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在古代就是兒童啟蒙讀物,內容好又通俗,所以普及廣、影響大。但是白話文推廣了一百年,《弟子規》對古人通俗,對現在的人卻不淺顯。所以我弄了個白話版的《弟子規》,這一周終於定稿了。」1月27日,退休教師王邦喜在家中接受記者採訪時,欣喜不已。
王邦喜是新絳人,今年72歲,與經典古籍《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同鄉,多年從事語文教育,國學根基深厚,擅長書法,退休後一直致力於傳統文化推廣,白話版《弟子規》是其歷時兩年所做。
兩年多時間翻譯《弟子規》
《弟子規》是清代新絳學者李毓秀所做。李毓秀是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生於清順治年間,科舉考試止步於秀才,放棄仕途後傾力於治學和教育。康熙年間,李毓秀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著成《訓蒙文》也即《弟子規》,列述未成年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全文貫穿儒家倫理教育理念,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來朗朗上口,成書後迅速流傳,成為和《百家姓》《千字文》並列的兒童啟蒙教育教材,李毓秀因而被時人稱為「李夫子」,入列中國古代教育家。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弟子規》的價值被重新發現,解讀甚至揭秘的文章出現了不少。在李毓秀家鄉新絳縣,《弟子規》自然更受重視。退休後一直致力推廣傳統倫理文化的王邦喜發現,《弟子規》中的很多字詞,不翻譯的話現在很多人還是不好理解。「那時候,《弟子規》能推廣,就是因為好懂好讀所以好記,它是個行為規範,記住了就好照著做。但是,對現在的人,再怎麼說都是文言文。」王邦喜說。
《弟子規》總敘後的第一部分「入則孝」,原文開頭是這樣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在王邦喜看來,現在的人要準確理解,很多詞需要對照翻譯。他完成的白話《弟子規》,這些句子就改成了:「父母叫,即應聲,父母令,速完成,父母教,須恭聽,父母責,應順從。冬穿暖,夏須涼,早請安,晚鋪床,出必告,返必面,居室穩,事業定。」
「《弟子規》接近童謠也就是現在說的兒歌,我就是要達到這樣的效果。」王邦喜認為,重拾《弟子規》,光是翻譯還不夠,一定要吸取弟子規原來好懂又好讀的優點。
從2011年開始,王邦喜就開始了自己兒歌式翻譯《弟子規》的工作。在家裡苦思冥想,查字典,出門的時候帶個本子,想到了隨時記下來。到有了初稿後,他就整篇列印出來裝在身上,以便隨時改動。這種反反覆覆的修改一直堅持到上周才結束。「不是沒可改的了,現在拿出來算是達到了不至於讓人笑話的程度。」王邦喜說。
翻譯古籍傳孝道
其實,在白話《弟子規》之前,王邦喜還完成了《勸孝篇》《百孝篇》《家訓》等通俗版、歌謠式的倫理道德文章翻譯,原則是好記好懂能照著做。內容緊扣中國傳統的德孝倫理主題,緊貼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為什麼要講孝?我自己有觀察、有體會。我老家在村裡,有的老人去世了,兄弟多人都不想出頭埋,還得幹部們挨家上門做工作。為什麼?孩子們條件不好,手頭錢緊。有的老人生前有地位,去世了兒子們搶著操辦埋葬,搶得還打架。為什麼?能收禮錢。我就講,孝子貧窮能致富,不孝雖富難平安。」王邦喜說,「《勸孝篇》是說為什麼要孝,《百孝篇》是說怎樣盡孝,我把古人已經總結過的和現在人成熟的做法、經驗告訴你。《家訓》是仿照《朱子家訓》寫的,保證農村的姑娘小夥、老婆老漢都能看懂。」
創作中,王邦喜充分注意在生活中提煉。一次,在太原工作的侄女回到老家,進了院子就和王邦喜搭話,可惜王邦喜耳背,叫了幾聲都沒聽到,等回過頭來看見侄女,就問:「你回來了,怎麼不和伯伯說話?」侄女委屈了,辯解說:「是你不理我,不是我沒說。」在《百孝篇》中,王邦喜寫過「孝親見面笑聲喚,此孝賽過順氣丸」。他這是實際經驗的總結,老人耳背,經常因為這個原因和小輩們產生誤會。所以他給侄女解釋,以後和長輩、老人見面,要做到高聲稱呼,避免尷尬還顯親熱,這就是一個很細節的孝。侄女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以後都照此辦理。
書法作品免費送人
王邦喜擅書法,書法作品還獲過獎。每有新作,他就拿大紙寫好了貼到村裡的牆上,讓過往行人看、評判。他行楷隸篆草都寫得好,可每次都只楷不草,力求讓村裡人看得懂。
王邦喜的著述在當地漸漸地有了影響,他老伴說,包括老家在內的好多村子的人都來找他,想要他的作品,有的還要刻到碑上,立在村裡教化村民,每次王邦喜都工工整整寫好,不刻碑的王邦喜還習慣自己掏錢裝裱了免費送人,為此貼了不少錢,但是家裡人都支持他。
說到打算,王邦喜說,加上以前的作品,一起印成小冊子,散發給家鄉人看,儘自己力量,能印多少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