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鸞,是雁門人。按《續高僧傳》卷六的記載,縣鸞家近五臺山,佛教氛圍很濃,民間流傳著各種神奇的佛教相關的神話傳說。曇鸞自幼受此影響,十餘歲就登山尋訪佛教遺蹟,被五臺山的佛教勝景感動,「心神歡悅,便即出家」。
曇鸞出家之後努力學習,廣學內外經典。他感覺《大集經》太過難懂,「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決定給大集經作註解,可是注了一半就生病了,只好先治病。
病好之後,他想生命脆弱短促,就想學習傳說中可以長壽的神仙之法,如果可以成功,再來弘傳佛教不是更好嗎:「長年神仙往往間出,心願所指修習斯法,果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而神仙方術之說,當時盛於南方。
縣鸞聽說江南隱士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海內人士都很推崇,所以前往拜訪。其時正是南北朝,來自北方的曇鸞被梁朝官府懷疑是奸細:「時所司疑為細作」。幸而經過審查沒有問題,報告了皇帝。
梁武帝原本是虔誠的佛教徒,也相信他並不是奸細,請他來重雲殿相見。這就有了千迷道的故事:
原來梁武帝的重雲殿前修築了一條迷宮一樣的通道,號稱千迷道。梁武帝先在大殿一角,穿著袈裟,戴著納帽,坐在繩床上等候待者從千迷道引導曇鸞進來。
曇鸞來到殿前,四下顧望,除了角落裡的武帝,空空的殿上沒有人和他對話,殿正中卻有一個很高的坐椅,安放了几案和拂塵,旁邊再沒有其他的座位。曇鸞了解這是要考驗他的才能,也不慌張,很有自信地徑直坐到椅子上,開始講解佛性之奧義。
曇鸞講完了,還三次對梁武帝說:「大檀越(施主),佛性之義很是深奧,剛才大略講述了一下,你如果有疑難不解之處就請賜問。」梁武帝於是除下了納帽,反覆多次與曇鸞辯論。一直到天色已晚,梁武帝才說,今天太晚了,明天再相見吧。
曇鸞就從座位上下來,仍然徑直出去了。這次沒有待者導引,但殿前千迷道「詰曲重沓二十餘門」,縣鸞竟然沒有一處走錯很順利就出來了。梁武帝驚訝地讚嘆,這個千迷道這樣複雜,就是舊待者來往也會疑阻而不知所措,為什麼曇鸞竟然能夠走一次就不會迷路呢。
曇鸞的才華折服了梁武帝,使他不再有輕慢和試探之心。第二天曇鸞再來,就被引入了太極殿,梁武帝親自下階梯迎接,不再是前一天的無禮了。
千迷道的故事,反映了南朝時南方佛教文化的昌盛。梁武帝以帝王之尊,卻對佛學佛法十分尊重和看重,只要真有學問,就會被接納。
梁武帝問縣鸞為什麼來到江南,曇鸞說是因為想學佛法,可是生命有限,因此不惜來到這遙遠的地方來造訪陶弘景學習仙術。曇鸞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寫信給隱居於茅山的陶弘景,表達了學習的願望。
梁武帝屢次徵詔都不到的隱士陶弘景,卻對縣鸞的到來十分歡迎。曇駕與陶弘景的會面非常愉快。陶弘景送給了縣鸞「仙經十卷」。
曇鸞帶著這些神仙經回到了北魏,準備找個名山,按照這些經書上所寫的方子來修煉神仙之術。然而問題是,從佛教的角度,這些來自中國民間信仰的神仙之術,顯然是外道,並不是佛教正信之途。
眼看曇鸞正在神仙之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之時,他在洛下遇到了菩提留支大師。一心還在想著長生不老的曇鸞去請教菩提留支說,佛法中有沒有勝過這些仙經所記的長生不死的法術呢:「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
聽到這種糊塗話,菩提留支當即氣憤地向地上唾了一口說,這是什麼話,這怎麼能相比呢,哪裡有長生不老的方法,而且即使可以延長壽命,暫時不死,但最終還是擺脫不了三界輪迴啊:「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迴三有耳」。
這裡「三有」就是佛教講的三界。菩提流支隨即又將講西方淨土之意的《觀無量壽經》傳授給了縣灣,說:「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便能解脫生死。」
曇鸞受了這一番教化,頓時醒悟,馬上頂禮信受,並且把隨身所帶的神仙方術書都燒掉了。從此他專修淨士,自己施行,也向他人傳授,逐漸得到很多信徒的皈依。
魏國皇帝孝靜帝尊號他為「神鸞」,並敕住并州大寺。梁武帝也尊稱縣鸞為鸞菩薩。曇鸞後來又移住汾州,最終因病卒於平遙山寺,終年六十七歲。
曇鸞的著作主要有禮淨士十二偈,還著有往生論注二卷。他依據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立了難、易二道之教判,通過難易二道及自力他力之別,以及依靠他力本願,一心持名念佛,發願求生淨土的主張,把淨土宗的宗教特徵確立起來了。
所以有人認為,淨土宗是從曇鸞開始,具備了一個宗派的「教相」的:「淨土法門,流傳東土,雖發軔於廬山遠公,然形成淨土之教相,則自師始」。
曇鸞由佛入仙,萬裡南遊,卻又最終棄仙歸佛,仿佛在思想上也走了回千迷道,終於走出迷境。
這個故事也反映了在佛教在傳播過程中,與中國本土民間神仙信仰的融合與鬥爭,可以看出,南方佛教與民間信仰有更多相互共存與融合,不似北方佛教純粹。但不管怎麼是,走出千迷道的曇鸞,仍被後世尊為淨土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