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是當時一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人物
梁啓超從小就比較聰明,1889年就考中了舉人,1890年參加會試,當時經過上海見到了一些介紹四方著作的書籍,就買了一些介紹西方的書籍,從此對西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見到康有為,被康有為的維新思想所震撼,於是拜康有為為師,勵志要有大作為。
不久康有為和梁啓超成立了強學會(此時袁世凱也加入其中,並與康梁關係密切),在北京辦了《萬國公報》之後又辦了《中外紀聞》,梁啓超就幫康有為做一些編輯工作,介紹西方的知識。但是由於北京保守勢力強大,1896年,強學會就被封掉了。梁啓超就和康有為轉移了戰場,跑到了上海,成為《時務報》的主筆。
梁啓超在上海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聲名,發表的著名文章有《變法通議》《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等等。他認為:中國的積弱,是因為維新變法的時候,把西方東西的弊端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它的好處。他強調變法的合理性。他的言論讓當時並沒有開眼看世界的國民,聽之一聳。
1897年,梁啓超被請到湖南講學,成了蔡鍔的老師。
名聲大噪的梁啓超認為,中國人很多但是像是一盤散沙並沒有很好的被組織起來,於是他就熱衷於建立各種的讀書會等民間活動。當時維新派在湖南創辦了「時務學堂」請梁啓超去講課,梁啓超在當時培養了很多學生,其中蔡鍔就是其中之一。
1898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方戰敗,民族族矛盾激烈,康梁掀起百日維新運動
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帝國主義各國趁火打劫,力圖擴大自己在華的勢力範圍。康有為趕到北京,積極組織救亡活動。梁啓超此時在湖南講課時候,也受到保守派日益激烈的反對,1898年他便回到北京與康有為掀起了戊戌變法,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儘自己的一份力量,但變法失敗,他最後逃亡海外。
1911年辛亥革命後,梁啓超成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司法總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逼迫清帝溥儀退位,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一職。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與袁世凱之間展開了權力的較量,孫中山迫於多方面壓力,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於袁世凱。梁啓超作為維新改革的旗手,擁有較高的社會威望,受到各方勢力的拉攏,當時便與袁世凱為伍,擔任司法總長。
1914年,梁啓超發現自己被利用,辭去職務
1914年初,袁世凱改任梁啓超為幣制局總裁,但這個沒有多少實權的職位,十二月,他辭去幣制局總裁之職。意識到袁世凱只是在利用他。而且這個時候他越來越覺得,袁世凱不僅僅是想當總統,而是想要當皇帝。這個時候辭職的還有教育總長蔡元培。
1915年,袁世凱喪權辱國,梁啓超發文章聲討,並聯繫學生蔡鍔讓其回去掀起護國運動
一九一五年五月袁世凱為了獲得國外勢力對自己稱帝的支持,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八月梁啓超寫了一篇文章《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堅決表示反對袁世凱稱帝。
這篇文章還沒有發表之前,袁世凱就已經得到了消息,袁世凱很怕他的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受到全民響應,拉起反對他的大旗,於是他就派人告訴梁啓超說:「給你二十萬大洋,你不要發表這篇文章。」但是梁啓超是堅決不幹這種事情,說我一定要保證共和,堅定的豎起了反袁旗幟,並開始聯絡各種力量。有一天,梁啓超就悄悄的會見了自己的徒弟蔡鍔,並與其商定,讓他回到雲南領導自己的軍隊掀起護國運動。
1915年11月,蔡鍔在小鳳仙掩護下,逃離北京
當時,袁世凱賄賂不成,就開始嚴密的監視與梁啓超相關人員的舉動,蔡鍔也受到嚴密的監視,為了能夠放鬆袁世凱的警惕,蔡鍔便常化裝成商人模樣,去八大胡同,整天尋花問柳,藉此應付京中同僚,就在那裡他遇到了紅顏知己小鳳仙。小鳳仙對他坦誠相待,講述了自己的家室變動和自己悲慘的遭遇,逐漸兩人感情日深。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袁世凱見了之後覺得,這個人也沒有什麼野心,便也就放鬆了警惕。有一日,蔡鍔與小鳳仙外出遊玩,便藉機逃離了北京。當時他對小鳳仙說:「同行多有不便,將來成功之日,必不相忘」。這就是小鳳仙掩護蔡鍔逃離北京的故事。
1915年12月,蔡鍔回到雲南,掀起護國運動,破碎了袁世凱陰謀
蔡鍔從北京到了天津,在天津來到梁啓超的家裡,在那裡他換上了日本的和服,裝扮成日本人,從天津又去到上海,在上海坐船到達日本,然後再由日本輾轉到了雲南。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底,蔡鍔在雲南發動了反袁世凱的起義,很快袁世凱復闢的陰謀就結束了。但是當他回到雲南,通電討袁後,次年便因為患喉結核病逝,年僅34歲,消息傳到北京,對小鳳仙打擊極大,從那以後,小鳳仙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之後梁啓超憑藉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和地位,全力擁護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權,先藉助張勳「辮子軍」趕走黎元洪,然後又反過來討伐張勳復闢清室的罪行。1917年,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段祺瑞政府被迫辭職,梁啓超也遞送了辭呈,正式退出了政治舞臺,開始從事更多的學術文化活動,組建了清華國學院,並反思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認為科學恐怕要破產。(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7月—1918年11月,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陣營,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
梁啓超總是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他的一生把強學會、時務報、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袁世凱復闢、蔡鍔與小鳳仙、護國運動、護法運動、辮子軍張勳復闢等等歷史事件自然的串聯了起來,給我們了解歷史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意愛笑:意而愛,愛而笑,笑而詩。關注意愛笑,訂閱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