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與中道都有個中字,但差別卻很大,很多人不懂

2020-12-27 佛歌108首

中國佛教是用國人的思想來理解佛教呈現出來的佛教形態。也就是說,我們的中國佛教與佛陀所宣揚的佛教之間有一個誤差。為什麼不說是錯誤?因為我們認為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但實際上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之間有一個差別。最簡單的一個差別,就是我們用我們的思想在理解佛陀的觀念,於是很多人弄不清楚中道跟中庸的區別。

不要說弄不清中道跟中庸的區別,他甚至連佛教跟儒教的區別都搞不懂。不要說正統的區別了,佛教跟法綸功的區別他都弄不清楚,這是很大的問題。當然我們今天不講那麼多不同,不講那麼多區別,我們只講中道跟中庸的區別,因為這兩個詞透射出來的內涵確實似乎差不多。中庸簡單的來講是中庸之道,中是不偏不倚,庸是平常,就是用過之無不及的態度來處理眼前的事務,使它達到某種最佳的狀態。

記住,中庸是儒家的倫理思想,中庸的中是中正、適當合於正確,與偏頗和兩端的相對而言,它不是極端的,中庸的庸是有用、平常、常,不偏謂之中,不倚謂之庸,這是中庸的基本的含義。簡單的來講,中庸就是我們處理眼前事物的基本方法。第一個,不極端;第二個,能有好的結果;第三個,大家都能滿意。中庸代表性的有三個思想,其一是認為中庸的內涵頗為複雜,但集中起來不外尚中和尚和兩方面。

其二認為,中庸的概念核心是中,中的原則體現於人的現實行為原則,就是用中,或者中庸。 其三,認為中庸是「中」與「庸」的辯證統一,我不是學儒家思想的,這個是從網上下下來的資料,我也搞不懂,大概意思就是處理問題的一個基本態度,是儒家思想。但是中庸前前後後所表達出來的是人事關係,在達到目標過程中關係的處理原則。

中庸講的是人之根本,強調做人的藝術和做事的方式,如何讓各式各樣的人去掉差異而取共同,這一點很重要。去掉差異而取共同,即是讓眾人都感覺到恰到好處,例如用極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對權威觀點的挑戰,既達到陳述自己觀念的目的,同時又對他人表示了尊重和推向極致,使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易於接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又能讓別人感覺到很舒服,這是一種中庸的方式。

我們所要說的是,第一,中庸是儒家的倫理思想行為基本原則。第二,中庸是在於處理人和事當中的基本方法。記住,第一個是儒家思想,第二個,它的注重點注重在處理人和事使之達到大家都滿意的狀態,這是中庸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說,中庸它的核心觀念、它的方法論是在於處理人和事,處理眼前的事務。

但是如同我們上面所講的中道,或者空性,佛法它是不是處理眼前的人和事?佛法作為宗教,它所處理的是生命最底層、最終極的問題。佛陀除了戒這個行為規範是處理眼前的事情,就是你不要做傷害他人的事、有悖於道德的事情之外,其他的都是對生命最終極問題的拷問與覺悟、覺察。

相關焦點

  • 佛故事十一,孔子說中庸,佛陀說中道,思維方式不謀而合
    我們說過,個人人格的崛起,任何時候都是歷史進步的一股重要的推力。因此,在我們的歷史中,有一句話非常出名:「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就是說,沒有孔夫子的覺醒,人們就像在黑夜裡走路,看不到方向,沒有光明可言。是夫子的覺醒,教示人們,人人都可以覺醒,人人都可能成為優秀的君子。這樣,我們才稱夫子為「至聖先師」。
  • 一篇文章讀懂《中庸》及其現代意義
    「中」字的本義,有幾種說法:像射箭中靶的形狀;立木表測日影的正昃;像旗子,氏族首領立旗於中,以聚四方之人等。《說文》:「中,內也。從口、∣,上下通。」這「中」字,相對於「外」來說是「內」,裡面;在方位上,相對於四周來說是等距離的「中心」;在程度上,是相對於上等與下等的中等;在過程中,是相對於全程來說的「一半」;而相對於「偏」來說,那就是「正」,不偏不倚。
  • 《中庸》解讀:天賦純正(條分縷析1.1)
    第一部分:中道與修身中道就是天道,天性就是人性,天心就是人心,天道就是人道,道不遠人,故中庸之道必與修身之道相契合,故而作者講中庸之道,開篇就談修身之道。接下來,第二部分談中道與齊家。第三部分談中道與治國。
  • 西方人眼中的中庸是什麼樣的?看看亞里斯多德是怎麼說的
    中庸在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中,又被稱為「中道」,所謂「中道」就是「適度」、「適中」、「執中」的意思,即一種「無過無不及」的中間狀態。亞里斯多德站在中等奴隸主的立場之上,繼承和發展了古希臘智者們的「和諧觀」。並結合社會現實,提出了中庸(中道)理論。他認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德行就是中道,作為最高的善和極端的美。」
  • 人不可縱慾,也不可禁慾,為什麼人生不失中道才能成就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根本智慧就是中道,中道不僅是佛教的根本觀點,而且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庸儒家的最重要思想。孔子在《論語》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把中庸看作「仁」在實踐中的完美體現,是一種美好的道德理想。《說文》曰:「庸,用也。」中庸之道就是一種用「中」和合之道。
  • 學者:中庸不是「老好人」 「和而不流」才是強者
    中庸就是中庸之道,是平庸,是不偏不倚?長期以來,大家對《中庸》存在著很多的誤解,就是沒有搞清楚孔子說的「中庸」和我們平常認為的那種「中庸」的區別。  《中庸》是代表了孔子哲學的一個典範著作。「中庸」是什麼意思?《中庸》的核心,有一句話叫「允厥執中」。如果關心古代建築的話,大家知道,故宮三大殿中的一個殿的一塊大匾上就寫了這四個字。皇帝治理天下把這四個字作為自己的警句。
  • 國學經典《中庸》中必背的50句,每一句都含義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中庸·第二十章》7、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中庸·第十四章》8、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中庸·第一章》9、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佛弟子中多有關於「淨土」與「中道」的誤解
    佛弟子中多有關於「淨土」與「中道」的誤解天佑淨土教義,本為佛教的方便之一;可惜後人過度開發,便起了誤導作用。譬如:認為淨土即是「天堂」;問題出在片面強調「他力」與「環境」,忽略了佛教是立足於「覺悟」與「智慧」的本懷。
  • 四書五經中的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以達到太平和合的理論和方法包括其主題思想、理論基礎、具體內容、檢驗標準、知行方法、重要途徑等方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在許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 「平庸、折中」等類似意思,這是現代人對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錯,中庸的確有「平庸、折中、調和」的含意,但這些絕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則《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後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為經典了.在儒家看來「中庸」不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證基礎上的一種倫理道德觀,同時也是一種思想方法.作為具有具體內容的儒家倫理道德觀
  • 熊逸書院│「中庸」和「鄉愿」
    堯把「允執厥中」四個字傳給了舜,舜添了三句話,湊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然後把這十六個字傳給了禹。其實「允執厥中」四個字已經足夠了,舜添上的那三句話只起到解釋這四個字的作用。  朱熹這一小段話,為元、明、清三代的讀書人確立了儒學大方向。首先,儒學被發明出一個「道統」,這完全是從佛教學來的,仿佛是高僧傳授衣缽。
  • 《中庸》與中庸之道
    《中庸》留下很多歷史疑案 「《中庸》這本書儘管只有3000多字,但是留下的歷史疑案很多。」講座開始,景海峰首先大致講述了《中庸》一書在歷史上複雜的來龍去脈。他介紹,因為朱熹對「四書」的影響很大,故《中庸》的「33章之分」後來就成為一個定論,今天的《中庸》也就是依照這種「33章之分」。
  • 「和諧中道」之珍貴
    早在儒家文明之前的《周易》,就提出了「中道」的思想,一般認為,「和諧」概念由「中道」衍生而來。「和諧中道」不是消極的妥協,也不是被動的中間道路,而是尋求積極的對立平衡,有原則地求大同、存小異。在過去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這種精神也得到了體現,從而使國家能夠在一個比較穩定有序的政治環境中實現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  現在要建設「和諧社會」,我們可以從西方市民文化中汲取有益的養料。
  • 「創作開運禮」中庸是個貶義詞?其實愛憎分明才是中庸的本來面目
    在孔子的《論語·雍也》篇中,他是這麼說得:「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很顯然在孔子的眼中,中庸是最高的德行,它非但不是一個貶義詞,反而還是一個褒義詞。不過中庸之道異常難行,以至於連孔子都發出了「民鮮久矣」的感嘆!中庸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德行,以至於得到了孔子如此的盛讚呢?對此,或許我們能由孔子與其弟子的一次談話,而一窺其原因。
  • 選麥片時,看清燕麥片和麥片,這兩種差別很大,很多人都買錯了
    導讀:選麥片時,看清燕麥片和麥片,這兩種差別很大,很多人都買錯了隨著生活條件變好,人們的飲食理念也有所改變,以前講究吃飽,現在追求的是營養健康。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大家會在眾多食材中權衡,然後選擇最好的那一種,不管是再貴都捨得花錢購買。
  • 「豐玄子」:自然商業之探尋中道之能量,讓生命放射出光芒
    如果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內心之中始終具有這個「中」字保有原則,這樣的人生一定不會差到哪裡去。一個「中」字看似與你我以及生活之間關係並不是很大,究其原因還是對於這個中字認知不深。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就在於這個中字的理解。「中」不住左邊、也不住右邊,始終處於中間位置。
  • 《中道、熵增與極化》
    立中道,就是立新的邊見,只不過是把之前的「過左」和「過右」打個包歸到了「非中道」那一邊,中道在這裡就成為了另一頭的邊見。現在,大家應該知道中道有多難了吧,因為我們在闡述和追求的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 這裡,我們從個體的經歷來看,我們入胎,牽引輪迴的第一動力就是「引種」,也就是決定我們投身哪一道趣的最最強有力的那顆牽引種子,這顆種子受我們前世的善惡業力所感召,但即便是進入了人道,人的差別也很大,有的生下來盲聾暗啞,有的貌美如花,有的一生命運多舛,有的富貴榮華,這些部分就由無數的滿業種子所孵化和造就,也是引業的種子所感召。
  • 5種「雙胞胎」食物,雖然長得像,其實有很大差別,很多人都搞錯
    5種「雙胞胎」食物,雖然長得像,其實有很大差別,很多人都搞錯中國美食是非常豐富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美食也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有一些美食甚至成為了世界美食,就比如說老乾媽辣椒醬,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不僅中國人喜歡
  • 中庸 新譯 中和之道
    天地間一切的存在(事物)都是自動化運作,這是其本性使然(性命),順應事物的本性就是秉道而行,修習秉道而行就是教化眾生(活的教導:身教大於言教)。【植物有自由意志,動物的自由意志比植物高,但人的自由意志最高,人一旦失去內在的自由意志等同於動物,如果行動的自由意志也喪失,那就是植物人:身體意志依然在自動化運作】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種植韭菜和蔥,有一個關鍵點差別很大,很多人不知道
    家無塵雜時,人便有餘閒,趁此好時機,村娃來給大家分享關於種植、養殖和村民們茶餘飯後的那些事兒。本篇文章的主題是:種植韭菜和蔥,有一個關鍵點差別很大,很多人不知道。韭菜不但熱量低,還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元素,所以很多人都拿它當養生菜,經常吃,韭菜不管是炒著吃,還是充當各種麵粉食物的餡兒,味道都非常鮮美。
  • 中道非上古之道,要全面了解道的多樣性!
    中道非上古之道,要全面了解道的多樣性!不論佛教道教很多人都執著了中道,執著中道這是一種執著,中道只是道的體現方式之一,它並不是道的全部。所以不論老子和釋迦牟尼都不是只講中道一道,而全部都是以道為核心,採取多種體現形式,把道用多種形式體現出來,以便大家便於在生活中靈活智慧的應用。譬如老子下了三種誘餌(三種誘餌指三種道的體現形式),釋迦牟尼也下了三種誘餌,來引導啟示修道者,老子引導大家用左道之道德來與人和諧祥和,來用道德與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