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一生中的2件大事,戊戌變法和護國運動,註定了他的不凡!

2021-02-08 意愛笑

梁啓超是當時一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人物

梁啓超從小就比較聰明,1889年就考中了舉人,1890年參加會試,當時經過上海見到了一些介紹四方著作的書籍,就買了一些介紹西方的書籍,從此對西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見到康有為,被康有為的維新思想所震撼,於是拜康有為為師,勵志要有大作為。

不久康有為和梁啓超成立了強學會(此時袁世凱也加入其中,並與康梁關係密切),在北京辦了《萬國公報》之後又辦了《中外紀聞》,梁啓超就幫康有為做一些編輯工作,介紹西方的知識。但是由於北京保守勢力強大,1896年,強學會就被封掉了。梁啓超就和康有為轉移了戰場,跑到了上海,成為《時務報》的主筆。

梁啓超在上海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聲名,發表的著名文章有《變法通議》《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等等。他認為:中國的積弱,是因為維新變法的時候,把西方東西的弊端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它的好處。他強調變法的合理性。他的言論讓當時並沒有開眼看世界的國民,聽之一聳。

1897年,梁啓超被請到湖南講學,成了蔡鍔的老師。

名聲大噪的梁啓超認為,中國人很多但是像是一盤散沙並沒有很好的被組織起來,於是他就熱衷於建立各種的讀書會等民間活動。當時維新派在湖南創辦了「時務學堂」請梁啓超去講課,梁啓超在當時培養了很多學生,其中蔡鍔就是其中之一。

1898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方戰敗,民族族矛盾激烈,康梁掀起百日維新運動

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帝國主義各國趁火打劫,力圖擴大自己在華的勢力範圍。康有為趕到北京,積極組織救亡活動。梁啓超此時在湖南講課時候,也受到保守派日益激烈的反對,1898年他便回到北京與康有為掀起了戊戌變法,為挽救民族危亡而儘自己的一份力量,但變法失敗,他最後逃亡海外。

1911年辛亥革命後,梁啓超成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司法總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逼迫清帝溥儀退位,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一職。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與袁世凱之間展開了權力的較量,孫中山迫於多方面壓力,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於袁世凱。梁啓超作為維新改革的旗手,擁有較高的社會威望,受到各方勢力的拉攏,當時便與袁世凱為伍,擔任司法總長。

1914年,梁啓超發現自己被利用,辭去職務

1914年初,袁世凱改任梁啓超為幣制局總裁,但這個沒有多少實權的職位,十二月,他辭去幣制局總裁之職。意識到袁世凱只是在利用他。而且這個時候他越來越覺得,袁世凱不僅僅是想當總統,而是想要當皇帝。這個時候辭職的還有教育總長蔡元培。

1915年,袁世凱喪權辱國,梁啓超發文章聲討,並聯繫學生蔡鍔讓其回去掀起護國運動

一九一五年五月袁世凱為了獲得國外勢力對自己稱帝的支持,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八月梁啓超寫了一篇文章《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堅決表示反對袁世凱稱帝。

這篇文章還沒有發表之前,袁世凱就已經得到了消息,袁世凱很怕他的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受到全民響應,拉起反對他的大旗,於是他就派人告訴梁啓超說:「給你二十萬大洋,你不要發表這篇文章。」但是梁啓超是堅決不幹這種事情,說我一定要保證共和,堅定的豎起了反袁旗幟,並開始聯絡各種力量。有一天,梁啓超就悄悄的會見了自己的徒弟蔡鍔,並與其商定,讓他回到雲南領導自己的軍隊掀起護國運動。

1915年11月,蔡鍔在小鳳仙掩護下,逃離北京

當時,袁世凱賄賂不成,就開始嚴密的監視與梁啓超相關人員的舉動,蔡鍔也受到嚴密的監視,為了能夠放鬆袁世凱的警惕,蔡鍔便常化裝成商人模樣,去八大胡同,整天尋花問柳,藉此應付京中同僚,就在那裡他遇到了紅顏知己小鳳仙。小鳳仙對他坦誠相待,講述了自己的家室變動和自己悲慘的遭遇,逐漸兩人感情日深。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袁世凱見了之後覺得,這個人也沒有什麼野心,便也就放鬆了警惕。有一日,蔡鍔與小鳳仙外出遊玩,便藉機逃離了北京。當時他對小鳳仙說:「同行多有不便,將來成功之日,必不相忘」。這就是小鳳仙掩護蔡鍔逃離北京的故事。

1915年12月,蔡鍔回到雲南,掀起護國運動,破碎了袁世凱陰謀

蔡鍔從北京到了天津,在天津來到梁啓超的家裡,在那裡他換上了日本的和服,裝扮成日本人,從天津又去到上海,在上海坐船到達日本,然後再由日本輾轉到了雲南。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底,蔡鍔在雲南發動了反袁世凱的起義,很快袁世凱復闢的陰謀就結束了。但是當他回到雲南,通電討袁後,次年便因為患喉結核病逝,年僅34歲,消息傳到北京,對小鳳仙打擊極大,從那以後,小鳳仙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之後梁啓超憑藉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和地位,全力擁護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權,先藉助張勳「辮子軍」趕走黎元洪,然後又反過來討伐張勳復闢清室的罪行。1917年,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段祺瑞政府被迫辭職,梁啓超也遞送了辭呈,正式退出了政治舞臺,開始從事更多的學術文化活動,組建了清華國學院,並反思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認為科學恐怕要破產。(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7月—1918年11月,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陣營,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

梁啓超總是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他的一生把強學會、時務報、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袁世凱復闢、蔡鍔與小鳳仙、護國運動、護法運動、辮子軍張勳復闢等等歷史事件自然的串聯了起來,給我們了解歷史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意愛笑:意而愛,愛而笑,笑而詩。關注意愛笑,訂閱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梁啓超跑路惹的禍?
    、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改良派(又稱維新派)發動了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他們幻想在不觸動封建主義經濟基礎和不推翻封建統治的前提下,實行變法維新。通過改良主義道路來達到參與政權和進行一些社會改革的目的,取得日本明治維新那樣的效果,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 護國將軍蔡鍔:一生幹了兩件大事,愛過三個女人,享國葬第一人
    護國軍閥蔡鍔生於1882年,在1916年,因患咽喉癌,病逝於日本福岡,年僅34歲,短短34年春秋,縱觀其一生,他幹了兩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第一是領導了雲南反清武裝起義,第二是統領了反袁護國戰爭。他當時想著有朝一日我能夠跟著自己的偶像在一塊工作,那就好了,用現在的話說,那妥妥的又是梁啓超的迷弟,但是好景不長,這段師生情剛剛建立起來,沒多久戊戌變法就失敗了!
  • 餘英時:是什麼註定了戊戌變法必然失敗和滿清必然滅亡?丨歷史真相
    所以,陳寅恪指出戊戌變法中有「歷驗世務」的一源是極其重要的,使我們認識到戊戌變法並不是完全出於康有為一派的提倡,而同時也是自強運動本身的必然發展。這樣看來,我們與其把戊戌變法看作一單獨的歷史階段,不如把它看作是自強運動的最後歸宿。這樣的解釋比較更合乎當時的實況。但康有為、譚嗣同、梁啓超等人的歷史作用並不因此而有所減低,他們「畫龍點睛」的功績仍然是不可否認的。
  • 一支筆抵十萬毛瑟槍,梁啓超與護國運動往事
    梁啓超,袁世凱十分清楚這三個字的分量。13年當中,梁啓超雖然身在異國,但憑藉他那如椽大筆,他的「新民體」文章早已風行全國,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治國之才。袁世凱認為只有和這位當年的變法領袖現在的「輿論驕子」合作,政權才有更加穩定的可能,他和其他北洋權要人物,不斷電請梁啓超回國。一直密切關注國內局勢,渴望國家走向美國式民主共和道路的梁啓超,此時決定拋棄前嫌,接受邀請,參與到國家的改造中來。
  • 梁啓超在日本愛上小姑娘,原配回信:批准出軌,梁啓超乖乖認輸
    實際上,梁啓超只有兩位夫人,當然了,那個年代男人三妻四妾的也很正常,梁啓超作為名人卻只有兩個,相比作為同樣的戊戌變法領軍人物康有為這位頂級風流人物,已經算是十分「自重」了,那麼,他所說的第三位女子又是哪位呢?
  • 戊戌變法失敗後很多新政夭折,只有一項成果得以留存並影響至今
    戊戌變法是我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這次改革,有改革政府機構,有發展私營工礦企業,也有開辦新式學堂,推動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等等,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對當時的人們而言有非常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作為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京師大學堂自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光緒帝的極力支持。光緒帝在詔書中說:「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隨後,梁啓超起草了奏擬章程。僅僅過了二十餘天,光緒帝就正式批准設立京師大學堂。
  • 歷史上重要的立法運動——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 「戊戌變法代表人」康有為墓,國內唯一一墓兩碑的存在
    國家的危亡,現實的刺激,使他對傳統的文化學術發生懷疑。 光緒五年(1879年),康有為開始接觸西方文化,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學習並攻讀到很多經世致用的書,如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同年又遊了一次香港,使康有為大開眼界。這開始讓他越發覺得清朝政府的腐敗和西方文化的先進,讓他形成強烈對比,讓他為後面的戊戌變法運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 康有為,梁啓超關係演變述論
    從康有為那裡,梁啓超學到了一些做學問的基本方法,為他以後的學術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一生學問之得力,皆在此年。」從此,在康有為的引導下,梁啓超逐漸成長為康有為的左膀右臂。      梁啓超師從康有為,不僅是他從政生涯的開始,而且也是他進入學問殿堂的起點。他曾說過:「啟超之學,實無一字不出於南海。」
  • 李端棻倡議設立京師大學堂 曾主鄉試錄取梁啓超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北京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初名京師大學堂。一位著名大學校長曾說:「如果沒有北大,中國的現代史就有可能重寫。」
  • 此人才華不輸梁啓超,救國救民沖天豪氣,這種死法一點也不值得!
    小編認為:看一個人的價值,要把這個人放在具體的事件、鮮活的歷史背景中,不能只看這個人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把譚嗣同之死放在戊戌變法這個事件中,放在中國近現代史這個大背景下,並與同時代同類人對比,結論就不一樣。
  • 梁啓超欲迎娶女翻譯,給妻子寫了一封信,回信為何令他越想越怕?
    然而與此同時,清政府國門大開之際,進來的不止有列強的炮火,也有西方思想和先進技術。常言道:「破後而立。」面對西方觀念的衝擊,晚清政府也從中尋覓到了破繭重生之道,在這般西學東漸之勢下,許多新制度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政治與軍事與普通民眾的距離太過遙遠,於是最為人民所關心的,便是婚姻制度、方式的轉變。
  •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教案:戊戌變法
    2.簡述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  3.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梁啓超明確提出了民權思想,動搖了君主_的神聖性和永恆性。嚴復借用西方進化論思想來闡述維新變法,為維新變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百日維新的主要特點:百日維新是戊戌變法運動的_,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願望和要求,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並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加政治的可能性。
  • 好書推薦|中國別樣近代史——《梁啓超傳》
    對於維新派領袖之一的梁啓超來說,變法的失敗迫使他流亡海外,於無邊的黑暗中奔走呼號,希望喚起民智,拯救國家危亡為己任。也就在這個危難關頭,他成為了繼李鴻章、康有為之後的又一中心人物。吳其昌作為梁啓超的嫡傳弟子,深得其老師梁啓超的思想傳承,他主要以歷史事件為中心解說人物,側重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以人物為中心說歷史人物,講述歷史之中人物的命運,這種方法將人物命運和時代特徵聯繫起來,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作者簡介吳其昌(1904~1944),字子馨,號正廠,浙江海寧人,歷史學家。
  • 2018年是戊戌年,來談一談戊戌變法!
    中日甲午戰爭後,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改良派(又稱維新派)發動了變法維新運動,他們幻想在不觸動封建主義經濟基礎和不推翻封建統治的前提下,實行變法維新,通過改良主義道路來達到參與政權和進行一些社會改革的目的,取得日本明治維新那樣的效果,使中國走上工業現代化。
  •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日本可以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強國之路,為何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兩次變革都沒有使中國變強呢?到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呢?直到19世紀60年,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的清政府,終於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開始了一場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政府統治的自救運動。中央以恭親王奕訢和文祥為代表,地方上有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團為代表人物,洋務運動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
  • 一門三院士,九個子女都是國家棟,梁啓超的家庭教育堪稱當代典範
    梁思順一生熱愛詩詞,成為詩詞研究專家,對新中國的文化事業發展做出不凡的貢獻。梁啓超次子梁思永,先就讀於清華大學,隨後赴美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後取得碩士後學位,1948年他和大哥思成一起當選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的一生都在從事考古工作,成為新中國考古事業的奠基人。
  • 戊戌變法?其實醞釀一場運動需要超過十年
    這些作品把我們的關注點引向一群缺乏政治經驗的理想主義者,他們設計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希望依靠頑冥不化的統治階級和無動於衷的平民百姓,把傾圮的帝國從外國列強步步逼近的瓜分蠶食中解救出來。這種標準化描述的著重點在於1898年的戊戌變法運動,以及它對中國政治歷史的重要影響。
  • 梁啓超:知我罪我,讓天下後世評說
    梁啓超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他是戊戌變法領袖之一,深度參與了中國從舊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革,是中國第一位在文章中用到「中華民族」一詞的人。
  • 史學名家丨茅海建:「張之洞檔案」與戊戌變法
    他的這一評論,具有指向性的意義,其基本史實方面當得自於其「先祖」與「先君」。然長久以來,學術界對陳寅恪的這一說法有過許多次引用和讚賞,但一直不能予以證明。這是因為陳寶箴、陳三立父子留下的關於戊戌變法的材料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