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是無法學以致用?

2020-12-13 精讀君

【一】

很多人都熟悉這樣一個場景:公交車上,大家都低頭擺弄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回到家中,躺在舒適的沙發上,又繼續刷微信微博。毫無疑問,我們已經進入了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所謂碎片化閱讀,指的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攝入碎片化的信息。

一份報告顯示,當前中國移動閱讀用戶規模已經達到2.42億,移動閱讀、電子閱讀正成為當下國人閱讀的新常態。這也就不奇怪為何凱文·凱利戲稱我們為「屏幕之民」了。

【二】

碎片化閱讀為我們帶來了什麼?

不可否認,信息爆炸的當今,人們都追求以最少的時間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碎片化閱讀讓我們每天從手機、網絡等電子終端接收器上接觸到海量信息,使得閱讀變得輕鬆、簡便。此外,碎片化閱讀還有快速、及時、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時間的優點,這些都是傳統的深閱讀所不具備的優勢。

從某種意義上講,碎片化閱讀代表著一種閱讀的趨勢,或者說是時代的特徵。然而,學者許紀霖卻視這種閱讀為表層閱讀。何為表層閱讀?不知你是否有感覺:碎片化閱讀的過程很愉快,它不會太耗費你的腦細胞,不怎麼需要你思考,不少東西既不過腦子也不過心靈,只是經過表層的碰撞,激起某種愉快或者某種情感,然後就過去了。這就是表層閱讀。

網友Lachel總結了碎片信息通常所具備的特徵:

碎片信息往往是一些事實的集合而非邏輯

碎片信息往往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

碎片信息往往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

碎片信息往往不夠嚴謹、全面

從上述可以看出,碎片信息為了達到易於習得的目的,通常會顯著降低認知成本,最明顯的方式就是:將複雜的事物簡單化。它們往往只告訴你表面上的東西,卻不會告訴你背後的原理,以及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繫。所以,碎片化閱讀只是讓你了解了事物的表層,而忽略了深層次的思考,而長期這樣閱讀的後果就是,讓你的思維變得狹隘,難以進行複雜的思考。

【三】

讀書為什麼需要精讀?

碎片化的閱讀為我們帶來龐大信息的同時,也大量擠佔了人們深閱讀的時間。對於碎片化閱讀,縱使你閱覽再多的內容,你的頭腦中依然是一些分散、瑣碎的知識碎片,這些碎片化的知識對你整個思維體系的構建並無實質益處。

而書籍則完全不一樣。一本書實際上就是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作者會依據整個知識框架來闡述他的觀點及看法。當你去閱讀完一整本優秀書籍時,你的思維就會得到相應的提升。你的認知就會更深一步,你的思維模式也會隨著這本書而逐漸建立。傳統閱讀方式所強調的閱讀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性的知識,這正是閱讀所應有之義。

舉個例子,你可以讀幾篇「iOS的設計解讀」的文章來基本了解什麼是「iOS設計」;但是要想徹頭徹尾掌握iOS設計規範,你就必須仔細研讀蘋果的官方文檔。這也驗證了飛博共創伊光旭所說的:「片面知識是有漏洞的,結構性知識最有力量,完整式學習才最有效。」

從目前來看,主題閱讀是最有效的閱讀方法,也是構建思維體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所謂主題閱讀,就是把涉及到該領域的書籍全部找到,通過集中的閱讀與學習,把一個領域吃透,最終成為該領域的專家。當你熟悉了整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後,你的思維模式也會隨之形成。主題閱讀前你需要準備什麼?主題閱讀又該如何展開?

【四】

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閱讀方式中尋找平衡?

馮友蘭曾將讀物分為三類:

精讀:認真地讀,扎紮實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泛讀:粗枝大葉地讀,只要知道它大概說的是什麼就行了;

翻閱:不要一句一句地讀,也不要一頁一頁地讀。就像看報紙一樣,隨手一翻,看看大字標題,覺得有興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沒有興趣的地方就隨手翻過。

從這層角度上來看,碎片化閱讀則應歸屬於泛讀類別。既是泛讀,當每天面對洶湧而至的信息時,我們不該成為被動的接收器,而應該具備理性思維和判斷力,使自己成為信息的主人,這正是碎片化閱讀應有的能力所在。

不可否認,泛讀可以擴充我們的知識面,增長我們的見識。當我們在泛讀過程中遇到感興趣的內容時,我們則可以選擇進一步深入了解,此時我們的閱讀也就從泛讀轉而對某一具體知識的精讀。此外,精讀的範圍還包括一些好書。如何定義好書?對此,網友李笑來曾總結了好書的一些特徵供讀友參考:

從作者入手,挑選牛人編寫的書籍;

從版次入手,通常出版次數越多書籍質量越高;

從時間入手,篩選流傳下來的的經典書籍;

從經典書籍的「參考文獻」部分入手,搜尋高評價書籍。

我們知道,閱讀既需要廣度也需要深度,而明確哪些需要精讀與哪些需要泛讀,就是我們平衡其中的要領。

在今天這個時代,碎片化閱讀不可避免,我們要善於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碎片化閱讀,但需要控制好時間;同時又要保障精讀的時間。只有將不同的閱讀形式有效結合,才能最大化我們的閱讀價值。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01經常聽到有人感嘆,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呢?我的朋友小A,每年年末在朋友圈曬年度總結,年初在朋友圈曬新年計劃,無論她的總結還是計劃裡,都少不了的是讀書清單。前幾天朋友聚會,小A一臉落寞地問我:「為什麼我那麼努力,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我的人生啊?」我問她:「咱倆都讀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當時都感慨良多,雄心勃勃,發誓要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來高標準嚴要求自己,你覺得你做到了幾個?」
  •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是寫不出來?
    01不同的書用不同的方法閱讀老舍針對不同的書有三種閱讀方法,其實這也是很多作家的讀書方式,即廣讀、泛讀;快讀、跳讀;細讀、精讀。第一,廣讀、泛讀。成功的作家往往都是雜家,什麼都懂一些,才能在寫作時左右逢源。
  • 讀了忘?這篇深度長文教你如何打造高效且致用的閱讀術
    相信我,只要選對方法,並積極實踐,你也能掌握高效並且致用的閱讀術。本人這大半年來學習過的有關「如何讀書」的工具書一、讀書慢--如何提升閱讀速度你聽說過一年讀七百多本書的神人嗎?有以下兩個原則:①選書堅持「9:1」原則「9:1」原則就是指:市面上的書大致可以分為,可以快速閱讀的書佔九成,無法快速閱讀的書佔一成。
  • 讀了那麼多育兒書,為什麼還是教不好孩子?答案你可能沒想到
    東南西北地侃,最後還是聊到了她心中最重要的人兒,她的兒子。她說,她在事業上算是比較成功的了,可是面對自己四歲的兒子卻沒辦法,感覺都被兒子給整得內分泌失調了。除了工作,幾乎都是陪伴孩子,光是育兒書就快堆滿兩格書架了。可是,即便是「飽腹詩書」了,還是心力交瘁。最後,她總結出一個真理:養兒比工作累多了!
  •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作文寫不好?
    但是,確實有些家長非常疑惑,自己的孩子讀了許多書(甚至非常多),為什麼作文卻寫不好,甚至會成為老師批評的對象?通常,在小學階段,尤其在小學四年級之前,孩子的閱讀數量似乎與寫作水平不成比例。個別孩子,到了中學,寫作水平也非常一般,那麼,原因究竟在哪裡?
  • 「精銳少兒」學英語的方法那麼多,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讀原版?
    要學通英語,不去大量閱讀英語原版書(原版文字)是不可能的。大量閱讀原版書(原版文字)是學好英語的必要條件(但不一定是充分條件)。但是,你也許想問為什麼呢,學英語的方法那麼多,為什麼一定要讀原版那麼難讀,就不能換個簡單的方式,為什麼還要讀原版?
  • 多讀課內書更好?還是多讀課外書更好?
    在生活當中,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總會勸你多讀書,然而他們所說的讀書,只是狹義上的多讀課內書。在各科老師當中,只有某些語文老師,才會推薦學生閱讀一些課外的名著等書刊。大多數家長的心願:讀好課內書就好,先把成績搞上去,才能有個好工作在家長當中,則看法不一。
  • 在永州,為什麼那麼多學生讀職業技術學校?
    可惜,能考上的畢竟是少數,那麼多人考不上怎麼辦?書是有讀的,就是看讀什麼學校了!近日,聽說很多永州南部學生來冷水灘讀職業學校,永州市職業學校有很多,為什麼那麼多人來讀呢?考不上好高中,讀大學無望,怎麼辦,做父,母的只好退而求其次,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一門好的技術,找個好的工作。而職業技術學校就是奔著這個來的,一般和沿海地區的廠家籤訂合作協議,培養工廠所需的人材,讓工廠直接上手技術型人材,學校也從辦學校中獲利。
  • 你讀了那麼多「成功學」,為什麼還是個失敗者?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卻從來沒人告訴過你:書中的成功學都是——紅配綠!我無意抹黑成功學,畢竟這種雞湯式的文字對生活中不得志的騷年還是有一定的積極影響,至少作者給人以希望,順便賺了稿費推動國家GDP增長。
  • 3張便籤搞定致用類書籍,「拆」為已用才能長成你的知識樹!
    拆書法針對的是【致用類】書籍。如果不會燒菜,那就去讀菜譜;如果總是跟人鬧彆扭,那就去讀與溝通相關的書;如果買不起房,那可以去創業,同時讀讀「如何經營一家飯店?」「如何做好市場?」「怎樣服務好客戶?」這一類的書。有些書讀來是為了解決問題或者提升能力,我們稱之為「致用類閱讀」。
  • "我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毫無意義?""下面是我的思考"
    如果你說有很多人沒讀多少書,還不是可以成為成功人士。譬如比爾蓋茨也沒讀多少書,難道我就不可以和他一樣嗎? 當然不能因為別人輟學的前提是以全國資優學生的身份,進入了哈佛大學。 在那裡,他可以一連幾天呆在電腦實驗室裡整晚整晚地寫程序,然後發展自己的愛好。
  • 你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沒初中畢業生混得好?讀書真的沒用!
    聚會上就他一個人起勁兒吆喝、擺弄炫耀,臉上寫著:你們還讀大學讀碩士,出來也不怎麼樣嘛,還不是給別人打工!讀了二十多年書,我和朋友經常會討論自己和身邊人的差距。有時候發現,那些初中高中畢業的同學,不讀書,也依然過得很幸福。今天曬擼狗擼貓,明天去泰國法國。
  •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靠吼來「徵服」孩子?
    她家兒子8歲,整體上很乖,給他安排好的事情,基本上都能按約定做完,但是,每天晚上,她還是要「火山爆發」一次。為啥呢?據閨蜜描述,她家娃雖然都在按她的安排做事,寫字啊,練琴啊,做口算題啊,可明顯是身體在做,腦子在神遊的狀態,稍微多做一點,就唉聲嘆氣,提醒他認真一點,還一臉不耐煩。於是,閨蜜的那個火就蹭蹭的往上冒,忍不住嗷嗷起來。
  • 為什麼你學了十幾年的英語,還是讀不懂一本原版書?
    比如在閱讀一些涉及到政治體制的文章時,如果不是提前對該國的政體有一定的了解,那麼即使能明白每個單詞、每句話的意思,可能還是沒有辦法弄懂全文的含義。 其實提高閱讀有一點非常關鍵,就是要多讀,大量地閱讀,提升自己的閱讀量,閱讀量是一切閱讀能力提升的基礎,只有地基打好了,才可以在上面建起摩天大樓。 所以,不要幻想只把一兩本書讀爛就可以迅速變身閱讀大神,成年累月的積累才能有量變到質變的突破,多花時間閱讀吧。
  • 大學生讀紙質書好還是買kindle讀電子書?
    紙質書 在大學時期,我是很喜歡紙質書的,有小部分原因是因為我是學文的,會下意識地覺得「書卷」的本質還是不能丟的。這其中的原因是從小讀紙質書養成的習慣,每讀到精彩的部分,我會在激動的同時將書半合起來,看看左右手中讀過的部分與未讀的相比是多還是少,如果剩的還多,就會特別期待後邊的劇情,如果不多了,就會特別遺憾特別珍惜,會更加仔細怕錯過任何細節。
  • 讀了那麼多年書,你為什麼還不是讀書人
    他把他的這個觀點,概括成了兩句話:為學當如群山式,一峰突起眾峰環。 魯迅在給當年大學生的一次演講中,也說過類似的觀點: 「年輕人大可看本分以外的書,也就是課外的書。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科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的研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對於別人、別的事情可以有更深切的理解。」
  • 為什麼學了一堆知識和技能,卻做不到學以致用?
    為什麼你學了一堆知識、技能,看了一堆書,但是對於解決問題似乎沒有太大成效?或者覺得沒有太多成長?這是因為從學到用的過程,有一個很重要的判斷過程就是,我該在什麼時候、什麼樣的場景之下使用它?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學以致用?
  • 小學英語單詞書那麼多,我為什麼選《小升初英語詞彙學霸狂背》?
    那麼接下來就來看看,小學英語單詞書那麼多,我為什麼選了尖刀俠《小升初英語詞彙學霸狂背》?我一開始詢問班裡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時候,聽到那麼多人推薦這本單詞書還是詫異的。確實沒用過這本書,想必是近些年的新品牌,不過反過來想「後浪」能發展得這麼好,也說明小學教育越來越被重視、小學圖書事業越來越蒸蒸日上嘛。
  • 要讀的書那麼多,這些方法讓我改掉「讀不完,記不住,用不上」的毛病
    能不能找對房間,就是要看看這個房間有沒有相關的舊知識,把它們融入這個房間的知識體系,如果沒有,那麼就要從基礎開始一點一點創建。所以,學得慢學得累、甚至短期看不到進展,反而是更有效的學習。一本書只有螢光筆高亮,沒有任何的讀書心得,等我回看時,當時的想法和心境都無法即現,那知識怎麼能最好最快地吸收呢?如今,我的書每本都布滿痕跡。
  • 夏學致用 | 靜水齋主人:寫在庚子歲末
    夏學是「實學」。在共同研習《論語》等經典的過程中,我們多次目睹同學氣質變化、漸歸於正道的「化學反應」。因此,我們開設「夏學致用」欄目,刊發同學們的學習心得與實踐經驗,以期互相啟發。本文為「夏學致用」第一篇,作者「靜水齋主人」為坤字班同學之一。感謝作者賜稿。諸君子如有共鳴,歡迎留言!2020庚子年,對我意義非凡。