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弘治皇帝究竟有什麼功績,居然被稱作中興?他有四個功績

2021-02-13 冷凍的歷史

明王朝中期,有一段時間政治略微顯得有些清明,百姓們的生活也相對安定,這個時期被後世史學家稱之為"弘治中興"。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段故事,看看這個弘治皇帝究竟實行了什麼善政,居然獲得了"中興之主"的令譽。

一個時期之所以會被稱之為"中興",至少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前面的那個時代是無比黑暗的。"弘治中興"也不例外,在它之前,成化皇帝朱見深的統治,可以說是明王朝最黑暗的時代之一,臭名昭著的西廠就是在那個時期建立的,正是有著那個時期暴戾的統治,所以才會襯託出弘治皇帝時期的清明。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明憲宗朱見深死去,九月,十八歲的皇太子朱祐樘即位,這就是明孝宗。以次年為弘治元年(1488年)。按照明代以年號作為皇帝名稱的慣例,所以他又被稱之為弘治皇帝。

明孝宗共在位十八年,舊史對其多有譽語。有的把他和漢文帝宋仁宗相提並論;有的說,明代皇帝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只有仁宗、宣宗和孝宗;更有的為他加上了"中興之令主"的稱號的。

這些評價,不能說沒有溢美,但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明孝宗的基本狀況,弘治皇帝也確實做出了不少功績,我們來看看都有什麼。

功績之一:斥逐奷邪

明孝宗也就是弘治皇帝,即位的時候,所面臨的局面可以說是一個大爛攤子。他的父親明憲宗朱見深由於重用宦官和姦佞,所以造成了"朝多秕政"。

弘治皇帝為了刷新政治,改弦更張,他首先是在用人上進行整頓,斥逐奸邪,選用正直的官員。他動用鐵的手腕,懲治了許多在成化年間,權勢燻天,能夠呼風喚雨的宦官和佞臣。

《明史》、《明通鑑》和《紀事本末》對此的記載是相當的多,我們來簡單的舉幾個例子。

例一:太監梁芳,"貪黷諛佞",在成化年間通過向明憲宗寵愛的萬貴妃"日進美珠珍寶",得到其歡心,從而"擅寵於內"。許多奸佞之徒走他的門路而得重用,與他"共為奸利"。他取"中旨授官累數千人,名傳奉官,有白衣躐至太常卿者"。孝宗在即位後的第六天,就把他"謫居南京,尋下獄"。

例二:奸佞李孜省,在成化年間作惡多端,權勢很大,"搢紳進退,多出其口,執政大臣萬安、劉吉、彭華從而附麗之"。孝宗即位後,於斥逐梁芳的同一天,也把他謫罰成邊,後來又將他逮捕入獄。

例三:成化年間「傳奉之例既開,文武僧道濫恩澤者數千,一時諸雜流加侍郎、通政、太常、太僕、尚寶者,不可悉數",西番僧"授西天佛子、大國師、國師、禪師者不可勝計","緇衣、羽流加號真人、高士者,亦盈都下"。孝宗即位後,不出兩月,即下令汰傳奉官,右通政任傑等二千餘人被罷免,又下令罷遣禪師、國師、真人等一千數百人的。

例四:萬安,四川眉州人,自成化五年(1469年)入內閣參機務,然而毫無才能,"既柄用,惟日事請託,結諸閹為內援"。為了找靠山、穩固地位,竟通過宦官向萬貴妃大獻殷勤"自稱子侄行"。孝宗當太子時,已"稔聞其惡",即位後,在官中發現一篋奏疏,內容都是講房中術的,末尾的署名又都是"臣安進",於是派人拿著這些奏疏到內閣找萬安,指責他:"是大臣所為乎?萬安羞愧難言。"已而科道交章論之",孝宗遂下令罷免其官職。

例五:江夏僧人繼曉,早在成化二十ー年(1485年)已由於言官的"極論其罪,始勒為民"。弘治元年(1488年)十月,"給事中林廷玉復請逮治",於是明孝宗下令把這個妖僧處以死刑。

除此此外,弘治皇帝還罷免處罰了另外一些奸邪之徒。這系列行動,就好像是一陣暴風驟雨一樣,衝刷這大明王朝的肌體。這為全面刷新政治,起了掃清障礙的作用。史書上是這樣評價弘治皇帝這次廉政風暴的。

"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盡"。

功績之二:任用賢能

弘治皇帝在罷斥奸邪的同時,也開始任用賢能。而這個方針,在他在位期間始終得到奉行。谷應泰在他的《明史紀事本末》中曾對弘治皇帝有著經典的評價,他用了短短二十個字來評價弘治皇帝是如何任用賢能的,我們不妨來看看。

"置亮弼之輔,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土,絕壁幸之門。"

字句雖然不多,但是精闢的總結出了弘治皇帝的用人之道。為了保證將這一項措施進行到底,弘治皇帝很注意對各級官吏的考察。弘治皇帝為了掌握官吏的情況,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他讓吏、兵兩部把兩京文武大臣、在外知府、守備以上官員的姓名抄下來,貼在文華殿的牆壁上。

弘治皇帝為什麼要這樣做?《明史》中有答案。那就是:"有遷異者,易以新除"。不僅如此,弘治皇帝害怕下面的官員欺哄自己,更是為了讓官吏的考察符合實際,他多次指示吏部、都察院要認真考察。

"考察進退人オ,務得實跡以聞"。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明孝宗注意任用賢能,所以在弘治時期形成了"朝多君子"的盛況,出了許多名臣,其中著名的有王恕、馬文升、劉大夏、劉健、謝遷、李東陽等人。我們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王恕,陝西三原人,一向以"好直言"著稱,成化時期,"侃侃論列無少避,先後應詔陳言者二十ー,建白者三十九,皆力阻權幸。天下傾心慕之,遇朝事有不可,必曰:王公胡不言也?'則又曰:公疏且至矣'。已,恕疏果至。時為謠曰:"兩京十二部,獨有王恕。"

王恕的這種品行,在弘治皇帝父親成化皇帝時代,十分的不討好,他被"貴近皆側目",而昏庸的成化皇帝更是"亦頗厭苦之",終於使他"不得立朝",在成化末年被強迫"致仕"。

弘治皇帝即位後兩個月,由於許多大臣的推薦,致仕家居的王恕被任命為吏部尚書,直到弘治六年(1493年)間五月,他一直擔任這個職務。孝宗皇帝對他很信任,而他也非常感謝皇帝的知遇之恩,竭誠相報。

"感激眷遇,益以身任國事","先後以災異條七事,以星變陳二十事,成切時弊"。

王恕在吏部侍郎彭韶等人的輔佐下,"甄人才,核功實,仕路為清",他先後引薦的人才有耿裕、彭韶、何喬新、周經、李敏、張悅、倪嶽、劉大夏、戴珊、章懋等人,這些人都被稱之為"皆一時名臣"。

馬文升,湖廣鈞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有文武オ,長於應變,朝端大議往往待之決"。成化ニ十二年(1486年),由於李孜省進譖言,由兵部尚書調南京。孝宗即位後,召拜左都御史。不久,被任命提督十二團營。弘治二年(1489年),又擢任兵部尚書,督團營如故。這時因兵政久弛,"西北部落時伺塞下",馬文升嚴核諸將校,黜貪懦者三十餘人。好人怨恨,夜間持弓矢等在他的門口,企圖行刺;還有的作謗書,射入東長安門內。明孝宗得知後,立刻命令錦衣追捕,並撥騎士十二人,"衛文升出入"。直到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於改任吏部尚書,馬文升才離開兵部尚書之職,前後凡十三年。史書中對馬文升評價是相當的高。

"盡心戎務,於屯田、馬政、邊備、守御,數條上便宜。國家事當言者,即非職守,亦言無不盡"。

劉大夏,湖廣華容人。成化初"除職方主事,再遷郎中。明習兵事,曹中宿弊盡革。所奏覆多當上意,尚書倚之若左右手"。弘治二年(1489年),遷廣東右布政使,弘治六年以吏部尚書王恕薦,擢右副都御史,治河張秋。後歷任左副都御史、戶部左侍郎等職,弘治十五年拜兵部尚書。他能夠將民間的真實情況毫無忌諱地向明孝宗報告。有一次,明孝宗在便殿召見劉大夏,問他說:"卿前言天下民窮財盡。祖宗以來徵斂有常,何今日至此?"他回答說:"正謂不盡有常耳。如廣西歲取鐸木,廣東取香藥,費固以萬計,他可知矣。"明孝宗又詢問土兵的情況,他回答說:"窮與民等。"弘治帝很不理解,繼續問:"土兵居有月糧,出有行糧,何故窮?"他報告說:"其帥侵克過半,怎能不窮!"

聽了這番話,明孝宗感収地說:"朕臨御久,乃不知天下軍民困,何以為人主!"遂下詔嚴禁。明孝宗"察知大夏方嚴,且練事",對他極為親信,數召見決事。"大夏每被召,跪御榻前。帝左右顧,近侍輒引避。嘗對久,憊不能興,呼司禮太監李榮掖之出。一日早朝,大夏固在班,帝偶未見,明日諭日:"卿昨失朝耶?恐御史糾,不果召卿。'其受眷深如此"。

劉健,河南洛陽人,成化時任少詹事,充東宮講官,受知於孝宗。孝宗即位後,進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人內閣參機務,弘治十一年(1498年)成為首輔。

謝遷,浙江餘姚人,孝宗做太子時,已充當講官;孝宗即位後,"與日講,務積誠開帝意。前夕必正衣冠習通,及進講,敷詞詳切,帝數稱善"。弘治八年,入內閣參預機務。

李東陽,湖廣茶陵人,弘治八年與謝遷同日登用入內閣參預機務。弘治後期,孝宗"在位久,益明習政事,數召見大臣,欲以次革煩苛,除宿弊"。

劉健、謝遷、李東陽等三人,各有特點,當時人評論說:「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其中劉健、謝遷政績尤其突出。這個評論是有一定根據的。

"同心輔政,竭情盡慮,知無不言。初或有從有不從,既乃益見信,所奏請無不納,呼為先生而不名。每進見,帝輒屏左右。左右間從屏間竊聽,但聞帝數數稱善"。

正是由於明孝宗"明於任人",這就使得他在改良朝局國政,在官員支持上得到了保證。

功績之三:廣開言路

弘治皇帝即位後,他是很注意廣開言路。他一上臺,由於虛心納諫,所以就立刻形成了臣子紛紛上書的生動局面。

"是時上更新庶政,封章旁午言路大開"。

當時不僅僅是大臣們上表言事,就連尚未做官的太學生也踴躍上疏提建議,我們來舉一個例子。

弘治皇帝剛剛即位幾個月,他想在在萬歲山強建個棕棚,以備登臨眺望,太學生虎臣得知消息,當即"上疏切諫"。祭酒費誾擔心自己受牽連,就"鋃鐺系(虎)臣堂樹下"。但過了不久,就有官校傳令,把虎臣召到皇宮的左順門,"傳旨慰諭日:若言是,棕棚已毀矣。"費誾聽到消息,十分慚愧,而虎臣則從此名聞都城,"頃之,命授七品官,為雲南知縣"。

從虎臣之大受獎勵這件事情上來說,弘治皇帝對敢言直諫是極力提倡的,而這種虛心納諫的實際行動,鼓勵了當時朝野人士敢言直諫。像這樣虛心納諫的事例有很多,我們簡單說幾個。

弘治九年(1496年)閏三月,少詹事王華在文華殿進講《大學衍義》,"至唐(宦官)李輔國與張後表裡用事,指陳甚切"。"時內侍李廣方貴幸,招權納賄。華諷上"。弘治皇帝聽後不僅沒有加罪王華,反而"樂聞之,命中官賜食"。

弘治十年二月,孝宗在後苑遊玩之後,"御講筵",侍講學士王鏊因而進講'文王不敢盤於遊畋',反覆規切,上為動容"。孝宗事後對王鏊也沒有怪罪,而是對當時誘導他遊玩的宦官李廣說:"講官所指,殆為若輩,好為之!"自此之後,"遂罷遊獵"。

弘治皇帝除了虛心納諫,勸導臣下踴躍進言之外,還經常直接鼓勵臣下知無不言。弘治十七年九月,在經筵進講中,講官的講章中有"以善道啟沃他"一句,太監李榮認為""他"字不是對上語",觸犯了忌諱,向皇帝告狀。

弘治皇帝聽後,根本不把它當成什麼罪過,並且為了避免講官因此而不肯大膽規諫,特地召來大學土劉健等說:"講書須推明聖賢之旨,直言無諱。若恐傷時,過為隱覆不盡,雖日進講,亦何益乎!"而且又明確要求他們:"傳語諸講官,不必顧忌。"

明孝宗如此鼓勵臣下直言無諱,從而廣開言路,使臣下能夠大膽獻策獻計。廣開言路政策的實行,使明孝宗能夠集思廣益,看到不足之處,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便為其改良政治創造了條件。

功績之四:溫和的政治改良

弘治時期在政治上的改良,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勤於政事。史書上記載弘治皇帝,有"勤求治理"之譽,這基本上是符合事實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無疑是勤於治國的,但是從正統以後的歷代皇帝,每天就只有一個"早朝"了,而且"臣下進見說事,不過片時"。

這樣一來,皇帝與大臣見面的時間很少,只好聽信"左右之人",對大臣的了解不可能深入,甚至"未免以直為枉,以枉為直"。

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吏部尚書王恕針對這個弊端建議,除"早朝"之外皇帝還要"日御便殿,宣召諸大臣,與之講論治道,謀議政事,或令轉對,或閱其章奏"。王恕認為,這樣做不僅可以加深對大臣的了解,得以隨才任使,而且還可以啟沃聖心,提高處理政事的才能。弘治皇帝覺得王恕說的有理,就開始增加"午朝",每天於左順門接見大臣。

第二,注意節儉。弘治年間,正直的大臣經常向弘治皇帝建議節儉,而他也都能予以採納,說明這一時期對節儉是很重視的。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都御史馬文升陳時政十五事,其中的一條是"節費用以蘇民困"。

"一應供應之物,陛下量減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

馬文升的言語極為尖銳、深刻,一般的皇帝可真的接受不了。但是弘治皇帝卻對他的建議,"嘉納之,悉施行"。

弘治二年(1489年)十ー月,"有星幸於天津",詔大臣極言時政得失。左侍郎倪嶽上疏說:"當今民日貧,財日匱,宜節儉以為天下先。"倪嶽還具體提出了,要"減齋醮,罷供應,省營繕"。弘治皇帝對他的建議又是"俱採納焉"。

弘治十四年八月,大學士劉健等因軍興缺餉上言:天下的財富,其生有限,而"光祿歲供增數十倍,諸方織作,務為新巧,齋礁日費數萬,太倉所儲,不足餉戰士,而內府取人,動四五十萬。宗藩、貴戚之求土田、奪鹽利者,亦數千萬"。再加上大興土木,官吏冗濫,"財安得不匱!願陛下絕無益之費,躬行節儉,為中外倡"。

弘治皇帝對這個建議很重視,他立即"減光祿寺供奉",將之恢復到弘治元年時的標準。

成化年間,光祿寺增加了坐家長隨八十餘員,傳添湯飯中官百五十餘員。"天下常貢不足於用,乃責買於京師鋪戶",而物價卻並不及時支給,商人因此負累不堪。

這時,兵部尚書劉大夏也"因天變"要求改革,明孝宗乃下令"裁減中官,歲省銀八十餘萬"。這些都是弘治皇帝勤於節儉的事例。

第三,制約皇親國戚,親近宦官的勢力。皇親國戚和親近宦官,在有明一朝中,勢力極大。他們倚仗皇權,為非作歹,也是明中期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

然而在弘治年間,因為弘治皇帝對這一問題相當注意,竭力抑制他們的胡作非為,侵害一般老百姓。所以皇親國戚和親近宦官在弘治皇帝時期,這類事件要少的多。弘治三年(1490年)閏九月,明孝宗曾申明禁令,約束宗室不得私佔百姓土地,不得藉機盤剝百姓。

"禁宗室、勳戚奏請田土及受人投獻"。

雖然當時弘治皇帝下有嚴令,但是當時的勳戚近幸們卻不肯遵守有關規定,他們"縱家人列肆通衛,邀截商貨,都城內外,所在有之"。

明朝規定:"王公,僕從二十人;一品,不過十ニ人"。

而此時"勳戚多者以百數,大乖舊制"。弘治九年九月,尚書屠滽等人針對這種現象上言,要求皇帝戒諭勳威,以正國法。

"凡有店肆,悉皆停止。更敕都察院揭榜禁戒,擾商賈奪民利者,聽巡城巡按御史及所在有司執治。仍考水樂間榜例,裁定勳戚家人,不得濫收"。

弘治皇帝從善如流,他根據大臣門的這個建議,再一次下達了關於"禁勢家侵奪民利"的命令。弘治皇帝所下的可不是一紙空文,他是鐵了心的要扭轉這種局勢的,這從他對張皇后的兩個弟弟張鶴齡和張延齡的制裁,就能看出當時抑制皇親國戚作惡的政策。

張鶴齡兄弟都仗勢"驕肆,縱家奴奪民田廬篡獄囚,數犯法。(弘治)帝遣侍郎屠勳、太監蕭敬按得實,坐奴如律。敬復命,皇后怒,帝亦佯怒。已而召敬曰:'汝言是也。'賜之金"。弘治十八年三月,戶部主事李夢陽上書"指斥弊政"",洋洋數萬言,其中指斥張鶴齡尤其嚴厲,揭發他"招納無賴,罔利賊民,勢如翼虎"。皇后之母金夫人及張鶴齡深為怨恨,天天"泣訴於上前"。孝宗不得已,下李夢陽於獄。科道官紛紛上疏營救,金夫人猶在孝宗面前泣涕,求加重刑。孝宗遂大怒,推案而起。既而法司請示處理意見,孝宗毫不猶豫地提筆批示:"夢陽復職,罰俸三月。"過了一些日子,孝宗夜遊南宮,張鶴齡入內陪酒,皇后、金夫人也在場。"酒半,皇后及金夫人起更衣,上出遊覽,獨召鶴齡語,左右莫聞也,惟遙見鶴齡免冠,首觸地"。"蓋因夢陽言罪壽寧也"。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弘治皇帝對制約皇親國戚權力的決心。

第四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弘治時期,其實並沒有從制度上對賦役進行突出的改革,但在減輕百姓負擔上卻做了一些好事,這主要表現在減免災區的賦稅徵收上,有時甚至還拿出官府的財物,對災民進行救濟。這類記載史書中極多,其中規模較大的便有如下幾次。

弘治三年(1490年)二月十日,"免河南被災秋糧"。同月十二日,戶部請免南畿、湖廣稅糧,弘治皇帝說:"兇歲義當損上益下。必欲取盈,如病民何!"於是全部批准。

弘治四年八月,"以水災,停蘇州、浙江今年織造"。

弘治六年,全年中"以災蠲者,兩京外,山西太原諸府平陽諸縣夏稅,河南開封諸府夏稅之半,祥符諸縣秋糧。又免瀋陽衛屯糧六萬四千餘石。賑則自蘇松外,山東飢甚,巡撫王霽先後請發帑金五十餘萬,米二百餘萬石,選廉能吏驗口給之,凡活饑民二百六十餘萬"。

弘治十一年,免南畿、山西、陝西、廣東、廣西被災稅糧。

弘治十四年,對兩畿、江西、山東、河南等災區既免稅糧,又搞賑濟。

弘治十六年九月,賑濟兩畿浙江、山東、河南、湖廣等地的被災軍民。

上面所舉的事例,並不是全面統計,但是由此已然可以看出,弘治時期的減免賦稅和賑濟災民,次數相當之多,涉及的地區相當之廣。

弘治皇帝和他的大臣們,他們所進行的這些改良朝政的活動,毫無疑義,都是有利於當時的生產發展和社會安定的,在歷史上起到了進步作用。而弘治一朝,也是政治上的一個相對穩定時期。

每個封建王朝的承平時代,皇帝們都是比較容易走上貪圖享樂、不理政事的邪路。但是弘治皇帝和他的大臣們卻並沒有走上這條邪路,而是勵精圖治,這是難能可貴的。

《明史》對弘治皇帝的評價是:"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動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易》日:"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昝。'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這個評論雖然有點誇的過分了,但是它的基本論點,卻還算是公允的。弘治皇帝之於明朝,不僅僅是中興之主,同時也是為數不多的好皇帝之一。

相關焦點

  • 明朝一直被冷落的皇帝:智慧不差於朱元璋,功績不亞於朱棣!
    說到明朝,是有很多故事能說的,尤其是帝皇家族,多出奇葩皇帝,親徵被俘朱祁鎮、罷工領袖朱翊鈞、木匠大師朱由校……幾乎每一個皇帝都有值得說道的地方。但是明朝有位皇帝一直被很多人忽視了,說起他的功績:真的是不亞於明成祖朱棣,幾次都挽救了國家;智慧不差於明太祖朱元璋,會用人、會權衡朝廷。在他統治年間,國家慢慢走向興盛,這位皇帝就是明憲宗朱見深。由於清朝人編史書,所以把朱見深這段歷史給抹掉了,我們來看看這位有著驚人能力的皇帝,有哪些值得稱頌的!
  • 大清王朝十二帝排名,每個皇帝各有千秋,為何他能排名第一?
    在大清統治的歷史當中有12位皇帝,如果將這些皇帝進行一個排名,不知道你會如何對比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手大清12帝的排名,排名第一的肯定是皇太極,因為他開創了大清王朝,而且還對原來的女真部落進行了大力的改革,為日後大清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明畫家傳:《大明風華》主角朱瞻基,書畫不輸徽宗,功績堪比文景
    全書共七卷,散列明代畫家四百七十餘人的傳記,前四卷收約二百人,卷五為女畫家二十餘人,卷六、七所收則為作者認為"丹青別調,畫苑附庸", 存姓字以備查考。此為清康熙五十九年嘉興李氏觀妙齋重刊本,寫刻精雅。因為作者是明末清初人,有可能會導致有些畫家沒有收錄。
  • 「世祖」廟號是什麼意思?什麼樣的皇帝才能被稱為「世祖」?
    「世祖」廟號是什麼意思?什麼樣的皇帝才能被稱為「世祖」?古代的皇帝都有各自的「廟號」,比如李世民的廟號是「唐太宗」,朱元璋的廟號是「明太祖」。這些廟號也都有各自的說法,要按照皇帝生前的功績來進行評斷。我們中國歷史上的「世祖」只有三位,他們分別是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和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帝)。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一講,這三位「世祖」各自的功績。首先是光武帝劉秀。劉秀作為「中興之主」,是在王莽篡奪西漢政權後,重新光復了漢朝,建立東漢。
  • 大明王朝的16個奇葩皇帝,最恪盡職守的居然是崇禎皇帝
    享國276年的大明奇葩何其多,其中連皇帝都一個比一個奇葩,其實哪個朝代還沒有個奇葩皇帝?只是大明有16個,這也太多了點。下面,我們就來一一了解一下這16位奇葩帝王。 名字決定命運——朱元璋 朱元璋就是個勵志傳說,放眼今天,連馬雲都要自愧不如。
  • 功績交由後世評價
    在這期間全是對於自己丈夫功德的歌頌以及她對於丈夫的思念情感,但是轉到自己的墓碑上則是什麼字也沒有。小編今天就來和大家探討一下這個墓碑究竟有什麼含義吧。第一種可能就是武則天在說自己的功績非常高,而這樣的豐功偉績就不必刻在自己的墓碑之上了。
  • 為什麼明朝在明英宗朱祁鎮之後的皇帝都沒有什麼名氣?
    明朝十六帝各個都是有名氣的,雖然前面的皇帝的正面的,但是後面的名氣一點都不比以前的差,只不過不是什么正面名氣。先來說朱見深,就憑姐弟戀這一點,讓他聲名鵲起,再加上他安置了荊襄流民,又打的女真抱頭鼠竄的成化犁庭,他的名氣很大的。
  • 明孝宗朱祐樘劣跡不少,卻被後人認為是明朝中興之主,為什麼?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三個兒子,年號弘治,在位十八年間,為政寬厚節儉,親政愛民,司法清明廣開言路,一舉扭轉了前代成化皇帝的政治腐敗現狀,任用賢能,李東陽、徐溥、謝遷、劉健等名臣輩出。 因此,明孝宗一朝在史學界評價很高,在他統治期間被稱為弘治中興。
  • 這些歷史功績證明,漢宣帝的成就絲毫不遜於漢武帝
    漢宣帝名叫劉詢,漢武帝劉徹的嫡曾孫、衛太子劉據的孫子,西漢王朝的第七位皇帝。他統治期間,奪回了被霍光霸佔的皇權,大力整頓吏治,勤於發展生產,使西漢歷史上出現了著名的昭宣中興的局面。他的一生,既坎坷又傳奇,他是西漢中期著名的中興之君。
  •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否是一個被史書所抹黑的皇帝?
    既然其他明朝皇帝都有修建」動物園「,後世又為何偏偏只批判正德皇帝一人?再說,清朝那位」十全老人「花幾代人時間,耗費大量金銀修建了圓明園等眾多奢華的皇家園林;而且還七下江南,每次都耗費大量金銀,給沿途百姓造成巨大負擔,怎麼在史書上還能留下「盛世明君」的名聲呢?其實,比起「十全老人」,正德皇帝那座豹房和到江南的嬉戲,根本就算不了什麼!
  • 歷史上那些被嚴重低估的皇帝,正德帝上榜,最後一位堪比唐宗宋祖
    正德帝,歷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行為處事荒誕不經,離經叛道,歷史只記住他荒淫無度,卻忘了他的成就。一、誅劉瑾。劉瑾權勢燻天,自稱立皇帝,就是頑童皇帝,翻手之間除權閹,絲毫不拖泥帶水;二、平定安化王、寧王造反。藩王之亂一直是大明心腹大患,他任用楊一清、王守仁,每次平叛都不超過三個月;三、敗韃靼。大明邊防主要在北,正德親自帶兵,擊退伯顏猛可寇邊,名副其實的武皇帝。
  • 明朝弘治皇帝一輩子勵精圖治?明代第二首輔:中興僅限前8年
    加之流民、土地兼併問題,釀成大藤峽起義和鄖陽民變,威脅、到明王朝的統治安全。弘治元年正月,聽從吏部右侍郎楊守陳的請求,恢復憲宗時廢置的大小經筵,早朝之外,又增設午朝,與群臣面議國事。並效仿祖制,創立「文華殿議政」,使得「議必人人盡其謀,事事求其當」。多重舉措以及孝宗本人的勤政使得弘治初政局呈現向好的局面,「中興」之勢,灼灼可待。 而「中興」之局面更集中於弘治初年之國政,中期以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延續。
  • 千古明君康熙大帝,他的功績毋庸置疑,他的荒政也難以抹去
    ◆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抄襲必究 卷首導語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是清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
  • 《明史》評價他是中興之主,卻被當年明月黑得一無是處
    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明憲宗朱見深有兩個突出的特點,其一是阿姨控,寵愛比他大19歲的婉貴妃;其二是口吃。那麼真實的明憲宗是什麼樣子的呢?明憲宗朱見深在位23年,內無隱患,外無強敵。脾性、威權、政績無一不能服眾。
  • 明朝三百年創下八大盛世 康熙皇帝用四個字評論
    仁宣之治:「仁宣之治」是兩個皇帝共同完成的,他們分別是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父子倆統治的時間並不長,加起來也只有短短11年。他們的統治風格也不大一樣。明仁宗偏於保守,停止了「鄭和下西洋」;明宣宗偏於積極,重啟了「鄭和下西洋」。但無論如何,他們統治期間,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法紀嚴明,被認為明朝國力最強、政治最清明的時期。
  • 大明王朝的完美皇帝:名副其實的千古明君,難得一見的好男人
    明朝自1368年建國,到1644年國破,享國276年,共傳12世,歷經16帝,在這16個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建文帝朱允炆、木匠皇帝朱由校、嘉靖帝、萬曆帝、崇禎帝等等,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皇帝,不過今天要說的,是明朝唯一一個完美皇帝,名副其實的千古明君,天下第一好男人,那這個皇帝是誰呢?
  • 「道長當皇帝」?「木匠作天子」?淺談大明王朝的奇葩皇帝們!
    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剩下中間的那幾位皇帝,比如仁宗,宣宗等基本都算是守成之君吧,以下為大家列舉奇葩的幾位皇帝。在嘉靖年間,南倭北虜始終是明王朝的莫大禍患。但他從登上皇位,一直佔據主力位置,掌握控制朝中大臣,穩住了自己的皇位,絕對是一位聰明的皇帝。嘉靖的中興,在經濟上嚴懲貪贓枉法之人,體恤民情,軍事上整頓軍營,文化改革,在晚年的時候疏遠了嚴嵩,啟用徐階,讓國家走上正軌,採取了振興綱紀等改革,嘉靖的新政是收到很多人歡迎和擁護的。
  • 隋煬帝自以為功績可以比肩先皇,實際上他對自己的無道一無所知
    當皇帝的感覺,讓他如痴如醉,也讓他慢慢腐蝕了自己的心靈,認為天下只有自己最聰明,別人都愚昧不可及。可不知在治國安邦面前,他這都是小聰明、小伎倆,不值得一提。做事的手段,不等於大智大慧,即使有點智的成分在裡面。楊廣就是用手段,成功擠掉了他老哥。開國皇帝楊堅稱帝時,同時將大兒子楊勇立為太子,剩下的四個兒子都封了王。
  • 秦檜還有三大「歷史功績」?
    可是近來,個別標新立異的「歷史愛好者」,居然拋出了這麼一個命題——秦檜是個忠君愛國之人,甚至還總結了秦檜的所謂「歷史功績」。引來不少爭論。那麼,筆者也結合這些流傳甚廣的「秦檜歷史功績」,來論一下,除了陷害嶽飛外,秦檜那些年在相位的個人「實績」表現:「功績」1:秦檜治國有方,為南宋穩定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關於南宋真實的經濟水準,咱們在之前的《南宋真的很有錢嗎?》
  • 乾隆在位功績累累,為何卻說他是讓國家「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
    很多人說,乾隆帝是文功武治的罪人,那麼很多人肯定很好奇,他究竟都幹了些什麼呢?乾隆帝也就是我們的愛新覺羅弘曆。他出生在北京的宮廷當中也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年號稱為是乾隆,所以被稱為乾隆帝。乾隆帝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權力最高權力的皇帝,他也是在歷史上所有皇帝當中在位最久的一個。那麼在清朝的所有皇帝當中,要論起文功武治,那就一定要說起愛新覺羅弘曆這個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