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新生兒篇,由於篇幅過長,遂分三篇解答
1.新生兒母乳餵養如何安排?
原則:
按需哺乳。新生兒出生後1~2周內,吃奶次數比較多,有的一天可達十幾次,即使是後半夜,吃得也比較頻繁。到了3~4周,吃奶次數明顯下降,每天也就七八次,後半夜往往就一覺睡過去了,有好幾個小時不吃奶。
寶寶每天吃奶的量次不是一成不變的,今天也許多些,明天也許少些。只要沒有其他異常,媽媽就不要著急。習慣上講的「孩子貓一天狗一天」,有一定道理。即使是剛剛出生的寶寶,也知道餓飽,什麼時候該吃奶,寶寶會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媽媽。媽媽要清楚乳汁是否足夠餵孩子,如果乳汁不足,再頻繁的餵奶,寶寶也不會吃飽。
※特別注意的是,不要寶寶一哭就喂,因為孩子哭不都是飢餓的信號,還可能有別的原因,要注意區別。
2.新生兒人工餵養如何安排?
★說明
有的寶寶胃口比較大,一頓能喝比較多的配方奶,喝奶間隔時間比較長,平均3小時一次,每天七八次。有的寶寶胃口比較小,一次奶量小,喝奶間隔時間比較短,平均2小時吃一次,每天10次以上。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特性,媽媽在餵養中要靈活掌握,如果還沒到餵奶時間,寶寶就哭著要奶吃,媽媽不要硬是等到餵奶時間才喂。
3.寶寶總是吃吃停停怎麼辦?
媽媽乳量不夠,嬰兒吃吃睡睡,睡睡吃吃。哺乳時要用手輕輕擠乳房,幫助乳汁分泌,嬰兒吸吮就不用費大力氣了。兩側乳房輪流哺乳,每次15~20分鐘。
如果母乳充足,嬰兒卻吃吃睡睡,媽媽可輕捏寶寶耳垂或輕彈足心,叫醒餵奶。
如果乳量不足或噴乳反射弱,總是吸空奶頭或吸吮很費力,寶寶面頰肌疲勞,就會休息,甚至睡著了。一旦影響寶寶體重增長,需要額外補充配方奶。如果餵完奶還不到1小時,寶寶就餓醒了,而這時媽媽的乳房還是癟癟的,就可以臨時餵一次配方奶。
需要注意的是,配方奶的溫度應與母乳的儘量一致,奶嘴的柔軟度也應與母親的乳頭相似,使嬰兒難以辨別,否則嬰兒會拒絕吸吮。
4.媽媽不累,寶寶舒服的餵奶姿勢是什麼樣的?
正確的餵奶姿勢是:胸貼胸,腹貼腹,下頜貼乳房。
媽媽一隻手託住寶寶的臀部,另一隻手肘部託住寶寶的頭頸部,寶寶的上身躺在媽媽的前臂上,寶寶的頭頂部朝向媽媽側前方,媽媽和寶寶的視線近乎相視,下頜貼住乳房下部,鼻子朝向乳房上部,這是寶寶最舒服的吃奶姿勢。
5.如何給新生兒洗澡?
新生兒出生後第二天即可洗澡。
頻率:冬天每天一次,夏季每天至少兩次。
水溫:以38°C~40°C,摸上去不燙手為宜。
室溫:控制在25°C以上。
★操作:
(1)用浴巾裹住寶寶全身,以防受涼。
(2)一隻手的拇指和中指從寶寶耳後向前壓住兩側耳廓以蓋住耳孔,防止耳朵進水。
(3)手掌和前臂託著寶寶的脖子、頭及後背,先洗臉,再洗頭。
(4)洗頭時頭向後仰,將頭髮溼潤,加少量洗髮液輕輕揉洗,用清水衝洗乾淨,馬上擦乾。
(5)臍帶未脫落前應分別清洗上、下身,以防洗澡水濺入臍孔。
(6)先洗頸部、上肢,再洗前胸、腹部、背部及下肢,最後洗外陰和臀部。
(7)洗畢用浴巾包裹,褶皺處仔細擦乾,以防皮膚糜爛和發生尿布疹。
6.生理性黃疸是怎麼回事?
黃疸是幾乎每個新生兒都會面臨的問題,所以家長也特別關心。
新生兒為何出生後會出現黃疸?
因為出生前,胎兒生長於媽媽子宮內,相對於大氣來說是低氧環境。與高原生活的人們一樣,胎兒子宮這個低氧環境中為了增加血液攜氧量,會出現紅細胞增多現象。出生後,嬰兒開始通過肺呼吸,進入正常的氧環境。氧氣增多,大量紅細胞變得多餘。這樣,體內「多餘」的紅細胞逐漸破壞、衰變形成引起黃疸的物質——膽紅素。
膽紅素會經腸道排出,而且人體排出膽紅素的途徑只有腸道。所以,多吃奶,多排便,就可以促使膽紅素快速排出體外。吃奶和排便的不同也就是新生兒黃疸程度不同的原因。
新生兒黃疸不是一種疾病,而是新生兒獨有的一種代謝狀況,如同發熱、咳嗽一樣,家長不需要過於恐懼。醫學上,人為地將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如果不是因為血型不合溶血症、嚴重感染或一些先天代謝異常引起黃疸,多為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需要照光、靜脈輸注白蛋白,甚至換血治療。照光是醫院內最常使用的醫學退黃方法,屬於物理治療,相當安全。
體內膽紅素增加引起的皮膚黃疸,不會對嬰兒造成直接損傷,只有膽紅素進入大腦,才可引起腦損傷。
傳統認為血液膽紅素高過14mg/di(240mmol/)才需引起重視;生後3天超過17mg/di(240mmol/)才考慮光療。如果沒有達到需要光療的指徵,可認為沒有到達高膽紅素血症的指標,也就不會出現黃疸對大腦的損傷。
由於膽紅素只有經腸道通過排便方式排出體外,所以增加餵養是「祛黃」的最好方法。出生後儘快開始母乳餵養,初期可在嬰兒吸吮乳房後,適當借用吸奶器,刺激乳房儘快產奶。多餵養,可促進嬰兒排便,促進黃疸排出。停母乳、服藥都不是良策。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正常代謝的一個過程。除非前提是有特別的疾病,比如說血型不合的溶血或嚴重感染等問題,否則家長不需特別緊張。需要注意的是黃疸的程度,如果程度較高,醫生會要求光療。如果沒有達到光療的程度,嬰兒維持3~4個月都沒有問題。一些母乳餵養的孩子出現黃疸的時間會達到3~4個月。只要孩子生長正常,有輕度黃疸,不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也不影響預防接種。
7.女嬰有假月經是怎麼回事?
出生後5~7天的女嬰,有時可見少量陰道出血,有時還可見白色分泌物自陰道口流出,持續1~2天後可自止。這是因為胎兒分娩出後,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宮內膜脫落所致。無論是假月經還是白帶,都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不需要任何治療。
8.馬牙子是怎麼回事?
有些新生兒在上顎中線附近及牙床上有白色顆粒狀物,這是正常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瀦留導致的腫脹,稱為上皮細胞珠,俗稱「馬牙子」,經過數周會自然消退。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對孩子吃奶以及將來出牙不會有影響。
9.新生兒臍疝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臍帶脫落後,臍帶部位有突出腹外臟器,臟器表面有一層透明的囊膜覆蓋,囊膜上是臍帶殘端,這就是臍疝。新生兒哭鬧、排便使得腹部壓力增高,臍疝增大,睡眠、安靜時,臍疝減小,甚至看不見。大多數寶寶在1~2歲時會自愈。如果臍疝過大,屬於疾病範疇,則需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