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號文"成為了足球圈內"出鏡率"最高的關鍵詞。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鼓勵發展職業聯盟;加快推進體育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國務院46號文的若干意見,讓足球產業鏈上下遊的投資者興奮不已,足球儼然成為了"印鈔機"的代名詞。圍繞中國足球的新一輪商戰已經開始。那麼,足球產業的商機到底在哪裡,誰能從中分一杯羹?業內認為,毫無疑問,這一輪政策引導下的足球產業將噴發出極大的市場,包括足球裝備、球場材料供應商等都在為之"躁動"。與此同時,中國足球正從低附加值的足球用品製造與銷售向高附加值的賽事運營、商務開發合作提升,中國足球產業鏈正在擴容。
足球產業起風了
這一次,"風"從國務院吹出來。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務院46號文),文件指出,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通過市場機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承辦賽事;鼓勵發展職業聯盟;加快推進體育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將適合由體育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體育社會組織承擔。
"(國務院的46號文)終於把市場打開了,這是近65年以來體育界最重磅的炸彈。"粵超公司董事長、廣東五人足球協會會長劉孝五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從1996年任太陽神足球俱樂部負責人開始,劉孝五已在中國足球圈內浸淫19個年頭,對中國足球產業了如指掌。
那麼,打開市場對中國的足球產業意味著什麼?
先看一組對比數據。英超聯賽是名副其實的"印鈔"聯賽。過去的2013-2014賽季,英超聯賽的收入超過30億英鎊。而根據《中超聯賽商業價值報告》,2014賽季中超營收剛剛突破4億元關口。
為何差距那麼大?劉孝五認為,表面原因是中國足球產業商業開發程度極低,實質性原因是高度社會化的足球產業"話事權"卻掌握在具有行政性質的足協手中。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超公司36%的股權由中國足協掌握,各俱樂部分別擁有4%的股權。"足協掌握著中超聯賽所有的商業資源,但是運營能力還很弱。俱樂部沒有話事權,足球往往淪為贊助商自身的營銷工具。而協會去行政化之後,協會會長將於行業內選舉產生,這就等於告訴聯賽俱樂部的老闆們,你們將擁有聯賽的話事權。"
"話事權"在國務院46號文中也有所體現:完善職業體育俱樂部的法人治理結構;改進職業聯賽決策機制,充分發揮俱樂部的市場主體作用。
劉孝五認為,在政策的引導下,中超聯賽會形成良性發展,中國足球產業能夠迅速膨脹起來。國務院46號文也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
而最新消息更令人興奮:國務院已審議通過了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近日將由中央深改領導小組進行審議,將大力推進足球產業發展,鼓勵多元資本投入和通過資本市場發展壯大足球俱樂部,改革足球賽事收益分配機制。
投資者聞風而動,熙攘而至。在退出中國足壇多年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選擇重返中國足壇。在退出贊助國足之後,1月21日萬達集團宣布以4500萬歐元入股(20%)西班牙馬德裡競技俱樂部,2月2日媒體爆出其以高達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0億元)全資收購瑞士盈方體育傳媒集團。去年7月,馬雲宣布以12億元參股恆大50%股權。
賽場內的商機
那麼,足球產業的商機到底在哪裡?辦一場商業賽事,投資一支球隊能獲得什麼收益?
劉孝五參照歐洲職業足球俱樂部的模式剖析指出,目前國內的足球賽事都過度依賴贊助,賽事版權商業開發程度極低,市場放開之後,國內足球俱樂部、聯賽公司能夠從版權運營(電視轉播、衍生品開發等)上獲得更多收益。
從2014年中超俱樂部的收入結構可以發現,目前大部分俱樂部的收入主要依賴於企業冠名(廣告贊助,70%以上),而許多俱樂部的"冠名權"資金來自本身的投資企業,從嚴格意義上講並不能作為俱樂部的盈利項目。在嚴重依賴廣告贊助這一點上,中超公司更甚,其贊助商在2014年已經突破十家,贊助收入由2013年的1.89億元猛增到2014的4億元,但是賽事版權收入僅由2013年的3600萬元漲至2014年的3866萬元。可以說毫無起色。
在電視轉播費用方面,2014年中超公司總計獲得360萬元的收入,佔總收入的9%,以中超16支球隊、240場比賽計算下來,平均一場比賽只有區區15萬元的轉播收入。
那麼,坐擁全球最多球迷的中超,賽事版權運營收入能有多大的空間?
以英超、西甲、意甲、德甲等世界幾大足球聯賽為例,成熟的歐洲足球俱樂部電視轉播費平均可以佔收入的30%,英超版權收益更是可以達到總收入的50%。由此可見賽事版權的重要性,這也是王健林收購瑞士盈方背後的邏輯。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的『由市場決定配置資源』,並不是一句空話。"劉孝五指出,協會去行政化,聯賽不受行政過多幹預,那麼賽事轉播就可以由電視臺向中超公司競價購買版權,聯賽的版權價值得到極大提升,其他的商業衍生品開發更不在話下。
賽場外的空間
賽場之外,足球經濟鏈也在不斷地擴容與延伸。
消息稱,平安將通過金融創新的方式,為中超聯賽、運動員和球迷提供金融、保險等全方位的服務。這在國務院46號文中有所提及,"鼓勵保險公司圍繞健身休閒、競賽表演、場館服務、戶外運動等需求推出多樣化保險產品"。
劉孝五認為,中國足球市場更加開放的時候,博彩業也會帶來巨大的效益。如果能把現在地下的足球私彩引向地面,哪怕只引10%的體量,就能增加超過500萬人就業。
實際上,平安集團旗下的萬裡通,正在發力門票、遊戲、競猜、服務等業務。平安旗下通用積分平臺萬裡通也與中超各足球俱樂部的民間球迷會達成合作,為多家球迷會會員看中超、評中超提供社交生活服務,並幫助球迷會打造會員忠誠度計劃。
一場足球比賽對賽事所在地經濟的拉動也是非常可觀的。
劉孝五以歐洲五人足球聯賽為例指出,大量的外地眾湧入城市來看比賽,能給當地帶來俱樂部本身8-10倍的收入。簡而言之,假設一場比賽俱樂部的收入是1萬,那麼當地各行各業,包括交通物流、居住、紀念品開發、球迷用品銷售等,將總共能獲得8萬-10萬的收入。
產業鏈末端的受益者
如果職業聯盟是位於足球產業鏈的上遊,那麼在末端,還有很多人一起跟著"喝湯"。
"足球大眾化之後,才能形成成熟的足球產業鏈,而不僅僅是圍繞著職業運動員的遊戲。"一位足球行業人士分析指出。
國務院46號文提到,大力推廣校園足球和社會足球。教育部在今年1月16日決定,到2017年,在全國範圍內遴選建設約2萬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及約30個校園足球試點縣(區)。
這對足球場材料供應商、球服球鞋生產商而言,無疑是重磅利好消息。
作為一個"瘋狂的球迷",磊子以其自身經歷表示,假如全民都關注熱愛足球,球服、球鞋等裝備都會變成必備品。
除了個人配備,球場建設也有非常可觀的市場空間。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普通民眾體能普遍較弱,相比之下,五人足球場地小,是比11人足球更加大眾普及的運動項目。因此,在這個足球產業鏈末端,僅僅五人足球場地的建設、五人足球的生產等,都存在一個龐大的卻很少人觸及的市場。
"在政策的引導下,市場重心必然會轉向國內。"廣東五人足球協會副會長、佛山樂康安塑料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餘德輝告訴南都記者。校園足球大部分場地比較小,90%以上是五人足球場地。而一般的國際標準的五人足球場需投入35萬元,普通標準則是18萬元。而政策導向之下,往往會將市場放大十倍乃至百倍,而足球場的增加必然給下遊的塑料商、五金廠等帶來可觀的業務。據劉孝五介紹,目前廣州總共有31個五人足球場,在3年內的出租率接近100%。
五人足球這一顆小小的足球也存在市場。據劉孝五透露,按照國際標準,五人足球的彈性低,比11人足球小一號,但很多球隊仍然將11人足球用於五人足球比賽,"五人足球的成本非常低,但現在外面市場價都賣到了100多塊。"
案例
粵超聯賽如何試驗"職業聯盟"
"國務院46號文鼓勵成立職業聯盟,而粵超聯賽就是中國的第一個真正的職業聯盟,完全公司化運作。"劉孝五這樣給粵超聯賽定義。
不過,被業內稱為職業聯盟試驗田的粵超聯賽,由於太超前,饒是在市場比較開放的廣東,成立之初粵超聯盟還是受到各種擠壓。為此,劉孝五成立了廣東五人足球協會,化解了前期公司化運作的難點。
據劉孝五介紹,公司註冊之初投入的1000萬,僅僅花了700萬-800萬之後,粵超公司就達到了盈虧平衡點。
賽事資源、觀眾是業餘足球聯盟難成氣候的關鍵問題。"粵甲聯賽不賣門票,靠電視臺、網站轉播,我們要吸引的是電視和網絡觀眾;在依靠我在足球界的資源拉來幾家俱樂部之後,通過一些營銷手段,比如發布五人足球聯賽全國排行榜、積分榜、射球榜等,引起全國球迷的關注和討論,打響品牌;品牌知名度和關注度上去之後,廣告贊助商、球衣廣告商等自然就會找上門來,賽事轉播權、衍生品開發權也會越來越值錢。"這是劉孝五的經驗之談。據悉,剛剛結束的第三屆粵甲聯賽總決賽的觀看人次達到了52萬。
儘管如此,粵超聯賽也沒有逃離"依賴贊助商"這個孤島。劉孝五坦承,目前粵超的知名度還不夠,知名度提高了才能提高電視轉播、衍生品開發收入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