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小分子藥物,多肽藥物在蛋白質相互作用靶點及G蛋白偶聯受體靶點結合方面有著獨特優勢,並且多肽藥物分子量遠小於各類單克隆抗體或蛋白類藥物。
隨著口服索馬魯肽的上市,口服多肽逐漸受到全球生物醫藥研發領域的廣泛關注(詳情請點擊:口服多肽,未來已來)。近日美國休斯頓衛理公會研究所的沈海法教授團隊發表了長鏈脂肪酸靶向分子促進多肽藥物口服吸收的相關文章,筆者將就文內核心內容做相應解讀。
由於胃腸道內存在胃酸、膽汁、胰酶等強酸強鹼及各類消化酶,多肽等大分子藥物極易被降解或變性。同時,黏膜表面的粘液層與黏膜細胞間的緊密連結結構,對口服大分子而言也是難以逾越的物理屏障。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分子量過大,造成多肽等大分子藥物通常無法通過被動擴散通過脂質雙分子層作用於細胞內靶點。SNAC等8碳、10碳滲透性增加劑(Permeation Enhancer, PE)可通過影響腸黏膜上皮細胞刷狀緣細胞膜的表面結構穩定性,在短時間內非特異性增加腸黏膜屏障整體的通透性,以增加索馬魯肽等多肽大分子藥物生物利用度,但存在引起腸道內細菌毒素等病原體進入血液系統的風險。雖然以往臨床試驗並無相關嚴重不良反應的報導,但顯然特異性的大分子腸道吸收機制才是最理想的解決途徑。
近年來除了轉鐵蛋白相關的大分子轉運外,長鏈脂肪酸(Long-Chain Fatty Acid, LCFA)相關的大分子轉運受體也是研究熱點。有大量研究報導腸黏膜細胞表面的脂肪酸轉運蛋白4(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 4, FATP4)可將腸腔內的LCFA轉運至細胞內,通過內質網從腸黏膜上皮基地側排出至淋巴管系統,從而實現LCFA的特異性吸收。本文中,沈教授團隊首先實現LCFA與艾塞那肽(Exendin-4, Ex4)定點偶聯,再通過殼聚糖納米膠囊將小分子多肽偶聯藥物包裹在脂質體內,最終實現Ex4的口服吸收。
LCFA-Ex4通過FATP4轉運至細胞內
體外實驗分別使用了FATP4高表達的Caco-2人結腸癌細胞與不表達FATP4的HCC827人肺癌細胞。同時,分別將Ex4與LCFA、中鏈脂肪酸(MCFA)和短鏈脂肪酸(SCFA)偶聯,雷射共聚焦顯微鏡顯示只有LCFA-Ex4可以被Caco-2細胞高效攝取。
Caco-2細胞內的LCFA-Ex4顯著多於其他組
文中介紹通過兩部反應實現LCFA與Ex4偶聯。首先,將焦碳酸二乙酯與Ex4 的C端組氨酸結合形成中間體,隨後再將LCFA與中間體偶聯。目前已上市的多種多肽藥物均是通過增加脂肪酸側鏈,實現與血漿白蛋白非共價結合的方式延長半衰期。本研究也發現LCFA-Ex4偶聯後,較游離Ex4半衰期延長2倍以上。口服LCFA-Ex4組與皮下注射Ex4組降糖效果相當,均比PBS對照組血糖水平降低59%。
口服LCFA-Ex4與皮下注射Ex4降糖效果一致
同時,本研究發現LCFA-Ex4被FATP4攝取入腸黏膜上皮細胞後被轉運至內質網,而並不是溶酶體,因此可以保證Ex4最終被完整地分泌入淋巴管系統。
LCFA-Ex4主要分布於腸黏膜上皮細胞內質網
為了實現更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作者團隊首先以脂質體包裹LCFA-Ex4分子,再以殼聚糖納米材料膠囊抵抗胃酸等消化液腐蝕。通過對不同時間點小鼠不同組織內LCFA-Ex4含量的分析,可發現LCFA-Ex4主要在口服後2-4小時通過小腸淋巴系統吸收,並通過腎臟代謝出體外。
LCFA-Ex4的吸收與FATP4分布相符,主要於2-4小時被空腸與迴腸吸收
在C57BL/6和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的動物實驗過程中,也可發現口服LCFA-Ex4(8mg/kg組)與皮下注射的血藥濃度曲線相似,可有效降低小鼠血糖水平。
總結
鑑於口服索馬魯肽的成功上市,SNAC藥物遞送系統在實現大分子口服中的作用重要作用得到了廣泛認同。單純依靠優化多肽分子的極性、氫鍵數量、分子量等參數,短期內很難在口服生物利用度方面實現質的突破,開發不同的藥物遞送系統及促吸收分子偶聯方案,是口服多肽藥物近期發展的主要方向。本文通訊作者沈海法博士曾就職於Lexicon Pharmaceuticals,是國際頂級納米遞送技術專家,現為美國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納米醫學系教授。據相關報導,沈教授於2011年起為上海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發mRNA腫瘤疫苗遞送系統,並於2015年將相關技術專利授權與上海斯微。多肽與核酸類似,都極易被各類生物酶降解,只有通過特殊的遞送系統才可能達到治療組織。本文正是通過特殊的脂質體與殼聚糖納米材料保護,脂肪酸多肽偶聯藥物才可能避免消化液的降解,最終實現高效口服吸收,相信未來將有更多不同特殊製劑平臺技術用於多肽口服藥物開發。
參考資料:
Molecular targeting of FATP4 transporter for oraldelivery of therapeutic peptide. Hu et al., Sci. Adv. 2020; 6 : eaba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