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中多有關於「淨土」與「中道」的誤解

2020-12-19 佛天慈佑一沙門

佛弟子中多有關於「淨土」與「中道」的誤解

天佑

淨土教義,本為佛教的方便之一;可惜後人過度開發,便起了誤導作用。

譬如:認為淨土即是「天堂」;問題出在片面強調「他力」與「環境」,忽略了佛教是立足於「覺悟」與「智慧」的本懷。(佛者覺也,故應愛智。)

黑白、善惡、染淨之「二元對立」是神教邏輯(源於拜火教),不是佛教的。

在神教思維體系中,「神」是絕對完美、全能至善、永恆不滅的存在;人不可能與神一樣,所以只能「與神同在」——到此為止,算是神教的終極成就。

佛教不同。佛、阿羅漢、菩薩,本是人成的;所以要見賢思齊,而非僅僅「回到佛的國度」。

佛教的淨土觀是特殊的!所謂「正依不二」:一方面自己要修行,努力達到與「淨」相應(正報);一方面國土大眾一齊努力,令環境轉好(依報)。誠如淨土經典所紹介的「標配」:「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如是諸天子等各各長跪發弘誓願」。

佛教淨土,是所有眾生的淨化;而非人家淨化,自己等待「被救濟」。不要做「淨土世界」的「黑戶」,那是得不到真實利益的。(過分強調「他力」,容易與「神教」模糊;再說出「天下宗教殊途同歸」的外行話來,被人恥笑。)

還有中道。

許多人理解佛教「中道」,與儒家的「中庸之道」混淆。

佛教的「中道」原則,是基礎於教義的必然結果。

婆羅門(神)教強調「神志」,於是退休婆羅門成為「梵志」,期望「與梵合一」——以期不再遭受苦難。

沙門否定「神權」(但是沒有脫離「靈魂邏輯」),提出眾生平等、業報輪迴;於是強調「自力」:追求個人解脫——出離生死。

只是順世沙門認為「沒有靈魂」、乃至業報,所以過好這一生就行——反正沒有後世。這是類似唯物主義的觀點。

還有生活派,他們認為:業報不會新生——人人都有「固定額度」,報盡即可。所以隨遇而安就好,反正都是「宿命」安排好的。

還有耆那沙門,認為「神我」本淨——都是業報惹的禍;所以要苦行消罪——業盡就能解脫。

強調「神志」,人便沒有獲得自由的可能;強調「沒有靈魂」,社會便容易失去良序。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達「三明」:自他業報輪迴之真相,並且親自證明了自己的道路——解脫——涅槃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這一真相就是「緣起」。本於「緣起邏輯」,成功架構舊有教說(無神志、無神我、有業報輪迴),便能兼顧「自由」與「良序」之需要——如此才稱「中道」。

這裡有兩大突破:「神志」並非「萬能」(神是大福眾生、神仍有輪迴、神或能在現象界賜予福禍——但無法帶來智慧與解脫);「神我」亦為「錯覺」(人類大腦——意識,會根據各種經驗,乃至記憶,按照時間先後順序,「自覺串聯」——「腦補」出一個「假象的我」)。

而儒家的「中庸」則是本於「絜矩之道」的不走「極端」(講規矩、得體面)。前者是講究「大是大非」的;後者則考慮得更多——是主觀上為了「修身」——「安身立命」的故意。

佛教進入華夏,受到理學影響很甚。不可否認,上層建築必然會受到經濟基礎的影響;不過,量變狠了就會觸發質變。須知一切緣起——誰也不能例外。

然而,「方便」必以「實相般若」為基礎,乃稱「方便般若」。否則,「隨緣」、「方便」便成為「隨便」——「無原則」(錯誤引用「法界圓融」概念)。那信不信佛、或者把「神」也當作佛的化身、念「哈利路亞」求生佛果淨土,就都不用驚詫了。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和修學淨土宗有什麼關係?
    修學淨土宗的人不要只是持名念佛,應該在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中,努力修學大乘菩薩第一義諦之法,乃至證得法界實相心,具有般若智慧,這樣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最大保證。上品三種生確實不曾提到持名念佛,中品三種生也不曾說要持名念佛,和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並沒有直接關係。品位的高低和持名的深淺沒有直接關係,反而和大乘正法之聖道有密切關係,這在淨土三經已經有詳細的宣說。
  • 「罕語經韻」:去東方琉璃淨土容易,還是去西方極樂淨土容易?
    在一次次的深入經藏中,大藏經精品語音工程負責人、誦經人李罕,每次都能有與眾不同的感悟!在佛教中,最被人熟悉的是阿彌陀佛教化的西方極樂淨土,其實,佛所教化的淨土還有很多很多,藥師佛教化的東方琉璃淨土就是其中的一個。
  • 伊斯蘭教中道思想國際研討會發表《倡導中道思想,反對極端主義...
    一、堅守中道寬容,遠離極端偏激  中道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特徵,是穆斯林在宗教功修和社會生活中遵循的基本準則。當今,中道寬容已成為伊斯蘭世界倡導的主流思想和價值,正在浸潤著穆斯林宗教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 佛學:涅槃、中道、真如、戒、定、慧,見眾生知己才能自渡
    今天繼續為大家分享佛學中的涅槃、中道、真如、戒、定、慧,見眾生知己才能自渡:涅槃涅槃,意譯的話,是「寂滅、無生、離開、解脫」的意思。涅槃是佛教的中心思想,若離開涅思想,佛教就形同有生有滅的世間說法,只能稱為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這樣「非因非果」的深奧精義。涅槃這種境界,需要修證佛法才能達到。在佛教中,修行佛法可以達到四種涅架,即本來自性清淨涅、有餘依涅架、無餘依涅、無住處涅槃。
  • 每日一問丨佛弟子可以在佛前抽籤問事嗎?
    答:人生當中總有種種的困惑,所以總想去問。為什麼東北大仙和各地方的神婆那麼吃香呢?就是因為人有迷惑要去問,包括抽籤、算卦都很風行。 我們佛弟子這些場合就不去了,可是心中還有疑問,「那在佛前做個鬮,跟佛問吧!」這是一種心理。
  •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關於終止收購宇航汽車和中道能源的公告
    (原標題: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關於終止收購宇航汽車和中道能源的公告)
  • 當佛弟子遇到「聖誕節」
    時下最火熱的微信平臺上,各種慶賀聖誕的圖文也不斷湧入了佛友群中,甚至形成「刷屏」。這就不由得引發了一場有關「佛弟子要不要慶賀聖誕節?」的討論。話題:佛弟子要不要慶賀聖誕節?咱們作為佛弟子應該維護道場的莊嚴。張迪歐:佛弟子要講究身口意應該一致,身口意清淨。我們是否知道聖誕節的來歷,首先看看這個「聖」字。基督教的「聖」,是指耶穌。而佛門的「聖」是指佛菩薩,這就會造成我們概念的混亂。對於我們佛弟子來講,這個「聖」字一出口,對我們身口意的影響有多大呢?所謂的區別可以隨緣。對於有基督教信仰的人,我們可以在他們過節的時候祝福。
  • 《中道、熵增與極化》
    佛法中只要是涉及中道的部分,就是最抽象的部分,比如龍樹菩薩所造的《中論》、《十二門論》等,龍樹也是中觀學派的集大成者。這部分文字的抽象程度和閱讀難度超過了《楞伽經》和《宗鏡錄》。僅就抽象程度而言,更是遠超《金剛經》、《華嚴經》和《法華經》等大乘經典。 那什麼是中道呢?或者講有沒有一個中道呢?老實說不撒謊:這個中道是沒有的。
  • 伊斯蘭教中道思想國際研討會發布《倡議書》達成重要共識
    ­  中新社烏魯木齊7月21日電 (記者 孫亭文)由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和中國伊斯蘭教協會21日在新疆烏魯木齊共同舉辦的以「倡導中道思想,反對極端主義」為主題的「伊斯蘭教中道思想國際研討會」閉幕。
  • 在家佛弟子可以見廟燒香嗎
    關於燒香的目的,根據為稼《祭神為何要燒香——燒香的起源》一文:幾乎做什麼都要燒香:對祖宗要燒,對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燒,對動物要燒,對山川樹木石頭要燒;在廟裡燒,在廁所也燒;過節要燒,平常也要燒;作為一種生活情調要燒,所謂對月焚香,對花焚香,對美人焚香,雅而韻,妙不可言;作為一種門第身份,所謂沉水燻陸,宴客鬥香,以顯豪奢;虔敬時要燒,有焚香彈琴,有焚香讀書;肅殺時也要燒
  • 佛弟子日常所犯全文
    凡人口中有異味不可用口吹燈香蠟燭,或佛像、經書、佛臺上灰。若身上衣服上有不淨穢物應先洗淨再禮佛。佛像經書沾有髒物應及時用淨布擦去。水果鮮花壞了及時撤換,佛堂內垃圾及時清理。不可在經像前播放色情血腥電視。三:供佛時不燒劣質香燭正信的佛弟子不必燒高香,不點反覆回收的劣質蠟燭,不燒元寶錫紙,不大把大把燒香。
  • 聖凱法師:論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_佛教_鳳凰網
    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平心和氣地讀一讀印順法師的《淨土新論》,其中的一些思想正是目前在海內外弘揚淨土宗的大德需要借鑑的地方。這些正是我寫這篇小文章的動機。     印順法師是中國佛教徒,他尊重中國佛教,而更著重印度佛教(並不是說印度來的樣樣好),所以他的淨土思想,「多是依據印度的經論,並不以中國的祖師的遺訓為聖教量,照著經論的意趣說,不敢抹煞,也不敢強調。
  • 佔察淨土的共通性
    「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經典,則愈研究愈將淨土看得尋常矣。」如果我們不首先在淨土法門上站穩腳跟,就隨便看這個那個法門,比如說《金剛經》、《楞嚴經》、《維摩詰經》等各類大乘經典。這些經典看得越多,再去看淨土法門,就越會把淨土法門看得很尋常很普通。所以我們接觸到一些佛弟子,他們為什麼瞧不起淨土法門?就是因為一開始看了太多佛教經典,看了太多法門。
  • 中庸與中道都有個中字,但差別卻很大,很多人不懂
    也就是說,我們的中國佛教與佛陀所宣揚的佛教之間有一個誤差。為什麼不說是錯誤?因為我們認為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但實際上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之間有一個差別。最簡單的一個差別,就是我們用我們的思想在理解佛陀的觀念,於是很多人弄不清楚中道跟中庸的區別。不要說弄不清中道跟中庸的區別,他甚至連佛教跟儒教的區別都搞不懂。
  • 關於抑鬱症,你有多少誤解?
    其實,抑鬱症已經多次成為人們口中的熱議話題,大眾對於抑鬱以及抑鬱症的討論也不是一兩天了……然而提起抑鬱症,依舊有一大部分人對此抱有誤解、歧視、諷刺、謾罵,關於抑鬱症,「你認為的」的那些事真的如此嗎?很多誤解都是源於無知,想想我們對抑鬱症是不是有以下這些誤解。
  • 聞觀世音菩薩的「五觀」,佛弟子如何下功夫思維和修習?
    很多佛弟子都問,觀世音菩薩這麼慈悲,「能滅諸有苦」;《普門品》又說,「能為作依怙」,讓我們有信心依靠菩薩。那麼有什麼切實的途徑,可以讓我們向觀音菩薩學習修行呢?方法其實有很多。其中一種,是思惟和修學「五觀」。可以說,這是觀世音菩薩遊化人間的修行力。
  • 佛弟子對「犯太歲」應有的看法與做法
    每到這個時候,或多或少都有信眾問我關於「犯太歲」消災祈福同樣的問題,當然也有很多民間甚至寺院關於化解犯太歲主題的消災祈福活動。《淵海子平》記載:「太歲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則兇」。《三命通會》說:「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民間古語有云:「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可見太歲,是道教諸神中最有權力的年神,掌管人們一年的禍福,主宰全年運程。太歲是天道太歲神的簡稱。
  • 「中道高考精英獎」二十周年慶典暨中道高考精英獎頒獎活動
    2020年8月28日,第二十屆中道高考精英獎在邯鄲市一中中道報告廳如期舉行!「中道高考精英獎」自 2001起二十年內,由中道公司董事長王孟堂提議並捐資200萬元設立至今,二十年來,已經為近80多名高考優秀學生及貧困學生頒發獎金150餘萬元。目前,畢業的精英獎獲獎學生多數已走上重要工作崗位,有的還在讀研深造。
  • 從佛法來講,一個人最起碼要渡五個人皈依,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昌樂法師講述《淨土探微》79今天首先講憍梵波提,據說他前世是個魔王,投胎以後,大概長得有點像朱元璋,我們現在的人講叫地包天,可能是有這樣的感覺。然後他吃飯,他會嚼嘴,會嚼出響聲來。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小小的悖論的地方,就是印度人實際上是對牛有崇拜的。按說一個人長得像牛的時候,即便現在的印度,也是到處放了很多流浪的牛,印度人是不吃牛肉的,因為牛是他們的祖先。聖雄甘地曾經說過,牛是印度千百萬人的母親,古代聖賢不論是誰都來自於牛,他大概是有這個觀點在的。所以印度人是不吃牛肉的,很多都放生放在那裡。
  • 光子:和平智慧教育遊學之旅開啟中道文明新天地
    成果一:馮成平先生引領中道智慧團隊教育內容和形式得到了國際教育學者們的認可和讚賞。 馮先生被正式任命為IAEWP和平大使,投身到「致力於實現聯合國和平教育、環境保護、人權和減少軍備的目標」的和平事業中去,讓中道智慧為和平事業鑄魂開啟了有效途徑。  成果二:「戰爭是沒有贏家的」的論斷成為共識,要實現全社會文明進步,只有走中道全球和略之路,才能實現永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