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事物的這種理解可以說比一般人更深刻,但是與佛法的正見仍然有差距。
第一,你的來世大概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可能是一張桌子、一塊石頭,那就是你不幸轉生到了孤獨地獄中。地獄有很多種,其中孤獨地獄裡的某些眾生,會把物體,比如門檻、掃帚、石頭、牆壁等,執著為自己的身體。這些眾生看上去是無情物,但他們有苦樂的感受,與一般的門檻、石頭是不一樣的。
第二,小乘佛教有些學派認為世界由實有的基本單位構成,這與你的觀點有相同之處;但所有佛教學派都不認為人死後來世可能變成純物質。輪迴轉世,一定要有神識的參與,否則,莫說桌子、石頭,就是父精母血相結合,也不會產生生命。
人死後,身體分解成無數基本單位,之後又重新排列組合,成為新的物質,這是在解釋質量守恆定律,遠遠不是佛教對生命流轉的看法。
第三,大乘佛教最為核心的中觀認為不存在所謂「構成世界的基本單位」,也就是說,沒有極微小、不可再分的粒子。
有人把空性解釋為能量,是不對的,因為能量在佛法中屬於色(即物質)的範疇。色的特點是有質礙,能作用於其他物質。《阿毗達摩大乘經》中講到一種非常細微的「色」,感官不能直接感受到,但是意識能觸及,通過工具也可以測量到。這比較接近「能量」、「波」、「場」的概念。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並不是在繞著彎子講能量守恆、能量轉換。能量是細微色,是極微小的微塵。不實有存在的,不僅是由這極小微塵構成的粗大物體,而且極小微塵本身也不實有存在。為什麼呢?
我們假設存在所謂「構成世界的基本單位」,把它稱為「無分微塵」(或無分粒子),即不可再分的粒子。無數無分粒子排列組合,構成這樣那樣的物質。
如果一個無分粒子的上下左右前後等方位排列著其他的粒子,那麼,因為它是不可再分的,它的上下左右前後實際上是同一點,所以在它上方的粒子也同時在它下方及左右前後,在它左邊的粒子也同時在它右邊及上下前後,以此類推,在它周圍與它共同構成物體的無數粒子,實際都位於同一個點上,那一個點正是它自己。
這麼一來,無數粒子也就是一個粒子,根本不可能出現粒子排列組合的情況,而粒子不能排列組合,就沒有大家熟悉的電子、原子、分子、分子結構,沒有這些,我們普通人世界中這萬事萬物也就無法產生。如果存在實有的最小單位,就不會有大千世界。
第四,現象的生滅是業因果的顯現。業因果、緣起以及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並不是那麼簡單,解釋起來要涉及佛法的許多概念以及對「主觀」 「客觀」「心」「物」等的見解,以後我們有機會再細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