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走出千迷道的曇鸞,被後世尊為淨土第一人

2020-12-23 歷史國學教堂

縣鸞,是雁門人。按《續高僧傳》卷六的記載,縣鸞家近五臺山,佛教氛圍很濃,民間流傳著各種神奇的佛教相關的神話傳說。曇鸞自幼受此影響,十餘歲就登山尋訪佛教遺蹟,被五臺山的佛教勝景感動,「心神歡悅,便即出家」。

曇鸞出家之後努力學習,廣學內外經典。他感覺《大集經》太過難懂,「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決定給大集經作註解,可是注了一半就生病了,只好先治病。

病好之後,他想生命脆弱短促,就想學習傳說中可以長壽的神仙之法,如果可以成功,再來弘傳佛教不是更好嗎:「長年神仙往往間出,心願所指修習斯法,果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而神仙方術之說,當時盛於南方。

縣鸞聽說江南隱士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海內人士都很推崇,所以前往拜訪。其時正是南北朝,來自北方的曇鸞被梁朝官府懷疑是奸細:「時所司疑為細作」。幸而經過審查沒有問題,報告了皇帝。

梁武帝原本是虔誠的佛教徒,也相信他並不是奸細,請他來重雲殿相見。這就有了千迷道的故事:

原來梁武帝的重雲殿前修築了一條迷宮一樣的通道,號稱千迷道。梁武帝先在大殿一角,穿著袈裟,戴著納帽,坐在繩床上等候待者從千迷道引導曇鸞進來。

曇鸞來到殿前,四下顧望,除了角落裡的武帝,空空的殿上沒有人和他對話,殿正中卻有一個很高的坐椅,安放了几案和拂塵,旁邊再沒有其他的座位。曇鸞了解這是要考驗他的才能,也不慌張,很有自信地徑直坐到椅子上,開始講解佛性之奧義。

曇鸞講完了,還三次對梁武帝說:「大檀越(施主),佛性之義很是深奧,剛才大略講述了一下,你如果有疑難不解之處就請賜問。」梁武帝於是除下了納帽,反覆多次與曇鸞辯論。一直到天色已晚,梁武帝才說,今天太晚了,明天再相見吧。

曇鸞就從座位上下來,仍然徑直出去了。這次沒有待者導引,但殿前千迷道「詰曲重沓二十餘門」,縣鸞竟然沒有一處走錯很順利就出來了。梁武帝驚訝地讚嘆,這個千迷道這樣複雜,就是舊待者來往也會疑阻而不知所措,為什麼曇鸞竟然能夠走一次就不會迷路呢。

曇鸞的才華折服了梁武帝,使他不再有輕慢和試探之心。第二天曇鸞再來,就被引入了太極殿,梁武帝親自下階梯迎接,不再是前一天的無禮了。

千迷道的故事,反映了南朝時南方佛教文化的昌盛。梁武帝以帝王之尊,卻對佛學佛法十分尊重和看重,只要真有學問,就會被接納。

梁武帝問縣鸞為什麼來到江南,曇鸞說是因為想學佛法,可是生命有限,因此不惜來到這遙遠的地方來造訪陶弘景學習仙術。曇鸞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寫信給隱居於茅山的陶弘景,表達了學習的願望。

梁武帝屢次徵詔都不到的隱士陶弘景,卻對縣鸞的到來十分歡迎。曇駕與陶弘景的會面非常愉快。陶弘景送給了縣鸞「仙經十卷」。

曇鸞帶著這些神仙經回到了北魏,準備找個名山,按照這些經書上所寫的方子來修煉神仙之術。然而問題是,從佛教的角度,這些來自中國民間信仰的神仙之術,顯然是外道,並不是佛教正信之途。

眼看曇鸞正在神仙之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之時,他在洛下遇到了菩提留支大師。一心還在想著長生不老的曇鸞去請教菩提留支說,佛法中有沒有勝過這些仙經所記的長生不死的法術呢:「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

聽到這種糊塗話,菩提留支當即氣憤地向地上唾了一口說,這是什麼話,這怎麼能相比呢,哪裡有長生不老的方法,而且即使可以延長壽命,暫時不死,但最終還是擺脫不了三界輪迴啊:「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迴三有耳」。

這裡「三有」就是佛教講的三界。菩提流支隨即又將講西方淨土之意的《觀無量壽經》傳授給了縣灣,說:「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便能解脫生死。」

曇鸞受了這一番教化,頓時醒悟,馬上頂禮信受,並且把隨身所帶的神仙方術書都燒掉了。從此他專修淨士,自己施行,也向他人傳授,逐漸得到很多信徒的皈依。

魏國皇帝孝靜帝尊號他為「神鸞」,並敕住并州大寺。梁武帝也尊稱縣鸞為鸞菩薩。曇鸞後來又移住汾州,最終因病卒於平遙山寺,終年六十七歲。

曇鸞的著作主要有禮淨士十二偈,還著有往生論注二卷。他依據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立了難、易二道之教判,通過難易二道及自力他力之別,以及依靠他力本願,一心持名念佛,發願求生淨土的主張,把淨土宗的宗教特徵確立起來了。

所以有人認為,淨土宗是從曇鸞開始,具備了一個宗派的「教相」的:「淨土法門,流傳東土,雖發軔於廬山遠公,然形成淨土之教相,則自師始」。

曇鸞由佛入仙,萬裡南遊,卻又最終棄仙歸佛,仿佛在思想上也走了回千迷道,終於走出迷境。

這個故事也反映了在佛教在傳播過程中,與中國本土民間神仙信仰的融合與鬥爭,可以看出,南方佛教與民間信仰有更多相互共存與融合,不似北方佛教純粹。但不管怎麼是,走出千迷道的曇鸞,仍被後世尊為淨土第一人!

相關焦點

  • 傳記 | 曇鸞大師
    梁武帝是個醉心佛法的皇帝,見面之前,梁武帝讓手下把曇鸞從千迷道帶進重雲殿, 自己則預先頭戴衲帽,身披袈裟,在大殿一角卻坐繩床。曇鸞入殿,看看殿裡沒人接待,只見大殿當中有張高座,上面安著凡拂,邊上又沒其他座位,於是就老實不客氣地直接坐到高座上面,對著殿角的梁武帝大談佛性要義,接著又說:「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已標敘,如有疑竇,請儘管賜問好了。」
  • 佛教通史 學習筆記-148-淨土-定 於 一 尊 -生死存亡的判教
    哎,但是到曇鸞大師這兒——你沒說是吧?我就給你定下來了,就是阿彌陀佛。換句話說,龍樹說的那「不退轉」是指此世的——指的是現世的修行。而曇鸞大師在闡發他的話的時候,實際,上來就有一個隱含的對立世界——就是,此土與彼土的問題;就是,現世與淨土的問題。可是,龍樹大師的說的精進修行,至「阿惟越致」都是在此土中的修行,但是被曇鸞一下就偷換了概念——是到淨土的修行。
  • 佛教:「一心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宗
    但是事實上,西方淨土只是淨土中的一種,佛經上提到的淨土還有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等,非常多。只是因為淨土宗的巨大影響,使西方淨土成為中國佛教最有影響的淨土信仰。淨土宗,就是認為專修念佛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中國佛教宗派。念佛不光是口宣佛號,而是禪觀的一種,是要通過念佛使心念安定達到禪定(三昧)的境界。
  • 曇鸞大師的往生故事
    』接著留支法師傳授『十六觀經』的妙義,使曇鸞明白往生西方淨土的殊勝法緣,並且對他說:『凡通達此一法門的人,一定能了脫生死輪迴苦報,而得壽命無量。這乃是佛家所傳長生不死之法。比什麼都管用!興和四年的一天晚上,曇鸞在房間裡依稀見到一位梵僧對他說:『我就是龍樹,住在西方淨土很久了,因為你修學淨土的心志和我相同,所以特地和你相見!
  • 佛教:聖道法門與淨土法門有何不同?是這位法師幫我們區分開的
    今天講淨土宗第三位祖師,道綽大師的判教。道綽大師的判教是聖淨二門判,就是聖道和淨土這兩門之判。名稱跟前面有點不一樣,前面是難行、易行,這裡是聖道、淨土。曇鸞大師繼承龍樹、天親兩位菩薩的淨土思想,開顯出難易二道後,續承並發展曇鸞祖師判教思想的就是西河道綽大師。西河是山西一帶的稱呼。曇鸞祖師往生之後,真正把其思想繼承下來的就是道綽大師。他雖然師承曇鸞祖師法脈,但他並沒有見過曇鸞祖師,道綽大師是在曇鸞祖師往生二十年以後才出生的。
  • 南無阿彌陀佛從這裡傳遍海內外,同時被日本佛教淨土宗尊為祖庭
    23歲善導大師遊學後進入長安,當時長安寺院眾多,但念佛道場極少,善導大師打聽到藍田悟真寺有啟芳法師和玄果法師,帶領部分師父念佛修行,便直奔藍田,加入念佛小組。兩年後, 證悟念佛三昧。善導大師29歲時,決定到山西并州玄中寺,向道綽禪師求法。當時道綽法師年事已高。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若論慧遠大師,並未有關於淨土教理的系統著作;至於其淨土修行方法,猶如《觀經》要門,系以息慮凝心的觀想為中心的般舟三昧。然而,這種方法是難行道而非易行道,姑不論後代,即當時修持的行者亦不多見,成就者更少。
  • 「佛陀」和「世尊」指的是誰?
    大家經常聽說「佛陀」和「世尊」這兩個詞,那麼大家知道他們指的是誰嗎?「佛陀」就是佛的意思。梵語Buddha的譯音,是覺悟者的意思,簡稱「佛」。佛教認為,凡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皆可為「佛陀」,但在佛教裡面,佛陀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世尊」指的也是釋迦牟您佛。《四十二章經》:"爾時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維。"佛無論在世、出世間都尊貴,所以叫"世尊"。世尊是人們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意思是佛陀萬德具備,為天人凡聖、世出世間所欽佩敬仰,是世間最尊貴的人。
  • 讀《十善業道經》,看佛教分為哪幾類,怎樣正確理解什麼是佛?
    | 文 青衫文齋《十善業道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所譯《佛說海龍王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鹹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經典,即諸佛菩薩有一方法,能斷除一切痛苦,獲取極大利益,這個方法就是修行十善業道,離此十種惡業,修行十種善業,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最基本法。
  • 淨土宗祖師慧遠,論述因果說和神不滅論,乃私立佛經譯場第一人
    他曾於廬山設置般若臺譯經,是我國翻譯史上私立譯場的第一人,此前的道安等人的譯場都是受助於官府建立的譯經先要有經。慧遠看到佛經不齊備,律藏殘缺,先派遣弟子法淨法領去西域尋求佛經,從西域帶回方等新經二百餘部,進行翻譯。當時譯經重地在北方,慧遠因此致力與北方佛教界人士特別是西域來的梵僧結交,邀請他們翻譯佛經。
  • 不是天道,也非天堂,一起看看佛教中的「淨土」是什麼樣的存在
    不是天道,也非天堂,一起看看佛教中的「淨土」是什麼樣的存在文/舒放淨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生存系統。在了解淨土之前,我們先說一下有關「天」的種種概念,這有助於理解淨土。哪怕是投生天道,從我們人類的角度來看,壽命接近無限,沒有苦痛,但等到福報享盡還是要重新洗牌,保不準(甚至可以說基本確定,因為光顧著享受了)還會投生到其他道,就這樣無始無終周而復始。這不是別人決定的,而是眾生自身的業力。所以,一些具有強大願力的佛、菩薩不忍看眾生終日在輪迴中受盡苦痛,就以大慈悲之大願力,在輪迴之外為眾生開闢出了一個生存系統——淨土。
  • 【淨土十要】初心悟達之人,鮮有不遭其退敗者.所以世尊殷勤指歸極樂者,良有以也
    問曰,佛祖出世,為度眾生。學者但患大事不明。
  • 佛教:爾等皆有一顆無塵心
    在《楞嚴經》中有云:「爾時世尊,從內髻中,湧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花如來,坐寶蓮上……」」《大正藏》經典說,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其實,許多花都柔軟、乾淨,充滿香氣,只是蓮花有一特殊的生態是其他植物沒有的,因此承擔了佛教的象徵使命。
  • 淨空法師:念佛人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才能往生淨土
    來有一樁大事叫大事因緣,就為這個來的。  「大事因緣」是什麼事?說得簡單一點、明白一點,大家好懂,就是離苦得樂。眾生在這個世間太苦了,佛幫助我們離苦、幫助我們得樂,就為這樁事情而來的。苦由哪裡來?苦由迷惑。  我們對於這個世間,事實真相一無所知,完全憑著自己的妄想、念頭,所以迷了。迷了不知道真相,迷了之後,我們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這些錯誤招來的苦報。
  • 淨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嗎,看諸位大師開示
    淨土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嗎,看諸位大師開示。我們知道念佛法門屬於淨土宗,而淨土宗以五經一論為依據,五經分別是:《佛說無量壽經》——簡稱《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佛說阿彌陀經》——簡稱《阿彌陀經》。
  • 選舉制度最早是在佛門,​佛教要興旺,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淨空老法師)
    現在都沒有了,現在佛教變成宗教應該是嘉慶以後,我們在乾隆、嘉慶年間,中國的寺院叢林還是教學,高僧大德代代都有人。現在已經變成宗教,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它,所以第二種是宗教的佛教。你看以經懺佛事、法會這個為主,講經教學沒有了,這變質了。第三種變成學術,大學裡頭、哲學系裡面有用佛經開課,我也教過幾年,變成學術,這變質了。第四種在國內觀光旅遊,觀光旅遊的佛教。
  • 往生論講記(第1集)
    注子很長,現在人喜歡簡單,所以我們就節要,節錄批註裡面重要的這些開示,我們藉這個機會與諸位同修來研究,幫助我們念佛求生淨土。《論注》有上、下兩卷,上卷就是偈頌,下卷是論文,論文是解釋偈頌的。這一次我們的時間不長,我們只選講偈頌這一部分,下一次有機會我們再把卷下論文為大家介紹。現在請看第一段,我們用這個標示找這個文就便利很多了。  「龍樹菩薩雲,菩薩求阿毘跋致,有二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