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造假潮背後:SCI 與中國科研三十年|大象公會

2020-12-17 大象公會

三十年來與國際接軌的中國科研,又到了十字路口。

文|朱不換

5 月 29 日,知名生物學界打假人士 Bik 爆料,江蘇、河南、福建、遼寧、山東多家知名醫院醫生的科研論文涉嫌學術不端、數據雷同。中國 SCI 論文組團涉假的問題,又一次浮出水面。

回首望去,今年已是 SCI 收錄指標進入中國高校的第三十年。

如今,SCI(科學引文索引)在中國科研界已無處不在。中國的 SCI 論文數量從寥寥無幾,增加到了全球第二。另一方面,SCI 論文灌水、造假也層出不窮。今年 2 月,中國教育部和科技部已發布通知,針對科研評價中的 SCI 論文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要求矯正。

SCI 收錄和影響因子、H 指數等文獻計量標準進入中國,如今已非議甚多。但它到底怎樣影響了中國學術,及其評價體制?

這要從 SCI 到來之前中國學術的狀態說起。

打開國門的困惑

1950 年代起,「又紅又專」曾是高校學術評價的統一標準。「黑而不紅」或「只專不紅」的學者,其學術生涯和觀點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高等學校必須繼續努力培養又紅又專的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管紅,而且要管專。紅與專應該是統一的,只專不紅,只紅不專,都是不對的。高等學校師生的紅,不但應該表現在政治思想方面,而且應該表現在他們教學和學習的實際行動中。

· 1961 年頒布的《高教六十條》詳細規定了對教師「又紅又專」的要求

經歷了全面學蘇聯和獨立自主時代的波折,1970 年代起,國門漸開,從外國學習先進知識成為中國學界最重要的任務。

但由於缺乏國際同行的交流和評價,當時的中國對世界學術研究的基本格局和前沿基本是兩眼抹黑,一些在國際上廣受批評的非主流觀點,便可以通過特殊渠道成為中國該領域的主導觀點,進而影響重大決策。

例如 1978 年,一名中國控制論專家去歐洲訪學期間,與荷蘭教授奧爾斯德探討如何用控制論模型影響人口時,接觸到了《增長的極限》等環境悲觀主義理論。

這些理論認為,隨著人口擴張和資源萎縮,人類文明將遭遇滅頂之災。儘管這類模型在歐美已飽受經濟學和社會學界的批評,卻被當時的中國學者視為寶貴的新知。

回國後,這些專家調研撰寫了《中國人口百年預測報告》等論文,預測如果不控制生育趨勢,中國人口到 2050 年將高達 40 億。這些研究報告通過個人推薦和行政渠道,進入中央計劃生育決策者的視野,成為一胎化計劃生育的理論火藥,推動了此後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

· 一本極大改變了當代中國的書

· 1981 年人口論文《從食品資源看我國現代化後所能養育的最高人口數》預測,中國的適度人口應為 7 億以下

另一個非主流研究在中國受到不成比例關注的案例,是所謂的「地震雲」。

1977 年,日本《讀賣新聞》刊登文章《可從雲彩形狀預測地震》,隨後被《參考消息》轉載到國內。受此啟發,中科院物理所的呂大炯開始嘗試用「地震雲」來預報地震,隨後被《光明日報》、新聞聯播等權威媒體廣為傳播,並引起高層領導關注,數十年來在中國深入人心。

其實,所謂的「地震雲預報地震」是中外地震學界都不承認的偽知識,在日本只是一個極為邊緣的觀點,日本地震學界也普遍不認可。

· 「地震雲」的提出者是前奈良市市長鍵田忠三郎,他曾在 1979 年受邀訪華受到高層領導接見,其非主流的學術觀點也因此擁有了不成比例的影響

更為公眾所知的,則是 1980 年代在全國泛濫的以氣功熱、水變油為代表的偽科學浪潮。這些浪潮無一例外,都是先獲得體制內權威人士或部門的認可,然後再在社會上獲得巨大影響力。

這些現象的密集出現,核心原因在於剛剛和世界接軌的中國,面對紛繁複雜的學術思潮和觀點嚴重缺乏辨識力,又缺乏專業的評價標準,因此不識貨、被忽悠的狀況頻頻發生。

直到八十年代後期,SCI、EI 等國際學術收錄標準進入中國,改變了國內學術評價的生態這才發生改變。

SCI:一張引用的網

這幾大學術收錄標準裡,影響最大的無疑是 SCI(科學引文索引)。而 SCI 的產生,來自其發明者加菲爾德的一個發現:

大部分學術論文的引用情況符合 20/80 定律,高引用的重要文獻都集中於少數核心期刊;例如 1962 年,25 種期刊的引用數在佔據了當年論文引用數的 24%,767 種期刊的引用數佔比則高達 75 %。

這意味著,在現代學術生產的汪洋大海中,如果要了解一個大學科的前沿知識,不需要也不可能了解這個學科的所有論文;只需要了解少數核心期刊上的核心論文,就能抓住該學科前沿的重點。

根據這個原則,加菲爾德創立了 SCI 科學引文索引。到目前為止,它收錄了 8500 多種自然科學的主要期刊,而這些期刊大都是各學科中具有較高引用率的期刊。

· 加菲爾德通過文獻引用索引,分析過沃森和克裡克 1955 年的 DNA 雙螺旋論文對更早文獻的引用情況。儘管沃森等並未在論文中直接引用艾弗裡 1944 年的論文,但通過圖中的引用鏈,仍可追蹤到艾弗裡對沃森等人的研究的巨大影響

「通過文獻引用數量來衡量文獻重要性」這套理念,並不僅僅適用於學術文獻,也適用於各種通用內容的傳播和搜索。

谷歌搜尋引擎誕生時採用的 PageRank 算法,就是基於加菲爾德的這套原理:計算指向某網頁的引用連結的數量和質量,來估算該網頁的價值權重。

· 谷歌 PageRank 算法對網頁權重的計算中,直接或間接指向網頁的連結數量和質量,決定了網頁的權重

由於學術引用索引與網際網路搜索的這層淵源,加菲爾德既是 SCI 之父,也被一些人尊為谷歌的祖父(Grandpa of Google)。

1982 年,加菲爾德來到北京的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推銷他的印刷版 SCI 索引。當時接待加菲爾德的孟連生,借鑑 SCI 和引文分析方法,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文科學引文分析資料庫》。

然而,當時只有中科院圖書館等少數機構採購 SCI,這套方法在中國的影響仍十分有限。

直到 1985 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對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進行評估,對成績卓著的學校給予榮譽和物質上的重點支持,辦得不好的學校要整頓以至停辦。」

響應這一要求,1987 年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等機構開始用 SCI(科學引文索引)、ISR(科學評論索引)、ISTP(科技會議索引)和 EI(工程論文索引)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排出各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學術榜。

不過,這些學術榜只是外部機構對高校業績的一個排名,對高校來說只關乎聲譽,並不影響高校內部的學術評價和獎勵。在校內學術評價方面,開風氣之先的是南京大學。

發一篇 SCI,獎勵100元

時任南京大學校長曲欽嶽,面對著學校財務捉襟見肘的窘境。幾年前中央政府根據「835」建言選出了北大清華等五所高校,在七五計劃期間各資助 1 億元,南京大學未能入選,而其他來源的經費也極有限。

· 南京大學前校長,天文學家曲欽嶽院士

經費短缺局面下,如何提高本校的學術競爭力?曲欽嶽決定從學術激勵方面尋找突破。畢竟,與高昂的科研硬體投資相比,人才激勵花錢少、成效大。而能否發表 SCI 收錄的論文,在當時是相對客觀公正的學術評價標準。

1990 年起,SCI 論文發表納入南大物理學院的科研評價,此後又擴展到全校,如規定理工科申報副教授等職稱的教師應有數篇 SCI 論文;每發表一篇 SCI 論文,學校給予一定獎勵,早期為 100 元;取得博士學位者也要有論文發表。

而對於高水平學者,則鼓勵他們在高影響因子的優秀國際期刊上發文,爭取論文品質和數量的雙豐收。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是一個期刊兩年內刊文的平均引用次數,用來衡量期刊的學術影響力。H 指數(High Citation index):一位學者的 H 指數是說他至多有 H 篇論文分別被引用了至少 H 次,用來綜合衡量學者的論文數量和質量。

在這項政策鼓勵下,從 1992 年到 1998 年,南京大學拿下中國大陸大學 SCI 論文產出「七連冠」。南京大學的這一做法也被中國的大部分高校效仿,成為高校學術評價的常用標準。在此趨勢下,中國 SCI 收錄論文數逐年上升。

不過,SCI 主要收錄自然科學論文,並不太適用於人文社會學科。而中國高校固有的文理分科體制,也加劇了理科和文科學術評價標準之間的分離。

理科追 SCI,文科搞中國特色

1977 年中國恢復高考後,實行文理分科報考。而高校教學科研的管理和評價,也有了明顯的文理分界。

· 大學的高等數學課程根據院系會劃分為理工類,經管類,文科類等類別

對一些處於文理邊緣的學科來說,到底被列入文科還是理科,全賴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科劃分時命運的捉弄。

例如,邏輯學被偶然劃為文科哲學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在招生、科研等方面曾多年受制於文科標準,但現代邏輯學的研究實際上比大部分理工學科更依賴數理推算。而心理學則被劃分為自然科學,儘管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學問,其大部分分支如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其實屬於社會科學。

· 邏輯學(學科代碼72040)劃入了 7 字頭的人文學科;而社會心理學(學科代碼19020)劃入了 1 字頭的自然學科

文科和理科的學術評價此後踏上了不同的發展路徑。理工科學術評價逐漸接受了 SCI、EI(工程索引),影響因子等文獻計量學國際標準。

而人文社會學科因為意識形態等原因,主要依靠各種國內核心期刊標準,走上了更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中國國內主要有下列七個核心期刊遴選標準,其中南大 CSSCI 即俗稱的 C 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南大 CSSCI 同時收錄的期刊通常被稱為雙核心期刊:

1.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4.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5.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6.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7.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

儘管 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和 A&HCI(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等國際文科索引也被部分高校引入了評價激勵體系,但與 SCI 相比,這些文科索引收錄期刊較少、外語要求較高,中國學者的發表始終偏少,這些國際標準也始終不是中國人文社科學術評價的主流標準。

而文科脫離國際評價的一大後果是,中國文科論文的刊登、評價受人際關係和行政幹預的影響始終要更大。

在國內理工科核心期刊上,學者往往還比較克制守矩,最多會發表一些讚嘆師恩的抒情作品:

· 國內核心期刊《冰川凍土》雜誌 2013 年第五期上,學者徐某發文讚美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

而在人文社科期刊中,內容天馬行空的論文則相當多見。與期刊主管者的親情友情恩情,都有可能轉化為論文發表。

從這些另類論文裡,你可以讀到父親對子女的殷殷深情。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原領導、院核心期刊《銀行家》雜誌主編王某之子從讀小學起,就在該雜誌陸續發表文章 92 篇,在數量上已超過大部分大學教師。而這些成果的誕生,都離不開父愛的關懷。

· 該作者在《銀行家》雜誌的論文時間線,令人仿佛誤入《小學生作文選》。來源:知網

即使沒有這樣的好父親,只要你有錢且樂善好施,也有可能感化學術期刊,令其幫忙宣傳你的觀點。著名富豪廖凱原先生就曾在法學核心期刊《環球法律評論》發文,論證上古黃帝已領悟「比特是萬物」的奧義,為中國法治科學觀奠定了基礎。

· 來源:廖凱原,《<黃帝四經>新見:中國法治與德治科學觀的反熵運行體系》,《環球法律評論》2011 年第 2 期

未來向何處去

當然,理工科即使有 SCI 論文收錄、期刊影響因子、高引用指數等國際標準把關,也不是沒有空子可鑽。

投機者可以通過在 SCI 內低水平期刊上灌水、一文拆成多篇、自引、小圈子互引等,虛假的增加發表數和引用數。何況,學術研究是一種探索創造性的工作,不能只是機械的炮製論文,僅僅以論文數量和引用數量來評價,難免有偏頗。

而且,SCI 論文的出版,需要編輯、審稿人的手工把關。與浩如煙海的論文投稿相比,編審人員的精力畢竟有限。這給一些人進行論文數據造假、工業化複製論文數據有了可乘之機。

特別是中國醫生這個從業者極多的行業,在晉升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時,單位往往要求數篇 SCI 論文、省廳級別乃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在治病救人之餘,還需要攢論文,這使得不少醫生選擇了炮製濫竽充數的論文來謀求升職。

· 2017 年的醫學論文批量撤稿事件

醫生行業以臨床實務為首,醫術精湛遠比論文數量重要,對升職設置過高的科研論文標準並不合適。

不過,對於以科研為主業的高校、科研院所來說,國內的現有學術評價機制,恐怕還遠未達到可以超越 SCI 收錄、影響因子等量化標準的水平;從這些國際標準中值得借鑑之處,仍然多於應擯棄之處。

破除「 SCI 至上」、「唯 SCI 」的片面傾向是應該的,但破除之後,路應該怎麼走,是科研管理者和從業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也值得公眾的關注。

畢竟,大部分科研活動的每一分經費,都來自普通人的納稅。你肯定不會希望你出的錢白花了。

參考資料:

[1]Quan, W., Chen, B., & Shu, F. (2017). Publish or impoverish. Aslib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69(5), 486–502.

[2]Garfield,E. (2007). The evolution of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International Microbiology, 10:65-69

[3]高軍 (2008).我國大學教師學術評價制度研究[D],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

[4]李愛群(2009).中、美學術期刊評價比較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

[5]宋健,孫以萍(1981).從食品資源刊我國現代化後所能養育的最高人口數. 人口與經濟,(2), 2-10

[6]廖凱原 (2011).《黃帝四經》新見:中國法治與德治科學觀的反熵運行體系. 環球法律評論,(2),5-40.

[7]徐中民(2013).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I). 冰川凍土,35(5),1319-1343.

[8]https://webplus.nju.edu.cn/_s26/ae/b1/c21703a437937/page.psp

[9]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3/03/content_5486229.htm

[10]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0136-836101.html

[11]https://www.cnki.net/

點擊徽章,進入大象公會小程序▼

相關焦點

  • 8篇孿生科研造假論文的背後,論文工廠明碼標價,SCI期刊要價高!
    而最近伊莉莎白·畢克再次在網絡曝光中國科研學者的造假論文,再次印證了中國有專門助推科研造假的論文工廠,因為有8篇論文,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醫院,不同的癌症種類,不同的蛋白表達,結果卻做出一模一樣的結果,發表了8篇科研論文,被網友稱為喪心病狂,簡直能讓人窒息,並且希望這些論文的作者不是中國人,結果這8篇科研論文全部出自中國,分別是南京醫科大學、河南大學、福建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2篇、鄭州醫科大學、青島大學
  • 論文造假生意依舊 中國亟需打造自己的SCI
    這並非第一次出現論文造假被曝光的情形,2015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物集團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為中國大陸作者);同年8月,斯普林格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64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大陸作者;同年10月,荷蘭愛思唯爾出版社集團撤銷旗下5本雜誌9篇論文,作者亦全部來自中國大陸。雖然,輿論高度關注,然而造假仍在繼續。
  • Sci-Hub:免費下載科研學術論文
    本文介紹的 Sci-Hub,堪稱學術界的海盜灣,在科研文獻下載方面絕對是神器級的!簡介Sci-Hub(http://sci-hub.tw)是目前已知的第一個提供大量付費學術論文免費下載功能的網站。使用者不需要註冊、訂閱或付款,就能夠免費使用原本存放在付費資料庫的論文文章,並提供搜尋原先出版社網站內的文件檔案服務。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中國學術論文又造假?代寫公司與巴西SCI雜誌合作「淘金」
    一本巴西SCI期刊同一期刊登了數篇相似的中國投稿者論文,論文使用了相同圖表、相同研究對象、得出了相同實驗結果。距英國學術醫療科學文獻出版商大規模撤銷中國論文僅僅一年時間,中國學術論文造假再度被曝光。「這是世界科學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英文論文造假公司和SCI雜誌默契合作攫取中國人錢的、又一涉及中國學者和玷汙中國科研及論文聲譽的重大事件,披露的監測結果觸目驚心。」譚新傑博士說。
  • 中國論文因造假再出大醜聞,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近年來中國論文連續多次被國際期刊大規模撤稿。認真思考背後的原因,有學術品格的問題,更有體制機制的背景。
  • SCI論文與sci會議論文的區別是什麼
    首先來說說會議論文,會議論文是在學術會議上宣讀的文章,與期刊論文最大的不同就是發表載體的不同,近些年,國內有不少作者選擇發表會議論文,會議論文比期刊論文發表相對容易一些,但爭議一直存在
  • SCI論文屬於核心論文嗎?
    sciSCI是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而核心期刊則是中國國內的一種期刊分類方法,雖說是兩種概念,但有時二者是可以共同存在的,比如一個刊物既是國內核心期刊,同時又被SCI檢索,成為SCI期刊,這種情況下,作者發表了該期刊論文,這篇文章既是SCI論文又是核心期刊論文,一本SCI期刊是否能算作核心期刊,這要看期刊的具體情況。
  • 「科研福利」科研六大利器及SCI論文投稿技巧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個好用的方法:https://gg.chn.moe/↓科研利器一:谷歌學術之郵箱訂閱谷歌學術訂閱是一個非常還有有效的最新論文獲得方式,而且可以進行關鍵詞訂閱。↓科研利器二:SCI-HUBSCI-Hub論文下載可用網址連結 - 實時更新網址:http://tool.yovisun.com/scihub/scihub在這裡我就不贅述了
  • 「科研造假」屢禁不止、「論文代寫」遍布網絡...這些行為將面臨重...
    2「科研造假」屢禁不止近年來,我國的「科研造假」事件屢禁不止。據統計,2019年我國學者因實驗數據造假等問題被撤稿英文論文447篇,創近五年歷史新高。今年7月就有兩起嚴重的「科研造假」事件,引起網絡熱議。
  • 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
    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sci論文是國際學術界的頂尖論文。你說你的學術水平在某一領域達到國際水平,卻沒有sci論文來證明,是缺少說服力的,是很難得到學術界圈內人士認可的。足見,sci論文地位之高。sci是什麼級別的論文從發表論文代表的學術水平來說,從低到高依次是省級論文、國家級論文、國內核心論文、國際核心論文。
  • 論文造假成為日本科研界一大問題
    最新一起論文造假醜聞來自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領銜的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論文造假已成為日本科研界一大問題,嚴重損害日本科研信譽。  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是日本乃至全世界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研究的重要機構。
  • Sci-Hub又又又被起訴了!這個論文免費下載網站也太難了...
    科研人員的研究經費,大都來自於政府的支持,研究成果在發表之後,讀者需要巨額費用才能獲取,而下載論文以及圖書館購買資料庫的費用並沒有用來支持科研活動或者使論文作者本身受益。這個怪圈的邏輯困難在於:憑什麼用納稅人的錢來做科研,最終獲益的卻是出版商?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情況下,即使論文的原作者要下載自己的文獻,也需要付費。
  • 比107篇造假論文更可怕的,是SCI論文都能買
    近日,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決定撤回107篇同行評議造假的論文,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學者。學術不端再一次成為焦點。評職稱、晉升、加薪、評選各類稱號都與論文掛鈎的體制,催生了一系列灰色產業。甚至有人對「冰點」的記者直言,在SCI上發文章,「不過就是完成一件流水線上的產品」。
  • 職稱評定認可sci檢索的論文嗎
    職稱評定認可sci檢索的論文嗎?我國職稱評定的單位有太多,每個評定單位在制定評審標準上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說大多數單位,職稱評定是認可sci檢索的論文的,只有少數的單位,並沒有把sci檢索論文納入職稱考核範圍之內。
  • sci論文潤色到底是潤什麼?英輯編輯
    sci論文發表的重要性想必對學術界科研界的小夥伴們並不陌生,往往一篇sci論文的發表就能決定你的碩博能否順利畢業,醫務工作者職務能否晉升,教育工作者能否評上職稱等等,這些都與sci論文的發表息息相關。
  • 一篇sci論文多少錢
    發表sci論文,要匹配sci期刊。sci期刊,分為了開源期刊和非開源期刊。由於開源期刊是收費的,且佔比較高,意味著不少作者要付費發表sci論文。那麼,一篇sci論文多少錢?一篇sci論文從投稿到見刊多少錢,與實際情況有關,主要涉及到的收費項目,分別是版面費、翻譯潤色費和指導服務費。1、sci論文版面費sci論文版面費由sci期刊收費,期刊不同,收費標準不同。對於非開源期刊來說,是不收任何費用的,對於開源期刊來說,有的幾千元,有的幾萬元,甚至更高。
  • SCI論文在我國科研評價中的利與弊
    近年來,SCI論文評價體系在我國科技界引起了廣泛而激烈的討論。支持者中,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龐景安和武夷山研究員早在2002年就指出SCI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眾多批評者的聲音中,也不乏有言辭尖銳者。北京大學的饒毅教授在其博客中稱,「SCI在中國科學和教育界長成了一個畸胎瘤」。
  • 44所中國大學被曝問題論文,有教師抄都抄錯了,還虛構洋作者
    河南大學也證實,李志強正在因此接受該校科研處的調查。6月15日,學術打假人克萊德(smut clyde)和tiger bb8(中文網名「扮虎」——記者注)在一個關注學術誠信的網站上公布了一份報告:國際數學期刊中,一批來自中國的論文顯示出一致的造假痕跡,包括虛構國外作者、虛構數學公式等問題,且這些問題論文之間頻繁相互引用、抄襲。
  • 網店售賣SCI論文牟利數百萬 論文買賣是否違法?背後反映出哪些問題?
    央廣網北京12月20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常亞飛)近日,有媒體報導稱,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在網上公開售賣SCI論文已十年,先後賣出了100多篇SCI稿件,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牟利數百萬,買家多為高校師生。記者調查發現,在電商平臺上以賣學習資料之名,行論文撰寫買賣之實的商家不在少數。論文買賣是否違法?背後反映出了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