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多歲起,曇鸞就帶著對文殊菩薩的景仰和嚮往,登上了離家不遠的五臺山,在心神歡愉中披剃出家,開始了他廣學佛典的沙彌生涯。
他學佛典,先學龍樹一系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接著又刻苦勵志,一心鑽研《大集經》。在閱讀過程中,曇鸞感到《大集經》的詞文深密,不大好懂,為了讓更多的信徒能夠接受此經,於是不辭辛勞,自告奮勇,掀開了為《大集經)作注釋的序幕。不知怎的,當他剛注到一半多點就染上了嚴重的氣疾。疾病的折磨,使他不得不停下手裡的那管毛筆,中止了《大集經》的注釋工作,轉而求醫問藥。
一路經行,曇鸞來到汾州秦陵故墟,進入東門。在好奇中,曇鸞上望青天,忽然看到天門洞開的奇境,由此氣疾霍然而愈。
這時,曇鸞準備重回故地,繼續《大集經》的注釋工作。忽然,一個念頭湧上心際:浮生若夢,生命短暫,何不先學神仙長生之術,等到有了不死之軀,然後再學佛宏法,豈不更好?想到這裡,曇鸞改弦易轍,南下茅山,拜叩當時赫赫有名的「山中宰相」,隱居在茅山的道學家陶弘景。
曇鸞先是來到建康(今江蘇南京),拜見梁武帝。梁武帝是個醉心佛法的皇帝,見面之前,梁武帝讓手下把曇鸞從千迷道帶進重雲殿, 自己則預先頭戴衲帽,身披袈裟,在大殿一角卻坐繩床。曇鸞入殿,看看殿裡沒人接待,只見大殿當中有張高座,上面安著凡拂,邊上又沒其他座位,於是就老實不客氣地直接坐到高座上面,對著殿角的梁武帝大談佛性要義,接著又說:「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已標敘,如有疑竇,請儘管賜問好了。」
結果,梁武帝吩咐:「現在天色已晚,明天再議蘆巴。 」
曇鸞聞語,又不客氣地走下座位,獨個兒沿著佶曲重沓、多達二十多個重門的千迷道,回到原先住地。
千迷道是一條非常容易走錯方向的道路,梁武帝見曇鸞一路經行,毫不迷失,心裡感到極度驚奇,不禁連連嘆道:「此千迷道,從來舊侍,往還疑阻,如何一度,遂乃無迷?」
第二天,梁武帝親自在太極殿降駕禮接,問道:「大和尚來此,有何貴幹?」
曇鸞答道:「欲學佛法,可惜身體不好,壽命不永,所以特地南下,先去茅山拜訪陶隱士,學習長生仙術。」
梁武帝聽曇鸞想去拜訪陶弘景,就說:「茅山陶弘景是個傲世隱士,我好幾次下詔徵聘,他都不肯出山。」
曇鸞聽梁武帝這樣一說,為了鄭重起見,先寫了一封信給陶弘景,說明自己對他的仰慕以及向他學習神仙方術的心願。
陶弘景接到曇鸞來信,因為早就聽說曇鸞名聲,所以當場就寫了封回信,讓人捎去。信裡,陶弘景說:「去月耳聞音聲,茲展眼受文字。將由頂禮歲積,故使真應來儀。正爾整拂藤蒲,具陳花水,端襟斂思,佇聆警惕也。」
曇鸞接信,辭別武帝,來到茅山。兩人一見,接對之下,陶弘景佩服他的學問,欣然授他<仙方)十卷,用酬遠意,囑他好好依法修煉。
曇鸞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在陶弘景親自指點下,要不了多久,就對道教養生的行氣術,有了很好的掌握。
不久,曇鸞攜經北歸,一心想入名山修煉,煉成長生不死之軀,然後再行學佛。為此他把自己的煉養方法,先後撰成《調氣方)、《服氣要訣)、《論氣治療法》、《療百病雜丸方》等文字,後 世《雲笈七籤》第五十九卷,收有《曇鸞法師服氣法)一篇。《曇鸞法師服氣篇)這樣 寫道:初寬坐,伸兩手置膝上,解衣帶,放縱肢體,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經半食頃,閉目,舉舌奉顎,徐徐吐長氣,一息二息,旁人聞氣出入聲,初粗漸細,十餘息後,乃得自聞聲。
凡得有痛癢處,便想從中而出,但覺有異,漸漸長吐氣,從細至粗,十息後還如初。
或問:初調氣,何意從粗而漸細,將罷,何意從細而入粗?曇答曰:凡行動視盼,飲食、行坐、言語,是粗也。凡睡寤後,復如前繫念,如虎銜子,莫急莫緩,不問寒溫,室中先淨所住,使心不亂,靜其腠耳。
又曰:四大不調,何以察之?當於唇口察之:冷為風增,熱為火增,滑為水增,澀為地增;不冷、不熱、不澀、不滑為調和。又聲為風增,動為喘增,癢為熱增,涎為水增;不聲、不喘、不癢、不涎為調和。又心煩為熱結,憂悸為喘結,志蕩為水結;不煩、不亂、不悸、不蕩為調和。
四大不調有二,或外或內,寒熱飢虛,飽飲疲勞為外起;名利喜怒,聲色滋味念慮為內起。
凡氣節量,一任自然,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而已。但能不以生為生,乃賢於養生也。
後來,曇鸞路過洛陽,碰上北印度三藏法師菩提留支,在思想上卻發生了一場劇烈的大變化,從而使他改變入山修道的主意,重新返回到學佛上來。
曇鸞問菩提留支:「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菩提留支回答他說:「用中土仙法進行修煉,即使不死,也是暫時,因為最終還是逃脫不了生死輪迴的圈圈,如果用佛法進行修煉,那就跳出生死輪迴,作用遠遠超過仙法。」
接著,菩提留支情意深重地送給曇鸞《觀無量壽經)一卷,並且諄諄囑咐:「這就是天底下最好的大仙方。如果按照此書修行,就可以解脫生死了。」
曇鸞頂受菩提留支送給他的《觀無量壽經》,心裡大喜,遂焚《仙經),專修十六觀。
在長期的修行中,由於曇鸞神宇高遠,機變無方,名滿魏都,人們歸依他的與日俱增,越來越多。後來,東魏孝靜帝因有感於他的高深佛法和永雪操行,十分敬重地稱他為「神鸞」,並敕住并州(今山西太原)大巖寺,晚年又息影汾州石壁山(今山西交城)玄中寺。在此期間,曇鸞只要有空,還經常去介山(今山西介休綿山)之陽集眾念佛,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這裡稱為「鸞公巖」。
東魏興和四年(542),曇鸞在乎遙(今屬山西)山寺因病圓寂,春秋67歲。圓寂以前的一個夜晚,曇鸞恍惚之中,看見有個梵僧,飄然而至,對他說道:「我是古印度的龍樹菩薩,久居淨土,因為感到和你是同志,所以特來相見。」
夢醒之後,曇鸞自知死期不遠,便會集弟子,對眾教誡道:「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
說完,讓眾弟子高聲念佛。在莊嚴肅穆的念佛聲裡,曇鸞面目安祥,朝西稽顙,杳然而終。當時寺裡眾人,但見幡花幢蓋,高映院宇,天樂盈空,庭香馥鬱,因此都知曇鸞法師一定是魂歸西方極樂之國了。魏主聞訊,賜他葬在汾西泰陵之谷,同時營建磚塔,刻石立碑,給予了很高的喪葬規格。
關於曇鸞圓寂的時間,又有多種說法,有的說他「魏末高齊之初猶在」,有的考為入滅於北齊天保五年(554)以後。然而究竟如何,現在難作定論。
曇鸞一生提倡淨土法門,教人念佛,乘佛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他所注《往心論注》中,一開頭就引龍樹所著《十住毗婆沙論》,指出菩薩欲求阿毗跋致(不退轉法),有易行道和難行道兩種。接著發揮:在五濁惡世無佛之時欲求阿毗跋致,因為沒有他力可持,所以難及不退轉地,屬難行道;反之一心稱念佛號,憑藉阿彌陀佛弘誓大願,往生淨土,是易行道。難行道好比陸路行走,「唯持自力」,無可憑靠;易行道好比水路乘船,借佛願力,有所依憑。由於曇鸞終生宏闡一心念佛,借佛願力往生淨土的易行道,所以信眾雲集,被後人尊為淨土宗的先驅人物。
曇鸞的著述除《往生論注》,另有《贊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淨土義》、《服氣要訣)等,為我國淨土宗的創立,建立了不朽功業。
摘自《上海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