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現狀:底層應試教育、中產素質教育、頂層精英教育

2020-12-12 騰訊網

現代教育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改變底層人民的命運,把孩子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但是到了中產階級,「學校教育」的作用就沒有那麼大了,最主要起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家庭和學校聯手合作,才能讓這個孩子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來等待社會的挑選。

而最頂層的精英教育,學校說白了,那就是提供一個基本的環境,最終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觀念、社會階層和財富地位。

這種情況,其實中美面臨的都是同樣的問題。父母們呢,在教育上應該有取捨。不能全部兼顧,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實力,就不會跟風胡來。

01

底層應試教育

教育的內容,教育的目標,教育的使命,對各個社會階層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還是拿美國來說。

美國社會底層接受的教育,目的是什麼?就是讓娃夠著一個飯碗,說白了,把娃變成一個有用的社會工具就可以了。它不是在培養一個人才,只是在打造一個工具。

在美國教育界那個可歌可泣的例子,是一個完全正面的典型,叫KIPP。

是一種針對貧民區孩子的公立學校,KIPP什麼意思呢,就是「知識就是力量」。

這個學校辦得特別好。

剛進來的那些底層的孩子,進來的時候水準,比其他中產家孩子的學校要低兩個年級,可是經KIPP一培訓之後,馬上就追上了其他中產的孩子。訣竅很簡單:就是跟中國一樣,做應試教育。你可別覺得美國的學校都是什麼素質教育,不是,對底層來說,應試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因為至少可以讓他夠上一個飯碗。

可這種KIPP的學校的核心就是考上大學。你看應試教育,那兩個基本點是,叫WORK HARD,BE NICE --就是努力學習好好做人。

它的基本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讓這些底層的孩子,尤其是那些黑人,或者拉丁族裔的孩子跟他們原來的社區切割乾淨。

原來跟街區的小混混一起玩,一起吸毒。現在就天天在學校呆著;別人早上八九點鐘上學,下午三點放學,KIPP的娃早上七點半上學,下午五點鐘放學,然後大量的家庭作業,做完作業累趴了直接睡覺,根本沒時間跟街區那些小混混玩了。

這個學校裡面有一個非常複雜的獎勵系統。剛進這個學校,對不起,你沒有桌椅,全部坐在底下上課;要是有好的表現,例如測驗成績好,賞一課桌椅。而且非常講究紀律,一個小朋友做了小動作、走了神,老師馬上停下來,說:「來,我們全體幫助他一下,看怎麼改掉你的壞毛病!」。獎勵也很直接,表現特別好,低年級學生給幾隻鉛筆,或者直接發現金;更高級的還有例如允許你中午吃飯的時候帶上耳機聽音樂……一直管到吃飯,包括上廁所,怎麼用哪個衛生紙,用多少,這都是有規定的,接近軍事化管理。

簡直一模一樣。

所以你看,我們中國的那個什麼毛坦廠中學,大家都說他是高考集中營,你到美國去上KIPP你才知道什麼叫集中營。因為只有這種方法,才能讓底層的孩子能夠克服自己的那些習性,然後進入一個大學的門檻,他們的一生的命運才能被改變。

所以雖然這是一個正面的例子,但是我想告訴大家的正好是一個反面的信息,那就是底層的教育,最好的只是這樣了,跟我們中國的應試教育的那些學校是一模一樣的,沒有素質教育!

那素質教育是在哪兒展開的呢,是在中產階級的學校。

02

中產素質教育

這樣學校培養孩子,更多的體育特長、更多的才藝,你得唱歌跳舞、畫畫,還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口語表達的能力、社會交往的能力、組織人群的能力、還有探索問題的能力。

比如說這樣的學校要上歷史課,老師往往就布置一個作業,我們全班小朋友會不會就這段歷史事實,拍一個電影,有人專門寫本子,有人專門拍畫面,最後弄得非常好。

你看,這就是中國中產階級最羨慕的美式素質教育了。

但是注意,這樣的素質教育仍然不是培養頂級精英的,他培養的是一個中產階級人格,啥意思,用萬維剛的話說,這叫培養工藝品。請注意,工藝品和藝術品是不一樣的,藝術品每一個東西都不一樣,可是工藝品一個檔次的,是一樣的,因為它的價值取決於材質。

我們談工藝品的時候總會說,這是黃金打造的,這個是花梨木雕刻的——中產階級的教育可不就是這麼回事嗎?就是給自己的娃披金戴銀,來創造更多的才智,讓他變得更加的優秀,這樣他將來到社會上之後才能被挑選,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這叫中產階級的教育,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素質教育。

03

頂層精英教育

那美國頂級精英的教育是什麼樣呢,這種教育往往是由私立學校來承擔的。

他的核心使命不是讓娃「變得更好」,因為「變得更好」是為了被人挑選的,他們那個階層是「挑選別人」的人。

他們為什麼要懂怎麼做PPT?根本不需要!所以這不重要。

Sidwell Friends Middle School

真正頂級精英教育核心只有一條,就是培養他們決策能力。這樣的學校往往也不講究什麼紀律,為什麼?他們的觀念是:你是你的船的主人,開快開慢你自己決定;我們要教你的就是:學會怎樣決策你的快慢。

在這樣的學校,你要上歷史課,老師就不會布置拍什麼電影了,那都是中產階級娃的事,老師往往會引導這樣的討論,比如說在博羅奔尼撒戰爭期間,伯利克裡他犯了什麼樣的錯誤,而雅典公民有犯了什麼樣的錯誤,這樣的討論可能有持續一天,這種教育的核心使命,是要讓孩子學會怎樣選擇和改變世界,這才是頂級精英的教育。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04

三種教育的總結

你也許聽出來了,現代教育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改變底層人民的命運底層人民其實家庭也不用過度的介入了,只要你找到像KIPP這樣的超級學校(衡水中學那種考試工廠?),它就有本事把你的孩子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已經非常棒了。

但是到了中產階級,「學校教育」的作用就沒有那麼大了,最主要起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家庭和學校聯手合作,才能讓這個孩子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來等待社會的挑選。

而最頂層的精英教育,學校說白了,那就是提供一個基本的環境,最終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觀念、社會階層和財富地位。

05

中國教育會重複這種未來嗎?

三種教育本質上就是這麼來的——為了滿足社會不同人群的基本需要而生,中國同理。

但是,中國和歐美的區別在於1)教育資源更稀缺 2)社會競爭更高、基本保障更低。結果就是大量城市家庭要兼顧「應試」和「素質」,家庭在時間和金錢投入巨大,家長錢包和孩子時間都「苦哈哈」的根源就在於這裡。

DrBing個人認為,父母在教育上應該有取捨。不能全部兼顧,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實力,就不會跟風胡來。沒存好娃留學學費的,就不要歡呼減負了。個人認為,對中國的大多數人,時代還沒邁入到享福偷懶的階段。

引用羅胖的話:

「今天的中國,社會分層還沒有最終形成,教育分層還遠著呢,所以這是一個大好的時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提升自己的認知,而超越自己的階層。

提升認知,成為英雄!

其實人家啊,就是用很委婉的話,叫你,娃爸和娃都滾去幹活學習,別麼麼唧唧的。

聲明 | 本文是《羅輯思維》第185期內容,節選經DrBing修改,原標題《即將到來的階層社會》,版權歸屬於羅輯思維。「京城教育圈」獲授權轉發。

相關焦點

  • 中國是應試教育?美國是素質教育?
    很多家長開始抨擊國內的教育體制,認為美國的教育更傾向於素質教育,更能發揮孩子的創造力。殊不知,美國教育雖然先進,其本質也是應試教育。美國教育本質也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教育制度。
  • 「教育公平」的真相: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區別在哪裡?
    比如美國的前總統比爾·柯林頓就是趕上了這個好機會,不過這個階段過去之後,美國的學校又開始故態復萌,開始強調那些亂七八糟的素質教育的要求。比如說,美國有一個公立學校叫KIPP(實實在在的高考集中營),它基本上都是建在那些底層人民聚集的地方。其辦學方法和我們所謂的中國高考工廠一模一樣——應試教育!
  • 美國的教育都是素質教育嗎?未必!因「財」施教才是真相
    今天無意間看到一篇介紹美國教育的文章。我們大多數人一直認為美國的教育屬於素質教育,其實不完全是。據介紹,當前美國教育已固化為三個階層,分三種模式。處在中間的就是中產階層的素質教育。這樣的學校主要以培養孩子的特長、才藝及各種能力為主,除了孩子自身的潛質外,比拼的主要還是家庭在孩子身上的經濟投入,投入越多,孩子學的本事越多,將來到社會上之後才能被挑選,才有可能在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這叫中產家庭的教育,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素質教育。
  • 淺談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首先我先表明我的觀點,較之於素質教育,我更倚重應試教育。為何?這些年中國對外開放,一些先富起來的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以為外面搞的一切就都是珍寶,總有些人喜歡拿素質教育提升學生想像力、創造力說事。然則事實真如此?對比一下中美的教育便一目了然,中國的基礎教育可以說全世界最完善的,而美國的基礎教育可謂壓根就沒想過平民,眾所周知美國實行的是少數人的精英教育,大多數平民都是上一些什麼社區大學,其數學水平甚至不如中國初中生。
  • 中產教育迷思:躲不掉的應試教育,抓不住的素質教育
    有了老大以後,混跡很多媽媽群,大家都喜歡聊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其實對於這兩個詞是什麼定義,並不確定。只是單純地因為自己的經歷牴觸應試教育,希望自己孩子的教育被升級為模糊的素質教育。
  • 應試教育靠努力,素質教育看家庭,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孰優孰劣?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2014年8月,前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的《優秀的綿羊:失當的美國精英教育以及如何擁有富有意義的人生》一書出版在美國引起熱議,一年後,這種思想再度引起中國熱議。
  • 北大教授:別再爭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了,真正的敵人是功利主義
    中國教育已經嵌套進全球化之中,在人民對教育的多重期待中,既有平等主義的訴求,也有經營、投資乃至洗牌的中產階級策略,還有精英階層對其繼承人嚴格的傳承與庇護。在「二代們」多元的教育期待、教育選擇後,是各種社會力量在對「素質教育」的定義與博弈。 這篇文章,觀點新穎,論證很有密度。
  • 素質教育的對立面不是「應試教育」
    圖片來自網絡"應試教育" 本質上是由於教育資源匱乏和不均衡導致的。"應試教育"是圍繞考試構建教育體系, 安排教學內容, 以考試分數選拔升學為目的。這種重視選拔教育、輕視普及教育, 知識傳授以應試為目的, 片面追求升學率,從上個世紀80 年代中期開始逐步被強化,愈演愈烈,被社會強烈詬病。其實,社會上廣泛使用的「素質」一詞並沒有準確的定義,但已經被理解成比知識和能力更高級的東西,或者說是內化為人的與智慧相關的格調和品位表現。
  • 美國教育體制下的素質教育
    有些人羨慕美國的快樂教育,說他們教育人性化,學生可以一邊玩、一邊學,還有很多課外活動。 有些人羨慕美國的素質教育,埋怨我們的應試教育,似乎應試教育成了他們的一種心病。殊不知,在抨擊我國應試教育給學生帶來痛苦的同時,美國精英階層和富人子弟家的孩子為什麼還要進行應試教育,而不進行快樂教育呢? 美國富人區裡的公立學校資金多,教師工資高,對學生進行的應試教育;窮人區裡的學校資金少,學生只能接受所謂的快樂教育或素質教育。
  • 中國特色的應試教育
    說起中國的教育,我們先對比下美國的快樂教育和精英教育。美國加州排名第一的學校叫惠特尼高中。這個學校的生活什麼樣呢?曾經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的一位記者,休姆斯,就跑到這家學校臥底一年,然後寫了一本書,叫《美國最好的中學是怎樣的》。其中說到了一個數字:4。什麼意思呢?4小時睡眠,4杯拿鐵咖啡,4.0的GPA成績。4.0的GPA,是最好的成績。要想達到它,每天只能睡4個小時。
  • 中國式現代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博弈
    現代教育觀,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相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應試教育有弊端,所以提出了素質教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到99年正式提出素質教育的內涵,開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所以,素質教育依然步履維艱。應試教育依舊屹立不倒。應試教育,可以說在中國根深蒂固。中國的科舉制1300多年的歷史了,歷代的文人墨客、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大都是通過科舉考試。這樣的考試文化是骨子裡的,加上如今的高考氛圍,家長父母能不看重學習、考試嘛。所以,中國式教育,如今就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相搏弈。
  • 讓通識教育打破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機會來了!
    考試是選拔人才的主渠道,所以中國傳統應試教育觀念在整個教育行業根深蒂固,很大的弊端是在某些層面遏制了青少年的個性與創造潛能的發揮。郝景芳提到:「現在很多大學生、甚至是成年人都不太清楚自己的職業規劃與未來方向,這都是長期應試教育造成的直接負面結果。」這一點也是郝景芳基於通識教育創辦童行學院的核心原因。
  • 成績不好是素質教育的鍋?論對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取捨
    最近南京一中以搞素質教育為理由,為高考成績不理想認錯,讓我又想起了當年的那個場景,並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認為高考成績不理想,不應該讓素質教育來背鍋。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雖然是教育的兩個方面,但並不是兩個完全對立的教育方式。
  • 淺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誤區
    近期,由於南京一中高考結果引發的部分家長抗議「素質教育」,要求校長下課等在社會上再次掀起「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爭,而且雙方論點似乎都有理,可謂是針鋒相對。那麼,什麼是素質教育,什麼是應試教育,我們對兩者的看法是不是進入了一個誤區?
  • 一場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較量:寒門子弟陪不起
    家長不滿的理由是:南京一中大搞素質教育,輕視高考。說到底,這是一場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PK。雖然沒怎麼實施,但是素質教育的「美好願景」,卻早已被一些人描繪得無比美好。很多專家批評、學者反對應試教育,連很多家長也跟著起鬨:「應試教育真的太害人了!」「只有推行素質教育才能拯救孩子。」我只想說一句: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工薪家庭還支持素質教育,那就是真的蠢!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
    恰恰正是因為我國這種「應試教育」出現很多弊端,而且也不符合國家制定的教育大綱。所以在我國,用素質教育來替代應試教育,幾乎成為全民的一個教育共識。但今天,我們看到中國的應試教育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素質教育僅僅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而已。那麼在我國,既然都成了社會共識,為什麼「素質教育」卻遲遲無法替代「應試教育」?
  • 南京一中VS二十九中,素質教育重要還是應試教育重要?
    那麼對於家長和學生來說,到底是素質教育重要,還是應試教育重要呢?在南京來說,二十九中是大家比較公認的「縣中」模式,也就是說會舉全校之力,去抓孩子的學習成績,考試分數。一切以提分為目的,各種早晚自習、周末補課、寒暑假補課,不光有老師們的參與,也有家長們的積極幫助。
  •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到底誰更適合中國式教育?
    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相抗衡的情況下,很多人都開始思考,到底是什麼教育才能適合現在的孩子教育,相反,素質教育並不是更具針對性的教育,它關注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個人、個性的全面發展。如果說應試教育的目的是成"材",那麼素質教育的目的則是成"人",它不僅僅關注學生現階段的狀態,更關注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舉個不是特別恰當的例子。
  • 【李鎮西】素質教育堵死了貧寒子弟上升的唯一通道嗎?——兼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究竟是不是矛盾的?
    我們都不希望學校教育成為階級(現在一般說「階層」)固化的工具,不是少數精英和貴族的「奢侈品」,而是實實在在為普惠平民百姓提供的服務。有人說:「教育,是底層百姓除了造反之外,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也是最便捷的途徑。」西方人愛說「天賦人權」,受教育權也是人權的一部分,因此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良好的高等教育(考上大學),是任何公民不可剝奪的權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成績不好是素質教育的鍋?論對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取捨
    猶記得在聊天的過程中,有一位來自縣鎮級高中的哥們兒說出這樣一句話:有的時候真的很羨慕你們這些來自大城市的孩子。你們正直陽光,做什麼事情看起來都很有自信,有口才有能力。。。。。。首先我認為高考成績不理想,不應該讓素質教育來背鍋。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雖然是教育的兩個方面,但並不是兩個完全對立的教育方式。單純的應試教育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