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多人都熟悉這樣一個場景:公交車上,大家都低頭擺弄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回到家中,躺在舒適的沙發上,又繼續刷微信微博。毫無疑問,我們已經進入了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所謂碎片化閱讀,指的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攝入碎片化的信息。
一份報告顯示,當前中國移動閱讀用戶規模已經達到2.42億,移動閱讀、電子閱讀正成為當下國人閱讀的新常態。這也就不奇怪為何凱文·凱利戲稱我們為「屏幕之民」了。
【二】
碎片化閱讀為我們帶來了什麼?
不可否認,信息爆炸的當今,人們都追求以最少的時間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碎片化閱讀讓我們每天從手機、網絡等電子終端接收器上接觸到海量信息,使得閱讀變得輕鬆、簡便。此外,碎片化閱讀還有快速、及時、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時間的優點,這些都是傳統的深閱讀所不具備的優勢。
從某種意義上講,碎片化閱讀代表著一種閱讀的趨勢,或者說是時代的特徵。然而,學者許紀霖卻視這種閱讀為表層閱讀。何為表層閱讀?不知你是否有感覺:碎片化閱讀的過程很愉快,它不會太耗費你的腦細胞,不怎麼需要你思考,不少東西既不過腦子也不過心靈,只是經過表層的碰撞,激起某種愉快或者某種情感,然後就過去了。這就是表層閱讀。
網友Lachel總結了碎片信息通常所具備的特徵:
碎片信息往往是一些事實的集合而非邏輯
碎片信息往往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
碎片信息往往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
碎片信息往往不夠嚴謹、全面
從上述可以看出,碎片信息為了達到易於習得的目的,通常會顯著降低認知成本,最明顯的方式就是:將複雜的事物簡單化。它們往往只告訴你表面上的東西,卻不會告訴你背後的原理,以及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繫。所以,碎片化閱讀只是讓你了解了事物的表層,而忽略了深層次的思考,而長期這樣閱讀的後果就是,讓你的思維變得狹隘,難以進行複雜的思考。
【三】
讀書為什麼需要精讀?
碎片化的閱讀為我們帶來龐大信息的同時,也大量擠佔了人們深閱讀的時間。對於碎片化閱讀,縱使你閱覽再多的內容,你的頭腦中依然是一些分散、瑣碎的知識碎片,這些碎片化的知識對你整個思維體系的構建並無實質益處。
而書籍則完全不一樣。一本書實際上就是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作者會依據整個知識框架來闡述他的觀點及看法。當你去閱讀完一整本優秀書籍時,你的思維就會得到相應的提升。你的認知就會更深一步,你的思維模式也會隨著這本書而逐漸建立。傳統閱讀方式所強調的閱讀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性的知識,這正是閱讀所應有之義。
舉個例子,你可以讀幾篇「iOS的設計解讀」的文章來基本了解什麼是「iOS設計」;但是要想徹頭徹尾掌握iOS設計規範,你就必須仔細研讀蘋果的官方文檔。這也驗證了飛博共創伊光旭所說的:「片面知識是有漏洞的,結構性知識最有力量,完整式學習才最有效。」
從目前來看,主題閱讀是最有效的閱讀方法,也是構建思維體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所謂主題閱讀,就是把涉及到該領域的書籍全部找到,通過集中的閱讀與學習,把一個領域吃透,最終成為該領域的專家。當你熟悉了整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後,你的思維模式也會隨之形成。主題閱讀前你需要準備什麼?主題閱讀又該如何展開?
【四】
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閱讀方式中尋找平衡?
馮友蘭曾將讀物分為三類:
精讀:認真地讀,扎紮實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泛讀:粗枝大葉地讀,只要知道它大概說的是什麼就行了;
翻閱:不要一句一句地讀,也不要一頁一頁地讀。就像看報紙一樣,隨手一翻,看看大字標題,覺得有興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沒有興趣的地方就隨手翻過。
從這層角度上來看,碎片化閱讀則應歸屬於泛讀類別。既是泛讀,當每天面對洶湧而至的信息時,我們不該成為被動的接收器,而應該具備理性思維和判斷力,使自己成為信息的主人,這正是碎片化閱讀應有的能力所在。
不可否認,泛讀可以擴充我們的知識面,增長我們的見識。當我們在泛讀過程中遇到感興趣的內容時,我們則可以選擇進一步深入了解,此時我們的閱讀也就從泛讀轉而對某一具體知識的精讀。此外,精讀的範圍還包括一些好書。如何定義好書?對此,網友李笑來曾總結了好書的一些特徵供讀友參考:
從作者入手,挑選牛人編寫的書籍;
從版次入手,通常出版次數越多書籍質量越高;
從時間入手,篩選流傳下來的的經典書籍;
從經典書籍的「參考文獻」部分入手,搜尋高評價書籍。
我們知道,閱讀既需要廣度也需要深度,而明確哪些需要精讀與哪些需要泛讀,就是我們平衡其中的要領。
在今天這個時代,碎片化閱讀不可避免,我們要善於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碎片化閱讀,但需要控制好時間;同時又要保障精讀的時間。只有將不同的閱讀形式有效結合,才能最大化我們的閱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