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新聞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一則推送,只看到標題就有點感慨:
說起劉亦婷,80後的父母們可能印象更深一些。
當時一本《哈佛女孩劉亦婷》幾乎佔據了所有書店的醒目位置。
那時候劉亦婷作為被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四所美國名校同時錄取的高中生,一時間被爭相報導。
她也作為「別人家的孩子」,被很多父母和老師視為教育成功的典型。
如果當時網絡發達,劉亦婷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勵志一姐」。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劉亦婷的報導的確已經越來越少。
她不再是那個備受追捧的「哈佛女孩」,在很多人眼裡,她的生活只能算稍好一點的中產:
嫁給了自己在哈佛認識的美國同學,老公是頗有影響力的律師事務所律師。
而她自己也先後在波士頓諮詢、百事等知名公司工作過,還在一家對衝基金做過副總裁。
2017年,她還在燎原舉辦的中美投資峰會上,以秦嶺資本投資人的身份參加了峰會。
不過我覺得,有沒有成為時常見諸報端的那部分「大牛人」,並不能作為判斷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標準。
作為父母,我們可能需要意識到,絕大多數孩子日後都會成為普通人。
只要他日後過得幸福、陽光,他的人生就可以說是成功的。
而關於劉亦婷,比起「泯然眾人」的嘲諷,我更願意談談她父母對她的教育方式。
雖然我也並不完全認同她母親的所有教育理念,但不得不承認,當年《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裡,有很多的方法和對孩子的培養細節,都是非常有效且頗為科學的。
特別是一些針對學校課程的提分方法,我們普通家庭的孩子,完全可以用得上。
裡面很多方法我覺得很值得和朋友們分享。
孩子粗心馬虎總丟分?
就做提高細心程度的練習
無論是寫作業或正式考試之中,總會有些孩子「錯了不該錯的題」。
很多父母或者是孩子的老師,看到這種情況,都容易給孩子貼上「馬虎」、「粗心」、「不穩當」的標籤,然後勸說孩子「下次注意」。
並沒有太多父母會仔細分析孩子的問題,更談不到有意識地幫孩子解決問題。
而孩子雖然很想把會的題目都做對,但因為粗心的問題沒有解決,下次、下下次都繼續丟分。
劉亦婷的媽媽在書裡分享了這麼幾個簡單的方法,可以給朋友們參考。
1、快速準確的抄寫訓練
「爸爸把一本過期的《成都市電話號碼薄》隨意翻到某頁,然後掐著秒表讓她用1分鐘的時間,快速地抄上面的電話號碼。
爸爸規定必須『左手指,右手抄』,時間一到就喊停。
然後讓婷兒來核對正誤。如果老是有錯,就訓練10分鐘結束,如果連對3次,就可提前完成任務。」
這個訓練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快速準確地抄寫」,主要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和細心程度。
一次訓練時間3-10分鐘不等,孩子全抄寫對了父母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歡呼,抄錯了父母可以跟著孩子一起惋惜感嘆。
最重要的是不指責,讓孩子把練習當成遊戲,而且"每次還沒玩兒夠就結束了"。
孩子會有更多興趣,提升也更快。
2、快速準確的計算訓練
這個訓練方法樹媽覺得是既簡單便宜又有趣高效,建議孩子數學不太好的父母們可以試試看。
首先準備好一副撲克,挑出同一種花色的撲克1-10。
然後把牌洗亂,讓孩子把牌拿在手裡一張一張地出。
10張牌的總和是55,只要孩子全出完最後得數是55就對了。
這個過程中,要求孩子直接說答案。
讓孩子習慣在腦子裡快速運算,能夠很好地訓練孩子的計算能力和數學頭腦。
父母可以掐著表,把孩子每算對一次的時間記錄在本子上。給孩子鼓舞士氣,增強信心。
因為這種訓練也需要高度專注,所以還是建議孩子連續算對3次就停止訓練,即使孩子算得不對,一次訓練個3-5分鐘就可以。
孩子熟練適應之後,也可以增進難度,把一副牌裡的「大小王」和J、Q、K挑出去,讓孩子一張一張出,算剩下40張牌的相加結果。
劉亦婷媽媽回憶,在孩子3年級暑假,每天晚上這樣練習10分鐘左右,孩子的心算速度提高了10倍,一口氣加完40張牌不到18秒。
我們未必要按照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家孩子,但多做一些這樣的訓練,確實能夠讓孩子運算的速度和準確性快速的提高。
3、快速準確書寫訓練
「計算問題基本解決之後,爸爸又設計了第三個單項訓練:快速書寫。
一是用掐表的辦法讓婷兒在1分鐘內寫儘可能多的阿拉伯數字;
二是讓婷兒用透明的薄塑料板臨摹鋼筆字貼,小學的時候臨摹正楷,中學的時候臨摹行楷。」
劉亦婷的媽媽解釋說:
「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練習硬筆書法,而是為了寫得又快又清楚。」
經過集中三個單項訓練,劉亦婷的成績在開學時候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
自信心也增強了不少。
孩子表達能力不夠好?
多做詞彙與寫作練習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很焦慮的問我:
「你說孩子不會寫作文,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她都看了那麼多書了,怎麼就是沒效果呢?」
朋友的女兒我見過,是個機靈的小姑娘,但語言表達能力一般,在語文,特別是寫作文的事兒上更是吃力。
很多父母都把改變孩子的希望寄托在給孩子們買作文書上,不過說實話,大多數收效都不好。
想提升孩子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讀書,讀好書。
只讀課本和作文書遠遠不夠,要把科普書、故事書、散文等等種類都加進去。
另外還要做的一點,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能夠經常練習表達和寫作的環境。
劉亦婷的媽媽在書裡寫了幾個練習的方法,還是很容易操作的。
1、夯實基礎,從字詞開始打好底子
表達和寫作都是以一定的詞彙量作為基礎的,組詞造句有困難的孩子,在表達的時候也一定很難。
劉亦婷媽媽在孩子2歲多的時候,就開始利用零散時間,跟孩子玩詞彙接龍的遊戲。
比如:
這樣一問一答,就可以無限的擴展下去。
孩子答不上來的時候,父母可以「借給」孩子一個詞,並且給孩子解釋詞彙的意思。
這種遊戲可以也換為成語接龍的方式,一直玩到小學畢業都沒問題,對鞏固和拓展孩子的詞彙,非常有幫助。
在孩子小學正式學詞彙之後,可以要求孩子對所學的字組詞、造句,或者根據身邊的場景,做縮寫、擴寫的訓練。
這些練習都是可以利用零散時間完成的,既不耗費太多時間,又能幫孩子打基礎。
2、從一句話日記開始,有意識讓孩子表達
寫作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情,很多孩子寫不出來,沒話說都是因為不習慣。
父母們可以試試根據孩子的年齡,給孩子一個他能輕鬆完成的字數範圍,鼓勵孩子每天動筆寫日記。
一句話也可以,兩三百字也可以,不要求孩子寫得多快多完美,只求「具體、真實,讓別人能看得懂」就好。
這個過程主要是讓孩子習慣習作並且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有了這樣的基礎,再給孩子一些寫作方面的指導,類似於添置寫作書籍或者報一些作文課程,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3、給孩子創造條件,方便孩子觀察生活
「婷兒小的時候,我曾多次在外面等車或乘車的時候和她玩『悄悄觀察悄悄說』的遊戲。
觀察的對象從眼、耳、鼻、發、到衣、褲、帽、鞋,還有動作、姿態、神情、語音等等。
為了不引人注意, 每次我都先提醒:
「現在我們開始說悄悄話,你仔細看看,那兩個叔叔的頭髮有什麼不同……」
劉媽媽這種方式其實很好,因為觀察目標小,又在比較中進行,孩子就很容易用語音描述觀察的結果。
而且方式又像是做遊戲,加上父母的適當誇獎,孩子就很容易感到快樂和自信,對養成善於觀察的習慣很有幫助。
書中還介紹,等孩子中小學階段,他們夫妻每個寒暑假都會安排參觀遊覽活動,讓孩子有意識地搜集寫作素材。
寫作,其實是來源於生活的。
孩子們對生活觀察得仔細了,眼界變得寬廣了,到寫的時候感受就多了,思路就活了。
朋友們家中孩子如果語文成績不好或者想提升寫作能力,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樹媽覺得劉亦婷媽媽有一句話說得很對:
「既然能力不足,就不能靠批評和指責,而要靠有效的訓練來解決。」
很多時候孩子學習不夠好,不是因為態度不端正或者真的「笨」,只是暫時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幫孩子一把,孩子也許就是另外一個狀態。
不拋棄不放棄,孩子們身上自然會開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美麗。
劉亦婷的人生,也許沒有很多人預想的那樣「成功」,但父母從小悉心的培養,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保護她日後免於走向世俗意義上的「失敗」。
看一個孩子的人生成功或失敗,從來不是看她考試考了多少分,或者是成為了「資產階級」還是「平民階層」。
而是看她是否有面對困境,尋找解決方法的能力,以及她是否有正確看待自己、熱愛生活的心態。
父母著重培養起這些,孩子面對未來,就多了一重保障,多了一份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