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中多有關於「淨土」與「中道」的誤解
天佑
淨土教義,本為佛教的方便之一;可惜後人過度開發,便起了誤導作用。
譬如:認為淨土即是「天堂」;問題出在片面強調「他力」與「環境」,忽略了佛教是立足於「覺悟」與「智慧」的本懷。(佛者覺也,故應愛智。)
黑白、善惡、染淨之「二元對立」是神教邏輯(源於拜火教),不是佛教的。
在神教思維體系中,「神」是絕對完美、全能至善、永恆不滅的存在;人不可能與神一樣,所以只能「與神同在」——到此為止,算是神教的終極成就。
佛教不同。佛、阿羅漢、菩薩,本是人成的;所以要見賢思齊,而非僅僅「回到佛的國度」。
佛教的淨土觀是特殊的!所謂「正依不二」:一方面自己要修行,努力達到與「淨」相應(正報);一方面國土大眾一齊努力,令環境轉好(依報)。誠如淨土經典所紹介的「標配」:「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如是諸天子等各各長跪發弘誓願」。
佛教淨土,是所有眾生的淨化;而非人家淨化,自己等待「被救濟」。不要做「淨土世界」的「黑戶」,那是得不到真實利益的。(過分強調「他力」,容易與「神教」模糊;再說出「天下宗教殊途同歸」的外行話來,被人恥笑。)
還有中道。
許多人理解佛教「中道」,與儒家的「中庸之道」混淆。
佛教的「中道」原則,是基礎於教義的必然結果。
婆羅門(神)教強調「神志」,於是退休婆羅門成為「梵志」,期望「與梵合一」——以期不再遭受苦難。
沙門否定「神權」(但是沒有脫離「靈魂邏輯」),提出眾生平等、業報輪迴;於是強調「自力」:追求個人解脫——出離生死。
只是順世沙門認為「沒有靈魂」、乃至業報,所以過好這一生就行——反正沒有後世。這是類似唯物主義的觀點。
還有生活派,他們認為:業報不會新生——人人都有「固定額度」,報盡即可。所以隨遇而安就好,反正都是「宿命」安排好的。
還有耆那沙門,認為「神我」本淨——都是業報惹的禍;所以要苦行消罪——業盡就能解脫。
強調「神志」,人便沒有獲得自由的可能;強調「沒有靈魂」,社會便容易失去良序。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達「三明」:自他業報輪迴之真相,並且親自證明了自己的道路——解脫——涅槃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這一真相就是「緣起」。本於「緣起邏輯」,成功架構舊有教說(無神志、無神我、有業報輪迴),便能兼顧「自由」與「良序」之需要——如此才稱「中道」。
這裡有兩大突破:「神志」並非「萬能」(神是大福眾生、神仍有輪迴、神或能在現象界賜予福禍——但無法帶來智慧與解脫);「神我」亦為「錯覺」(人類大腦——意識,會根據各種經驗,乃至記憶,按照時間先後順序,「自覺串聯」——「腦補」出一個「假象的我」)。
而儒家的「中庸」則是本於「絜矩之道」的不走「極端」(講規矩、得體面)。前者是講究「大是大非」的;後者則考慮得更多——是主觀上為了「修身」——「安身立命」的故意。
佛教進入華夏,受到理學影響很甚。不可否認,上層建築必然會受到經濟基礎的影響;不過,量變狠了就會觸發質變。須知一切緣起——誰也不能例外。
然而,「方便」必以「實相般若」為基礎,乃稱「方便般若」。否則,「隨緣」、「方便」便成為「隨便」——「無原則」(錯誤引用「法界圓融」概念)。那信不信佛、或者把「神」也當作佛的化身、念「哈利路亞」求生佛果淨土,就都不用驚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