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文章較長,難以一次讀完。諸位每次讀到那裡,可以記住一兩個關鍵詞,下次閱讀時,點擊文章右上角的三個點,在下方彈出的選項欄向右滑,點搜索頁面內容,在裡面輸入你想找的詞語進行搜索,就可以直接點到上次讀過的地方,再點一下下方的關閉就可以了。
序
人們常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殊不知,「大千世界」這個詞正是源於佛教。佛經上說,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才是一個大千世界。而一個大千世界才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宇宙中又有無量無邊的佛。
而反過來,地球、乃至太陽系的範圍,恐怕連一個小世界這個基本單位都不及。由此,我們或可大略知道佛教的世界是何其廣大無邊了。
「無奇不有」常常被我們用來說這個地球上的人和事,可是如果跟佛教世界的奇妙的眾生相比起來,那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閉上眼,想想那些奇妙的問題吧:
地球上的人類之外還有其他人類(也就是所謂的外星人)嗎?佛說:有!不僅有,而且還確切地指出了其方位,細緻入微地描述了各處人的性情、長相、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風貌、風土人情。比如孫悟空出生在東勝神洲傲來國,這東勝神洲到底什麼樣?佛經上都有記載呢!
地球上的人類到底怎麼來的?佛說人類的祖先居然是天外來客(光音天人下凡),本來身會發光,光明就是語言,也不用吃喝,飛行自在,只因一連串的好奇與嘗試,就慢慢墮落成目前人類的模樣了 ……
世界上有沒有鬼?佛說:有!不僅有,而且鬼的種類和數量恐怕都不比地球上的生物種類少呢:大鬼,小鬼,鬼王,鬼卒,有的美,有的醜,有的善,有的惡。這麼多的鬼,有時候也會與人道的我們產生或多或少的交集 ……
十八層地獄是怎麼回事?地獄的刑法有多少種?什麼人會墮落進去?何時才能出來?
阿修羅為什麼男的長那麼醜,女的長那麼美?他為什麼要和天人幹仗?戰爭的場面是如何的驚心動魄?
世界上真的有龍嗎?龍真的能行雲布雨嗎?龍為什麼要被大鵬金翅鳥吃掉?
海水為什麼是鹹的?地球會不會爆炸?
天上果真有神仙嗎?他們長什麼樣子?
阿羅漢、菩薩是何方神聖?
真有西方極樂世界嗎?那裡是什麼樣子的?如何能去?
……
諸如以上奇到不能再奇、近乎來自神話世界的問題,佛經中竟然都有非常翔實且細緻入微的解答。佛在經上說得是那麼冷靜、平和、寬緩、確鑿、肯定,感覺不到絲毫的猶豫與猜想;想必也絕不煩勞去查閱資料、總結 「大數據」。佛只是真實見、如實說,完全是現量境界,讓人不由得想到那兩句話:「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其實,在我們眼中是奇之又奇,在佛眼中不過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情罷了。障礙人類認識宇宙實相的恰恰是人類自身,因為人人都有個「我」,「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揣度 …… 殊不知,我們被眼睛、耳朵、意識騙了生生世世,乃至於今。「我」有所見,便有所不見;「我」有所知,便有所不知。而佛無我,無所見,故無所不見;無所知,故無所不知。
當然,話說回來,雖然佛經裡都有關於這個世界的答案,但對於多數人來說,看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 如果有一本以通俗性語言介紹佛教世界的書就好了。
本書正是這樣一本書。
此書結構嚴謹清晰,條理分明,語言輕鬆自然,恢弘不失精細,詼諧不失莊重,所引用的原始資料皆翔實可靠,所描述的「佛教的大千世界」讓人讀之如對目前。作者陳詠明作為一個佛教學者,筆調客觀嚴謹,又字裡行間看得出其學問之廣博,積澱之深厚。一本介紹佛教世界的書,能寫得深入淺出,通曉易懂,實在是需要點功夫的。
本來若干年前本人還曾想過編一本這樣的書,但自從看到此書後,我覺得沒太大必要再編了,自忖再怎麼寫也不會寫得比這本更好。
我想,本書適合閱讀的人群頗廣。尚沒有學佛的各領域社會人士,可讀來了解佛教知識,增長見聞,乃至引發對佛教的興趣;初學佛的人,藉此書可了解佛教基本的世界觀;已信佛的人,讀之可以輔助深入佛教的一些義理;久修老參,則可藉此書將佛教的名相、概念精確化、清晰化,以助弘法。
原書唯嫌不足之處,在於作者畢竟只是一名學者,缺乏如實信仰,許多細節摻雜了個人想當然的觀點。對此,我們都一一進行了修改、更正。尤其對於最後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及其淨土法門一章,我們作了較大篇幅的修改,增加了有關淨土宗正確修持的內容。按說這樣的做法很不禮貌,也不符合常理,但我遍尋網絡相關資料,發現作者竟已於十幾年前去世了,不然我一定會聯繫作者本人,一一與之商榷並取得其授權在佛教界印行流通。昔人已去,除了至誠感謝,當下只有祈願作者在天之靈能夠原諒我利物心切之意了,並祈願阿彌陀佛愍其善願善行,速速接引其往生無量光佛剎!
宗 道
2017 年 8 月 15 日
自 序
佛教作為一種世界性宗教,以其深奧玄妙的哲理著稱於世。後世之敘述佛法源流,發揮奧義精解的著作可說是汗牛充棟了,唯獨介紹其宇宙結構論的作品付之闕如。偶有涉及者,也多是語焉不詳、一帶而過。也許方家皆認為它太過直觀而近俗,此乃小道,壯夫不為吧?
其實近照佛理:真俗不二,俱體俱用;別真俗而取一邊,即非中道圓成之義。所以視之為俗而棄置不顧者,衡之佛法亦屬偏見。
何況宇宙結構論並不俗,而是佛法中極重要的組成部分。
任何一種宗教,都是在認識和解釋現實世界的基礎上建立其出世學說的,而其學說的終點,又是一個理想的彼岸世界。宇宙結構論部分,既包括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又包括對彼岸世界的描述;換言之,它既是基礎又是頂點,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如果研究者對某種宗教的結構論知之不詳,那麼對其理論和學說也難有深解,如同在空中樓閣上坐而論道,樓尚空虛,座將安託?縱說得天花亂墜,不掉下來才怪!
並且,佛教的宇宙結構論,又實在是佛法中最精彩的部分。
佛教對現實世界的解釋,當然與我們通常的認識不同。在這裡,一個完全不同的、嶄新的世界展示在我們的面前。這個世界集中了古印度民族長期積累起來的天文地理知識、神話傳說、代表自然力和社會道德的神祇,將他們重新熔鑄鍛鍊,並與佛教自己獨特的思維成果融合起來,內容相當豐富。
佛教世界結構宏偉,萬象森羅,瑰麗壯觀,其突出特點在那種驚人的想像力上。他的大千世界組織嚴密,天堂地獄形象生動,六道浮沉不拘一格,甚至堅定地斷言宇宙無邊無際、無始無終、變動不居、成壞無常,這些地方不可思議地突破了歷史經驗的局限,令人嘆為觀止。
在建立彼岸世界的時候,佛教以否定天堂而超越了天堂,認為天堂亦有苦惱,不脫生死輪迴,非久留之地。這在以天堂為人類最高理想歸宿的古代,無疑是一次認識和思維上的質的飛躍,它使人類的精神境界得到一次升華。超越天堂的結果,使其彼岸世界從具象和感性上升到邏輯和哲理。
從本質上說,佛教的彼岸世界不是像其他宗教的天堂那樣以具象和感性形式存在的。這就產生了一個奇蹟:它的大千世界和佛國淨土不一不異;感性形象和玄妙哲理圓融無礙,形成一個水乳交融的整體。「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等許多精闢見解和睿智光輝,便從此而來。
描述佛教的宇宙和世界,試圖將它的輪廓勾畫得比較完整和清晰,確實是件很困難的事。不僅因為始作俑者所面臨的荊棘載途和它本身的峰迴路轉、千頭萬緒;還因為存在一個觀察點的選擇問題。用信仰者的崇拜眼光去看待它,則嫌太近,容易眼花繚亂,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用批判者的懷疑眼光去挑剔它,又嫌太遠,不易貼切中肯。因此,我認為不妨將它當作一件藝術品,以一個觀賞者的態度,拉開一定的審美距離,不取不舍、不即不離,這樣或許能比較全面而正確地反映出它的真實面貌和文化價值。
這只是一個嘗試,閱者盡可不以為然。
目 錄
CONTENTS
第一篇 佛教世界
第一章 優婆塞所講述的世界
第二章 「世界」是屬於佛的
第三章 三千大千世界
第一節 世界的地質層次
第二節 須彌山及其上下四方
第三節 三千大千世界
第四章 有情世間及其社會結構
第一節 三界概說
第二節 六道與十界
第五章 世界的成住壞空
第一節 四劫與劫
第二節 壞劫與空劫
第三節 大三災的次序
第四節 成劫與住劫
第五節 世界發展的內因與規律
第二篇 人間探幽
第一章 火宅的故事
第二章 世界中心及閻浮提洲的山川形勝
第三章 四天下的風土人情
第一節 北俱廬洲
第二節 東勝神洲
第三節 西牛貨洲
第四節 南贍部洲
第四章 人道真諦
第五章 畜生道奇談
第一節 金翅鳥的故事
第二節 龍王的故事
第三節 人與畜生平等的理由
第三篇 地府覽勝
第一章 地獄概觀
第一節 地獄的位置
第二節 根本地獄及其附屬機構
第三節 其他地獄及十八地獄
第二章 閻羅王其人其事
第三章 閻羅王的地獄生活及其審訊程序
第四章 地獄道酷刑管窺及其業因
第五章 鬼趣種種
第一節 鬼是眾生的祖先
第二節 鬼的住處及其與人類的關係
第三節 鬼的種類及業因
第四節 最可怕的幾種鬼第五節 鬼的貧富貴賤
第六節 天龍八部是哪「八部」?
第四篇 天宮漫步
第一章 天外有天知幾重
第一節 欲界六天
第二節 色界諸天
第三節 無色界四天
第二章 天宮的景色
第三章 風俗和歲月
第四章 社會家庭和貧富貴賤
第五章 恩怨是非與戰亂紛爭
第五篇 彼岸世界
第一章 化城的故事
第二章 攪拌著毒藥的蜜糖
第三章 天堂之外的佛國淨土
第四章 往生淨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