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軍區某炮兵團享有「知識分子團」的美譽。1940年1月1日,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一個步兵團在北平宛平縣城組建,被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挺進軍步兵團。首任團長白乙化是當時著名的愛國學生,在校時是北平中國大學的學生會主席。建團之初,全團有79名來自北平各個大學的學生,而後便有了「知識分子團」的美稱。
2008年,陸松從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博士畢業,來到這個團,成為「知識分子團」建團近70年來首位博士排長。
自降軍銜 從零開始
在當排長之前,陸松一直是學生。1997年考入國防科技大學,從本科、碩士一直到博士,陸松在國防科大讀了10年書。按常理,博士畢業,他應該選擇留校任教或去科研院所工作,穩定、舒適、用己所長。可陸松卻作出了一個「超出常理」的選擇:到一線作戰部隊去。
「年輕的時候,總得做些值得回憶的事。」面對別人的「吃驚」,陸松這樣解釋。
2008年12月,陸松來到位於太湖之濱、裝備有「撒手鐧」武器的南京軍區某炮兵團任排長。
體能訓練,5公裡長跑、伏地挺身、仰臥起坐、單雙槓練習,陸松的成績項項墊底。
實裝操作,官兵們對這個計算機博士的表現充滿期待,可陸松卻連自己的戰位都找不到,「一軲轆」爬進了駕駛室。集合整隊下達口令,不僅軟綿綿,而且還老出錯。官兵們面面相覷:博士也不過如此啊!
「既然來了,就必須幹好。」身體素質弱、專業技能差、指揮經驗缺,是陸松第一任職最難過的「三道坎兒」。
陸松博士一畢業就被定為正營職,授少校軍銜。下定「一切歸零、重新開始」的決心後,他開始實施「換銜」計劃:戴列兵軍銜練體能、戴士官軍銜練技能、戴排長軍銜練指揮,定期請全連官兵進行講評打分,合格之後才能升級換銜。
為補齊自身短板,陸松對自己的要求「不是嚴格,而是殘酷」。年近30歲,體能跟不上,他就戴上列兵軍銜,與新兵一起練長跑、吊單槓,每天早起半小時,穿上沙袋背心進行訓練;裝備操作技能不行,他就戴上士官軍銜,沒日沒夜地學,「啃」完23本裝備操作書籍,查閱了30餘冊歷年訓練演習資料,觀看了20餘部教學錄像,整理了4萬多字的學習筆記;指揮帶兵不行,他就向其他幹部請教,學習管理之道、帶兵之道,練喊口令直到嗓子充血。
列兵、士官、排長,每一步陸松都走得紮實而努力。3個月下來,他不僅體能成績過了關,還熟練掌握了連隊主戰裝備36個專業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領,日常管理工作也有模有樣,官兵們用「脫胎換骨」來形容陸松的變化。
帶兵脾氣好 沙場膽子大
當了9個月排長,又當了9個月副連長,2010年6月,陸松升任炮兵團三連連長。
「當兵10年,經歷了5任連長,就數陸松最特別。」三連「元老」、四級軍士長朱欽貴告訴筆者,在全連,陸松年齡最大、學歷最高,但姿態卻放得最低。
「連長房間怎麼啥都沒有?」6月21日,筆者夜訪陸松,可眼前的一幕卻讓筆者心生好奇:房間裡除了桌子上有個檯燈之外,連日常的生活用品都沒有。要不是門牌上寫著「連長」兩個字,筆者還以為走錯了房間。
「是不是住在家屬區?」正當疑惑之時,哨兵告訴筆者:找連長,請到四班。
當連長兩年,陸松有400多天住在10餘人1間的戰士集體宿舍。「床挨床、頭對頭、心貼心,才知道戰士在想什麼、學什麼、需要什麼。」陸松說。
在連隊採訪,官兵說得最多的就是連長的「好脾氣」。「印象中,他從來沒有批評過我們。」一名戰士告訴筆者。
「現在戰士的學歷和素質普遍提高了,大多數都講道理,批評多了反而容易引發他們的逆反心理,適得其反。」陸松笑著對筆者解釋說。
批評少了,連長會不會失了威信,連隊戰士會不會「Hold」不住?
炮兵團團長汪輝雷的回答打消了筆者的疑慮:「連隊官兵都很服他,別看陸松沉默寡言、溫和謙恭,可一走上訓練場,膽子卻大得驚人。」
2010年7月,陸松剛任連長不久,就帶隊參加軍區組織的瀕海實戰演練。第一次組織實彈射擊,陸松就作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上報到團裡參加實彈射擊的人員名單中,不是老射手,而是兩名新兵。
那時有人勸他說:「還是按老傳統,用老射手保險,叫兩名新兵上,搞不好會『雞飛蛋打』,砸了連隊和團隊的牌子。」
然而,陸松卻認為,從綜合素質和平時訓練的表現來看,這兩名新兵都具備了打實彈的技能和心理條件,「只要技術過硬了,就應該大膽起用。」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經連隊反覆向團請示,並徵得同意,兩名大學生新兵披掛上陣,成功打響演練「第一炮」,改寫了該團新裝備列裝5年來,新兵不打實彈的歷史。
發揮優勢 打出威風
西北大漠,沙場點兵。
陸松帶領三連官兵在一無教材、二無經驗且安全風險高的情況下,首次組織射擊,就打出了新彈種的最佳精度。
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於三連的一項自主創新:運用計算機3D模型進行模擬訓練。
「這個連隊的官兵有思想、愛琢磨、會研究。」炮兵團政委錢逢水告訴筆者,三連官兵的創造力源於陸松「啟發式」的帶兵方式。
走上連長崗位,陸松就一直在琢磨:80後、90後戰士思想活躍,絕不能把兵帶「傻」了,要讓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會自主思考,用創新力來推動連隊戰鬥力的建設。他發現,三連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高學歷幹部和大學生戰士多。結合這一特點,陸松發揮自身知識優勢,開辦「高科技知識講壇」,帶著連隊官兵學習信息化、搞研究創新,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件小事,讓班長葛東風印象深刻:一天,班裡的戰士小顧為節省時間,把打掃衛生的掃把放在衛生區樹叢中沒有帶回連隊。葛東風知道後對小顧進行了批評。
「掃把放在那裡既不影響美觀,又節省了時間,沒有什麼不對,確保不丟失就行。」那天陸松正巧路過,了解情況後,出人意料地對小顧進行了表揚。
「戰士會思考是好的,要揚其所長,糾其所短,個人才能成長,單位才能發展,部隊才能打勝仗。」直到現在,葛東風還牢牢地記著陸松這句話。
博士連長帶出了一群愛研究的兵。一次「偵控打評」演練中,陸松發現炮兵群指揮信息系統無法與新裝備指揮車相聯通,作戰數據無法實行數傳,大大影響了作戰效能。
發現問題後,陸松帶領全連官兵一起編程、調試、架設,最終通過實踐檢驗,成功打通了炮兵總群到分群、再到營連的指揮鏈路,實現了指揮系統對接,填補了這項技術的空白。
一群愛研究的兵組成了一個信息化的「神炮連」。短短兩年時間,在陸松的帶領下,三連填補了訓練備份模式構建、指揮平臺總量接口啟用等10項技術空白,連隊從陸上目標打到海上目標,從單發射打到連齊射,從單一彈種打到多類彈種,打出了信息化「神炮連」威風,也打出了陸松這位博士連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