化、乙醯化等。糖基化修飾是蛋白質中最廣泛和功能最多樣的翻譯後修飾,真核生物體內約50%的蛋白質發生糖基化修飾。
  • 973計劃「糖生物學與糖化學-特徵糖鏈結構與功能及其調控機制...
    該項目旨在通過特徵糖鏈結構與功能的比較研究,從一個側面闡明糖鏈的構效關係,進而揭示細胞膜特徵糖鏈在信號轉導中的調控機制,從而為糖生物學與糖化學前沿關鍵問題—糖鏈結構與功能的詮釋做出貢獻。項目緊緊圍繞「腫瘤細胞膜特徵糖鏈結構變化規律及其調控機制」和「特徵糖鏈結構與信號轉導通路的關係」兩大關鍵科學問題,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基於化學與酶法釋放-螢光標記-HPLC-Mapping-串聯質譜Profiling為一體的糖鏈結構平臺和高效的腫瘤轉移相關糖基轉移酶發現和功能評價的技術平臺,建立了基於凝集素陣列印跡-糖抗體親和層析-糖晶片-串聯質譜為一體的糖鏈分子研究體系和基於代謝寡糖工程技術、基因工程技術
  • 上海藥物所等揭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受體的激活機制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受體(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Receptors) CRF1R和CRF2R是B類GPCR的重要成員,在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中廣泛表達,主要通過偶聯下遊Gs蛋白參與體內內分泌系統、行為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壓力應答。研究表明,CRF1R可能與壓力導致的酗酒和藥物濫用相關。
  • 上海藥物所成功解析人源胰高血糖素樣肽-2受體複合物三維結構
    該論文首次報導了人源胰高血糖素樣肽-2受體(Glucagon-like peptide-2 receptor, GLP-2R)與其內源性配體和Gs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該受體獨特的配體識別和亞型選擇性機制,闡明了不同B類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成員第一胞外環(Extracellular loop 1, ECL1)迥異的構象及其功能,為拓展受體藥理學內涵和相關藥物發現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
  • 「文獻解讀」IF=6.38,主要技術:完整N-糖肽定性和定量分析
    :完整N-糖肽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背景蛋白質的糖基化是重要功能蛋白質修飾之一,在多種細胞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細胞粘附,受體活化,腫瘤浸潤,轉移和炎症反應。KEGG分析顯示,這些蛋白質與ECM-受體相互作用,PI3K-AKT信號傳導途徑和粘著斑的途徑有關。通過ECM-受體相互作用途徑,AG細胞系中來自整合素α-2(α2),整合素α-3(α3)和整合素β-1(β1)的13個Fuc糖肽被上調。
  • 糖基化分析(七)
    HILIC 基於富含多羥基的糖鏈結構的強親水特性,使糖肽與非糖基化肽段得以分離,且能保持糖鏈結構的完整性,既適用於N-糖肽,也適用於O-糖肽.但是由於糖鏈和固定相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較弱,只連接單糖或寡糖的糖肽(如O-糖肽)經常無法很好地被HILIC 富集。凝集素親合技術是目前糖蛋白組學中應用最廣的分離富集技術。
  • 針對GPCR家族的抗體藥物研發
    荷蘭Pepscan Therapeutics公司的CLIPS (Chemical Linkage of Peptides onto Scaffolds) 技術通過化學修飾使一個或多個肽段以特定構象穩定存在,模擬複雜蛋白特定結構域的天然構象,替代全長受體進行藥物篩選。
  • 破譯「糖代碼」,糖基化修飾研究近期精選
    :研究揭示糖基化修飾參與癌細胞轉移途徑機制Nature Reviews:系統解析,腫瘤細胞表面糖基化是如何影響抗腫瘤免疫功能?,為針對NleB開發拮抗EPEC感染的抗菌藥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依據。更為重要的是,NleB介導的精氨酸糖基化不同於真核生物已知的各種糖基化修飾,這一研究成果為這種全新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酶學反應機理提供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對病原菌效應蛋白NleB的改造和應用也將成為研究宿主死亡受體信號通路複雜多樣的功能和調控機制的重要手段。
  • 上海藥物所成為全國首家整體通過國際AAALAC認證的
    5月18日,從國際實驗動物評估和認可委員會(Association for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Care,AAALAC)獲悉,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全所通過國際AAALAC完全資質認證。截至目前,上海藥物所是我國唯一綜合性研究機構整體通過AAALAC認證的單位。
  • 研究發現GPCR藥物全新結合模式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中心袁曙光課題組帶領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合作,通過計算藥學與生物化學相結合的方法,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蛋白(GPCR)全新藥物分子結合模式與激活機制。相關工作近期發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上。
  • Nature:葉酸受體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獲進展
    7月14日, 英國《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與美國Van Andel研究所Karsten Melcher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Eu-Liang Yong教授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folic acid by folate receptors
  • 浙大/上海藥物所/山大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激活的獨特機制
    2020年7月22日,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巖團隊、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謝欣團隊以及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的於曉教授和孫金鵬教授團隊通力合作,在 Nature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GPBAR activation and bile acid recognition的研究論文。
  • 多肽藥物高效口服吸收新思路——長鏈脂肪酸偶聯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分子量過大,造成多肽等大分子藥物通常無法通過被動擴散通過脂質雙分子層作用於細胞內靶點。SNAC等8碳、10碳滲透性增加劑(Permeation Enhancer, PE)可通過影響腸黏膜上皮細胞刷狀緣細胞膜的表面結構穩定性,在短時間內非特異性增加腸黏膜屏障整體的通透性,以增加索馬魯肽等多肽大分子藥物生物利用度,但存在引起腸道內細菌毒素等病原體進入血液系統的風險。
  • 國內免疫細胞領域27項藥物臨床試驗全解讀
    通過對T細胞功能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T細胞需要同時識別目標細胞表面上兩個關鍵的分子作用路徑(即T細胞表面受體與結合腫瘤細胞表面抗原結合,及T細胞表面共刺激因子受體與腫瘤細胞共刺激性配體結合)才能發揮殺傷作用,由此奠定現代免疫細胞治療藥物開發的理論基礎。
  • 計算藥學發現GPCR藥物分子全新結合模式與激活機制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先進院)醫藥所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中心袁曙光課題組帶領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合作,通過計算藥學與生物化學相結合的方法,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蛋白(GPCR)全新藥物分子結合模式與激活機制(圖一)。相關工作近期發表在化學類頂級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