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天道,也非天堂,一起看看佛教中的「淨土」是什麼樣的存在

2020-12-20 舒放的後花園

不是天道,也非天堂,一起看看佛教中的「淨土」是什麼樣的存在

文/舒放

淨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生存系統。在了解淨土之前,我們先說一下有關「天」的種種概念,這有助於理解淨土。

佛教裡的天,大致有三層意思。

第一是指天界。天界,也就是指六道輪迴中的「天道」,是整個輪迴六道中的最高級別。天道一共有二十八種,通俗解釋就是二十八層。這二十八層天,分處在佛教所說的三界之中。我們有句口頭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佛教關於世界範疇劃分的一個概念,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的劃分依據暫且不多言,總之,三界的差別大到超出我們的想像。就比如儘管人道、畜生道和一部分天道都在欲界,每一道眾生的待遇差別絕對是幾何級的。欲界裡共有六層天,和色界和無色界的天道相比,層次要低,待遇自然也就差一些。我們熟悉的四大天王天就在欲界,再往上,叫忉利天,也稱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這一層天道的名稱,而不是第三十三層天。在欲界諸天裡,我們熟悉的是還有兜率天,未來佛彌勒佛就在這層天。

第二指天王。就像上文提到的四大天王天,就是居住有四大天王的天道。另外像帝釋天,大梵天等也稱為天,簡單說天王就是天人的首領,其中有很多是佛教創始之初,從印度神話傳說中吸收進來的。

第三指天人。天人,就是生活於天道的所有眾生。

為了解淨土這一概念,我們對「天」的了解基本就夠了。對於佛教裡的天,我們容易和傳統文化和民間信仰混淆的地方大致有兩處,也需要簡單說一下。一是我國傳統文化中「老天」這個概念,人在做,天在看。這個天,具有一些模糊的造物主形象,但沒有形成一個清晰概念,也沒有完整系統的內容;有些時候,這個「老天」、「老天爺」也容易和玉皇大帝混淆,我們知道並非是一回事就可以了。

另一處容易產生混淆的就是「天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羽化登天」等等,這個「天」是一個重疊了道家、佛家和民間信仰的混合型概念,在人們的理解中,近似於「天堂」。作為六道輪迴中的天,確然有種種妙不可言之處,和其他宗教或我們民間嚮往的天堂也確然有一些「實質性」的類似。但天道不是天堂,從理論上而言,佛家並無天堂這樣一個概念。可能有的朋友會問,那我們在有人臨終時,祈願亡者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天堂嗎?還真不是。

好了,這就要說到「淨土」這一重要的生存系統了。

首先,淨土世界,不在六道輪迴之中。這是淨土之所以出現的因,也是果。從佛家理論而言,只要是在六道輪迴中,就是苦。哪怕是投生天道,從我們人類的角度來看,壽命接近無限,沒有苦痛,但等到福報享盡還是要重新洗牌,保不準(甚至可以說基本確定,因為光顧著享受了)還會投生到其他道,就這樣無始無終周而復始。這不是別人決定的,而是眾生自身的業力。所以,一些具有強大願力的佛、菩薩不忍看眾生終日在輪迴中受盡苦痛,就以大慈悲之大願力,在輪迴之外為眾生開闢出了一個生存系統——淨土。

其次,淨土中的眾生,不存在生老病死,因為已經消除了輪迴之苦。淨土中眾生在淨土中做什麼呢?就是在種種善業中等待完成終極目標:成佛。這也是所有創造淨土世界的諸佛、菩薩的大願。由於淨土基於諸佛、菩薩的大願而成,所以與我們所處的由自身業力驅動的輪迴系統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這樣的好地方,有多少個,怎麼去?

淨土具體有多少個,大概就是我們在佛經裡經常見到的比喻:如恆河沙。不過相比較「恆河沙」這個數字,佛經記載了佛陀在講述「西方極樂世界」的由來時,提到了一個比較具體的數字:210億。這個數字是法藏比丘為打造出一個完美淨土世界而參考的其他淨土世界的數量。

這個數量看上去非常巨大。但想一想淨土世界針對的是整個法界,我們所處的南瞻部洲不過是法界裡極小極小的一部分,一如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比重,或者銀河系在整個宇宙中的比重,從這個角度來想,這個數字也就不算什麼了。

法藏比丘是誰?就是我們極為熟悉的阿彌陀佛出家修行菩薩道時的名字。法藏比丘看到眾生受盡輪迴之苦,就發下大願,打造一個最好的淨土世界,接引眾生前往,凡淨土中眾生,必將實現成佛這一終極目標。這個借鑑了兩百多億個淨土世界,歷經幾個大劫時間,最終得以完成的淨土世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可見西方極樂世界,是眾多淨土中的一個,但亦可說是最為完美的一個。算起來知名度第一,無出其左者。我國漢地佛教宗派淨土宗,就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修持的宗派。淨土宗的修持法門,就是念誦阿彌陀佛——各位注意,有口無心不算數。淨土宗倚重的佛經主要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合稱淨土三經。

以上這幾段話,基本把淨土的數量,怎麼去的問題都交代清楚了。至於具體的,大家下來自己思考、體會、實踐。

由於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常駐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被尊稱為「西方三聖」,這是我們很熟悉的概念和形象。此外我們熟悉的還有「東方三聖」,是指東方琉璃光淨土中的藥師佛如來和日光菩薩、月光菩薩三尊。

除了上面提到的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光世界這兩個淨土之外,香巴拉淨土、蓮花生大師淨土、華藏淨土、維摩淨土等也為大家所熟悉。總之,因為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也就有十方無量的淨土。

淨土如恆河沙——雖然有這麼多的淨土,門票卻絕非觸手可及、唾手而得。

#佛教#

相關焦點

  • 《佛教的宇宙觀》:天堂與地獄
    因為在一般人的觀念裡,認為人死後不是上生天堂,便是墮入地獄,天堂與地獄介乎人道的上下,一個代表享樂,一個代表受苦,這就是一般人對天堂與地獄的認識。然而,以佛法來講,人死後不一定就上生天堂或墮入地獄,天堂與地獄只是十法界中的其中二界,上生天堂有上生天堂的條件因緣,墮入地獄有墮入地獄的業力道理,二者各有其不可混淆錯亂的因緣果報。星雲大師:天堂和地獄什麼樣?
  • 佛教的極樂世界去了可以再來,基督教的天堂去了就回不來了
    從大眾信仰的角度來看,佛教的極樂世界和基督教的天堂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人臨終的樂土,不過從佛教的教義來看,極樂世界並不是終極歸宿,只是一個方便臨時的歸宿,而基督教的天堂就是終極歸宿了。佛教的終極歸宿是常寂光淨土,不過對於一般的佛教徒而言,到了極樂世界住一段時間自然就可以到常寂光淨土去了。常寂光淨土過於深奧,並不適合大眾信仰,所以通常就把極樂世界作為終極的歸宿信。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天堂的教主是上帝。信仰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人臨終就可以蒙阿彌陀佛的接引去到極樂世界。
  • 佛弟子中多有關於「淨土」與「中道」的誤解
    佛弟子中多有關於「淨土」與「中道」的誤解天佑淨土教義,本為佛教的方便之一;可惜後人過度開發,便起了誤導作用。譬如:認為淨土即是「天堂」;問題出在片面強調「他力」與「環境」,忽略了佛教是立足於「覺悟」與「智慧」的本懷。
  • 《佛教的大千世界》序及目錄
    那裡是什麼樣子的?如何能去?……諸如以上奇到不能再奇、近乎來自神話世界的問題,佛經中竟然都有非常翔實且細緻入微的解答。佛在經上說得是那麼冷靜、平和、寬緩、確鑿、肯定,感覺不到絲毫的猶豫與猜想;想必也絕不煩勞去查閱資料、總結 「大數據」。佛只是真實見、如實說,完全是現量境界,讓人不由得想到那兩句話:「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 佛教:「一心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宗
    《大乘義章》中說:「經中或時名佛地,或稱佛界,或雲佛國,或雲佛土,或復說為淨剎、淨首、淨國、淨土。」淨土有時還被稱為極樂世界。中國人一說淨土,想到的常常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世界。《阿彌陀經》中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 布達:大乘佛教非佛說 第二部分
    宇宙中那麼多佛菩薩,為什麼不解救人類的困苦壓迫?只能說大乘佛教那些說法本來是杜撰,不合乎宇宙規則,不存在這樣的道理。人類所處現狀,是人類低下的思想境界和振動導致的。把人類送到天國世界,天國也會被人類攪和混亂不堪。是大乘佛教對宇宙規則認識不夠,其理論和教法並不能有效轉變人,也無法對社會文明起到促進作用。
  • 聖凱法師:論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_佛教_鳳凰網
    一、序言  日本佛教學者木村泰賢將佛教的使命歸結為兩點:一、解脫的要求,二、完成更好的世界的建設。在解脫的要求上,是必須否定現實生活;要建設更好的世界,是要承認現實,二者之間存在著矛盾。作為人類的思想,總是不斷地在解決著矛盾,木村泰賢認為大乘的諸佛淨土思想就是調和這個矛盾而出現。
  • 《天道》論道的意義在於取捨和自悟,而非文化,自在自如自覺
    說到底如來不是佛,是智慧,佛教雖然靠皈依佛門弟子來弘揚佛法,說到底也是傳經布道,和世人做生意的而已,只不過佛教說到底還是導人向善,這慈悲和功德是必須要認可的存在。「得道」的門檻是什麼,為什麼進則淨土,退則凡塵因為修佛不是為了成佛,是為了智慧、超脫、大自在,如果成佛限制自由,那麼成佛的意義不是超脫而是欺世盜名,修佛和信佛不一樣,修佛修心,信佛修來世,如果你信阿彌陀佛,那麼你這世的苦難都是下一世幸福的沉澱。
  • 新聞神:道教和佛教在宇宙中是什麼樣的存在?
    以遵循源頭純正高頻的能量為指引、為準則,而進行繁衍生息與進化它們屬於過去舊有的工作小組,將被改善與重整您好,新聞神,想請教一下您,道教和佛教在宇宙中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您好,關於道教和佛教在地球的地位與意義,我也是略有耳聞,雖然它們的創立與教義都是宣揚善與愛,但我還是要進行說明的是,在宇宙的空間之中是鮮少有這樣單一立教,而作為個體平臺,以不同位面解說並宣揚善、忠、義、禮,等符合宇宙規則與意識,而進行具有針對性與特徵性獨立存在發展的宗教體系的。
  • 基督教與佛教的區別,值得一看
    佛教:主張眾生平等,緣起論是佛法根本,相信世間萬事萬物由姻緣和合而生、相互依存,故佛教不相信有某個唯一真神在主宰世界;但相信宇宙中有無數鬼神和佛、菩薩存在。佛教:相信因果報業,不存在絕對的罪,認為人性有惡念也有善念,種因得果,所以會造惡業與善業。每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應該通過修行來減少惡業、增加善業,幸福或痛苦是來自善業和惡業。
  • 佛教通史 學習筆記-148-淨土-定 於 一 尊 -生死存亡的判教
    而曇鸞大師在闡發他的話的時候,實際,上來就有一個隱含的對立世界——就是,此土與彼土的問題;就是,現世與淨土的問題。可是,龍樹大師的說的精進修行,至「阿惟越致」都是在此土中的修行,但是被曇鸞一下就偷換了概念——是到淨土的修行。那,龍樹說的「不退轉」可不是等於淨土,他說的僅僅是一個泛論,是在精進修行過程中的階位。
  • 藏傳佛教作品: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一心一淨土,一人一佛陀
    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 佛教經典《無量壽經》四句大乘慧語,普度眾生,登極樂淨土!
    《無量壽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卷,屬於淨土三經的其中一部,全稱《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亦稱作《佛說無量壽經》,其內容是佛陀在印度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講法布道傳業解惑的敘述整編。《無量壽經》講述阿彌陀佛引導眾生脫離婆娑世界通往極樂淨土的宏願。
  • 佛教:走出千迷道的曇鸞,被後世尊為淨土第一人
    病好之後,他想生命脆弱短促,就想學習傳說中可以長壽的神仙之法,如果可以成功,再來弘傳佛教不是更好嗎:「長年神仙往往間出,心願所指修習斯法,果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而神仙方術之說,當時盛於南方。縣鸞聽說江南隱士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海內人士都很推崇,所以前往拜訪。
  • 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地,一池白蓮續寫千年情誼,門票吃飯都免費
    想進寺廟拜佛許願,不好意思先付門票錢,許願燒香,成百上千次,導致遊客怨聲載道,寺廟早已不是純粹的佛事場所,而是生意場的利器。但今天要介紹的這座寺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依然低調地奉行自由行為,不收門票,齋戒也是免費的,保持著佛門難得的淨土。日本佛教淨土宗被視為祖庭。
  • 電視劇《天道》中「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的解析
    對這個「自然」兩字,我們的理解應該突破語言定義的枷鎖,這裡的「自然」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大自然,而是指的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是人體內部和人體外部所有世界的總和。而且自然,就是自自然然產生的,不需要經過思考,推理歸納等思維方式去創造出來的。所以道法自然,這句話,表述的意思是道這個東西說不清,摸不著,看不見,但是它也有表現形式。表現在形式上的世界上就是宇宙規律。如來,即佛教裡說的佛,一個意思。
  • 《天道》:丁元英和智玄大師、韓楚風三人寺中座談「紀實」
    智玄大師含笑而問:「不為成佛,那什麼是佛教呢?」丁元英說:「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碦。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
  • 布達:大乘佛教非佛說 第三部分
    大乘佛教非佛說(八) 大乘佛經中不同類型的錯誤 大乘佛教經典都是在世尊涅槃幾百年後編撰,因不全了解原始佛教的一些事跡,沒真正達到所謂的菩薩境界,以及有的是中國人站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行文,在大乘經典中出現很多錯誤,更加證明其偽造性質。
  • 我讀天道|為什麼丁元英進不了天堂?
    為什麼說丁元英進不了天堂?原因有很多,匯總到一起就是丁和芮的境界差了好幾個位格。利己VS利他一開始,肖亞文就說丁元英不是人,要麼是神,要麼是魔,其實這和後面五臺山智玄大師對丁的評價如出一轍。他是自私的,為己的,甚至不惜殺富濟貧,毀民族品牌,他終究不能得道,所以進不了天堂。
  • 佛教八宗祖庭旅行記《淨土宗祖庭—香積寺》
    二,香積寺的緣起和今生佛典《維摩詰經》中有:「天竺有眾香之國,佛名香積」之句。高宗李治永隆二年(681年),淨土宗創始人之一善導大師圓寂,弟子懷惲為紀念善導功德,在神禾原畔為善導大師修建了供養塔,和寺院。因為善導大師被信徒們認為是一個信、願、行的徹底執行者,自利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