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弟子規》編成:對父母「早請安晚鋪床」

2020-12-12 中國網教育

「《弟子規》在古代就是兒童啟蒙讀物,內容好又通俗,所以普及廣、影響大。但是白話文推廣了一百年,《弟子規》對古人通俗,對現在的人卻不淺顯。所以我弄了個白話版的《弟子規》,這一周終於定稿了。」1月27日,退休教師王邦喜在家中接受記者採訪時,欣喜不已。

王邦喜是新絳人,今年72歲,與經典古籍《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同鄉,多年從事語文教育,國學根基深厚,擅長書法,退休後一直致力於傳統文化推廣,白話版《弟子規》是其歷時兩年所做。

兩年多時間翻譯《弟子規》

《弟子規》是清代新絳學者李毓秀所做。李毓秀是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生於清順治年間,科舉考試止步於秀才,放棄仕途後傾力於治學和教育。康熙年間,李毓秀結合自己的教書實踐,著成《訓蒙文》也即《弟子規》,列述未成年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全文貫穿儒家倫理教育理念,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來朗朗上口,成書後迅速流傳,成為和《百家姓》《千字文》並列的兒童啟蒙教育教材,李毓秀因而被時人稱為「李夫子」,入列中國古代教育家。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弟子規》的價值被重新發現,解讀甚至揭秘的文章出現了不少。在李毓秀家鄉新絳縣,《弟子規》自然更受重視。退休後一直致力推廣傳統倫理文化的王邦喜發現,《弟子規》中的很多字詞,不翻譯的話現在很多人還是不好理解。「那時候,《弟子規》能推廣,就是因為好懂好讀所以好記,它是個行為規範,記住了就好照著做。但是,對現在的人,再怎麼說都是文言文。」王邦喜說。

《弟子規》總敘後的第一部分「入則孝」,原文開頭是這樣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在王邦喜看來,現在的人要準確理解,很多詞需要對照翻譯。他完成的白話《弟子規》,這些句子就改成了:「父母叫,即應聲,父母令,速完成,父母教,須恭聽,父母責,應順從。冬穿暖,夏須涼,早請安,晚鋪床,出必告,返必面,居室穩,事業定。」

「《弟子規》接近童謠也就是現在說的兒歌,我就是要達到這樣的效果。」王邦喜認為,重拾《弟子規》,光是翻譯還不夠,一定要吸取弟子規原來好懂又好讀的優點。

從2011年開始,王邦喜就開始了自己兒歌式翻譯《弟子規》的工作。在家裡苦思冥想,查字典,出門的時候帶個本子,想到了隨時記下來。到有了初稿後,他就整篇列印出來裝在身上,以便隨時改動。這種反反覆覆的修改一直堅持到上周才結束。「不是沒可改的了,現在拿出來算是達到了不至於讓人笑話的程度。」王邦喜說。

翻譯古籍傳孝道

其實,在白話《弟子規》之前,王邦喜還完成了《勸孝篇》《百孝篇》《家訓》等通俗版、歌謠式的倫理道德文章翻譯,原則是好記好懂能照著做。內容緊扣中國傳統的德孝倫理主題,緊貼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為什麼要講孝?我自己有觀察、有體會。我老家在村裡,有的老人去世了,兄弟多人都不想出頭埋,還得幹部們挨家上門做工作。為什麼?孩子們條件不好,手頭錢緊。有的老人生前有地位,去世了兒子們搶著操辦埋葬,搶得還打架。為什麼?能收禮錢。我就講,孝子貧窮能致富,不孝雖富難平安。」王邦喜說,「《勸孝篇》是說為什麼要孝,《百孝篇》是說怎樣盡孝,我把古人已經總結過的和現在人成熟的做法、經驗告訴你。《家訓》是仿照《朱子家訓》寫的,保證農村的姑娘小夥、老婆老漢都能看懂。」

創作中,王邦喜充分注意在生活中提煉。一次,在太原工作的侄女回到老家,進了院子就和王邦喜搭話,可惜王邦喜耳背,叫了幾聲都沒聽到,等回過頭來看見侄女,就問:「你回來了,怎麼不和伯伯說話?」侄女委屈了,辯解說:「是你不理我,不是我沒說。」在《百孝篇》中,王邦喜寫過「孝親見面笑聲喚,此孝賽過順氣丸」。他這是實際經驗的總結,老人耳背,經常因為這個原因和小輩們產生誤會。所以他給侄女解釋,以後和長輩、老人見面,要做到高聲稱呼,避免尷尬還顯親熱,這就是一個很細節的孝。侄女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以後都照此辦理。

書法作品免費送人

王邦喜擅書法,書法作品還獲過獎。每有新作,他就拿大紙寫好了貼到村裡的牆上,讓過往行人看、評判。他行楷隸篆草都寫得好,可每次都只楷不草,力求讓村裡人看得懂。

王邦喜的著述在當地漸漸地有了影響,他老伴說,包括老家在內的好多村子的人都來找他,想要他的作品,有的還要刻到碑上,立在村裡教化村民,每次王邦喜都工工整整寫好,不刻碑的王邦喜還習慣自己掏錢裝裱了免費送人,為此貼了不少錢,但是家裡人都支持他。

說到打算,王邦喜說,加上以前的作品,一起印成小冊子,散發給家鄉人看,儘自己力量,能印多少印多少。

相關焦點

  • 山西一退休教師編成白話版《弟子規》
    「《弟子規》在古代就是兒童啟蒙讀物,內容好又通俗,所以普及廣、影響大。但是白話文推廣了一百年,《弟子規》對古人通俗,對現在的人卻不淺顯。所以我弄了個白話版的《弟子規》,這一周終於定稿了。」1月27日,退休教師王邦喜在家中接受記者採訪時,欣喜不已。
  • 【弟子規】弟子規解釋(一)
    >【弟子規】弟子規解釋(一)2012-07-02 18:09:16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弟子規原名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易解: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 弟子規,聖人訓 對於《弟子規》的規範要求我們要合理取捨
    《弟子規》原文: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白話譯文:《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 弟子規全文解釋—弟子規全文翻譯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為要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到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
  • 兒子結婚鋪床有什麼講究 給新人鋪床時的吉利話
    在中國結婚鋪床是前輩對新人的一種愛和祝福,為了新婚夫婦能夠早生貴子,鋪床也是很有講究。結婚鋪床的時候也要說一些吉祥話,我們一起來看看兒子結婚鋪床有什麼講究,給新人鋪床時的吉利話。2.鋪床的人鋪床的人一般由男方家邀請,要找身體健康,父母都在,健康長壽,配偶健在,生兒子的,兒女雙全的最好,以求她們將好運氣傳給新人。要在床品裡面藏好紅包,給負責鋪床的人。
  • 《弟子規》校本課程詳細教案
    弟子規作為我國傳統國學經典,無論是文化價值還是現實教育價值都已經得到了專家學者乃至一線教師的認可和肯定。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篇弟子規校本課程教案,覺得有用的請多多轉發。《弟子規》教案《弟子規》教學計劃一、教材分析: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
  • 李毓秀:弟子規
    [2]  謹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 讀經典,品味人生——《弟子規》
    今天為大家說說古籍《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弟子規》根據《論語》等經典編寫而成,集孔孟等聖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道德教育著作之綱領,是接受倫理道德教育的、養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讀物。
  • 結婚鋪床講究具體步驟及細節
    新婚鋪床,是一個非常美好又有趣的環節,它寓意著新婚夫婦早生貴子,和諧幸福,對新婚後的生活也承載著一些風水講究,所以,在結婚鋪床這個問題上,有些非常多的注意事項,那麼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什麼樣的步驟和細節是最為重要的。
  • 《弟子規》原文及翻譯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為要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到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
  • 《弟子規》全文及解釋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為要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到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
  • 【父母講堂】《弟子規》全文注音帶解析
    弟子規簡介: 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弟子規》全文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 《弟子規》是怎樣煉成的?
    這與《弟子規》的「步從容,立端正」相應。《禮記·內則》裡說:「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不說,與其得罪於鄉黨州閭,寧孰諫。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這與《弟子規》的「親有過,諫使更」;「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相應。
  • 鋪床鋪床、龍鳳呈祥、鋪床居然有這麼多講究,太有意思了
    鋪床又叫「鋪房」、「掃床」、「撒床」或「撒帳」等,是由專人為洞房進行布置的一個小儀式。那麼鋪床有什麼講究嗎?當然有,而且還不少。鋪床時間有講究鋪床時間多為上午,不會是下午。誰來鋪床有要求首先鋪床的人要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美滿,配偶健在,上有老下有小,最好是兒女雙全,也是給新人一個好兆頭。
  • 弟子規該不該讀,怎麼讀?
    這本盛行於清朝康熙年間的童蒙讀物,主要內容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規範。關於這本300年前的幼兒讀物是否適合讓現在的小朋友背誦,卻引起很大爭議:先是一幹學者為此唇槍舌戰,後來北京有對父母向學校申請自己的孩子不讀《弟子規》。這些父母為什麼阻止孩子背《弟子規》?
  • 《弟子規》動畫片(全集)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此書原名《訓蒙文》,採用《論語·學而篇》:「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三字經》《弟子規》成永恆經典
    在中國古代,有《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增廣賢文》、《千家詩》、《龍文鞭影》、《幼學瓊林》、《聲律啟蒙》等蒙學教材。誦讀這些讀物,不僅可以增加兒童的記憶力,為學習經典打下基礎,還可以明白一些人生道理。不過由於時代的變遷,有些讀物已經不太適合作為當代兒童的讀物。那麼現如今,哪些經典還能夠適合當下呢?
  • 《弟子規》國學經典讀物,值得所有的爸爸媽媽學習
    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本書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我為什麼想分享《弟子規》呢?因為我們從小學到高中,基本上沒有接觸過弟子規,而且也沒有學過做人應有的禮儀,以及接人待物該怎樣做,有了《弟子規》,我們在為人處世的時候會有個方向。這本書有古文也有譯文,不懂得話可以看譯文。比如: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這一段的意思是: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範。
  • 弟子規有聲書
    這麼重要的教育責任在父母身上,父母要以什麼標準來教育孩子,其根基重點在哪裡?深信,做為父母都會擔心,怎樣才能勝任呢?在此,我們鄭重介紹可以終身學習的人生守則,最好的家庭教育寶典,成功人生的處世指南--《弟子規》。首先明白《弟子規》不是用來背的,而是要真正落實在生活中。
  • 幼兒德行教育,從《弟子規》說起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但是在如今,我們許多父母進入了一個誤區,就是把孩子交給學校教,而且孩子成才與否,許多父母都是聽任孩子自由發展,認為一切都是孩子自己的造化。其實,教育孩子最主要的還是在於父母,尤其是在修養德行方面。現在學校則是更多地在教孩子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