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由於老友的家庭因素,我「替補登場」替代他作為佛山禪城飛鴻分會的律師行業代表,其實主要是當時我家就在每天開會的附近,想想開會挺近,就答應去,後來從非常不適應,到逐漸適應「BNI」規則和氛圍,截止本文撰寫時,我也通過自己的專業和經驗,幫助分會的企業家們解決各種法律問題。回顧起來,的確還有有所感悟的,我究竟學到了什麼呢?
還記得在大學時代,我就熱衷於參加各種組織去磨鍊自己的組織能力,也先後在學生會、社團等做領導職務,工作以後又熱愛公益事業和政治生活,先後創立了幾千人的讀書會、反邪教協會,也被選舉成了民主黨派的副主委以及政協的常委。但是,感覺BNI和上述的組織都有所不同,畢竟是舶來品,根植於美國的商業文化中,我總結起來有三個之最:
一是「時間最早」,BNI商會早上7點開始,6點半到場,如果是寒冷的冬夜在黑漆漆街頭開著車,穿戴整齊出現在五星級酒店裡,甚至有人懷疑是搞傳銷的。
二是「效率最高」,我想說是稍微有些商業經驗的人都會感覺到,「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也參加過幾個商會,但無外乎是幾個問題,要麼是官僚氣息太重,要麼是資源太像頭部集中。而BNI則處處是追求效率,30秒就是30秒,6分鐘都是六分鐘,無論你是誰,這種平等的商業氛圍,共同的遊戲規則,才確保了效率,這種不含糊文化恰恰是中國社會最缺的。
三是「系統最嚴」,會員有紅綠燈考核,一開始還不懂為啥要搞得這麼嚴格,現在看來嚴格的系統,減少了人為幹擾因素,做的好,還是做的不好,系統會告訴你。
那麼除此以外,我自己的學到和感悟到是什麼呢?
第一,打鐵還需自身硬!
在BNI商會無論賣服務還是產品,都需要你有真正的實力。例如,分會裡有一位保險經紀人(不是保險代理人哦),我對保險業務很好奇,就去見面了解業務(121),結果其紮實的專業讓我折服。再比如,我們分會的企業管理代表,我常常有不懂的管理問題去請教,他都能以簡單的語言點撥我,受益匪淺。我自己也是一樣,隨著一個又一個疑難案件,複雜問題的處理,會員們也會口碑相傳。
第二,生意需不斷精進!
在BNI商會,很多人來的時候就想著是來做生意的,甚至是來營銷的,雖然沒錯,但卻淺層了一點。如果只是把BNI當成是營銷平臺,那是小看了這群老闆的腦子。每個企業家能夠有一方天地,一個產業都是有其自身能力的,靠忽悠、靠關係,能做的生意也不過是人情而已,談不上是可持續。那麼,什麼是真正的長期的生意呢,竊以為要通過商會帶來的機遇去打磨自身的產品和服務,或許你覺得你的業務已經很牛了,但實際上只是心理學講的「回音壁效應」,可否從他人身上學到什麼。
例如,我們分會的工商財稅代表,一個女孩子很不容易創立一家公司,業務不斷增長,但她做事總是親力親為,無論多累都願意自己去,連我的律師助理都會感慨,她多麼勤奮。
第三,但行好事,不計得失。
在商會少了一些政治,多了一些業務交流,以我的看法,更要主動的去溝通和表達,無論是哪一門生意,你一定是那個領域的專家,多去主動的告訴別人,不計較得失利害,與人交往貴在一個誠字,所謂誠,就是要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不要把會員當場顧客營銷,而是當場合作夥伴,實打實的溝通處理。
例如,我們分會的有幾個會員多次上門或者電話微信諮詢我各種法律問題,我從來是來者不拒,也不收諮詢費,甚至有些都直接教他怎麼做,怎麼處理,當然從業務上來說我是損失了很多,但是我覺得只要日久天長他就會也理解和支持,聘請我們也是必然之選。
在BNI商會之中,常常會去思考,的確商業社會中存在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規律,要感謝這些先行者們為我們打開一扇門,而我們可以一起去努力實現更簡單,有坦誠,更有效率的商業模式,改變世界做生意的方式,不正是一種最好的收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