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是用國人的思想來理解佛教呈現出來的佛教形態。也就是說,我們的中國佛教與佛陀所宣揚的佛教之間有一個誤差。為什麼不說是錯誤?因為我們認為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但實際上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之間有一個差別。最簡單的一個差別,就是我們用我們的思想在理解佛陀的觀念,於是很多人弄不清楚中道跟中庸的區別。
不要說弄不清中道跟中庸的區別,他甚至連佛教跟儒教的區別都搞不懂。不要說正統的區別了,佛教跟法綸功的區別他都弄不清楚,這是很大的問題。當然我們今天不講那麼多不同,不講那麼多區別,我們只講中道跟中庸的區別,因為這兩個詞透射出來的內涵確實似乎差不多。中庸簡單的來講是中庸之道,中是不偏不倚,庸是平常,就是用過之無不及的態度來處理眼前的事務,使它達到某種最佳的狀態。
記住,中庸是儒家的倫理思想,中庸的中是中正、適當合於正確,與偏頗和兩端的相對而言,它不是極端的,中庸的庸是有用、平常、常,不偏謂之中,不倚謂之庸,這是中庸的基本的含義。簡單的來講,中庸就是我們處理眼前事物的基本方法。第一個,不極端;第二個,能有好的結果;第三個,大家都能滿意。中庸代表性的有三個思想,其一是認為中庸的內涵頗為複雜,但集中起來不外尚中和尚和兩方面。
其二認為,中庸的概念核心是中,中的原則體現於人的現實行為原則,就是用中,或者中庸。 其三,認為中庸是「中」與「庸」的辯證統一,我不是學儒家思想的,這個是從網上下下來的資料,我也搞不懂,大概意思就是處理問題的一個基本態度,是儒家思想。但是中庸前前後後所表達出來的是人事關係,在達到目標過程中關係的處理原則。
中庸講的是人之根本,強調做人的藝術和做事的方式,如何讓各式各樣的人去掉差異而取共同,這一點很重要。去掉差異而取共同,即是讓眾人都感覺到恰到好處,例如用極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對權威觀點的挑戰,既達到陳述自己觀念的目的,同時又對他人表示了尊重和推向極致,使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易於接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又能讓別人感覺到很舒服,這是一種中庸的方式。
我們所要說的是,第一,中庸是儒家的倫理思想行為基本原則。第二,中庸是在於處理人和事當中的基本方法。記住,第一個是儒家思想,第二個,它的注重點注重在處理人和事使之達到大家都滿意的狀態,這是中庸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說,中庸它的核心觀念、它的方法論是在於處理人和事,處理眼前的事務。
但是如同我們上面所講的中道,或者空性,佛法它是不是處理眼前的人和事?佛法作為宗教,它所處理的是生命最底層、最終極的問題。佛陀除了戒這個行為規範是處理眼前的事情,就是你不要做傷害他人的事、有悖於道德的事情之外,其他的都是對生命最終極問題的拷問與覺悟、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